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浙南民间的八仙戏,演变于宋元杂剧的神道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共有18套剧目,是一种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吉祥小戏,演出形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借神仙聚会的热闹场面来烘托节令气氛,祈求平安幸福、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苍南民间八仙戏主要有“蟠桃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拜堂”等五项演出程序和内容,其中,最精彩的是“跳魁星”、“跳加官”和“跳财神”。“跳加官”像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先后有“跳男加官”和“跳女加官”。“跳财神”,像一出哑剧小品,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但生动活泼,又不完全受程式所局限,财神头戴大帽、面具,手捧金元宝,踩“财神锣”点,双脚成大八字,双膝弯屈半蹲,一步一跳,这种表演形式可追溯到傩舞、傩戏时期。跳魁星时,魁星戴蓝面壳,左手捧斗,意斗量天下文章;右手持笔,意笔点状元,踩“魁星锣”点矮步上场,面向三方观众,把笔题空,表演连点三元,并由后场人员代为高喊:“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整个表演,舞、旋、踢等动作并用,集优美、滑稽、力量于一体。 苍南民间八仙戏,不仅完整地保存着【步步娇】、【侥侥令】、【收江南】、【喜迁莺】等数十种传统曲牌和跳加官、跳魁星、跳财神等古戏曲中的特色表演,而且充分反映了明清以来的社会风情和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戏曲,包括演出习俗、表演技巧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从苍南得以保存的“八仙”剧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但剧本本身几乎看不出有何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仅是一种展演式的短本。从苍南现仍在表演的“打八仙”的形式看,内容上虽表现了西王母庆寿的热闹场面,但仅是一种热闹的吉祥戏,只是借其热闹的排场来烘托节令或赛社的气氛,兼具祈福除煞的仪式作用,特别是“八仙”中的“大八仙”,场面盛大,气氛异常热闹,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也有向观众亮行头、亮角色、亮实力的作用。可见现仍在演出的“八仙”是从明代以后开始演变的吉祥戏。 “打八仙”又称“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 “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常于演出正戏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与“小八仙”,苍南县在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