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养生最根本的是养心
2013-06-23 | 阅:  转:  |  分享 
  
养生最根本的是养心

中国医学所指的“心”,不仅仅是具有输送血液功能的心脏。还包括思维、意志、智慧等内涵。而且认为“心藏神”,可以主宰五脏六腑,是一生之“大主”。

因此,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养生,都必须注重养心,养心才是养生的根本。也就是说只有心理健康,才是身体真正健康的前提。

西方有一句谚语:“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中医则有“百病始于心”说法。实际上我们的精神面貌即心理和心灵不仅决定我们的健康,还决定我们生活、事业、家庭和人际适应等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与我们的心情、心态、喜怒哀乐忧思、饮食、睡眠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身。假如你能做到:世事纷争,仿佛置身其外;物欲横流,却可置若罔闻;攀富比贵,俗不可耐;名利权贵,视之如粪土浊物。如此做来,怎能不心境如止水。蝇营狗苟,不屑一顾;利益纷争,身外之物。那么,你还有什么不可舍弃?还有什么烦恼会使你不安?

古人云:心静则寡欲,欲寡则清心。静看花开花落,闲视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至请、欲至寡的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极致的淡泊境界。心无杂念则静,心无旁骛则清。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发病。但人的情绪常常会发生异常,如果控制不好,就难免表现出多种病态,引发多种疾病。古今中外这样的例证可谓举不胜举。有些例证故事,对我们不乏借鉴启发的作用:范进中举成疯子、是喜极而伤心;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怒极而伤肝的写照;林黛玉忧思患肺痨,说的正是忧伤情绪对肺的极度损害;李清照思夫弄得“人比黄花瘦”,是思极伤脾的典型例子;杯弓蛇影的故事,是疑惑和恐慌造成的案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正是恐极伤肾的结果。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心理对人体生理、身体健康的巨大作用。眼下,许多老人热衷于“保健品”、“理疗仪器”、满天飞的“名人广告”;执着于过分的所谓“科学饮食”,这也不敢吃,那也有损健康,弄得“草木皆兵”!真是该吃的不敢吃,该喝的不敢喝,成天忧心忡忡,唯恐影响身体健康。结果是适得其反,体质越来越差,进医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节衣缩食节省下来的钱,都近了一些无良商家和“名人”、“权威”(广告费)的腰包。我最近看到报纸上曾经报道一日本116岁老人的养生“经”,他生活平平常常,从不刻意保健,他曾将自己长寿的秘诀总结为“一切顺其自然”。他的座右铭是“莫道人生苦,风雨过后总是晴”。最关键的是,心态好,不生气,常微笑。可见心理健康对生命之重要。

献花(0)
+1
(本文系孺子牛101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