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成犯罪工具 聊天交友虚谨慎

 昵称535749 2013-06-23
时间:六月 23, 2013

犯罪工具

真有缘,想和你成为‘微友’”,“嗨,捡到你的漂流瓶,可以认识一下吗”……时下,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中非常流行的一款聊天交友工具,除了能发信息、聊天外,还有很多新鲜的功能,尤其受到年轻人青睐,有“交友利器”之称。然而,好玩、方便的手机微信,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为他们作案的工具。不少年轻人在玩微信时就玩出了危险,或被骗财或被劫色。近日,警方提醒广大微信爱好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切勿让微信成为“危信”。

今天你“微”了吗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像短信,但不用写字;像对讲机,又无须立刻回话;通的是话,但是不收通话费和信息费。

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功能,可以让人们快速发起聊天,把过去熟人之间的沟通扩展到和陌生人交友,大大增加了陌生好友的见面机会,快速实现由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聊天”转变。“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可提供定位服务,能在几秒内搜索到1000米内的微信用户;“摇一摇”功能可迅速找到在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用户;“漂流瓶”功能则可让捡到者通过与扔瓶者“打招呼”的方式,互加为“聊友”。

有资料显示,两年多时间,微信的注册用户就拥有3亿,其中年轻人是主流人群。在街头,记者随机询问了10位年轻人,9人是微信用户,只有一人不使用。“加我微信”“今天你‘微’了吗”……类似这样的话语是当下许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微信已与众多手机用户“形影不离”,玩微信成了一种时尚。

“摇”来一个骗子然而,微信在给年轻人提供聊天、交友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警惕性不高的男女青年惹来不少麻烦,甚至受到不法侵害。

去年2月的一天,女青年李某通过微信“摇”到网友马某。此后,马某多次叫上李某出去玩,陪着她逛商场、购物,并说自己开了一家俱乐部,兴华街还有一栋楼房。由于马某经常开着奔驰、宝马车出现,李某深信他是“大款”。去年2月26日,马某声称工程项目资金周转不灵,向李某借钱。因觉得马某有钱,应该不会借钱不还,李某便分两次借出7000元。然而,马某此后先是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时间,几个月后干脆玩起了失踪。今年3月,警方将马某抓获。事实上,马某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在一家公司当司机,奔驰、宝马车都是公司老板的。由于平时大手大脚,马某的薪水根本不够自己折腾,于是他便通过微信开始诈骗。之前,他还用同样手段骗了另一名女子3500元。

“有缘人”是色狼去年6月,我市女青年小张从微信上认识了25岁的男子马某某。马某某后来多次约小张,但都被拒绝。不久后的一天,在家的小张摇了摇手机,微信上显示马某某竟在附近。“太巧了,没想到竟摇到你,请你去我家吃饭。”因感觉太有缘了,小张一时高兴就答应了。到了马某某家,原本彬彬有礼的马某某露出凶相,强暴了小张。当天下午,民警将马某某抓获。原来,早有贼心的马某某当天专门来到小张家附近,设下了“巧遇”的圈套。

去年8月,江苏籍来并男子胡某通过微信“查找附近好友”的定位功能,认识了女青年小红(化名)。聊天中,胡某得知小红两年前离了婚,目前独自居住,便想方设法约小红出来玩。8月5日晚11时许,胡某说正在小红家附近散步,想去她家坐坐。因觉得与对方挺有缘,小红答应了。见面后,胡某说可以帮小红解决经济难题,只要她愿意当自己的情人。遭到小红拒绝后,胡某将其强奸。

见“微友”丢钱财26岁的小花(化名)每天都登录微信。一天,小花手机上出现一条微信消息,一名陌生男子希望加她为好友。“对方姓陈,长得挺帅,穿着也很上档次。”从男子的资料空间看了照片后,小花加了对方。接触一段时间后,出手大方又帅气的陈某获得小花好感。去年8月21日,陈某约小花吃过晚饭后,将她带到尖草坪区一酒店发生了关系。其间,陈某以小花脖子上的金项链碍事为由,帮她摘下项链放在床头柜上。次日,小花醒来时发现陈某已不辞而别,自己那条价值3000余元的项链也没了踪影。

今年4月3日晚9时30分许,女孩小莲(化名)应约来到兴华街某银行门口,与在微信上认识的男子段某及其朋友见面。因不愿意跟段某等人一起去玩,小莲遭到殴打,并被抢走一部价值4000余元的手机。信“微”掉入陷阱去年11月18日,男子小虎(化名)通过微信结识了一名女子。相约见面时,女子将小虎带到了一家高档酒店,闲聊中,女子一会儿要喝饮料,一会儿又要喝红酒。结账时,小虎傻了眼,消费1000余元,这时才反应过来,那名女子其实是“酒托”。

今年3月5日,王某上微信时,一名姓张的女子主动加他。两人感觉聊得很投机,便相约见面。王某以为自己交了桃花运,异常兴奋。当晚,他们来到晋源区某宾馆发生了性关系。次日凌晨,一男一女突然闯入房间,那名张姓女子立即站到对方那边,并说已经拍下不雅视频,威胁王某破财消灾,否则就公布视频,让王某身败名裂。在三人胁迫下,王某先是拿出1万元,后又写下一张15万元的借条。

除了原本不认识的“微友”可能是坏人之外,不法分子还会盗用他人微信号作案。

今年4月初,我市一对夫妇收到女儿用微信发来的信息,称要帮助同学用欧元兑换人民币。随后,夫妻俩分三次汇出68万元,后联系女儿才发现被骗。

缘何易变“危信”诈骗、抢劫、强奸、盗窃、敲诈勒索……据不完全统计,近一段时间,我市公安机关共接到与微信有关的刑事案件近30起。是什么原因导致微信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变成“危信”的呢?

民警介绍,微信是绑定在手机上的,安装便利、使用简单,用户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登录使用,“结识”陌生人,因此微信的犯罪成本较低。虽然倡导导入通讯录好友,真实名字、照片,但微信还未采用实名制,犯罪人员可能会在微信上使用化名以逃避追查,风险性小。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也使得微信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微信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青睐”的新型作案工具。

微信中的个人信息也同样真假难辨,记者了解到,一些微信用户可能有多个微信号码,记者结识的一名男子就有数个微信账号,其中一个还是用女性身份注册的。

使用切记谨慎各种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大家该如何既充分享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又避免受骗上当呢?

民警介绍说,“微信微信,只可‘微信’,不可全信”,这其实就是面对微信的正确态度。只要时刻保持“微信有危险,使用需谨慎”的姿态,端正交友态度,就不必“因噎废食”。民警指出,使用微信时,一定要慎重发布个人信息,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关闭定位功能。需在确认对方身份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见面,地点最好选在人员多的场所,并注意保管好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如果涉及钱财,更要三思而后行,比如“微友”提出借钱、借手机时一定要留个心眼。

为防止陌生人发微信骚扰,用户可以在隐私设置里进行设置,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此外,民警还特别强调,女性不应太迷恋微信,谨防陌生人“搭讪”,尤其不要轻易和微友见面,以防上当受骗遭受侵害。一旦遭到侵害,要及时报警,不能因怕丢面子而选择沉默,这样只会放任犯罪,令不法分子更加嚣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