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余庆拍摄散记

 健康。人生 2013-06-24

“登高山,走百川,天高地宽;

  云水近,孤帆远,爱在心间;

  山一重,水一湾,花明柳暗;

  红胜火,绿如蓝,好梦缠绵;

  … …

  万里山河万里川,峰回路转五千年,

  山水有爱人有情,美丽中国我家园。”

  这是由著名作曲家肖白谱曲,宋祖英演唱的刚刚在央视4频道开播的《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的主题曲。主题歌歌词优美,旋律明快,一曲唱出了纪录片的核心主旨。

  自2011年始,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分别推出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先后向全世界播出。2013年4月22日又推出特别节目《百山百川行》。据说《百山百川行》预计制作200集,这将是一部最新、最全的“美丽中国”华夏山川影像风土志。

  4月22日,就在节目开播的当天,由编导杜冠儒,主持蔡丽娜带队的央视摄制组一行5人走进遵义,开始了历时近20 天的遵义拍摄行程。节目组先后去到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余庆县,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我没能够全程陪同央视老师们的采访,但仅在余庆境内的拍摄,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摄制组一行年轻人,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诚意行走在贵州遵义的赤水河、大乌江和大娄山山脉,他们带着情感和温度与生活在这片山水的人们同吃同住、同忧同喜,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入生活在这片山水中的人们,表达了他们最原生态的,绝无仅有的,最独特的生活情景。

  初 到 遵 义

  4月22日,我刚到外宣办报到不久,就接到接待央视《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拍摄组的任务。

  傍晚时分,一帮年轻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三男两女一共五个,男孩子们都很高大,个头都在180公分以上,个个阳光朝气。特别是编导阿杜(杜冠儒),身高体壮,开朗乐观,笑起来露出小虎牙,特别可爱。两个女孩子身材苗条,修长秀气,看起来很单薄,其实特别能吃苦。在后来的工作中,外景主持蔡丽娜感冒了,一直咳嗽,一边吃药打针,一边长途跋涉,从没听她说过辛苦。这个娇小的人儿身体中藏着大能量,只要摄像机一工作,她马上变得笑颜可掬,活蹦乱跳的,旁人怎么也看不出这个体重才45公斤的女孩已经带病工作,在云南、贵州奔波了一个月。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是一档记者深入基层,直击体验式的纪录片,节目为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中华大地边疆、内陆、沿海等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节目自播出以来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据统计,目前栏目组先后收到观众来信2000余封、微博留言50多万条,节目视频在央视网的日点击率超过37万次,平均每天吸引300多万观众收看。不少观众称赞《远方的家》是“足尖上的中国”,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除了景色和风土人情,《远方的家》更关注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2013年开播的《百山百川行》以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百座山峰为主线,以与山脉相生相伴的江河为副线,集中展现生活在山川间民众的生活,而且在创意之初,栏目组就设想力求扫除关于中国山川的影像盲区。《百山百川行》的主题是“美丽中国”,它不仅是对中国自然山川风物的全景勾勒,也是对中华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基层民众生活状态和精神气质的生动呈现。

  摄制组告诉我,与前几个系列相比,《百山百川行》的创新点在于节目加强了人文性、新闻性和公益性。摄制组的记者们都将深入山区河谷,亲身体验那里的山川风物,乡土人情。虽然每座山、每条河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但山里人对故土家园的挚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节目组深入基层,以挖地三尺的精神,发掘出山水背后的人文故事。

  黔北乡村歌舞的盛宴

  五月初夏,花木繁盛。乡野间的绿色因为夹杂了黄底、红底变得深深浅浅变幻莫测,山上河边的树木仿若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得到了答案,绿得那么的欢欣雀跃、活泼明快。

  在遵义“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余庆,两支由钱杆舞和高矮人舞组成的舞蹈表演队正在准备。这些都是由来自乡镇的道道地地的农民们组成的业余表演队。在余庆,这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的新农村,每一个乡镇,甚至村组都有这样的表演队伍,他们在散发着花草芬芳的青山绿水和整洁漂亮的黔北民居中自发组织,以世代相传的民间歌舞,歌唱着今天的美好生活。  

  钱杆舞是黔北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表演的人是将一根长约一米、粗细适当的竹杆,两头挖去竹节的一部分,将两三个铜钱为一组用金属线串在竹子被挖掉部分,一般需四组铜钱,竹子两端各两组。打钱杆,在黔北民间最受欢迎,不论男女老幼、集体和个人,都可用钱杆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打出各种动作,以互道节庆和祝福。表演者边跳边唱,气氛热烈而欢腾,铜钱在中空的竹节中相互碰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既有铿锵的金属声,又有含蓄的竹器声。

  拍摄就从钱杆舞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独具特色的余庆矮人舞登场了。据表演者们介绍这个舞蹈是祖辈们传下来的农民田间劳作之余的休闲舞蹈。过去的人们利用背篼这一劳动工具扣于肩上作矮人的头,腹部外露,并用深色泥土画上眉眼口鼻充当矮人的脸,将衣袖下垂作为矮人的手,完成矮人形象设计。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余庆县农村广为流传,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余庆矮人舞以其诙谐、幽默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余,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这种形式和内容看似十分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7年5月贵州省政府把余庆矮人舞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庆矮人舞以表现“扫把人”(矮人)的生活为主要特征,兼有“竹竿人”(两人叠罗汉扮成一人)与之形成一高一矮的鲜明对比。矮人舞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将自己的腹部一伸一曲、一歪一扭、一蹲一站,就能使矮人的面部表情时而大笑、情绪高昂;时而面无表情、情绪低落、若有所思等等,集万般表情于腹部,能让人捧腹大笑,借以缓解劳动之乏,展现生活的乐趣。

  从初演到拍摄完成,表演的演员们十分卖力,编导和摄像反复选取最佳的镜头和角度。先后反复几次后,总算完成了拍摄。

  银杏树结出的幸福果

  余庆县关兴镇金斗湾村民组是一个典型的黔北山区农村。走进村子,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门口,黔北民居的青瓦粉墙点缀在绿树和花木中。

  76岁的老党员张伦权曾担任过余庆龙溪区区委书记。十多年前,退休返乡的老张书记和村民们商量,把生长在家门口的有百余年历史的老银杏树的果实收获后,把买果子的收入设立专门账户,为金斗湾村民组的孩子们建起了“希望奖学金”。从2002年开始,每年向村子里品学兼优的孩子们按成绩发给奖励。小学生的奖励为50----100元,初高中的奖励为更高一些,考上大学的孩子们更是给以了500----1000元的奖励。到目前为止,10多年来,村里共先后奖励了60多名孩子,村子里还先后出了9个本科生,目前有3个孩子已经毕业工作了。

  就在我们采访即将开始的时候,一个穿着粉红色衬衫的阳光男孩走进我们的视野,他叫陈亿,2002年,他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张大爷从助学金中拿出500元奖励给他,陈亿成为第一个拿到奖学金的孩子。这些年来,正是在重知识重教育的价值观的引领下,金斗湾的孩子们好学上进积极向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乡土民风也特别淳朴和谐。

  因为知道央视要来采访金斗湾银杏树助学基金的事情,张大爷专门打电话给在县城中学任教的陈亿,让他亲口说说助学金的事情。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享福。小陈认真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讲述了这些年金斗湾孩子们得到的先辈福祉,以及像张伦权大爷这样的老党员发挥余热,热心公益的事情。最后,小陈掏出500元,主动捐赠给助学基金,表达一点心意,希望还在求学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在小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仰头看看根深叶茂的银杏树,正是初夏新叶刚刚长齐的时候,一树半圆形的树叶新绿怡人,秀美无比。走过夏天进入深秋,银杏的树叶会变成满树金黄,美丽的银杏果成熟的时候,满树将挂满了橙红色的果实。张大爷又会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来打果实了,孩子们也好像过节一样快活地来帮忙了,这个小小的村落洒满了丰收的欢愉。黄的树叶,红的果实,那是多么浓烈的美态啊,两种颜色交织的热忱真像我们这方水土中生活的人民。

  刚到而立之年的小陈浓眉大眼,身姿挺拔。虽然已经离开这片故土十多年了,家中的父母也已经随他搬到县城居住,但每过一段时间,他总要回金斗湾看看,他说:“什么也不为,就是想时常来这边看看”。

  是啊,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有温暖的人情,有知根知底的乡里乡亲,回到这里,就如回到母体般的纯净,这种无声的召唤犹如本能一样吸引着外出的游子,也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想要寻找的心灵的家园。这也正是央视想和观众一起寻找的每个人无法替代的心灵中“远方的家”。

  后记:

  央视《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的拍摄对象是中国的大山大川,它们基本上位于中国各省市的农村地区,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生活在深山老林或大山周边的农民,有的用现代化手段种菜种粮、有的靠特色养殖或开办“农家乐”走上致富路;有的走出大山到城里生活、工作,成为一名“城里人”。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对于生活在清山绿水间的农民来说,变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开放,不变的是那里淳朴善良的民风和人与人之间友善的关系。此次《百山百川行》重点关注这些变与不变,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寻找中国广阔山川间、民众生活里带有新闻性的社会现象,采访新人新事,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节目更富于时效性、时代感和纵深度。

  作为一项大型电视活动,《百山百川行》还在在募捐、助学、济困、褒扬典型人物、发掘原生态景致等方面增强节目的公益性。记者们以深入行走,通过历史、地理、民俗、社会等多维视角,表达广大民众对故乡山川的眷恋,对和谐社会关系和传统文化的感情与守望,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创造,表达他们朴素、真实的“中国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