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术》讲述两把手术刀的故事

 灵魂出窍KKK 2013-06-23

心术》讲述两把手术刀的故事 一把做手术,一把剖析人心

“作为—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

  《心术》是个好名字,在那个白衣、白褂、白针筒的环境里,救死扶伤是个严肃话题,但,究竟是“心”重要,还是“术”重要?哪怕是业界,大约也没有一个定论,成了又一个疑难杂症。

  或者,在专业人士的眼中,《心术》还只是“包裹着医疗外衣的情感剧”,但谁又能说,医患关系本身不是一部跌宕起伏、有血有泪的情感剧呢?

六六向来就是个胆儿大的,仁心仁术的千古难题,她也要碰上一碰、写上一写,那些个调侃的台词,多少还是六六的风格,有人说,《心术》没有想象的那么正儿八经,有点儿离经叛道的意思,专业知识也是稍碰就撤,总有点儿隔靴搔痒。六六就说了,反正她本来就没准备写个专业剧,《心术》不过是她眼里的另一番世界。《心术》变作城中热话,也不过因为“我写的东西放在什么时候都会是热点。饭馆里很多菜的作料都是家常能买得到的,为什么饭馆做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我只是以艺术形式把生活放大,就像平时素颜的女孩化妆上镜,但她还是本色的”。

  进入了《心术》的世界才知道,相亲簿上吃嘛嘛香的医生行业,实在不如表面看上去的光鲜得瑟,就像导演杨阳说的:“首先,他们念书就比别人时间长,别人读个本科是4年,医学院就得念5年,那还只是基础,往上念,一般都要7年、8年,毕业的时候,也得30岁了。”即便是这样,进了医院,也不过是刚刚开始,要熬到独当一面,其中又得熬上多少个日夜、错过多少次节假。

或许,《心术》不能像旁人预期的那样给医患关系一些什么指点,但至少,看一看医生的环境、尝一尝病人的苦痛,总能稍稍感同身受一番。文毛予倩图资料

  专访导演杨阳

  在《心术》中看到信、望、爱

  生活周刊:在国外,医疗题材几乎是每一季都会有新剧出现的,近的来说,TVB也经常有收视喜人的医疗剧,但内陆拍《心术》这种题材,还比较少见,为什么?

  杨阳:可能现在中国的电视剧都特别市场化吧,所以,可能是担心这个题材不能赚钱。你没觉得吗?现在的电视剧市场太市场化了,如果说有一个题材火了以后,大家都去跟风,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些题材被冷落,但恰恰是这些被冷落的题材,才是大家最需要去了解、去感知的,从表面上来看,这种题材的缺乏是市场衡量的结果。或者是胆儿大的人比较少,的确,这里边有很多的话题,可能真的是要冒一些风险的。

生活周刊:比如说,有哪些风险?

  杨阳:首先,医疗问题在社会上是很难去界定的,包括人们对伤病的最终结果的裁定,都是非常难的,到底是事故,还是医生的责任心不够,还是医生的业务水平不够,还是说乃至于现在医疗技术还没发展到这种程度,所以,在社会上,也很难判定。拍这个戏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大胆的。

  生活周刊:据说《心术》最终成形之前,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差点就夭折了?

  杨阳:我是接了这个戏以后才知道,他们在我之前,已经折腾过一次了,耗费了很多钱财。当时,他们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杨阳导演,我们请你来,就是希望把《心术》做到最好。所以,做这个戏可能就挺困难的,当时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困难,因为之前我拍的是《亮剑》,就想,那样厚重的、史诗般的作品都拍下来了,这个《心术》应该不会太难吧,至少不用带着一拨兵在荒山野岭里没日没夜地跑,没想到还真挺难的,所以说,做导演也不能轻敌。

生活周刊:这戏难在哪儿呢?

  杨阳:我觉得挺难的一点,从导演角度来说,《心术》不是那种故事性特别强的电视剧,一般我们习惯的创作和观众习惯的观赏是看以故事为主的情节剧,从

  头到尾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心术》不是这样的,看过小说就能预测出来,它的故事带有一种散文性、一种纪实感,同时它的每一个故事和人物都是很段落性的,怎样去把握这样一个故事性不是很强,完全是围绕人物内心展开的剧,其实对我的挑战蛮大的。怎么让它特别吸引观众,是个挺难的问题。《心术》又是那么细致,你想,那手术刀多小啊,就是说,拍这个戏,那劲儿吧必须得使巧劲,要是用力过猛了,就会脱离现实生活,显得特别做作,如果着力太轻了,又不能表达这个戏的内涵,这个戏其实还是挺重的、挺犀利的,所以,开始拿分寸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我给这个戏定了一个基调,就是举重若轻。

生活周刊:《心术》里边描述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就没法调节?

  杨阳:在拍摄之前,我们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去看医生的手术、巡房、门诊,光手术我就看了好几十台,各个科室的都有,内科的、外科的、神经科的、妇科的,其实,我本身还有点儿晕血的,但为了这个戏,我就整天泡在那个手术室里,对医生的工作真的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比如说,作为一个医生,跟病人说,这个手术的治愈率是95%,在病人的直觉反应就是,我就是那95%,我绝对不可能是那个5%,但往往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你就是那5%了,病人就没法接受了,明明这个手术的治愈率这么高,为什么偏偏到了我这儿就失败了,这肯定就是医生的责任,其实,医生真的挺难的,当然,病人的疼痛也是需要理解的。我就觉得,万事都要讲求一个信、望、爱,这其中爱又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在《心术》这部戏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医生和病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到一个爱的共识,也许矛盾就不会这么尖锐了。

经典台词

  ◆好马配好鞍,好女配奢餐。像美小护这样的,小龙虾就够了。

  ◆孝子孝子,原来是孝顺孩子。

  ◆人生不能总占便宜,吃亏也是生活的—部分。

  ◆我觉得我就有一颗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路边走过一只小强我都舍不得用脚踩死,顶多用乙醚闷倒。

  ◆兄弟之间,可不就是两肋插满了刀,不是你插我—刀,就是我插你—刀吗?

 ◆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这种冷漠传播出去,这个社会就越来越冷。

  ◆很多医生是这样的:无论你怎么主诉症状他是不听的,只在片子上扫一眼,蹦出“开刀”二字或者“不开刀”三字。患者再问什么时候住院,就回一个字:“等。”再问等多久,没话了,下一个病人已经进门。要是被这样的医生看,也会被活活气死。

  ◆时间宝贵。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钱使在恋爱上。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医院真的快变成暗黑帝国了,每天都上演打砸抢,全武行。我要告诉我的小学妹们,除了学打针,还要学女子防身术。

  ◆如果,看病不再是消费,不再是家庭负担,会不会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意外”二字呢?

正方:专业——真听、真看、真感觉

  “为了打出“最专业”牌,编剧六六亲身“潜伏”医院两年,制片方也找来大量真实案例为剧情真实化做了扩充,用钢丝穿脑止痛的“钢丝男”便是制片方收集的真人真事,就是这样的案例,也被观众认为太夸张,但却是编剧六六的真实感受:“当年在医院“潜伏”时,了解到的一件真人真事,医院当时的确救了这么一名用钢丝穿脑的乞丐,他能活下来算是个奇迹。”

  为了屏蔽各方面的干扰,坚持“眼见为实”的创作原则,半年多的时间里,六六几乎每天定时去医院报到:“6点到医院,护士交班后上手术台,再值大夜班。《心术》剧情因为涉及多个科室,我也要经常去各个不同的科室,去医务处了解如何处理医务纠纷,旁听庭审,采访患者,下了班之后还要介入医生的私人生活。”

对于《心术》被指更侧重为医生而不是患者说话,六六表示:“我对医生的判断,反映了我对整个社会的判断。95%的医生是好人,不能因为一部分不好的人否定整个全体。绝大多数医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比我们更深刻,相反很多人对他们是有误解的。”她也希望借此次的作品,让观众可以换个思维方式看问题,“我知道要通过这一部剧改变观众是不可能的,但我只能尽力,提供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希望对社会有一点点的推动作用,我就会很开心了。”

  《心术》里的一众“医生护士”,也都被要求“专业性”,出演“美小护”的海清在拍摄前安排“三进”医院“实习”,观看了

  近40台手术全过程,“我在医院实习,跟着一个在医院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护士,经常一天工作14-18个小时”,海清说,彼时,正是她父亲生病住院的时期,因为拍摄,对医生和护士也有了一定的体谅,拍《心术》获得的护理知识,甚至还让海清在父亲垂危之际救了他半条命。“医生”张嘉译、吴秀波每天要为各种病症开方抓药,张嘉译开玩笑:“演完《心术》可以直接去神经科当医生,什么病怎么治都清楚了。”

  甚至,还有观众从《心术》中,学到了不少日常的医疗知识,于是,各种“心术版”育儿经、养老法、急救术成了坊间流传的经典。

反方:不专业——聊天、臭美、没技术

  当然,作为一部医疗剧,观众对他的专业性要求也就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一些医疗知识了,一些拥有专业背景的观众们,可是极其严苛的,这不,就出现了医生晚上看《心术》,白天就在休息室里吐槽的奇景。

  《心术》播出之后,观众也认为其间有不少BUG,比如,医生做手术的时候聊天开玩笑;还有护士美小护佩戴着首饰耳钉、项链,也被网友挑刺,“在真实的医院里,护理部门对此方面有严格要求,像耳钉这样小的尖锐物,手术室护士上班时间是绝不允许佩戴的,万一手术时掉在无菌的手术台上,万一掉在患者体内,后果都是很严重的。”对于这样的质疑,女主角海清却有自己的认识,她也的确在“实习”期间,看到过医生和护士之间轻松地聊天:“之前去医院观摩的时候,在手术室里面医生和护士们的确会有轻松开玩笑的场面出现。另外,小护士都很爱美,可她们只能天天穿护士服。所以爱打扮很正常。但是到手术室中肯定是要摘掉的,这个我们电视剧里也有体现,观众绝对不会看到美小护戴着耳环进手术室。”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电视剧,观众实在无须锱铢必较,因为艺术创作毕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取材于现实我们都知道,但是往往我们紧接着知道下面一句话是,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为什么要高于现实?是因为文艺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既要有可观赏性,又要有可阅读性,其次它能够反映客观现实,这个我觉得已经是对作品非常高的一个褒奖。”一部电视剧作品,最重要但也许不是技术含量,而是它所传达的内涵,“如果我们常常看到作品可能陪伴我们生活很多时光,这个作品其实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可能带给我们一段时间的欢乐,如果它除了带给我们一段时间的欢乐和思索以外,能带给我们更多对生活的关照,我觉得是它最大的一个附加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