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赠南雄宗亲》

 荷香月暖 2013-06-24

董氏诗歌欣赏——

《赠南雄宗亲》

广西  贺州   董全吉(网名:荷香月暖)

 

炎帝北居董国起,

定陶草荣。

祝融分姓古邑盛,

豢龙赐氏董泽隆;

良史翟王陇西旺,

儒臣晋槐将相忠;

杏暖苍梧两广秀,

南雄钟山心融通。

201351

 

 

 
 

     诗歌评释:

1、炎帝北居董国起,定陶鬷川蕫草荣。祝融分姓古邑盛,豢龙赐氏董泽隆:

在董氏浩瀚的历史中,发明了火,人类从此有了飞跃的进步,火是董氏部落的原始崇拜,成为管理火、使用管理火的原始部落,而燧人氏等只是大部落的首领的称呼,具体发明火与执行管理火的的依然董姓部落。燧人氏,也是“蕫”部落里的杰出人才,被推选为大氏族联盟首领,而以发明火的燧石进行命名而已。

   “蕫”是“东”的演化同音。东边上的花草,其实就是东边日出的扶桑花,似火燃烧。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 那时在“蕫”部落结成的部落联盟里,“蕫”没有祝融表达的直白,“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于是,“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这样的持久光明等于“古文”翻译成“白话文”。

     距今约170——70万年地皇时期有十一个部落,而把火当做太阳,称呼为“蕫”;此时,人类已经知道用火,学会了用火,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担当保管火种的人以及部落被称为火神。 “蕫”部落也就是火神。 “蕫” 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有巢氏之后,部落间缺乏和平相处,当求取火种遭到拒绝,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也就结成联盟,形成了“蕫”部落联盟----祝融部落联盟,也称祝融部落。“蕫”出现在远古人类的语言中。古时候的“蕫、董、东、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蕫”是“东”的演化同音。

距今约20——5万年前,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进入到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有巢氏时期在九嶷山(后人称古昆仑)以南的苍梧,发明了巢居的时期。有巢氏,又作大巢氏。《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 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

《林邑记》也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 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此处的苍梧,是湖南九嶷山。《山海经》说:“苍梧在昆仑西南。”“苍梧山帝葬于阳,丹朱葬于阴。”“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史记》说:虞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司马迁说舜巡狩江南,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山。《水经注·河水》说“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 《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邵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与《楚辞》中的昆仑相呼应,最早以苍梧为神山,是古“昆仑”,又称“昆吾”即与“苍梧”、“苍龙”音义同转。《海外北经》记有钟山之神曰烛阴,视为昼,冥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身长千里……居钟山下,这烛阴即烛龙,钟山何处?《淮南子》云钟山,昆仑也;吕思勉、童书业《上古史辨》(七册)考烛阴钟山,作苍梧之崇山。《楚辞》中多记有乘龙而上的昆仑,庄忌《哀时命》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钟山之玉英;屈原《离骚》云朝发韧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朝吾将济亍白水兮,登阆风而羁马。这苍梧之钟山阆风悬圃,就是登昆仑为神祀天的圣地。     

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燧人氏所建村庄的遗址就在今湖南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一带。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的一个称作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的仙岛上。到了燧人氏时期, “蕫”部落管理火种,发明了钻木取火 接着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人们把燧石取火时期称为燧人氏。从而,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一致推举他为氏族大联盟的首领,为氏族联盟大酋长,称他为“燧皇”。 其实,这燧人氏也是董姓部落的人氏,被推选为大部落首领而已,生于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生活在: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从传说都把燧人氏发明火归结到祝融,就得出真正的燧人氏只是一个世代的称呼,发明火的依然是祝融部落,是“蕫”部落。其实, 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

当然,在伏羲女娲政权时期,祝融部落从湖南向今四川省的广元、巴中一带转移,又再迁居在今宝鸡市岐山县太白山(今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在神话的昆仑山脉,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祝融部落前后共历四任帝,执政一百年。炎帝魁隗氏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由于魁隗成为赤水氏的首领,有成为南方部落大联盟的大酋长,而南方保留的祝融的部落分支,而祝融部落也归于炎帝大部落之下的氏族大联盟,且祝融氏也成为炎帝之一,把炎帝作为火神也就理所当然。炎帝祝融之子长琴,被迫放弃帝位,带领着祝融氏一支离开帝都。

这就是董姓部落在有巢氏时期最早迁移到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的开始。后来炎帝时期,随着迁徙,逐步找到了同一崇拜图腾的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的董姓部落。从此,两大部落在从南方向北方的迁移中,汇合起来。

之后,成为炎帝神农氏大部落联盟之下,又再进入黄帝政权成为“六相二史”之一,依然是大的部落之一,“蕫”部落又称为董邑。古代曲沃、闻喜、左邑与桐乡等地原来应该都是董氏部落地。桐为董的同音。董狐为春秋时期晋国沃曲人,可见沃曲原来属于董姓部落范围。

形成了湖南古昆仑九嶷山为“蕫”姓部落发祥地。最后定居在河南滑县东南、山西鬷川、山东定陶一带为“蕫”姓部落。之后,黄帝开始赐封调整,少昊金天氏政权开始分化董姓各部落,颛顼高阳氏政权祝融部落依然是“蕫”姓部落的联盟。帝喾高辛氏政权时期,祝融部落解体,逐步分割出八个大部落。后来部落范围也逐步改变,到夏朝缩小到鬷川。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 这说明,豢龙的不同地点。是不是不同的地点有矛盾呢?非也,是因为不是单独一个豢龙氏。那赐姓董姓在鬷川,又分离出鬷邑。其部落人员也不仅仅饲养一种动物,而陶丘作为当时的首都一样,作为大范围来说,以陶丘也是说得过去,而韦城,即韦乡古国,全名为:豕韦城。那是养猪的中心地方。因此,史书记载豢龙地点多处,其实是豢龙在多处存在,且豢龙的龙有多种而已。

夏朝初期缩小至鬷川,别为 鬷邑。成为古董国的一部分。

2、良史翟王陇西旺:

     《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董国在古董姓部落,当时依然以母为姓,赐封者有氏的部落,也融入董姓部落。辛有的后代,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今属甘肃)。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今属山西)。可见,陇西郡望出自春秋时期,自西汉董仲舒裔孙时期而强盛。

陇西郡望出自春秋时期,自西汉董仲舒裔孙时期而强盛。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堂号有“豢龙堂”、“陇西堂”、济阴堂、“正谊堂”、 “直笔堂”、“良史堂”、“ 醇儒堂”、“三策堂”等。而河东郡指山西鬷川一带。

  3、儒臣晋槐将相忠: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春秋时期晋国沃曲人(今闻喜人)。周大夫辛有后裔,世袭太史之职,亦称“史狐”。后世将直笔记事者皆喻为“董狐笔”。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是董姓有世系系谱记载的先祖。特别是在唐朝以后,经过五代十国,官谱已经不再在晋升、官职、求学等方面起到作用;平民百姓进入仕宦阶层,官谱也不再进行。且在五代十国已经被毁殆尽。后来的宗谱,从宋代开始,一些士大夫、文人开始自己修谱、补谱、造谱。,也仅仅从凌乱的历史记载中得到一些蜘蛛马迹。可那都是士大夫的官谱,百姓是没有谱的。而从汉代刘邦开始,有了伪造宗谱的先例。以后明朝在民间造谱盛行。也符合并显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死于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宋史。 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嘉定十六年进士。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文忠字彦诚,俊第八子也。董俊:(11861233),藁城(今属河北藁城市)人。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加入元军,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元史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五》: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加赠推忠翊运效节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改封赵国公……董氏出现很多文才武将,彪炳千秋!

4、杏暖苍梧两广秀:

董奉:三国时神医,与南阳张仲景、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来。董奉为避难而远徙苍梧者,恰逢交址太守士燮将死而愈之。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周百粤地,后为楚地,汉初赵陀封其族人为苍梧王,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西县治,隋徙治封川,唐复还故治,后曰梧州,宋曰梧州苍梧郡,元废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未变。除了宋政权外,还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7个割据政权和雄峙北方的辽政权。南汉,唐末刘隐所建,都兴王府(今广州市),据有岭南60州。  宋灭后蜀后,占有了四川、湖南地区,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公元925~公元991年)、尹崇珂、王继勋等率10州兵,避开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主要险道向贺州进军,九月中旬,宋军越过萌渚岭,直指贺州。并于九月十五日将贺州包围。宋军设伏以待,大破南汉援军,并乘胜攻克贺州。老将潘崇彻率兵5万进屯贺江口(在今广东封开西北),以阻止宋军东下。但潘崇彻进驻贺江口后,拥兵自保,观望不前。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西上,连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顾之忧。十一月又迅速转兵东向,攻克连州。接着乘虚东进,直逼韶州。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宋军又连克英州、雄州。这时屯住贺江口的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此时汉兵尚有15万众。二月初四,宋军进攻马迳,植延晓战败身亡,郭崇岳退保营栅。潘美看到汉军 编竹木为栅,若篝火焚之,必扰乱,因而夹击之,遂于当天夜间发动火攻,大败汉军,宋军进占兴王府,南汉灭亡。

可见,历史上广东、广西的亲密关系。现在,更加应该董氏相互来往、联谊,各地董氏团结起来,把董氏发扬光大!

 

      201362415:10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