分享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陋室书屋2 2013-06-22

2013-01-22 21:04:16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第二章-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掌握读心术,读懂老板心理

        跟对了人还要能够好好地维持与老板的关系。处理好与老板的关系是一项很重要也是很难的技能。这就需要能够细心地体会老板的心理,知道老板的需要和要求。只有你能满足老板的要求,老板才会对你委以重任,让你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各取所需,才能实现共赢,共同获得成功。

        读懂老板脸上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你有没有观察过老板的脸色,老板脸上的“天气预报”,你能否及时了解?如果还没有或者还做不好,那这里奉劝你,你很有必要学好这一堂课。

        善观天色,可知阴晴变化,备好雨具,可以免受雨淋风吹之苦;而善观脸色,就可以知道人的情绪,了解对方的意图,也便是我们常说的“察言观色”。这在职场上已经成为一门不容忽视的为人处世之道,想必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都懂得这一点的重要性。

        观察一个人,其面部语言是最重要的,面部语言是指通过面部肌肉姿态的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面部可以把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报复、疑惑等等充分地反映出来,可以说面部表情是人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如果能够准确地读懂老板,你就可以先知先觉,把握好老板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容易跟老板走近。只有跟老板近了,你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老板的青睐,而且在关键时刻也能未雨绸缪,避免“暴风骤雨”突然来袭而慌乱无措。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察言观色的重要性。

        刚参加工作的文芳,向朋友诉苦说:老板说过几天把她调去做内勤,她觉得很丢脸――自己一个名牌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大美女,竟然混到了如此地步。

        前一阵子,《丑女无敌》热播时,文芳无意在洗手间听同事说她是个“现代版的裴娜――胸大无脑缺根筋”。把文芳气得一天都没有吃饭。

        同事如此说她,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有一次,文芳替部门去行政部领东西,东西太多,行政部一个男同事就帮她提回了办公室。部门三十多岁的王姐用一种异样的语调问她:还有绅士送货上门呀!文芳顺嘴开玩笑说:是呀,这年头,绅士都喜欢帮助年轻漂亮的女士嘛!兴奋当头的文芳没有留意到,王姐的脸色当时就晴转多云,灰暗下去……

        仔细想一想,文芳的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缺心眼,不会察言观色。无疑,老板都喜欢善于察言观色的下属,老板身边的“红人”也多半精于察言观色。

        不管你想不想做红人,你都避免不了要面对老板的脸色,因为老板的脸色无处不在,只要你身在职场,你就随时可能遇到,要想在职场里有所建树,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花结果,经常观察老板的脸色,以便知其心意,有所准备,这总是好的。当然,察言观色并不等于奴颜婢膝,也不等于曲意逢迎。

        “端谁的碗,就要受谁的管”,无论老板是怎么样的脸色,你首先得忍,然后要看好、看透,研究着去看老板的脸色。一般来说,老板常给你脸色看,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其一,“爱之深,责之切”,他对你的期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这是一个“好天气”的预示,你要抓住这个“可乘之机”,尽快提升自身实力,少说话,多干活,相信老板很快就会换另一副脸色给你看了;其二,老板可能真的对你有偏见,这时候你就要保持低调,尽量以行动改变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你不能正确地把握老板脸上的天气预报,那么迎接你的就可能是暴风骤雨。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曾经,一个寒窗苦读十年的读书人终于凭自己的实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

        当他得到这个位置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拜见上司。由于是第一次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大名?”

        这位上司觉得很意外,也很吃惊,但还是勉强回答了。

        接着秀才又不说话了,开始低头思考,想了很久,说:“百家姓里面好像没有大人的姓啊。”

        上司更加觉得不可思议,说:“我是旗人,你不知道吗?”

        秀才一听,突然站起来,说:“可否请教大人是哪一旗的?”

        上司说:“正红旗。”

        秀才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问道:“请问您是哪一省的人?”

        读书人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

        读书人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起身告辞。

        第二天,读书人接到上司的新令,他得到的职位要比原来小得多了。究其原因,便是因其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攻心的道理。

        在人际交往中,许多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所以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如果能够学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一些让对方高兴的话,那么即使再难办的事情,他也会助你一臂之力。即使你不能通过言语取悦你的上司,那么至少你也应该懂得看懂老板脸上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去用言语激怒他。

        总之,读懂了老板脸色的“天气预报”,你的职场生涯将会如鱼得水、风雨无阻。而不懂得察言观色、攻心为上的人,显然就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懂老板的肢体语言

        记得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毕安曾公布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等于百分之七的书面语言加上百分之三十八的音调加上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语言信息表达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老板是职场中最特殊的角色,他有一些特殊动作,往往透露出特殊的信息,这就是老板的肢体语言。

        古人有很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例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演空城计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诸葛亮带领三千文职官员和老弱残兵,面对司马懿的几万大军,大开城门,洒扫以迎,并镇静地操琴以疑惑敌军主帅司马懿。司马懿感受到了诸葛亮琴音的平静,却看不到诸葛亮正紧张得汗湿其背,恐怕中计,率军退走。当后来得知诸葛亮不过只有几千弱残兵将时,真是后悔莫及。

        还有一个著名例子,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当刘备听到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认为曹操窥破了自己的胸中大志,会加害自己,以致惊恐得失手滑落了手中的筷子。当他觉察到自己的失态和曹操疑惑的目光时,又非常镇静地弯腰拾起筷子,并用平稳的语调解释自己是听到打雷而受了惊,从而打消了曹操的疑惑。

        在今天的商业时代,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争斗的惊心动魄,但是商场同样如战场,看懂老板的肢体语言一样至关重要。在老板的身边,就如俗话所说的一样,“伴君如伴虎”,因此一定要读懂他的肢体语言,才能先知先觉,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

        老板的身体语言,无疑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管理风格。

        通常来说,老板常用的肢体语言有以下几种:

        S 手势――传达信心的拳头

        手势是指通过手和手指活动传递信息,它是态势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变化形态多,表达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结束电视演讲时,举起握拳的右手,然后伸出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以象征英文“胜利”(victory)一词的开头字母,引起全国欢呼。因为这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英国人民战胜***的必胜决心和信心。

        S 目光――会说话的眼睛

        目光是通过眼睛来反映心理,表达情感。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曾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线活动概括了70%的肢体语言表达领域。芬兰的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表现演员不同情绪的目光照片,裁成只保留眼神部分的细条,然后让人分辨他们所表现的情感,结果正确率很高。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人们一般都能解读目光语言。

        S 姿势语言――举手投足也是说话

        姿势语言包括坐姿、站姿和卧姿语言。最为重要的是坐姿语言。男性伸开腿而坐,意为“自信”、“豁达”;女性并腿而坐,意为“庄重”、“矜持”。

        老板的个别肢体语言,是暗藏玄机的,下面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S 上司说话时不看你可是个坏迹象,这很有可能说明他想用不重视来惩罚你。

        S 上司从上到下看了你一眼,表明他很自负,同时也表明他对于你有很强的支配欲。

        S 上司友好坦率地看着你,甚至偶尔眨眼睛,表明他同情你,对你评价较高或者他想给你鼓励。

        S 如果你的上司讲话时常常伸出食指,表明他是支配者,而且具有进攻性。

        S 当上司舒适地向后靠,双手交叉在脑后,双肘向外时,这是自负的表现。

        S 如果上司拍你的肩前部时从上往下拍,表明上司倔傲又想显示宽容,是一个支配欲强的人。

        这些便是老板的肢体语言的秘笈,能够读懂这些秘笈才能够练就一身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神功。然而,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是无比丰富的,这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列举来包含全部的,只有在工作中时时注意观察和琢磨,才能掌握老板的肢体语言习惯,从而读懂其中丰富的含义。相反,如果你不能读懂老板的肢体语言,则不仅不能得宠,甚至还会被排挤。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张学良将军在他的录音遗嘱中曾说过:“在有些情况下,我经常会笑,但我笑却是要杀人。”他的下属如果读不懂上司的这些形体语言,恐怕常常会有性命之忧。而解放前旧上海商界的一位著名人物,早先只身从乡下到上海谋职,他了解到招聘老板是个非常节俭的德国人时,便在谋职面试结束离开前,小心地从地上捡起一枚大头针,恭恭敬敬地走到老板桌前,把它放在桌上,慢慢退下。当然,这枚大头针是他事先预备的。这种迎合上司的肢体语言,无论你怎么抨击,但他毕竟得到了自己需要的工作。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很复杂的。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并不只有语言,有时候肢体动作往往能达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这时候,你就需要去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

        当今时代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每个人的成功往往都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因此,读懂这些最终能帮助我们登上成功之顶的人的肢体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留意你上司的每一个动作,你会发现在竞争中你变得更加主动。

        从谈吐风格捕捉老板心理

        曾经有份杂志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统计:一个老板从早上醒来到晚上入睡,一天之中平均要说3 800句话,做生意促成交易,要说话;员工管理,要说话;商业社交,要说话;说服合伙人同舟共济,要说话……

        一言可兴商,对于经商者来说,口才决定其钱包的起和落这一点毫不夸张。口才可以使他们宾客盈门,财通三江,誉达四海;而不善言语者,则店可罗雀,财路不畅,债台高筑。这真可谓是“一言九鼎”,一语定乾坤。

        肯定地说,一个注重自身形象的老板往往也是很注重自己谈吐的人,“牵一发则动全身”,你的老板的日常谈吐,往往都包含一些话外之音,这些话外之音是不容易被人所洞悉的,因而,能够洞悉老板的话外之音便成了一种难得的能力。而这些话外之音,很可能就是你命运的一次契机。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闷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谁,她就是贾母所言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王熙凤。她的出场真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在贾府中敢如此放肆的也只有王熙凤一人,其“辣”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从王熙凤的声音中明显地听出了其泼辣、豪爽的性格。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做出判断,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不同,所反映出的性格也不同。也就是说,言语作为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认知他人的依据。

        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员工,如何能够在老板的言谈之间把握他的心理和性格便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老板都会有不同的谈吐风格。有幽默型的;有急躁型的;有强硬型的;也有依赖型的。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老板的性格类型和心理,自然就能在与别人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获得老板的赏识和重用。

        老板的谈吐风格包括很多方面,声音、语调、语速都能洞悉出老板的心理。然而,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从说话的内容中洞悉老板的潜在意识和想法。下面这则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李林是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前厅女招待。一天,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外宾来酒店餐厅用餐。当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顺手就将一个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中。这一举动正好让李林看到了,她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缎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美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如何?”

        外宾立刻就明白了李林话中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解释说:“今天我多喝了几杯白兰地,头脑有些发晕,才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内。既然这种食筷不经消毒是不能使用的,我就‘以旧换新’吧。”说完,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子,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这是一个利用弦外之音的方式巧妙处理人际交往中棘手问题的例子。在我们与老板的相处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很多时候,老板不方便直接将想法说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老板的言语暗示中洞悉他的真实意思,就像例子中的外宾一样。如果我们不能洞悉老板的心理,自然就不能得到老板提供的机会,自然也就难以登上老板这个通向成功的扶梯。

        从老板的言谈洞悉老板的心理之所以重要,不单是因为这样能让你把握住老板提供的机会。很多时候,洞悉老板的谈吐风格也是你避免上当受骗,认清楚形势和自己所处环境的重要手段。当你遇到那种口蜜腹剑、假仁假义的老板时,通过他的谈吐洞悉他真正的心理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不然你就会被他的表面言语所迷惑和利用,这样他不仅不会帮助你获得成功,反而有可能给你的人生带来障碍和打击。

        俗话说:“言为心声。”换言之,从一个人的言谈,就足以知悉他的心意与情绪。的确,通过言谈观察人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想要完全掌握也不容易,需要你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敏锐的洞察能力。因此,在与老板的相处中不仅要留意他的每一行,同样不能放过他的每一言。

        根据衣着打扮识别老板

        如果现在问你:你的老板经常穿什么衣服?你能否立即回答出来?可以想象,能够立即准确地回答出来的人应该是很少很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观察你的老板上你还没有足够的细心,甚至到现在你还没有充分了解你的老板。

        穿着打扮往往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它能显示人的职业、爱好、社会地位、性情气质、文化修养、信仰观念、生活习惯、风俗等不同信息。穿着打扮就是所谓的“服饰语言”。服饰语言必须符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TPO衣着原则。“T”(Ti***)指时间;“P”(P1ace)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O”(Object)代表目的、目标、对象。按照这个原则,你才能一看一个准,不会因为看走眼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通过服饰来传达信息的例子有很多,克林顿就是一个很重视通过服饰来表达意思的人。

        1999年6月,克林顿访华期间,在重大的政治场合中,他必定是西装革履。而当他和家人登长城的时候,他便身着一件灰蓝色衬衣,使他显得放松,让自由的心情和自然的环境相契合。其实,他是在通过服饰向外界宣布:自己现在只是一个来长城的游客,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2000年美国大选时,克林顿的衬衣扣印着美国国旗的星条。因为他知道,这个服饰会被认为是表现一种爱国情绪,从而得到选民的赞赏,有利于他的得票。

        由此可以看出,衣装往往都会自己说话,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细心注意到这些。因为一个人的衣装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衣装得体,便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等于说了很多有效的好话,这个为自己“说好话”的机会是每个注重个人形象的人都需要投以极其重视的目光的,一个老板更应该如此。

        一般来说,老板不会在自己的员工跟前大谈特谈自己的性格喜好,他们更偏爱于将自己隐藏起来,从而使自己拥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有时也是一种慑服力。要了解你的老板,不一定非要跟他挖心剖肺地交谈,毕竟每一个老板都不自觉地有他生活上的“习惯性”,而这些习惯就成为他和你平常相处的关键。所以,从老板最不经意的打扮和衣着习惯就可以了解到他一些内在的信息。

        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认为,从一个人对服装颜色和服饰的偏好上,往往可以推测其心理,这一点在女士身上更为明显。由此可以推断,穿着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喜好和性格。

        比如,注重服装色彩并喜欢复杂衣饰的人,往往比较讲究实际、有自信心,有时喜欢支配人、感情容易冲动,容易陷入虚荣的陷阱;喜欢浅色服装和简单衣饰的人,性格常常比较内向、生活朴实、温和淑静,但容易缺乏自信、依赖心理较强,不善于独立行动。

        由此可见,穿着和人们的喜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然,穿着所包含的意义丰富,如服饰风格、服饰的颜色等。因此有人说,服饰衣着是人的第二层皮肤,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从服饰风格上看出人的喜好呢?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常见的几种服饰风格。这样一来,与其相对应的个人喜好使可以一览无遗:

        S 追赶潮流型

        这种类型的人缺乏主体个性,是顺应体制型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而又想通过流行的服饰来掩饰自己。他们把自己埋没于多数人中,并乐在其中,不甘寂寞,性情多变。

        S 朴素型

        这种类型的人同样缺乏主体性,亦是顺应体制型,性格沉着稳重,为人真诚热情,但缺乏独立性,只要有可能,他们就想一帆风顺,终其一生。

        S 整体朴素、局部俏丽型

        这种类型的人虽然还是顺应体制型,但常常有个性上的自我主张,有时候还懂得用一些办法来掩饰自身的弱点。比如,爱穿短裙的女性,往往腿部长得比较好看。

        S 唯品牌是从型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自卑感,不善于甜言蜜语。他们常常羡慕美好的事物并自叹不如,缺乏信心和进取精神。

        S 理性且不善于改变型

        这种类型的人情绪稳定,处事中庸,一般不会做什么越轨的事情。他们通常是理性多于狂热,拒绝盲从跟风,属于比较可靠的人。

        S 喜欢穿新奇服装、强调与众不同型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自我显示欲、金钱欲、虚荣心较强,爱表现自己,喜欢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但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意。

        由此不难看出,穿着打扮纯属于个人爱好。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穿着即使不是全部,至少也部分反映出其个性、习惯和爱好。他们的服饰能够告诉别人一些关于他的个人信息,虽然有些并不是他想要让别人所了解的。

        在职场中,老板往往是决定你命运的人,如果你能准确地把握老板的喜好和性格,那么你就能投其所好。满足了老板的要求,老板才会信任你,给你机会,你才能借助贵人获得成功。

        从决策方式判断老板

        职场中人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老板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他的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从老板决策水平的高低,大致可以预测公司的未来前景。要知道,一项明智的决策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既可以给人们提供指导,又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在关键时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决策方式看老板是对老板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老板所作的决策方式也各不相同,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S 导演型

        导演型是最独裁的一种决策方式,决策者认为自己无所不知,面对决策总是独断专行。决策者通常不与别人分享问题,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反,他们总是自己收集自认为对决策有益的信息,然后就自己做出决定,一个人当家做主。

        S 侦探型

        侦探型是一种比较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决策者所使用的方式,决策者会选择一些管理人员并咨询他们的意见,在决策时也会考虑到他们提供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自己定论。

        S 队长型

        队长型是一种最愿意接受团队意见的决策方式。决策者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会征求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看法,以便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不难看出,导演型是一种独裁式的决策方式,队长型是一种民主式的决策方式,而侦探型则是介于独裁式和民主式之间的一种决策方式。不同的情况要求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能需要单独决策,也可能需要充分民主,但是习惯性的独裁与民主过了头对决策一样是有害的。

        那么,哪种决策方式更正确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要看具体情况,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能说独断专行就一定不好。曾经有这么一位老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市场眼光和独特的灵感。一旦他认准的事情,那真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有一些观点跟别人很不一样,在他看来,因为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所以,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所以,当反对的声音越激烈,他越是要按自己的主意实行。而事后的结果证明,他的决策十有八九都是正确的,所以他的公司越来越兴旺。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讲民主决策就一定很好。有一位标准的队长型老板,他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从不独断专行,凡是决策都要号召大家共同商议,而每次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结果大会小会不断,反反复复,最后好容易达成共同意见,实行后却发现这却是一个“傻”得不能再“傻”的主意。由于错误决策太多,这家公司没几年便倒闭了。

        事实上,一个好的决策者通常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弹性。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独自决策,什么时候应该寻求一致意见,什么时候要介于二者之间。这也反映出了一位老板的真实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

        美国食品大王鲍洛奇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巨富,他的一生充满神秘的传奇色彩,无论其行销理念还是经营哲学都独具特色。其中,他发明了一种他称之为“人的试验”的决策方式,该方式正是民主型和独断专行型两种决策方式的平衡和典型例子。

        所谓“人的实验”的决策方式就是,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制还是有创意的销售策略,鲍洛奇都不吝于向陌生人求教。鲍洛奇喜欢倾听陌生人的意见,因为他觉得很少有员工会像陌生人那样直言不讳。至于他所雇用的研究人员,他有时也怀疑他们会迎合老板的意思,因此,他们建议的有效性便大大地打了折扣。

        鲍洛奇使“人的实验”形成了制度,为此,他同好几个妇女团体建立了固定联系,每逢需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他都向这些团体征询意见。家庭主妇们在这些调查中畅所欲言,给鲍洛奇提供了许多真实有用的信息。

        正因为这些有利的条件,使鲍洛奇对“人的实验”情有独钟,也因此,“人的实验”成了鲍洛奇在行销中所进行的第一个步骤。由于他把握住了市场的真正动向,在实际销售中才能够赢得广大顾客。这种独特的市场调查方式为鲍洛奇的新产品打入市场作出的贡献之大,是常人难以知晓的。

        其实,鲍洛奇之所以宁愿倾听陌生人的意见而不愿去听取自己员工的意见,就是要让自己接受最广泛的建议,但是又把最后的决策权保留在自己手里。如果他听取的是员工为了迎合他而提的建议,那样对于他做出最终的决策自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鲍洛奇的决策方式正是弹性决策的典型代表。

        不可否认,一个有着良好决策方式的老板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和成功,而只有公司成功了,你才能在其中发现机会,获得自己想要的收获。因此,通过老板的决策方式来判断他所具有的成功的潜力便是你选择“贵人”的重要方面。

        从行使权力和行使方式看老板

        老板是一个企业的“老大”,他们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作为“老大”,他们要管理一个很大的团队,这就涉及了权力的行使方式,因为他们对权力的掌握非常独到,所以他们的企业能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

        很多时候,一个公司发展得好不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权力的运用是不是恰当。通过观察一个老板行使权力的方式,你就可以判断这个老板值不值得跟随。

        权力的行使,其奥妙就在于分权、授权。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控制一个大的企业,必须通过整个权力的分配来实现。也就是为什么要分权?怎样分权?分给谁?不分给谁以及这样做的理由。所以,老板行使权力的模式,一般有集权型和民主型两种。

        集权型老板自主意识强,把自己视为正确答案的提供者,喜欢发布一道道命令,并且这些命令你绝对不能说“不”。他们对权力常常是大包大揽,不舍得外放一点,是典型的“守权奴”。他们强调制度,注重程序,纪律严明,原则性很强。

        这样的老板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一山不容二虎”,跟了这样的老板,一定要注意权力游戏的潜规则――“潜龙勿用”。就是说,当你还是一条潜龙的时候,还不足以领导整个企业的时候,你应该做得更多的是对上级的服从和配合,而不能体现出过多的个性,否则你就会被扫地出门,归结为一个词语就是不要“功高盖主”。

        然而,低调虽然能够让你在集权型领导者的手下生存下来,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领导过于集权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另投明主了,不然你就只能在集权领导的光环下泯然于众人之中。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三分天下中的蜀汉基业;他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直至病死军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然而,诸葛亮最后不仅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集团还是三国中最先破产的一个。诸葛亮是个有得有失的人物,他的“得”在于他的“小我”,是作为个人的诸葛亮;他的“失”在于他的“大我”,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借用西汉初年的一句话,蜀汉的霸业真是“成也孔明,败也孔明”。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明确领导者的定位。诸葛亮是个典型的集权型领导,他事必躬亲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诸葛亮握权太多,却忽略了整个团队的作用。诸葛亮无时不在自己做功,却找不到分忧的人。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眼下确实没有冒尖的人才。二是他没有看到下属的能力,不敢把权力下放。三是虽然短暂地放了权,却又不放心,一心只想控制。而这些直接导致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蜀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如果在这样的领导手下,你就要考虑另投明主。因为如果你不是足够的出众和优秀,那么一个事必躬亲的领导必然让你的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你也很难借助你的老板获得想要的成功。

        民主型的老板相对来说会淡化个人权威,尊重集体智慧,在做出一项决定时往往要征询大家的意见。这种老板一般只抓大事,将权力下放给力能胜任的人,让下属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注重工作的结果而非过程,重视下属的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工作情绪比较关注,经常进行心理沟通,注重感情投资。

        这样的老板比较宽容,是不可多得的老板,也只有这样的老板才会允许有“一山容多虎”的事情发生。

        阿里巴巴公司的马云就是一个典型的民主型老板。他重视人才的作用,凡事都不独断专行。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一上市,便立即诞生了很多百万富翁,原因是什么?原因是马云愿意把权力分配下去,让所有的人才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才能,所以才出现了“百虎集于一山”的奇观。

        当然,老板在行使权力时,不可能自始至终只采取单一的方式,一般来说,如果他以个人独断为主,民主决策为辅,那么他是集权型老板;反之,他以民主决策为主、个人独断为辅,他就是民主型老板。一个出色的老板行使权力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不怕跟错老板念错经。

        从对待朋友的态度看老板

        身在职场,最少不了的就是交际。从某种程度上说,与朋友相处也是一种交际。朋友就是一面镜子,从他对待朋友的态度上,完全可以看清他的品质。

        一个对得起朋友的人才能赢得下属的忠诚,下面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周先生所在的公司因为融资问题,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一度陷入困境,最后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了,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很多员工走了,而在职的也大都摇摆不定,随时可能走人。可是周先生却依然坚信公司不会倒闭,始终如一地留在公司,与他的老板共渡难关。

        很多人不理解,问他:“公司眼看就要倒闭了,即使一时倒不了,至少半年内也是发不了工资的,你干吗还像傻子似的傻等着啊?”周先生平时沉默寡语,这时的回答却很坚定:“老板不容易,他是一个称职的老板,他对朋友那么讲义气。当初他的朋友遇到困难向他求助,虽然老板自顾不暇,但硬是自己凑了一部分钱来帮朋友。如果朋友出了什么事,仿佛出事的是他自己,他比谁都着急。他待朋友是真诚的,我相信,他的朋友也不会允许他的公司倒闭的,总有一天老板会风光依旧的。”

        冲着老板对待朋友的真诚,周先生死心塌地地跟着老板。后来,果然不出他所料,依靠朋友的仗义相救,老板终于东山再起,生意很快兴隆起来,公司越做越大,而周先生也得到了老板的重用,一步步走向成功。

        从老板对待身边的朋友、亲人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他做人的素养。如果将朋友比作镜子,那么身边的每一个镜子都折射出他的灵魂。假如他对朋友讲感情,讲义气,说明他本质不坏,基本可以信任。假如他只讲利益而不讲感情,他的朋友就只不过是他因利益需要而设下的一枚棋子,所谓的感情只是商场上用于博弈的筹码,那这个人的可信度就有待考证了。你得前思后想,左掂量右计较,这样的老板到底值不值得跟。亲人、朋友成了他的利用工具,你敢幻想在他的手下能得到器重、前途一片灿烂吗?无疑,答案是否定的。

        从老板对待落难朋友的态度上,更能够看出他的为人。所谓“患难见真情”,人倒霉时最需要的就是朋友的理解、关怀和帮助。在这时候抛弃朋友,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不够朋友的人是万万不可靠近的。尤其是那些明明有能力帮助却冷眼旁观、不动声色的人,这样的人绝不可以信任。

        从老板对待正走红的朋友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个人品德的优劣。面对走红的朋友,一味阿谀谄媚,尽可能多地从朋友身上捞取好处,利用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应当被视为“狐朋狗友”中的不可交之人。而对当红的朋友依然保持着平时的交往,不卑不亢,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实力带动公司的发展,这种老板往往更值得信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的老板才最能经得起考验,也能在商场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对蒙牛集团的牛根生做过这样的评价:

        第一,老牛这个人孝顺。他的孝顺跟一般人的孝顺不一样,他不满一个月被生父母卖给了养父母,这样总共就有了四个爹娘。后来又有了继母,再加上岳父岳母,总共就有七位老人,他个个孝顺。一个人,孝顺一位两位老人容易,孝顺这么多人就不易,富时孝顺容易,穷时孝顺就不易。他在这点上,做得很不一般。

        第二,老牛这个人讲义气。从养牛到做企业,从伊利到蒙牛,三十多年来,跟着他干的弟兄们都受益了。干的事儿不少,但回报也非常可观。他还常常把自己兜里的钱给弟兄们花。

        第三,老牛这个人不仅对朋友不错,对对手也很宽容。对整过他的人,他能不计前嫌,与另外几个高管一起帮着让对手的孩子继续留学念书,还能帮着打发老人。这非常不容易。

        第四,老牛做企业的时候,是在一个贫困县起步的,那里四周全是荒山野岭。那些荒山跟他的企业经营本来没有直接关系,但他的企业年年搞绿化。现在,老牛转型做慈善了,环保成了他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大范围内致力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事业。

        俞敏洪最后做出的结论是:通过这四点,说明老牛这个人可交,可深交!

        也正因为牛根生这种对待朋友的态度,使得牛根生在蒙牛刚开始起步的艰难时期能够得到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招揽了大量的人才。这样的老板,才是最终会获得成功的老板。也只有跟着这样的老板,你才不会吃亏,才能乘着他成功的顺风车,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总之,一个人的朋友是他的一面镜子。从老板的朋友身上以及他对待朋友的态度上,能比较清晰地看出他的品质。

        从对待下属的态度看老板

        对员工来说,公司的好坏,关键不在于它的大小,关键在于公司老板对员工的态度。

        有的老板把下属当成合作伙伴,他们的观念是“有钱大家赚”、“你当大富翁,要培养一大批小富翁”。跟着这样的老板干,只管付出,不要怕做出成绩会得不偿失。有的老板将下属当成家人或朋友,他们非常关注员工的心情和能力成长,对员工的能力性失误能够予以体谅,对员工的错误能够耐心开导。跟这样的老板干,既能锻炼和提升能力,心情也很好。

        有的老板把下属当成“使唤丫头”,不论分内分外的事,随意吩咐你去做。他们抱着“我有钱还怕请不到人”的心理,对员工的人格毫不尊重,好像他给了你钱,就把自由卖给他了似的。跟这样的老板干,心情最不爽。

        有的老板把下属当成利用工具。他们抱着用一枚铜板买到一块金子的心理,想方设法让员工拿出最大资源,付出最大努力,却不打算按劳付酬。一旦你的资源用尽,他会毫不留情地把你一脚踏开。跟这样的老板干,你很难会对日后抱有一个比较好的预期。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老板对待下属的态度能反映出老板的品质和成功的潜质。

        孙先生在一家公司做业务经理,他的业务能力很好,工作很顺利,可是突然间却辞职不干了。别人问他:“怎么回事啊?”他说:“老板太没人情味了,总是对我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动不动就发脾气,不把我们当人看。有一次,一位员工牺牲婚假来给他帮忙做策划,他不但一句客气的话不说,到最后还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老板,我跟着他能有发展前途吗?”应该说,老板如此不尊重下属,不为下属着想,导致下属离他而去,可谓罪有应得。而不能招揽到人才为他所用,这个老板的前景也显而易见。

        正因为如此,当你决定跟着一个老板的时候,观察他对待下属的态度便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跟着一个对下属过于苛刻,不讲人情的老板,不仅你工作和生活的心情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你的前途同样也会是一片黯淡。因此,这样的老板,你要果断地放弃。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集团首席顾问梁家驹,对待下属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梁家驹在保险业打拼了三十余年,经历数家公司,足迹遍及内陆、港台、越南、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可以说梁家驹对不同的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都有所了解。但无论在哪里,他与员工相处始终秉持的关键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诚心”。

        他当过好几次“空降部队”。每到一个新的公司接任主管,一定会有老员工的反弹。十几年前,他从香港被派到台湾当总经理,连国语都说不清楚,公司上上下下,有不少人等着看他的好戏。但后来因为他的诚意以及对业务人才的重视,他化解了不少对立。当他转往平安保险发展后,不少台湾、香港的老部下都纷纷追随而来,为他效力,由此可见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在台湾工作时,他不爱在公司大厦的正门前下车显威风,而是喜欢到车库下车。在大堂等候电梯时,他也不愿意受下属的礼遇,宁愿和大家一起排队。来到平安后,他发现这儿很讲“礼貌”:下属见到主管一般都要鞠躬等等。一次,他到广州公司出差,员工们竟在门口列队欢迎,他便跟当地经理说,以后不要这样安排:“别人本来很喜欢你,但现在不喜欢了,因为你麻烦别人去列队。人的相交贵乎知心,若真心敬重你,见面时点头微笑就很好。”

        “有时在办公室,我在他们身后经过,他们也会突然站起来向我鞠躬,我叫他们不要再这样做。请他们来是工作,不是来看我走路的。在公司内大家各司其职,工作外大家都平等。如果见面,只需笑一下就可以了。”

        他说:“我最希望能改变中国人这种文化,因为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才能使国家和企业进步。莫非做董事长或总经理就真的最叻(lè,广东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棒’或‘厉害’)吗?坐得越高,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基层的情况就越看不到。如果他们不敢向你说真相,可能做很多决定都会出错。”

        老板如何看待员工,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心情,也会影响到员工的成长潜力。搞清老板对员工的态度,对你是否应该留在这家公司具有指导意义。就如上面的例子,只有跟了这样的老板,你才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这才是真正地跟对了人。

        当然,并不能用是否对你好的标准来一律评判老板的好坏。一般来说,如果老板对员工普遍不好,你不必指望他独自对你好,这样的老板不能跟;而如果老板对员工普遍很好,唯独对你不好,那恐怕是你自己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自我反省,然后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真正融入这个团队之中。

        学会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思考

        无论在哪个公司,其实不过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打工的,另一种就是当老板的。打工的常常会发出抱怨,抱怨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是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就是觉得自己付出的是好心,但老板却当成了驴肝肺。打工者眼中的老板不是不近人情的剥削者,就是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钱、凡事斤斤计较的吝啬鬼。

        但是,明智的员工从不抱怨老板对自己不够好,因为他知道,要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把成本控制好。在员工身上省去一分成本,则意味着自己多赚取一分利润。员工的经济效益就是老板的成本支出,如果单从金钱利益来看,老板和员工之间永远是两个利益对立以及相互矛盾的个体。所以,角色如此,游戏的规则如此,抱怨便于事无补。如果不能根本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如想想办法,哪怕只是做一枚棋子,也要做起决定性作用的那枚,让自己的角色不断在老板心中增值好了。

        因此,要想成为老板心目中最重要的棋子,就需要你进行换位思考。当你换位思考后,你就能准确地把握老板的所想所需,从而调整自己的行动,这样你就能获得老板的信任。而且,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同样是对你当老板的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对你而言可说是一举多得。下面这个年轻人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林刚从经济管理系本科毕业时,有好几个特别好的工作机会可以选择,他却决定当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董事长助理。交接那天,前任助理告诉他:“在这里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助理的任务就是收发公文、做会议记录、安排董事长的行程,简单地说就是打杂。”

        但同样的工作,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林刚认为,每天接触公司的决策文件,可以看出董事长批公文的思路。一场场会议记录让他见识到企业如何经营、决策如何产生。他说:“再没意思的工作,如果用老板的眼光来看待,就能看出价值所在。”当年那个“逃走”的助理现在不知际遇如何,但林刚已经成为一家年盈利超过1 00O万元的公司的老总。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就是因为站在老板的角度看世界,才奠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一个拥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并不仅仅是让自己成为企业的主人,而是让自己时刻与公司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可以说,当你在工作中对自己说“如果我是老板”的时候,你离在公司脱颖而出的时候就不远了。因为,当你这样对自己说的时候,你会对你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以及你的工作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你深入思考,积极行动,那么你所获得的评价一定也会提高,很快就会成为公司的杰出人物。

        其实,要成为公司的杰出人物,要让老板喜欢你很简单,问一问你自己,如果你是老板,你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呢?我们来看一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在上海的一家餐饮店,老板同时雇用了两个相同年龄、相同学历的年轻人,并且他们都拿着一样的薪水。

        过了半年,叫刘小伟的小伙子得到了老板的嘉奖,加了薪;而叫王刚的小伙子却还在原地踏步。王刚很不满意老板,认为自己得到了不公的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了一通牢骚。

        老板为了消除王刚的抱怨,便想了个办法。

        “王刚先生,你现在到集市上去,看一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好吗?”老板开了口。

        王刚很快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土豆呢?”老板问道。

        王刚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去,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呢?”老板又问道。

        于是,王刚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现在请你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老板说。

        老板把同样的任务交给了刘小伟。刘小伟很快也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有40袋,价格是10元钱一袋,土豆很新鲜,我带回了一个样品,您可以看看。对了,这个农民明天还会弄来三箱西红柿。据我了解,昨天他拿到集市上的两箱西红柿物美价廉,卖得很快。考虑到我们的库存不多,这样便宜的西红柿,我想老板您或许想进一些作为存货,所以我把这个农民请来了,他现在正在门外等着您的回话,老板。”

        老板此时回头笑着对王刚说:“现在你肯定知道为什么刘小伟的薪水比你高了吧?加油吧小伙子。”

        如果你是老板,问一问自己,你是喜欢刘小伟还是喜欢王刚呢?有了这样的思考,相信你就不会再去抱怨你所受到的不公待遇,而且你会发现,原来让老板喜欢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也能做得跟故事中的刘小伟一样好。

        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像王刚这样,等待我们的就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被老板辞退。因此,我们要时时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始终满足老板的需求,真正成为老板最重要的棋子。

        搞清楚老板的真实意图

        职场之中,领会上司的意图,读懂上司非常重要。如果老板总抱怨你“不灵通”、“交代多少遍也不明白”,那你最好在“领悟力”上多下点工夫,否则你将很难得到老板的赏识。

        很多时候,老板所说的话的表面意思并不是他要真正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潜台词”就是不讲出来,却放在面前,要以身体语言来表达,或以面部表情来示意,甚至要根据他的语气去探索。以下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可以教你用最安全的方式应对、解读老板的“潜台词”。

        丽嘉是某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人员。有一天,她正为新品牌的牙膏该如何表现出独一无二的清新感而在电脑桌前伤透脑筋时,老板迎面而来,问她:“还好吗?工作进展得怎么样?”

        丽嘉带着无力的眼神说:“我正在苦思当中,但我很难想出新的创意。”接着她又略带抱怨地诉苦道:“这家广告客户真是够蠢的,艺术指导能力不足,业务经理又没什么水平……也许事情总是物极必反,越大的公司越容易走下坡路。”

        在这次简短谈话后的几个月内,曾是公司内最炙手可热的广告新星丽嘉发现自己不再获选为重要广告文案的一员。受挫的她想请老板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老板一改温和的态度说:“我怎么能相信你可以处理大案子?你根本无法专注于工作,还带着叛逆的态度对待客户,我能放心吗?”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当老板询问员工“还好吗”或者“工作顺利吗”时,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并非是想仔细探究你目前的状况,而是表现友善(但不是太过友善),并希望你的问答是“一切都很好”。他们并不想听到诸如工作中的不顺利、无法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因失恋而心情不好,或者昨晚的宿醉还没醒等等。丽嘉当时显然误会了老板的意思,她以为老板问她“还好吗”是想了解她的工作状况,结果她说得太多了。

        老板通常喜欢借着问东问西来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或者闲来无事只是随口问问,又或许他们已经察觉你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搞不懂他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安全的方法是,进一步问得更明确些:“您的意思是?”这比起你开口就劈头盖脸地说话要好得多。

        领悟老板的“潜台词”是一个职场中人不可或缺的技巧。它可以给老板以懂事明理、机智灵活的感觉。要想变得“机灵”点儿,能够把握老板的意图和“潜台词”,你就要多费点心思,根据老板说话的语气、表情,去捕捉、判断其本意。

        读懂老板的“潜台词”很重要,但是要真正完全理解老板的真实意思却不是仅仅读懂“潜台词”就能够实现的。人类的情绪、感情都是很丰富的,往往在一些感情因素的作用下会说出自己并不想实现的话,这时便需要你来领会老板的真实意思,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和执行。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的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樊哙出发后,有人向刘邦揭发,说樊哙一向有谋反之心,他这次去是与燕王的兵马会合,肯定会共同来对付汉朝的。古代君王最忌讳谋反,刘邦一听非常生气,没有多加思考,立即下令陈平带兵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替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将樊哙斩首。

        陈平接到命令后,私下里与周勃商量:“樊哙是朝中有功之臣,又是刘邦的妹夫,这次一定是受到诬陷,才让大王一时发怒,下此命令。我们还是暂且不将樊将军斩首的好,把他押回去让大王亲自发落。”樊哙被押回来,刘邦当时的怒气已经消了,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派人调查这件事情。事情不久大白于天下,果然是有人诬陷樊哙。于是,刘邦就宣布樊哙无罪,同时对陈平也是大加赞赏,此后多次委以重任。

        所以说,不论多么精明的上司,总会有情绪波动或者出差错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万不能以为上司讲的就是他要求你做的。我们要分析清楚上司做这个决定的前因后果以及种种利害关系,如果含有能让上司后悔的成分,那我们可以先暂时敷衍一下,等到上司考虑好了,再去执行。这样可以避免给上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上司也会因此看清你的实力。

        上面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在现实的职场竞争中,老板的“潜台词”远不是那么简单的,动作、语言、表情往往都包含着丰富的意思。这就是考验你的时候,如果你能细心观察,并从中揣摩出老板的真实意思,你便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获得了主动,自然也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来源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第二章-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