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中兴

 老农看天下 2013-06-23
万历中兴明朝中叶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
历史背景
明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年仅9岁的神宗即位,是为万历皇帝。年幼的皇帝正在处于游玩嬉耍的年龄,高拱张居正等大臣辅政。工于心计、藏而不露的张居正宦官冯保策应下,将高拱逐出朝廷,并成为首辅。

制度改革

神宗即位仅一个月,王国光得到参与张居正改革的“入场券”,60岁的他出任户部尚书后,立即对全国粮食进行宏观控制。
当时,明朝人口不断增长,边疆战事不断,内陆也时有农民起义爆发,因此管好粮仓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为缓解矛盾,王国光对粮食精打细算、全面控制。他推行“天下抚按官”的办法,对各个粮食渠道统筹安排,将粮食出入大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王国光也对一系列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秩序进行改革。
其时簿牒等公文十分繁杂、冗滥,从州县到部,无论是各部门,还是具体的承办人,都有难言之苦。他便大刀阔斧地进行裁撤合并,去掉了近半数的繁文,使得事情方便易行;户部十三司因公署狭小,官员们便不来上班,导致弊病越来越重,他便雷厉风行,一改前弊,令所有官员均入署办公,各司其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边关军饷告匮,而支出及收项无案可查,他令当地的边臣核实各项收支,并且筹划出长远计策上报,使消耗、浪费锐减。
王国光还设“坐粮厅”,专门负责军粮的督办,大大方便了诸军,又将散隶诸司的全国钱谷归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这些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立竿见影,受到朝廷的称赞,后形成定制。万历四年,王国光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各条辑成《万历会计录》。这部被神宗赞许为“留心国计”的专集,后来成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理论依据,乃至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神宗对这段时期改革非常满意,设宴时还专门手书,夸奖王国光是“正己率属”的典范。
万历五年,张居正也许是念及旧情,在吏部尚书张瀚被罢官后,让已回乡养老的王国光复出,担任了此职,再次成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他提出“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等8条有关国家大计的建议,均被采纳,为张居正改革推荐和选拔了不少将帅之才。
张居正领导下的改革,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用度充裕。万历初期,太仓藏粟达1300万石,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中兴

整个万历,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在位1572年-1620年)之在位年,凡四十八年之久,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惟有前十五年治政稍有起色,万历初年,张居正便任首辅从旁协助,而明神宗年幼,又对张居正极为信赖,故张居正能一心一意推行政令。
在经济上行“一条鞭法”,在政治上则整饬吏治,任用贤臣,在防守方面则任用名将戚继光抵御沿海为患的倭寇。在水患上有潘季驯四次治河,成效显著。神宗在位头十五年,国家收入大增,加上能够解决国防边患的问题,后世称该时期为“万历中兴”。

结束

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怠政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三十年不上朝,只在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亮了一次相,许多朝臣都没见过皇帝一面。而在“立储之争”的对抗使皇帝官员都无心国事,导致国力衰退。 使得万历之后,明朝开始逐步衰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