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货”到“被套”,看到的是“中国大妈”的无奈。而盲目加入抢购黄金的行列,折射出的不仅是对投资的焦虑,更是民众缺乏投资渠道的一种现实尴尬。 一直以来,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价格走势表现强劲。然而,4月、5月对黄金投资者来说有点残忍。自4月12日国际金价暴跌以来,“中国大妈”一战成名,横扫黄金300多吨。正当人们笑称富起来的“中国大妈”战胜了“华尔街大鳄”之时,黄金价格却持续下探,“抄底”变成了“被套”,“抢金热”也随之迅速退烧。 从“扫货”到“被套”,看到的是“中国大妈”的无奈。而盲目加入抢购黄金的行列,折射出的不仅是对投资的焦虑,更是民众缺乏投资渠道的一种现实尴尬。 黄金暴跌的深层原因 黄金暴跌表面上是“华尔街大鳄”做空的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有必要对投机炒作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 从市场预期方面来看,通货膨胀有所减弱、美元开始走强。随着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与日本央行持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黄金作为贵重商品,具有保值增值的性质,因此成为投资者对抗通货膨胀的手段之一。另外,黄金的全球价格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波动会造成黄金价格的相应波动。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呈温和增长态势利于美元升值,就业市场疲软、通胀水平维持低位使得投资者普遍下调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日本推出超预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样加速美元看涨,支撑金价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有所减弱。 此外,塞浦路斯抛售黄金引发市场担忧。塞浦路斯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政府对提供援助提出了严厉的附加条件,出于融资需要,塞浦路斯政府抛售央行储备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供求。更为严重的是,市场担心由此引发“羊群效应”: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家深陷债务危机,黄金储备量却远胜塞浦路斯,这些国家是否会效仿黄金抛售行为受到很大关注。一般情况下,发生战争或经济危机时,股票、基金等投资工具会受到严重冲击,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其价格能够保持不变甚至稳步上升,有“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黄金”之说。而此次抛售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改变市场预期影响黄金的避险功能造成金价下行。 目前,黄金价格正向内在价值合理回归。由于黄金具有价值稳定、不易崩盘等属性,人们往往将多余货币投资于黄金以对冲风险,黄金价格从1999年的约300美元/盎司一路上升至2011年的1920.7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充分反映了人们对黄金的需求之旺盛。然而,黄金的价格虚高,意味着投资泡沫可能已经形成,近期国际金银价格持续走低,可能是黄金去泡沫化及价值合理回归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