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山雷学(三)

 易真颜 2013-06-22
]


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都是超对称性系统固有的本性。但由于甲戊同体和壬申同气是两种对立逻辑的产物,故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

甲戊同体是非定域性易学逻辑的产物,故甲戊同体之性状功能是整体性相干响应,反应在病理上是胆腑胃腑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且由于甲戊奇点的性质,使“十一脏皆决于胆”。

壬申同气则不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它是与易学逻辑对立的定域性逻辑的产物,只是使之非定域化了,故其病理机制以及针灸功能具有定域化的性质,即孤立的单向的离心的针灸传感和治疗功能,针刺某一俞穴,只定向地单向地影射某一对应的脏腑,这正与西医神经刺激疗法或理疗是相通的。严格地讲,只有足太阳膀胱经外侧之一脉才是本经之脉,而申仪经十二俞穴已经有了经外奇穴的性质。但由于它已经被非定域化了,所以一方面它和西方神经刺激效法相类似,另一方面又有经络之间的传输作用,只是由双向式变成了离心式。这一现象不只是申仪经上有,耳朵上也有。

宋为民、吴昌国在《中医全息论》中又指出:“耳朵又和十二经相通,也是离心的。耳朵是感觉器官,它与全身相通,那么,眼、鼻等也是感觉器官,也应与全身相通。这种全身感受器的互相沟通,是局部影响整体的基础。这些部位都是感觉敏感区。全身感觉敏感区都可能有经络相通。已证明,耳部针刺可产生全部十四经感传线。也已证明手背、手掌亦有各经的代表区。针刺手背、手掌皆可发生相应的感传。十四经的感传皆可发生任督二脉从下而上的感传。手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手,足三阴三阳均为从脏腑走足。另进行头脑治疗时,通过头总动脉的普鲁卡因向脑注射,可产生各种经络传感。以上,通过针刺实践证明背前、耳、手及头针具有通往全身的经络。这是这些区域具有进行整体全息治疗的基础。”

这一段论述有些混乱,因为人之经脉遍布全身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相互之间有传感并不说明什么。唯有类似于申仪经十二俞穴式的定域性的离心传感才有特殊意义。据国内各种报导,能具备这一典型特征的只有申仪经针刺、耳针和足底按摩疗法。其他部位,如手掌虽也有反应,但不典型。

耳针有类似于壬申同气的现象是意料中的事。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百会穴有一支脉从头顶行至耳上角。而耳朵的要穴“听宫”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止处,而小肠经配未支,小肠经与离宫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在天地雷图里属阴的未土连纳离坤二宫,故属阴的小肠经是坤宫之经脉。在壬水归藏于申经的同时,有坤宫之己未进入了离宫。故可推知,足太阳膀胱经通向耳朵,也就是坤宫未土进入离宫的表现。因此,耳针也有离心的十二经络传感之理就可以明白了。有趣的是耳朵所配的八卦以及与全身的映射形式恰好是一个倒立的人形,这种“反相”现象正是坤卦纯阴之象的特征。见图。

[图,人耳与八卦]

至于足掌按摩疗法也有类似的情况,是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俱通向足部,也是壬水归藏于申仪之理的发挥,只是足部非奇异区,故针刺不可能有申仪类似的经脉传感。总之,这一类疗法都是定域化逻辑非定域化的产物。

第四节  阴阳形态  


[
]


在当今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最令研究者大惑不解的就是:经络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如果说它是一种特定的形态结构吧,可为什么不管我们采用何等现代何等先进高超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怎么也解剖不出这种“脉道”?如果说它们不是一种形态结构吧,可古老的《内经》所描绘的经络脉道巡行路线不仅由大量针灸实践和大批经络敏感人所证实,而且已被大量现代探测仪器和手段从“唯象学”的角度证实了它们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然有细微的修正,但仅仅是细微的修正〕。

但是,我们认为,由易学理论产生的经络之形态研究的主要还得由易学理论自己来解决。

奇点就像是系统的信息与能量的通道,或者说是信息与能量的凝聚点。奇点有大有小,小奇点由大奇点分化出来,小奇点又可分化出小小奇点,以至极大的一群。在易学中,我们讨论的奇点,都属于层次较深、作用较广泛的或较原始的奇点。

从易学的范畴来观察,人体形态的发育如同是一个由简单的阴阳系统演化到复杂的阴阳系统的过程。而易学中最简单的阴阳系统模型就是由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五行生克、太极图和天干地支五大块模型构成的易学公理系统。这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探索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并称之为相互作用自洽定则。显然,由此公理系统阐释的脏腑经脉系统可能就是最简单的生物模型。

易学模型还暗含了这样的假设:人体复杂系统的发生,不过是脏腑经络的重重映射。如:十二经脉之中可分十二别脉,十二别脉下又可十二孙络……。经脉可以如此推衍,脏腑其实也是一样;须知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仅仅是十一种最原始的归类法,每一脏腑职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如经络一般推衍下去。故中医诊断为肾病,千万不要以为只指腰间的那一对“肾”;它仅仅是一种种泛指。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产生来源于受精卵,而从分子的层次来说是来源于父母的基因染色体,真正的受精卵是父母基因各自一半的组合。估计,在基因重组的时候,遁甲现象即已经发生。因为超对称性的建立,必须有两种不同的物理极性的东西互补才能达到目的。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能存在的一切事物必须是遁甲系统;如不是,就不会存在,所谓“孤阴不生,独阴不长”是也。

当代中医研究者喜欢用全息论,可为什么会“全息”的呢?我们以为,基因只是给出了一些系统的演化规则。从这个观念上讲,全息只是与演化规则或原则之间的等价,并不是指系统的每个局部都包含有整个体系的全部信息。

在易学的公理体系中,是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看成是等价或曰同构的,即一切事物都有八个卦、十干、十二支所对应的最原始的物理实在。所以,只要我们在任一系统中发现了八卦、十干、十二支的对应物,就等于抓住了该系统最原始的生长点或是生长中心。

所谓最原始的生长点也就是是复杂系统形态分化发生的中心点。拿人体来说,人体的形态极度复杂,但再复杂也不过是以脏腑与十二支经脉为中心发生出来的。既然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形态发生的中心点,那么中心发生点必定是信息或化学物质最集中的地方。事实也正是如此。

毫无疑问,人体脏腑是“化学信息物质”最集中的地方,而十二经脉是否也是如此呢?

当代的经脉研究已经发现,在人体的穴位区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的线粒体〔一种贮能细胞〕、神经末梢、神经物质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处的细胞具有生殖能力,这些特性是其他非穴位区域所没有的。这样的报导比较多,现仅引用一则较有代表性的报导:

张建新在《控制生殖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一文中指出:“人体在生长发育历程中,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态与潜态的转化流变,是通过经络系统  一些特定的细胞群及组成结构 来相对集中地传递表达的;经络被穴位分隔成不连续的节段 生殖分化体系节段,穴位区域是产生吸收并维持脉络物质动态平衡的主要场所,具备调节转换统领的地位;经络细胞与多功能生殖细胞、干细胞一样具有一定的生殖能力,即细胞内能产生生殖分化物质如生长因子,经一定路径传递给周围特定的细胞群受体,起动它们进行相应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同时经络细胞自身也进行着特定的生殖分化密码基因群显潜态流变的增殖分化等活动,因此经络发育历程中同时进行着严格的流变;正是在这些严格流变的生殖分化灵枢的调控下,简单的生殖细胞得以增殖分化成各式各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并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发育成复杂的生命。因此经络系统是多细胞真核生物〔人体〕普遍根本的、独立完备的超系统。经络是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系统,是与古代精神学说、现代功能态理论相吻合的。”

从人体形成发生的角度看,脏腑和经络谁是更根本的原始点呢?根据超对称原理,二者是自我相关、互为因果,同时发生的。由于经络系统遍布在人体形体之外表构成人体形态场,我们不妨用经络形态场的角度分析人体形态之发生,当然用脏腑系统进行分析也是殊途同归的,但由于易学是建筑在情景感知即形态感知上的非定域化系统,所以我们偏重于易学优选逻辑的分析,即属阳的经络形态场的分析。


[
]


若用易学逻辑分析,从更深层次来讲,八卦所对应的奇经八脉比十一脏腑、十二经络更原始。这一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奇经八脉与人体的生殖有极大关系,其中冲、任、督俱起于女子胞〔子宫〕,故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之说,等等。《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且带任二脉上之神阙穴正是胎儿与母体精气血的通道;

2、任脉行于前而督脉行于后而妊养总督诸脉,带脉则约束诸脉,故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3、任带脉上的神阙是经络系统与脏腑表里的唯一直接通道,且神阙又为十一脏腑的太乙奇点,神阙可通过横向的带脉收束控制所有的纵向经脉。

形态发育可看成是一种递归演化,而递归中心就好比是形态发育的中心,而此中心也是奇点之所在。

奇点如表现在人体的形态上,就是一些几何曲率变化极大值的区域。所谓几何曲率极大点就如同磁场的中心点一样,该点即为人体表面形态上的凸凹点。如图所示:

图,体表形态的经络穴位示意图

图注: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点”即为人体的穴位;体表形态的“曲率凹凸带”即为人体的经络。

凹凸点从大的角度来看,是奇经八脉总形状的凹凸,然后再是十二经脉之类的较大凹凸,它们是形态变化的总框架。故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在人体形态的分布上,非内侧即外侧,换言之非大凹即大凸,如同电场中的正与负一样。因此内侧之凹形态与外侧之凸形态可以认为是大的奇性控制形成的阴阳形态。

从小的角度来说,人体形态的小凹凸就是由经脉上的穴位区构成。显然,人体穴位之分布正与理论的推衍相吻合。大凡人体之要穴如神阙、大椎、百会、会阴、十冲、十宣、天突、委中、曲池、合谷、曲骨、足三里、涌泉、人中、睛明、听宫、肩井、命门、中脘、关元等等穴位都是一些人体形态上几何曲率极大或甚大之处。

又奇点还有分化中心之意,故各经脉一方面在全身躯体上由要穴分化为左右两支,另一方面很多要穴还处于骨骼与肌肉的联合处,如委中、曲池、督脉诸穴等等。人体就象是一个大奇点递次分化到小奇点的奇点网,此网的每一个交点都是一个非凹即凸的形态发生点。网的凹处为阴,如阴经阴穴,反之,网的凸处为阳经阳穴。

人体穴位凹凸之奇点如果追溯到受精卵,当然是精虫与卵虫之凹凸之联接,事实也是精虫突破卵子细胞壁进入细胞内而成孕的,再追溯到分子层次,便是父母遗传基因凹凸的互补即阴阳两个极性的互补,即父母染色体硷基的相互配合了。


[
]


我们再换一个思路来讨论。

易学的感知方式是情景感知,易学的操作方式是万物类象,而万物类象发生的物理机制就是形态发生。因此,形态发生在易学中的解说逻辑就是后天八卦和十二地支,因为它们是同一范畴的同构体。

但是,我们如果希望用后天八卦或十二地支来完备地描述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已有反复的论证。

十二地支在形态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控制体表各种形态的分化位置。问题是,谁来控制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分化形态呢?也就是说十二地支在体表的形态分布是由什么样的“内在形态”来控制呢?

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得由互补逻辑天干脏腑来回答。十二经脉形态场的中心质点就是脏腑。可脏腑是如何转换成经脉的,也就是十干与地支是怎样过渡的?显然,天干是通过壬水〔即督脉〕把脏腑之精气输出到地支申仪经,即壬水归藏于申仪。我们在前文里已经论证了,申仪经上十二经俞穴是体内脏腑定点的平行投影,故脏腑之质〔或曰场源〕就是以一种投影的形式送到各自的俞穴,再由俞穴以单向离心的方式输送到十二经脉。

甲戊同体与壬申同气是两种不同的逻辑现象。壬申同气之壬为天干,申为地支,壬水归藏于申金是天干系统向地支系统的转换和过渡,是两种不同手征性逻辑的转换,只不过是一种定域化逻辑使之非定域化后的表述,故其映射方式是孤立的、单向的定点的传递,即十一脏腑孤立定点地投射到各自对应的俞穴,各俞穴也孤立定向地传输到各自对应的经脉。甲戊同体是天干与天干之间的自我缠绕,不存在着天干地支之间的传递,它是为了消除后天地支逻辑中的破缺而进行的逻辑操作。太乙奇点和甲戊奇点是同在性的,反映在人体上,太乙就是神阙,神阙就是“乙肝”,“乙肝”就是太乙。故胎儿出生后脐带切断,母子分离,然而在此奇点处脏腑和经络之间仍然有“时空桥”相连,这是一种同在性的相干关联,其间信息的传递是即时相干响应,脏腑有了病变,经络即时有反应,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从两种不同的逻辑角度上来讲,脏腑在人体内部的存在位置是由经脉决定的,而经脉在人体的形态发生是由脏腑控制的。而二者之间的转换输送口则是由壬干与申支来完成的。我们在中医系统中讨论人体的形态发生问题是使用的地支及后天八卦逻辑系统。

大家请注意,从西医的角度来探讨形态发生,实际上是结构定位,并非真实的表观形态发生;中医的形态发生是带有目的论意味的,换言之不同的形态结构是有不同的功能的。

从形态发生的动力学角度来看待中医的形态发生学,其形态动力学是由外向内发生的分化,也就是说体表经脉的阴阳形态之凹凸以及穴位的形态凹凸是决定性的,脏腑的定位是被动的。脏腑好比是一个电场的中心质点,经脉则是能场之外观形态。

本文当然不是什么探究形态发生动力学方面的书,只是附带对此发挥一点感想,我们的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寻找人体形态发生的奇点。


[
]


欲在人体体表形态寻找奇点,首先就得把奇经八脉与后天八卦的对应作一分析。

奇经八脉在后天八卦中的归属如图。

[图,奇经八脉类象表]

图注:唯“阴卦兑宫”配阳乔是极有深意的,大家不可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讲,奇经八脉比十二经脉具有更大的奇性,奇经八脉是一个超对称系统。故我们的分析主要放在连山、归藏之象上。其馀卦象只约略提及。

阳维脉交会于手足三阳和督脉,有维络诸阳之用,故类乾;阴维脉交会于足三阴和督脉,有维络诸阴之功,故类坤;任督为人身之阴阳对称轴,分别类坎离;阴乔止于睛明,有濡养眼目之功故类兑,阳乔止于风池,与阴乔相对待,且风者巽也,人体伤风感冒其穴感应最大,故类巽。下面重点分析冲、任、督、带四脉。

冲脉——

冲脉在震宫。冲脉者,又名太冲脉,太乃极顶之意,阴阳中和谓之冲,是以有太乙阴木阳极化之象。其脉起于气冲穴上行至于头,中途与任脉之阴交穴相连,下行至于足,贯穿全身,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带脉——

带脉在艮宫。它与其它经脉不同,是唯一横行的经脉,约束诸脉,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有横艮一身之象。且带脉上有人体最大的奇点肚脐,而肚脐是胎儿时期能量的输入输出口。此与甲戊奇点的开盲点之性质相同。

任脉——

冲任带一源三支,有连山之象,见图。

[图,冲任带的“一源三支”关系]

督脉——

督脉为离卦,为壬位,它的大椎穴与申仪经脉相通,为壬水归藏申仪之路。

从形态发生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它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于奇经八脉的“大爆炸”奇点,此奇点在奇经八脉的震艮二宫的甲戊同体之处即神阙穴,不仅人体形态之发生由此而起,“大爆炸”的原动力也由此而入,这当然指胎儿之脐带与母体子宫之相联了。在人的形体这个小宇宙里,神阙穴处的脏腑与经脉自我相关,互因互果构成婴儿之形体。婴儿出生以后,肚脐奇点封闭,外来的原动力消失,人体又通过离卦之大椎穴,将脏腑之气血流入申仪经,然后遍布十二经脉。


第五节  汇点传真


[
]


前面,我们以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天文、地理、人文、人体中的连山归藏现象。连山和归藏虽然重要,只不过是雷学中的主要部分而已。本节我们零散讨论一些与天地雷图原理有关的现象。

“八门”与“三刑” ——

在奇门遁甲中,八宫有“八门”之说,今人往往把八门仅仅视为术数中的旁门左道。从上面奇点理论的分析中已可看出生门、死门、景门俱有抽象理论意义和物理实证,可见八门之称并非随意所指的命名。若按雷学配干配支之后,其物理实证的比例更有增加。另十二地支有“三刑”之论,也有物理现象之显现,一并论之。

程国俊氏1984年在《上海针灸杂志》发表论文,文中就1137例死亡病人进行死亡时间的调查和统计,发现:

11137例死亡病人中,十干主日死亡率最高者为辛日,共137例,占总数的12.1%,比平均值高20.5%;死亡率最低者为戊日,共98例,占总数的8.6%,比平均值低13.8%。

2、又以时辰为标准进行了统计,死亡率最高者为未申之时,比平均值高16.6%。

从上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位于生门的戊干死亡率最低,而位于死门的辛干未申支死亡率最高。一生一死有着强烈的对比。它说明“八门”之性即生、死、开、杜、休、景、惊、伤是有深刻内涵的,不是随意定名的。这与后文中刑冲合害干支运算的规则是一脉相承的。

吴国俊氏的文章我们只引用了其中一部分,实际上各种病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峰值。如癌证就是在卯、戌、丑三时辰里死亡率最高,而卯、丑、戌正是术数三刑的主体。不过,即使是同干,而日干与时干的死亡率也有所不同;不同病证也有不同的日时干支规律,作用极其复杂,不可一概论之。我们认为,必须建立一门术数统计学,需要极大量的统计资料方可作出完整的判断。

当然,“生门、死门”的概念显然是不能拘泥的,它可以理解成人的出生和死亡、病愈病凶、事物的变化、静止……等等一切带来创造性与毁灭性的过程。例如假定戊日的新闻多、出生的人多、创造发明最多,等等都可认为是“生”;又如,中医界有“戊己易变天”之说,即戊日己日〔生死之门〕天气最容易变化,我们观察过一段时间,确有此现象,有心者可验之,我们估计这也是“生门、死门”概念的延伸。


[
]


寅经与经气流注——

一九七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络敏感人》里“经络敏感人经络刺激感十二经循环观察报告”一文中曾指出:“经络敏感人罗××同志的经络刺激感的十二经循环,除肝经未向肺经传导外,其他各经之间,均按祖国医学中经络学说的传注,出现了刺激感传导。”也就是说,经络传感从寅经出发,途中经过卯经、辰经、巳经、午经、未经、申经、酉经、戌经、亥经、子经,一直到丑经结束均有传感。……在全部39次观察中,除足阙阴肝经〔即丑经〕向手太阴肺经〔即寅经〕始终未出现传导外,其他各经间都程度不同地按祖国医学记述的十二经循环顺序出现传导。”具体实验过程可详见该文。
《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记载也是说,人体的经气始于寅经,终于丑经。为什么丑寅经之间中断了呢?读者自然会明白,地支环流是不完备的,它在艮八宫的甲戊奇点处是断开的。从术数的角度上讲,在此断开之处起联接作用的是天干。《周易》有云:“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戊土,艮土也;甲遁入戊土,是甲所代表的天干之气〔即外界输入的信息或能量〕进入了寅丑之间。虽然是从外界输入了信息或能量,但还必须通过甲气的过滤才能保证它们不是有害的能量。

再换一个思路来讲,甲干是奇点,此奇点如同人的记忆中心,它高度浓缩了人体的自我记忆,换言之甲是免疫识别中心的象征。甲入戊土,而戊土为胃,人胃是吸收外界能量物质的地方,但如果不加区别地吸收物质能量,人体可能就会中毒。此时甲气就可以起作用了,它如同自我识别的过滤器一样,凡是“同我”的物质能量就可以吸收进人体,而“非我”的异己则应排除在外。这种观点是甲戊同体的另一种深层次内涵。

甲遁于戊和甲戊同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甲遁入戊,也就是肝胆遁于胃,肝胆分泌胆汁进入消化系统,一方面是助消化,所谓助消化就是把“非我”的营养物质同化成“本我”的物质从而得以吸收;另一方面是解毒,我们知道,肝脏是人体解毒能力最强的器官,所谓“解毒”无非是过滤排除“异我”的有害物质的另一种说法罢了。

第二、甲遁入寅丑之间,而寅经配手太阴肺经是有深意的。因为肺是人体与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的主要脏腑,肺所吸入的能量〔可能不单纯是氧〕可能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和某种现在还不知道的通道进入申仪经上的肺俞穴。在前文里我们已知道申仪经脉上的脏腑俞穴有向本经离心的传感,于是就由此输入了寅经。


[
]


不变的活寅时——

王怀玉氏在一九八二年的《新中医》第十期上报导:“实践证明,按寅时针刺天泽穴效果显着〔按:天泽穴为寅经上的穴位〕。我们也曾对10例病人进行过非‘寅’时针刺观察,效果均不满意。同时,我们在临床中还发现,针刺时,选择早晨正值病人将睡未醒,然后将其叫醒,立即行针,效果最隹;如果病人已睡醒多时,虽在‘寅’时则效果不隹。”

王怀玉认为此现象与气血运行“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的时机有关。

我们以为,此现象实际上与艮八宫的奇性有关,乃艮之气止而后得之故也。因艮在象为止,为不动中有动。人浅睡时气终止于丑经,初醒时则始于寅经。故在小睡小醒、小静小动、勿忘勿动、不过不及之中和戊气中可显比象,此象为雷气遁土之象。故在人体生物钟中,小睡初醒时便相当于内秉的“寅”时;人醒已久,虽为地球钟之“寅”时,已非人体生物钟中的“寅”时了,我们可称之为“寅时不变性”。当然,在针灸中,若人体生物钟之内秉“寅”时与地球钟之“寅”时吻合,做到“天人合一”,疗效就更隹了。

此外,作者曾再内修实验中,由于玄关之气〔即艮宫甲戊之气〕自发内动,每天凌晨之寅时必醒无疑,另一友人陈先生也试练过一段时间,亦是如此,无一天例外。相信练过与“玄关一窍”有关功法的人亦有此相同体验。


[
]


地震与五运六气——

何裕民氏在一九八五年的《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第四期中曾指出,我国境内从公元前 780 年起,至 1976 年止 2700 多年中,被记录下的且估计其震级等于或大于 级的强地震共有 656 次。从运气学说来看,这些地震处在许多运气不同的年份,发生频率不一,其中以木运、土运之年的地震发生率为最高。如图所示。

[图,五运六气与地震]

这些图表中显示,强地震在土木运气当令时发生率特别高,且以土运最高,木运次之。读者可自作统计比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黄帝问到五运太过或不及时有何情况发生,歧伯答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这很像是对地震及山洪暴发时的描述,只不过地震是山洪暴发的触发原因。而其他诸运过郁的描述则完全不同,读者可详见《素问》一书,在此不作过多的转述。

以上现象也是雷学中遁甲现象的表现之一——艮为八宫为山,为能量活跃区,甲木者雷木震木也,甲遁入戊,能量激增,故多地震,此理不是明白无误吗?


[
]


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中存在着“八音律”的周期现象。所谓“八音律”现象是指元素似乎具有一种每隔八位为一周期就有性质相似的元素重复。最早的“八音律”周期表就是门捷列夫化学周期表。

门氏周期表虽然立足于“八音律周期”,但不能机械地按此规律贯穿到底。门氏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新周期表,大都没有再按“八音律周期”排列了。之所以不再采用此法,是因为这些新元素周期表中反映的元素性质的重复并非是这样一种“八音律”式的机械重复排列。我们以为,这很可能是不能再从中发现新的“八音律周期”重复的新性质有关,也许“八音律周期”性质的重复性越来越隐蔽。

我们以为,根据八卦万物类象的普遍性推断,更严格的“八音律周期”性质的重复性是存在的。我们还是根据这一思路排出了一种新的八音律式的元素周期表,并与六十四卦相对应,以待精通化学的有心人来重新作出阐述,也许能从此表中得到某些出人意料的启示。我们估计,如有新解释和新发现,那么,这种阐释可能同现有的西方化学解释法有所不同,这种新解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术数为基础的,正像我们解释天文、地理、人体现象一样。新化学元素周期表如图。

[图,新化学元素周期表]

之所以上图把六十四卦方阵图扭转180°,并与元素周表相合,是考虑到东西方逻辑具有相反的手征性的缘故。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采用了手征性反相的手法,导致了许多新发现,我们相信在此表中采用此手法,可能也会有此效果。另,读者可以从表上粗略地看出,艮八宫的元素有不少是人体生理活性极强的物质,是能量与信息作用明显的元素,如:磷、硫、钠、等等。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奇点理论很吻合。

本书作者对元素的化学知识贫乏,固不可能有什么肯定性的解释。我们之所以仍然排出此表,是因为我们从按雷学原理机械地排出了一些类象表,当时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随着新的研究,这些不起眼的纯逻辑的推衍表,竟然迸出了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前文中的天文、地理、人体类象都是这样。故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这一张元素类象表很可能也会导致新的发现,固仍然把它介绍出来。读者如有兴趣,可参用我们的雷学以及他人的易学体系来分析,当然,最好是用术数理解,如把六十四卦安上天干或地支,运用五行的生、克、刑、合、害、比来研究。


[
]


粒子幽灵——

自然的构成是怎样的?这是今天的粒子物理学最想搞清楚的。目前,粒子物理学家已知终极粒子夸克和轻子各有六种,每两种各分属一代,且同层次的夸克和轻子性质相似,如下图所示:

[]

作为易学工作者,我们很容易猜想,夸克与轻子是不是共有八种呢?上帝也许只用最隹最简的系统来创造宇宙,那么用八个卦与之对应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可得下图:

[]

此图也是按与西方手征性逻辑反相而机械地配卦的。即从坤配到乾,原因与前文中所论的原理相同。本图的关键是位于震宫的τ粒子,它是违反宇称守恒定律的粒子,它就好像是太阳系中的金星,人体内的肝脏。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机械地配图,τ粒子竟然不偏不倚地落在震宫上,它使我们感到鼓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将由今后的物理学来回答。


[
]


密语世界——

遗传密码是现代化分子遗传学上的重大发现,它实质上是发现了生命发生的逻辑符号。是基因逻辑奠定了形态的发生规则。

遗传物质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酸〔DNA〕两大类,两类核酸的硷基都是四种。RNA含有腺膘呤〔A〕、乌膘呤〔G〕、尿嘧啶〔U〕、胞嘧啶〔C〕;DNA含有AGC,但不含U而含胸腺嘧啶〔T〕。
DNA
由两条多核糖酸链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即两条多核糖酸通过硷基的氢链相连而成为双链结构。硷基在配链时的规律为:A与T〔U〕配对,C与G配对。

DNA的复制过程中,双螺旋链先后从某一特定的链头处断开,断开的两条单链在断开处吸收在细胞中游离的相配对的硷基,如此而逐步形成两个完整的DNA

一九八六年M·Nireuberg等人发现,蛋白质合成中是以“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硷基次序链确定氨基酸的排列次序。mRNA每三个相邻的核糖酸为一组,它规定一种氨基酸,于是把一个核糖酸的排列次序称为三联体密码。简单一点说,硷基如同“词素”,三联体密码如同“词”,每三个词素构成一个词。所以任取三个硷基组合,共有六十四种组合形式,这就是六十四种遗传密码子。

在六十四个密码子中有三个终止密码子,即UAGUAAUGA;有一个起始密码子AUG。已经证明,关于蛋白质的合成与终止,都取决于一定的密码子。如UAGUAAUGA是终止密码子,由于不存在和mRNA密码子〔即UAGUAAUGA〕相对应的tRNA〔反密码子〕,所以蛋白质合成到终止密码子时,mRNA就离开核糖体,使蛋白质合成终止。

现代遗传学者根据基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某些同构关系,给基因密码配上了卦,其具体配法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把四种硷基与四象的同构对应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

[]

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对应方法,是由于各人对硷基的阴阳极性理解不同所致,有的把氢键的数量之奇偶作为阴阳根据,有的以硷基的强弱作为阴阳判断根据,有的以硷基数的奇偶作为阴阳判断标准。但以上的各种标准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到底是那一种标准更根本,一时半刻难以下结论。

当然,也可能不同的配法都有可能部分解释遗传基因的某些性质,但如果有一种配法最根本,很有可能揭示出生命发生最本原的奥秘。

我们的思路是,首先以起始密码子AUG同风雷益卦对应起来。为什么这样作?这是由于所谓“起始复制”的内涵即为“创造增益”,或者说“起始密码子”是遗传基因的卦生成横图里卦即为奇点之卦,为先天震巽二宫扭结之卦。创生奇点。在六十四卦生成横图里,益卦即为奇点之卦,为先天震巽二宫扭结之卦,见图。

[]

[]

图注:一九九六年美国的Nirenberg,美籍西班牙血统的Ochoa开始,还有德国的Mathaei他们在实验室研究遗传密码时,不是从AAA开始,也不是从GGG开始,偏偏是以坤卦的UUU开始,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吧?如果把发现的逻辑看成是数学的逻辑,那么西方人以坤卦为起点展开对六十 四卦密码字的发现过程、东方的中国人却是以乾卦为起点发现六十四卦的,其间的正反相对现象是不同文化、不同感知、不同数学在此事件中的反映吗?

[图,六十四卦生成圆图]

在先天八卦里,震卦就是对称性破缺的中心,是一种从“外界”向内部输入能量物质的地方,六十四重卦以下卦为体,故益卦是从属体卦的震卦。

益卦本来就是指增益、造化、增加的含义,前人对此早有不少论说。于是,有AUG与■相对应。即有A配■、U配■、G配■,剩下的就是C配■。见图。

三个终止密码子则为:UAG对旅卦、UAA对蹇卦、UGA对咸卦。此三密码子所对的重卦之体卦皆为艮卦。艮者,止也,与其密码功能相似。且阴阳爻不平衡之蹇卦,其破缺终止之意最明显。今本周易云:“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蹇卦坎上艮下,坎险在前,艮止在后,不能前进,故终止死亡。利西南死门,不利东北生门。是故我们猜想,蹇作为终止密码子之象,是与其他两卦有不同内涵的。也就是说,其余两个终止密码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止密码子。

如果我们再分析益卦的密码子所属的氨基酸——甲硫氨酸,似乎是唯一〔或者不是〕的含其他元素的氨基酸。同时又有联想:地震、火山处都有大量的硫化物,是不是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
]


混沌之眼——

[图,人眼的结构]

人眼最敏感的感光点是眼底中央凹,也称黄斑区;这可看成是信息或能量的输入口。中央凹从类象的角度来看是凸形,如山形,又是黄色,故可类艮;黄斑区内侧〔图中为上方,在人的眼内是内侧,下面的分析准此〕为视神经盘,它是人眼形态发生的根部,又是人眼内的感光盲区,故类震;黄斑区外侧之上方有泪腺,故类坎;坎之外侧是最大的眼面区,故类乾;瞳孔有缺,当然是类兑了;瞳孔之内侧内眼角里有泪囊,泪腺所分泌的泪水储藏其内,正是壬水藏于申金之处,此处又是最易犯眼疾之处,为“死门”,故类坤;坤之后方有管道通向鼻咽,故类巽。

视神经盘是人眼形态的发生点,它本身不能感光,是个盲区,但又必须通过它把黄斑区所接收的光信号传递给大脑。从信息接收和传递角度上讲,信息的接收装置必须同传递装置等价——用易学的术语就是“连山”及“甲戊同体”;如果不是等价装置,那么,若接收装置接收某种特定频率光信号的波段为“A”,传递装置却只能传递“B”波段的光信号,人眼就不能视物。

 藏山雷学,上册,《范畴之数·乘除之原》[卷五]
藏山雷学,上册,《范畴之数·乘除之原》[卷五]

石在天
孙逐明


第一节  同余运算


[
]


在易学中,我们讨论八卦的排列规律,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先天八卦的爻象对称排列,有了这种先入之见,我们自然会用先天八卦的规律来判断后天八卦的规律。

欲摆脱成见,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思想来平等的定义先后天八卦的共同规律——众所周知,“圆”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象征,它的构成只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了。它们是:

条件一:在某个“环形物”中,而此“环形物”的边界上的任何一点距中心点的距离如果完全相等,那么,此物即为“圆”——具体地说:“圆”的直径处处相等。

我们如欲用某种分立的、离散的结构来模似一个“圆”,那么,只要满足此条件即可称之为“圆”——很显然,先天八卦和洛书是可以满足上述条件的。

在洛书的数阵中,无论是用哪一条直线〔即直径〕把三组离散的洛书数连起来,其直线上的数字和皆为“15”。故洛书是“圆”的一种数值模拟结构。

先天八卦也是一样,只是操作略有不同。我们知道,同一直径的两个半径,实际上是两个矢量,其绝对值〔模〕虽然相等〔等於半径R〕,但其极性却截然相反。若此二矢量相互作用,将会泯灭极性。先天八卦即有此特性:把两对待之卦相互作用,则各爻极性完全泯灭,所以先天八卦也是“圆”的一种符号模拟结构。

条件二:在某个“环状物”中,如果此“环状物”的边界是一种连续的光滑的过渡状态,即此物体的边界没有非连续性的凹凸出现,那么该物体就一定是“圆”,因“圆”边界处处光滑,比如,我们常见的“平面几何圆”的边界就是光滑无凹凸的。

后天八卦是用五行的连续相生来体现“条件二”的,故后天八卦也是一种“圆”的模拟结构,并且二八易位后的洛书也是一种满足条件二“模拟圆”。


[
]


大家可能会警惕地说,后天八卦的五行连续相生在八宫是非连续的过渡态,也就是说它是有破缺的;在形态上此处非凹即凸,它绝不是完美的模拟“圆”,因为它没有最彻底的对称性存在。

可问题是:虽然先天八卦以一种局域对称的形式来模拟了“圆”,但是,如果反过来用“条件二”中的规则来要求先天八卦,先天八卦也会明显地出现破缺——即先天八卦的男女长幼秩序是不光滑的、非连续性的,它在“震、巽”二卦上有了破缺,正如我们在《理部·第一章》所见到的那样。

如果我们在实践运用中只采用后天八卦〔或先天八卦〕这一种机制来操作的话,是肯定不行的。比如,在卜筮中对某种事物作出吉凶判断,一般都是用后天的五行生克的“旺、相、休、囚”来决定的,但纯粹的五行生克能否完全描述事物吉凶是肯定不完全的,故后天逻辑在分析事物吉凶中的不完全是可用先天数理逻辑来补救的——这就是我们需要引入“刑、冲、合、害”的由来。

学易的人都知道,“刑、冲、合、害”是一种超越五行生克的运算规则;也就是说“刑、冲、合、害”规则同五行生克规则没有联系,它是对五行生克规则的补充,其原理来自於先天八卦的数理思维。

现在,我们想问的是:作为与五行生克对待的补充性的运算规则应有多少种才合理呢?根据在前文中提到的公理极限原理,作者认为一共得有五种,即:刑、冲、合、害、比。此五种地支中的相互作用的运算规则,我们称之为“肆互壹局”,即“肆互”——互刑、互冲、互合、互害;“壹局”——比和之局。

我们说肆互壹局是一种先天数理化逻辑运算规则,这一结论是完全可以从数理化的运算规则中得到证明的。

冲——

在《六壬大全》有云:“冲者动也,格也。其法以十二支环列,阴阳各相为冲。凡冲主动移,反复不宁。”六冲配洛书图如下:

[图,地支六冲与洛书]

地支六冲用加法运算可得:

子午相冲→1+910
丑未相冲→8+210
寅申相冲→8+210
卯酉相冲→3+710
辰戍相冲→4+610
巳亥相冲→4+610

六冲相加俱化“10”,相当于化“零”〔即以10为模同余0〕。“10”为中宫之数。也就是说,两支互冲之后,两支都进入了中宫而“消失”“空亡”,也即两支相互格斗而“散”。作为八卦的整数化二维坐标图洛书来说,中宫之数“5”、“10”和“零”是等价的,它们都代表坐标的中心原点。六冲所化之数同余“零”,“零者”气散之象,泯灭之象。此外,六冲在此几何图中是旋转对称之象;象数俱对称,故具有共同的“格斗”、“中和”的性质。

合——

六合指两种阴阳和五行所属都不相同的地支相互合二为一,此地支六合关系可以用图5.2示之。

[图,地支六合与洛书]

地支六合有很多平行线,是“平行对称性”的体现,而能够满足“平行对称性”的各种组合之间是平行等价关系。其等价的作用量,须先将二数相乘,然后求同余:

子丑合→1×8  →化8
寅亥合→8×648  →化8
卯戌合→3×618  →化8
辰酉合→4×728  →化8
巳申合→4×2  →化8
午未合→9×218  →化8

六合用洛书数相乘化“8”〔即以“10”为模同余“8”〕,“8”为艮八宫生门之数,而艮八宫是后天八卦的奇点,奇点有“自我相关、自我缠绕、合二为一”之义,故称相合。又生门为创生之门,吉由此生,凶亦由此生,故卜筮中喜事宜合,越合越好;凶事忌合,合则经久难散。

天干也有相合现象。由於天干与地支是对立的逻辑系统,故其化合的几何形式与地支的化合形式相对立,即天干以“对冲为合”。见图。

[图,天干之六合与六冲]

图注:①甲己相合、乙庚相合、丙辛相合、丁壬相合、戊癸相合;②在图表,甲戊同体为自我相关、合二为一,而甲庚、乙辛、丙辰、丁癸之相互作用与此相同,照理也应当是相合,但恰恰相反,而为相冲;反之亦然。③图中天干连线上俱有一组相冲,唯“戊、己”两干没有对冲——左图“甲戊”同体,右图“己、辛”同宫,这是由“戊、己”在“二、八”宫之奇性所造成的。

对於天干系统与地支系统的对立性,看来古人是有深刻理解的。如在六爻纳甲中的地支运算,四季与爻的旺衰关系是:同我者旺,我生为相,我克者为死,克我者休,生我者囚。如春季为木,逢木支为旺,逢火支为相,逢土支为死,逢金支为休,逢水支为囚。见图。

[图,五行旺衰表]

而奇门遁甲“九星”的旺衰正如与上述规定相反,却是:我生者旺,同我者相,生我者死,我克者囚,克者我囚。

[图,九星之旺衰]

这种不同的规定就是对立逻辑所造成的。

害——

害者,阻害、妨害之义。它与合不同,合是指两物体相互合在一起,而害则是指两量相互妨害。其义与合相反,其数理表现也不同,它与相合是相互垂直的。见图。

[图,六害与洛书]

图注: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去理解,相害也是一种“相合”。六合化艮八宫生门之数,六害化坤二宫死门之数,“阳之所生,阴之所死;阴之所生,阴之所死”。所谓生和死并不是极性的泯灭,而是纯阳和纯阴两种极性的转换。真正的极性泯灭是冲,故古以合与冲互相对立,而不是合与害对立。易学逻辑为扶阳抑阴的阳手征,故取化生门之数的组合关系为相合,而化死门之数的相互关系为相害。严格地讲六合是合在一起滋生阳气而疏泄阴气,六害是合在一起疏泄阳气而滋生阴气。故害也可称之为“畸合”。 

相害也是一组平行对称图。依数理析之:

[]

子未相害→1×2  →化2
丑午相害→8×972  →化2
寅己相害→8×432  →化2
卯辰相害→3×412  →化2
申亥相害→2×612  →化2
酉戌相害→7×642  →化2

相害同化坤二宫死门之数,故为“妨害”。

从人类的功利观点出发,吉爻宜合不宜害,凶爻宜害而不宜合。六合和六害若逢冲,其生死之合俱散。

刑——

刑者伤也,残也。地支中的两刑只有子卯无礼之刑,三刑有巳申寅恃势之刑,丑戊未无恩之刑。此外还有辰午酉亥自相刑。

根据对称性原理,两刑除了子卯相刑之外,还应当有五对相刑,共凑成六刑,如图所示。

[图,地支之“六刑”]

为什么只取“子卯相刑”而不取“丑寅相刑、亥辰相刑、戌巳相刑、酉午相刑”及“申未相刑”呢?这得从自洽条件定则说起。

我们把肆互壹局看成是一种完备的运算体系,也就是说,肆互壹局可以把地支中所有超越五行生克的相互作用关系全部补充完备。

肆互壹局自身实际上也是一种“五行自洽系统”,在本篇第一章里我们已经指出了这个道理。既然肆互壹局被看成是自洽的,那么此系统内部一定会有“遁甲现象”,即系统中的某种运算规则的数理来由很难用一种特定的逻辑解释彻底——在五行生克中是木和土,而在肆互壹局里则是刑和比,其中刑的奇性是由比带来的。

所谓比,即指比肩、比和。如寅与寅,申与申、巳与巳等都称比。因此我们可以把“相比”看成是一种“得中”的五行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相比”不是五行运算——它既不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又不能通过洛书数理运算来解释。很显然,元素之间的运算出现了的“相比”,就等于是出现了某种“自我相关”关系。
“相比”欲成为一种真正的五行运算,必须通过中道极化原理分化成两种对立的地支运算规则——三刑和三合局,肆互壹局的奇性就是由此引出的。

我们已得知,四种相互作用关系是不可能形成一个自洽系统的,换言之,四种相互作用关系不够,但如果引进第五种相互作用又会显得过多,且奇性因此而出现。

我们可以用前文中的根号矩形来作比方。假定我们手中基本的“     矩形”,我们欲用此四种矩形来构成无限多种连续变化的任一矩形,但肯定不够。我们可以增添第五个根号矩形〔 〕来补充,但这样一来,根号矩形就会显得多了,并且最奇怪的事必定会发生:由於引进了 矩形,於是在 中有了“五行”中的黄金分割所带来的奇性,第四种根号矩形〔 〕就得换成黄金矩形才能完备自洽。於是你的完备的自洽的矩形就变成了 矩形、 矩形、 矩形、黄金矩形、 矩形。

故此逻辑理论中的四种就变成了五种。但我们却说:黄金矩形是 矩形的替身,在模拟无限种矩形时,有时是   和黄金矩;有时是 矩形、 矩形、 矩形和 矩形,这就是说,你得有五个矩形,而在具体使用中你只用四个就够了。黄金矩和 矩形的关系就相当於甲戊同体或曰甲遁於戊。可用下图示意:

[图,基本矩形与出入互补]

这个比方,我们可以借来理解四五壹局中刑与比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冲、合、害、刑中,互冲、互害、互合各是六组,且数理上的来由也基本相同,互刑虽也可以组成六组,但数理规律不一致,如下:

丑寅刑→8×864  →化4〔杜门数〕
子卯刑→1×3  →化3〔伤门数〕
亥辰刑→6×424  →化4〔杜门数〕
戌巳刑→6×424  →化4〔杜门数〕
酉午刑→7×963  →化3〔伤门数〕
申未刑→2×2  →化4〔杜门数〕

而比肩本身无法断定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算,故比肩可由中道极化成两种运算规则:一种是三合化局,一种是“三刑”〔包括巳申寅恃势之刑、丑戌未无恩之刑、辰午酉亥自相刑〕用三刑代替了所谓的“寅丑、亥辰、戌巳、酉午、申未”之类的两两相刑。三刑和三合化局似乎不遵守“肆互”的数理规则:三刑是数理的变异之数,而三合局是几何三角式作用力关系的取用。且三合局即为“比和”之义,它是指三个地支放在一起相互作用,就可以把三个地支看成是一个地支,或曰“合三为一”。

比局〔即三合化局〕就好比是 矩形,把它引入就导致了两两相刑的变化。当然,相刑现在还是两两相刑的一种,而比局却有三合局,因此欲有“得中”之性,必得有一种东西同它相对立,它就是三刑。刑者,道不同必相异、必相残之意,与三合局之合意正相反。有了三刑组合之后,两两相刑的组合就如同 矩形一样被替代,只是此处是用三刑来替代两两相刑组合。这时,两两相刑只剩下子卯相刑一组,於是奇性被消除,自洽系统得以建立,肆互壹局的真实面孔即成了这种重组关系。

肆互壹局之间的转化关系可用图示意。

[图,肆互壹局出入互补]

三合局——

三合局也是一组旋转对称的正三角形,见图。

[图,三合局与洛书]

三合局可以看成三个作用力的合力,而在力学中,正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合力。而所合成三局的五行属性之所以相当於四正的属性是由於四正之支“气纯”,而四隅之支“气杂”。四正之卦有一支,故气纯,四隅之卦各配两支故其气杂。

三合局除了可以用唯象的手法解释外,还有数理上的规律:

申子辰合水→2×4×18  →化8
寅午戌合火→8×9×6432  →化2
亥卯未合木→6×3×236   →化6
巳酉丑合金→4×8×7224  →化4

上面三合局之化数所在之宫之五行与各局的五行不同,这是有原因的。我们在前面的运算可以看出,能够形成有对称规律的化数只有四个,即“2468”。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数理运算属於先天逻辑;先天逻辑中的木火金水居四正,土在中宫,而土干戊己的数理运算要寄宫之后才得以实现,所以先天之数理运算只有四种,即金木水火。

六冲、六合、六害里有三种运算结果:六冲进入中宫,六合和六害进入二八宫,中宫为未分化的原始奇点,二八宫为分化之后的奇点,所以六冲、六合、六害里不存在着什么五行化数的区别,古人虽有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为太阳太阴之说,但在具体运用中却形同虚设,从来没有人去真正理会它。这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拼凑,换言之六合的地支之间根本不存在着什么五行的区别。

三合局则不同,四土支已经分别寄入了四个合局,四个合局是有五行区别的,也就是说个四合局是典型的先天数理关系;而后天八卦的宫位本身体现不出先天数理关系,它只体现在太乙进位后的太乙八卦的宫位上。太乙宫位为什么有先天数理关系呢?因为先天奇点为震卦,后天奇点为艮卦,太乙八卦左旋一宫,艮卦进入震宫,艮震之宫位合一,故有了先天之数理关系。

明白此理之后,三合局之化数〔即移宫〕就好理解了。

申子辰合局,化“8”宫之数,太乙宫位八宫为坎,为水局;

寅午戌合局,化“2”宫之数,太乙式宫位二宫为离,为火局。

亥卯未合局化“6”宫之数,巳酉丑化“4”宫之数。太乙宫位里“6”宫为乾为金,“4”宫为震为木,金木之局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震木为奇点,必须反相颠倒方能保证其逻辑的一致性,故四六宫之五行互换方可吻合四个合局之五行,这一原则将贯穿在本书整个数理分析之中。我们在“三会局”和四柱神煞的取用中可看到这一原则的应用。

三会局——

[图,三会局与洛书]

亥子丑会水局→6×1×848  →化8宫为水行
巳午未会火局→4×9×272  →化2宫为火行
寅卯辰会木局→8×3×496  →化6宫为金行
申酉戌会金局→2×7×684  →化4宫为木行

三会局之化数与三合局全部相同,也是金木局需反相方可一一对应〔肆互壹局的数理规律在下文中的“复数散阵”有进一步的说明〕。

三刑——

如果把三刑的相互作用全部配到洛书中,可以得到一个诡异的对称图象见图。

[图,三刑与洛书]

从此图可以看出,三刑的相互作用是以二八宫为对称轴形成的对称图,每一个三支相刑各支,再加上子卯刑和自刑,则把十二地支全部刑完,故三刑是三合局的反动。

三支相刑的各支主要集中在二八宫,这是有原因的。一则,二八宫是奇点之宫,奇点处被搅动就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强烈反响;二则,其化数也有规律:

巳申寅三刑→8×4×264  →化4
丑戌未三刑→8×6×296  →化6

太乙宫位中“4”宫为震卦,“6”宫为兑卦,如果震兑归位,则震为伤门,兑为惊门,故它们俱有刑伤之象。


[
]


八卦对冲——

肆互壹局中的数理规律,因其属先天逻辑,故我们可以再用先天八卦去分析。

我们前面已提到,地支之六冲俱化中宫之数“10”或是“零”,这在后天八卦中是看不出这种“化中宫”的迹象的。若在先天八卦里则十分明显了。因为先天八卦对待之卦各爻极性全部相反〔        〕,相互作用时阴阳极性全部泯灭变成中和“零态”。阴阳极性泯灭,意味着没有信息出入,处於死寂状态。也可认为两卦对冲后离开了八宫而进入中宫,从而消失,灭亡,“冲散”。

八卦之合——

先天八卦相合,我们可以仿六合六害之法作出下图:

[图,先天八卦的相合关系]

八卦之合有四组:震坤相合,离艮相合,兑坎相合,乾巽相合。它们的化数也是“8”;换言之,是奇点震卦,为创生之象。从卦象上看,的确也有合而为一的自我相关之象。

我们知道,两个卦相互作用就会各自产生变化,而八卦之变是从初爻变起的。相合之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上两爻全同,而初爻相异。若各卦初爻阴阳极性发生变化,便会马上变为相合之卦。以坤震相合为例: 

震卦之初爻由阳变阴即成坤卦;坤卦之初爻由阴变阳即成震卦 

余可类推。

此外,地支六合中巳申合被称为“刑合”;为什么它既刑又合?这是有原由的,因为四隅之卦都配上了两个地支,从地支的角度看,地支似乎是十二个量,而从八卦的角度看,却只允许有八个量,只不过是四隅各卦分别被配上了两个地支。如果地支六合按八个量构成对称图,则“巳申”相合和“寅亥相合”便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见图:

[图,巳申刑合与洛书]

从十二地支各自分立的角度看,巳申、寅亥是标准的相合,即数理相合图像也相平行;而从八卦分立的角度看,巳申、寅亥数理相合而图像产生了歧变。所以,真正的刑合应当包括“巳申”刑合和“寅亥”刑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巳申寅为恃势之刑就不难理解了——恃什么势?恃的是相合之势也。
从卦理上分析“巳申寅”为三刑,“寅亥申”也应当为三刑。但三刑是对三合局的反动,是“歧异之象”,每支只取一次,故不可滥推。

八卦相害——

按地支六害的规律,先天八卦也有相害之象,包括兑离相害、乾震相害、巽坤相害、地艮相害。

[图,先天八卦与相害]

图注:在先天八卦里,卦之相合是阴阳两个阵营之间的关系〔即一、二、三、四与五、六、七、八之间相合〕;而相害则是自家阵营之间〔即一、二、三、四内部和五、六、七、八内部〕的关系。

八卦相害也有一个共同特征:上两爻极性相反,而初爻极性相同。相害之卦相互作用,则初爻最先产生变化,初爻一变,相害之卦则变成对冲之卦。以兑离二卦为例:

兑初爻变即成坎,与离对冲;

离初爻变即成艮,与兑对冲。

余可类推。

在此还要讨论一个问题:肆互壹局的组合是否具有唯一性?

三合局和六冲具有组合的唯一性自不必说,三刑是由奇性带来的组合,并不具有唯一性,这是奇点性质所给予的,但六合六害是否有唯一性呢?

十二地支的平行组合还有两组,见图。
]
[
图,其他的地支之平行组合]

从洛书之化数可知,这两组相互关系有不一致之缺陷:

子乘亥→1×6  →化6
丑乘戌→8×648  →化→歧异
寅乘酉→8×756  →化6
卯乘申→3×2  →化6
辰乘未→4×2  →化→歧异
巳乘午→4×936  →化6

上述算式中,辰戌丑未之化数歧异,丑戌未土为三刑即由此而出。

寅乘卯→8×324 →化4
丑乘辰→8×432 →化→歧异
子乘巳→1×44  →化4
亥乘午→6×954  →化4
戌乘未→6×212  →化→歧异
酉乘申→7×214  →化4

此组乘式中,也是辰戌丑未为歧异之数。辰戌丑未本为中土,地支中分列於木火土金之四季,故多有歧异之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肆互壹局的组合是严密的逻辑的产物。


[
]


肆互壹局各自的等价是建筑在象的平行对称等价和数的同余等价之上的。这一计算方法并不偶然,因为“同余”本是易学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方法。

同余式属于数论中的不定分析,据刘钝氏的研究:它的起源就是《周易》和古代的制历。现将刘钝氏的论述引用于下:

同余概念的一个来源是《周易》中的占筮方法。关于这一方法的细节,历代学者解说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反复将一定数目的蓍草或筮策均分后剔除所余,以期求得事先约定好的与爻符对应的数字。现在我们采用多数易学著作对《系辞传上》“大衍之数”一节的解释,具体说明这一过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蓍策总数为50根,去其一以象征太极,实际用于占筮的是49根,故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随意将49根蓍策分成两堆分置案面左右,象征太极生两仪,故称“分而为二以象两”;然后从左边一堆蓍策中取出一根仂在左手四、五指间,称为“挂一以象三”,象征造分天地后又生出人,合为三才;继而将左、右两堆蓍策每4个为一组地数出,这叫做“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象征一年中四季的运行;左、右两堆所剩蓍策之数称为“奇数”,“奇数”必为1234四个数字之一,将它们仂在左手三、四指间,称为“归奇于仂以象闰”,象征闰日;左、右两“奇”各“  ”一次,则附会古历五年置二闰月的制度,故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以上过程称为一变,包括“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步骤,故曰“四营而成易”,“易”就是变化的意思。经此一变,左手上所仂策数非59,案面则还剩4440根蓍策参与二变。

何以一变后左手所仂数目非59呢?这里暗用了同余式的一个重要性质:

AR1mod m〕,BR2mod m〕,

A+BR1+R2mod m

在以上一变过程中,AB分别代表“挂一”后左、右两堆的策数,A+B48R1R2分别代表两次“归奇”的策数,m=4,因此有

R1+R248mod 4〕≡0mod 4

这表明R1+R24的倍数,又因为每一“奇数”必为1234四个数字之一,所以两次“归奇”的总数等于48;再加上先前的“挂一”,一变后左手所仂策数必为59,而所乘策数为4440

从第二变起不再“挂一”,经过“分二”、“揲四”、“归奇”三个步骤,可得

R1+R244mod 4〕≡40mod 4〕≡0mod 4

同理可知二变“归奇”的总数等于48,将它们仂   于左手二、三指间,则案面所乘参与三变的策数必为以下三者之一:444404484043640832

仿此,在三变中“归奇”之数有

R1+R24036320mod 4

总数也应等于48,仂于左手一、二指间。此时左手所仂策数最多为25,案面所剩策数则为以下四者之一:40436408364323683242832824

以上四数俱为4的倍数,以4来除商数分别是9876。三变的目的就在于获得这四个数字之一;其中97对应于阳,86对应于阴,三变占得一爻。同样的程序重复六次即得一卦,故曰“十有八变而成卦”。这就是《周易》筮法的成卦过程。十分显然,这一方法的创造者是具有原始形态的同余概念并通晓其某些性质的。

由于《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其筮法受到力图借数学“通神明、顺性命”的数学家的重视就不足为奇了。高度机械化的成卦过程是否对中国古算产生影响姑且不论,仅就同余概念的发展布而言,《周易》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秦九韶不但将自己最得意的成果命名为“大衍求一术”,而且借着卦发微题引进一个不同于《周易》筮法的占筮程序就是一个明证。〔刘纯《大哉言数》辽宁教育出版社〕

……

同余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古代制定历法的需要。古代历家根据长期的观测记录,已能推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周期并由此规定各自的起点,例如回归年即以冬至时刻为起点,朔望月即以平均合朔时刻为起点,而干支记日则以甲子日夜半零时为起点,它们一般并不同时。为了推算上的方便,古代历家引进了一个叫做上元的概念,即假定远古某一时刻各种天文周期恰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这一起点就是上元。自上元到本年经过的年数叫做上元积年,在测得本年相关周期的起点后求上元积年的问题,就是一个解同余式组的问题。例如已知A为回归年日数、R1为本年冬至距其前一个甲子日零时的时间、B为朔望月日数、R2为冬至距前一个平朔的时间,那么上元积年x满足下面的一次同余式组

AxR1mod 60〕≡R2mod B

实际计算中要对上式中的ABR1R2进行通分以使所有数字化为整数。如果再假定月球的近地点和升交点以及五星运动周期的起点均在上元,那么上元积年的计算就要考虑更多的同余式。

这一结论得到了历代史志和天文学史研究的支持。新近的研究表明,早在西汉末年刘歆编制《三统历》的时候就已引入了上元的概念,并实际计算了《三统历》和古四分历的上元积年数据,其计算过程有赖于一类特定的一次不定方程或同余式组的求解。东汉刘洪的《乾象历》首先将上元积年数据列为历法第一条:“上元乙巳以来至建安十一年〔206〕丙戌岁,积七千三百七十八年。”以甲子为上元则始于西晋刘智的《正历》:“推甲子为上元,至泰始十年〔274〕,岁在甲午,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岁,上元天正甲子朔夜半冬至,日月五星始于星纪,得元首之端。”其后王朔之《通历》、后秦姜岌之《三纪甲子元历》都有关于甲子上元的记载,而祖冲之的《大明历》更是在考虑了9个同余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出上元积年来的。因此成书于南北朝时代的《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绝不会是作者向壁虚构的智力游戏,而很有可能是对当时历家推算上元积年问题的数字概括。

从刘歆直到元代郭守敬以前,中国的历家往往把毕生心血倾注在上元积年的推算上,埋头于各种天文周期的测验;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部中国古代的历法史,几乎就是上元积年的演算史。与此密切相关的一次同余式组的理论和算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其实,同余计算在易学中很常见,因为只要是周期性循环的运算,大都要应用到同余,而易学特别是术数部类中的周期性循环计算和操作特别多,几乎每一术数分支都是以同余运算为基本运算方法,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同余运算,此分支就不复存在。诸如六十甲子、六十纳音、四柱中的起大小运和星神取用、奇门遁甲的飞宫、三元地理的飞星、六爻的配六兽,大六壬的起课,紫微斗数的排宫,等等等等,无一不运用同余计算。例如六十甲子就是两种同余计算的组合,天干是以10为模求余,地支是以12为模求余。此外,梅花易数的数字起卦法,也是以8为模求余,而求动爻之法,则是以6为模求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