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章_居住民俗
2013-06-24 | 阅:  转:  |  分享 
  
第四章居住民俗第四章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概述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一、居住民
俗概述居住民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新建居
所的仪式居所内外的摆设居室的分配住房之间的协调等一、居住民俗概述(一)居住民俗的形成(二)居住的惯制(三)居住民
俗的文化内涵(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利用天
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特点:(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2)生与死的分居(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
点)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帐篷风篱:如美洲印第安人、中国四川摩梭人帐篷:如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等特点:(1)向
固定住所转化;(2)家庭单居代替原始群居;(3)出现火塘(家庭居住的象征)。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农业生产出现——定居房型
:窑洞、平房建材: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文明进化程度特点:(1)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如北京四
合院)(2)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二)居住的惯制居住惯制: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们在居住
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居
住惯制的主要体现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
(2)家庭生活的中心;(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场所)(3)火塘边座次、睡次;(瑶族男左女右、长上晚下;普米族左男铺、右女
铺)(4)神圣的地方。(火塘上方供家神、祖先神,任何人不许触动;不许跨过火塘;不许用利器捅火;不许脏水泼火)居住惯制的主
要体现2、住房的分配63~71体现尊卑、长幼关系东北满族——万字炕一般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里屋南北西
三面炕西炕:为贵,供奉祖宗牌位;贵客住西炕;北炕:为大,住长辈;南炕:为小,小字辈的姑娘和媳妇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3、公
房汉族:村民聚会、议事、储粮;彝族:17岁~结婚前住男公房、女公房;同性、近龄、不同血缘,每房2~20人;晚上,女公房
点起火塘里的火,男青年带着三弦、二胡、月琴等乐器踏歌而来……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三)居住民
俗的文化内涵体现在1、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性(正房、偏房……)4、宗教性(灶神、财神、天、地、君、亲、师神位)二、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北京: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南方:天井式瓦房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一)风水与民居“
风水术”为中国独创,有2000年的历史(东汉后期形成);汉族最盛,各民族都有流行和应用;(一)风水与民居“风水术”
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一)风水
与民居“风水术”包含的居住民俗中有三个宗旨:1、选择房基时,追求物质和精神都满意的环境;2、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朝向、位
置、道路、出入口等因素),使之合理化;3、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一)风水与民居1、宅基选址基本步骤:觅龙(龙:祖山,即
总山脉)观砂(砂:祖山分支绵延而下)察水(水:从山上下来与本宅及砂山最靠近的溪、河、泉水等)点穴(穴:有吉凶之分)(一)
风水与民居1、宅基选址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理想选择:坐北朝南,房前面水,房后靠山“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宁愿青龙高万丈,莫使白虎猛抬头”(一)风水与民居2、住宅外部布局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在(1)
住宅与水(东进南出,和谐搭配)(2)住宅与路(路在宅右为最贵,不可在宅后;路不冲门)(3)住宅与山(北面主峰、西东次峰,
又靠有延)(一)风水与民居3、住宅内部布局(1)住宅地势坐北朝南北高南低,西高东低(2)住宅格局如:大院文化
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二)建房与入住建房动工意味着大兴土木,是生活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二)建房与入住1、建房——五
个步骤择地:风水宝地开工:黄道吉日,奠基上梁:择吉辰,放鞭炮立门:招财进宝,文运兴旺落成:设酒招待(二)建房与入住2
、入住——四个步骤择日入住:黄道吉日火的设置:火炉、火塘、锅灶祖宗神位:供奉乔迁庆祝:进屋酒、暖房……二、中国汉族居住
民俗(三)装饰1、门窗装饰2、梁架装饰3、墙壁装饰4、屋顶装饰5、地面及其它装饰二、中国汉族居住民俗(四)居住类型
1、四合院(北京及华北,砖木结构)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3、窑洞(豫西、晋中
、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四面房屋全部围合)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思考题:哪个民族有以下
房型:寮帐篷竹楼干栏吊脚楼土掌房半边楼一方一廊阿以旺住宅三、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一)东北少数民
族居住民俗满族朝鲜族(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满族建材:多为土木结构,以土筑墙,“章茅”铺顶,然后以草绳或泥灰固定
。屋脊多用草编成。结构:通常坐北朝南。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室内里间以北、西、南三面围炕(俗称“转圈炕”或“万字
炕”)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
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朝鲜族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
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二)西北少数
民族居住民俗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名称:“
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古时称作“穹庐”,又叫“毡帐”或“毡包”。结构:大小不定,一般直径4.5米,高4米
,有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用红柳枝做成,呈斜方格,可以折叠。栅栏外用白羊毛毡包裹。圆形顶棚上开有直径约80厘米的天窗,上面
覆盖一块可以移动的毛毡,白天打开采风和通风,晚上和雨雪天可以遮盖。门及朝向:蒙古包还有一扇高80厘米宽150厘米左右的小门。为避
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中放炉灶,烟
囱直通包顶。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
实的地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哈萨克族——哈萨包多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住的多是轻
便而简易的毡房(又称哈萨包),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天则住土房和木屋。区别:“哈萨包”和“蒙古包”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
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镶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室内:“哈萨包”内的陈设前半部放物品用具,后半部住人和待客,右上方是长辈的床位,
左上方是晚辈的床位。右下方放置乘具猎具和幼畜,正上方放置衣箱等。毡房内地上铺有地毯或毡,正中对天窗处有火炉或锅掌子。禁忌:靠右手
有专为老人设的木床,其他人不得在上面坐卧。有时床上遮挂布幔,客人切忌牵动,否则就是失礼。(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维吾尔族—
—阿以旺住宅结构:多为土木结构平房(土坯外墙,木架,密肋),方形、矮小,向北开门,前带廊,四壁无窗,但在屋顶开有天窗。屋顶:平
坦,可晾晒、堆放瓜果、粮食和杂物,亦可供人纳凉。分室:室有夏室、冬室之分。夏室在前,作起居、会客用;冬室在后,作卧室用。屋内:
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室内墙上挖壁阁,放置食物用品。一般以壁毯作装饰。庭院:多有庭院,呈方
形,大门忌朝西开。住宅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果树木,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回族与汉族基本
相同,多为砖木结构瓦房。特点:在商店门前或一些住屋门头、客房里,时常可见有阿拉伯文字写的招牌、门额、条幅、中堂等。有的地区在屋
内不挂人像,喜挂花草和山水画。(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白族——地道的东方建筑形式白族人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
构的瓦房为主。布局:以东西轴线安排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角上,主房坐西朝东,和厢房、对厅(或照壁)围成
一封闭式院落。组合形成有“一方一廊”、“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所谓“方”指的是三间两楼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方一廊”是由
一方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照壁: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它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殿式瓦面,四角上翘,墙上饰以
泥塑、彩画、书法等。照壁的整体给人以和谐、大方、精巧的美感。门楼: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与“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
坡屋面式,简朴大方,为一般居民通用;“三滴水”则宏伟壮观,有精致的半拱。白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水
平。花坛:多数人家的天井内都砌有花坛,植一两棵山茶、缅桂花或丹桂、石榴、香橼等,花香四溢、恬静幽雅。(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
俗京族各地不尽相同结构:万尾等地多为竹结构的矮长住宅,墙壁也以竹蔑(劈成条的竹片)编成,有的并涂上泥土,屋顶以稻草或瓦覆盖,
上压石头;屋内:以竹条或木条架高形成地板,离地约16厘米,上铺草席,入屋脱鞋,坐卧、饮食都在这上面。(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
俗壮族——“干栏”式建筑壮族的住房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干栏:“栏”,壮语是屋的意思。用木柱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
架,再在底架上建造成住宅。用途: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
式两三层小楼房,也有四五层的大高楼。顶盖瓦或杉树皮,楼两端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形。——另有一种若干幢连在一起的大楼房,廊檐相接,
可以互通,多为一房族内的若干户同住。吊脚楼:依坡或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吊脚高达两三丈,一般楼上住人,楼下两侧放石堆、堆柴草、
杂物和圈牲口。堂屋设神龛,两侧厢房作卧室及安置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
人。上面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子寨皆有鼓楼,大的村
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傣族——竹楼竹楼:以数十根(一般是二十四到四十根)竹子
支撑,离地约七八尺处铺以楼板或竹蔑,顶上盖以茅草纺织的草排(现大多数改为砖柱瓦顶)楼下:一般作关牲畜、舂米、堆柴或建小仓库用。
楼上:住人,中间铺以大块竹席,是吃饭、休息或待客的处所。堂屋中有一火塘,支三角铁架,供做饭烧菜用。往内是用木版或竹蔑编成的卧室。
习俗:一家数代分室而居,席楼而卧,外人不得入内。上楼时先把鞋子脱在楼梯旁或走廊上,然后赤脚进屋。(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e
藏族一层房屋:平顶狭窗的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用土石围墙,上架木料或树枝,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风华了的“垩嗄”土打实抹平。
室内住人,外院圈牲口。楼房:比较高大的楼房,底层关养牲畜,或伙房、库室,楼上住人,楼顶平台可以晒打粮食,有高到三至五层的
,四周围墙,周围都是房间,中间是天井,边沿有走廊。房屋旁边皆有转经桶,屋顶插经幡。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椰油木柜、矮桌等家具和
火盆、炊具等物。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或坐都在布或毛制的垫子上。碉房:碉房一般用石块砌成平顶,门窗上端用斗拱作檐。帐篷:帐篷
是牧区的主要住房式样。用羊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
移放开门。白天将帐篷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
(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苗族吊脚楼:苗族住房以吊脚楼最具特色。平房:其余多为平房,一般以竹编泥糊作壁,以草作顶。地势:
一般建筑在斜坡地段,有两三层阶梯的坡地上。结构: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
牲口圈。(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彝族——土掌房土掌房:土木结构的平房(也有二三层楼建筑)。建材:以块石为墙基,有土坯砌
墙或以土筑墙,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上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一屋稀泥,在放上细土捶实而成。有的大梁放置墙上,梁上铺木板、木
条、树枝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地,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屋面,滴水不漏。可作晒场。结构及用途:分三间,正中一间开有大门,作厨房,左
侧为族人内室,外人不得如内。右侧为牛栏及畜养猪、羊之所,或兼作马房、存放杂物。一般搭一简易楼台,堆放粮食或供子女就寝。(二)西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纳西族——“木楞房”建材与房型:一般为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墙壁下半截用砖石或土垒基,上半
截约三分之一用木板,略呈梯形,房顶稍大,主要为保护木质部分不受雨淋。两层楼用途:多为两层楼,上面储粮,下面住人。有的门窗上雕塑着
花鸟龙凤,两侧山墙个有一条写实的鱼形图案“垂鱼”。多层楼用途:有的由三、四幢组成一个院落,中央住人(一幢),二、三幢客房为男女阿
注(伴侣、配偶)偶居的地方,第四幢为经房,为念经或休息处所。木楞房:一般用圆木架起,成四方形,顶盖木板,房门低矮,进入须低头弯腰
,为之“见木低头”(意为见土司低头,传说木土司为了显示自己威严,只许穷人盖矮房,永远不能挺身抬头。)中央设火塘,
供煮饭烧水用。冬暖夏凉,异常舒适。(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布依族——半边楼半边楼:多为木结构。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成,
一半是楼房,一半是平房,前面低,故建成楼房,后面高,故建成平房。建材:屋顶盖茅草或稻草,当地称为“草房”;也有盖瓦的,称“瓦房”
;有盖石板的,称“石板房”。房内:堂房内一般都设有“神龛”左右两边分别隔成灶房、寝室、客房等。室内有火炕,以供取暖。(二)中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土家族——吊脚楼、木杈房吊脚楼:典型的“吊脚楼”式建筑,依山傍水而居,同姓十户居于一村或一寨。原为“木杈房”,
结构:现多为一正两厢,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之用。堂屋左右两间为“人间”。是人住的。板楼和条楼:不论
大小房屋都有板楼和条楼,在卧室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是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桶子的。在伙房上面是条楼,用木条或竹条铺成有
间隔的条楼。马屁股:有的在正屋两头转个“马屁股”,一头按个偏屋。厢房楼上:厢房楼上是姑娘、客房、书房等。(二)中南少数民族居
住民俗黎族——船形屋船形屋:竹条结构的楼房或草房。旧式住宅为“船形屋”。用竹木扎成轮廓,状如船篷,盖以茅草,成半圆筒形。建
材与结构:金子形屋顶,上盖茅草,用竹条或树枝扎成墙架,再以泥糊。屋内间隔成厅房。屋内一般不分间隔,以藤条或竹片编成地板。平房和双
层:平房离地约半米,双层离地约两米,上层住人,下层养畜。特殊标志:在“船形屋”门外插某种标志,表明屋内有特定的事情或活动。比如,
门上插了荔枝树叶或龙眼树叶,说明这家生了男孩;插了菠萝蜜树叶,说明这家生了女孩,等等。黎族——竹架棚房子——竹架棚房子状如倒
扣的船只,是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过渡三种。——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
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粱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布隆亭竿”中没
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卧畲族概况——畲族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
带。其先民是长沙“武陵蛮”的一支,后来经多次迁徙,大约在13、14世纪定居于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
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概况——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
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二)中南少数
民族居住民俗畲族——寮寮:即简陋的临时性民居建材:现代的畲族住的土木结构的瓦房,称“瓦寮”,由梁柱、墙等基本构件组成。瓦房的
形式,最基本的是“四扇厝”,又称“四井寮”。布局:“四扇厝”又有“三间四扇”和“六间四扇”两种。三间四扇:布局是:三间平列,中
间为正厅,左右两间为卧房和厨房。六间四扇:布局是:先把前者的四扇墙向后延伸一定长度,使原来的三间隔成六间,即在大厅的中间用木板隔
成前后厅,隔板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小门,前厅左门顶上贴有所敬祀的神祗名称,右门顶上安放祖宗牌位。前厅有大天井,紧接大门,为进出主要通道
;后厅有小天井,接山壁。前后厅:前厅为会客和敬神的活动场所,后厅作为寿终正寝安放遗体之用。卧室:左右厢房以板壁隔成四间作为卧室
,左前厢房为长子所居,其余为次子、幼子所居。有的腾出一间作为厨房。后厅置一火塘,作为烤火取暖之用。小楼:卧室上面通常有一层小楼
,高一两米,用以贮藏粮食和杂物,一般不住人。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香港居住民俗香港是个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总面积只有10
74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是岛多,山多,平地少。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点土地上,却居住着近600万人,土地与人口的严重矛盾,导致了许多独特
的城市景观的出现,港人一方面是填海造地,另一方面是向天争居,香港地价之贵,楼房之高,密集度之大为世所罕有。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
香港居住民俗“城市积木”香港房屋拆旧建新是家常便饭,有的楼房并不算旧,甚至刚建成不久,还没有住过人,也推倒重来。这是因为当
初看得不够远,层数少了,经济效益也就低了。在同一块地上,盖的楼越高,经济效益也就越高。有一句话叫做“人往高处走”,在香港不仅“人往
高处走”,楼也往高处走。而且,有人把这种拆拆建建与孩子们玩积木相比,说这是搭“城市积木”。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香港居住民俗
“楼花”香港一般在楼房建成之前,甚至建筑图纸刚刚出来,就分期分批在市场上抛售,买者预付款后就拥有将来建成的房屋的所有权,就叫“
楼花”。“楼花”其实叫“楼画”似乎更确切一点,“楼画”者,画在纸上的楼也。所谓“炒楼花”就是炒这种所有权。买卖“楼花”是香港最热门
的生意之一,报纸上的“楼花”广告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新闻。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香港居住民俗“霸王屋”在香港的低收入家庭
买不起房子,于是往往自己在山旁水边搭起简陋的木屋栖身。香港的木屋区遍布港岛、九龙、新界,特别是在新界的沙田、荃湾和屯门一带,更是成
群成片。这种木屋区构成了香港一大奇特景观,往往公路的一边是巍峨壮观、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另一边就是低矮灰暗、杂乱无章的小木屋。贫富
悬殊的鲜明对比,使人一目了然。但是在当局眼里,木屋的主人们却是不折不扣的霸王,他们占了归政府所有的土地,所以便给木屋取名为“霸王屋
”。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香港居住民俗“攻楼”在香港,私人楼房租金十分昂贵。香港政府多年来实行高地价政策,靠卖地皮维持
庞大的开支。高地价政策养肥了地产商,苦可平民百姓。在市区,两室一厅4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带起居用具月租金一般为6000元左右,普通
收入的家庭要拿出月薪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钱来付房租。如购买一套这样的住房,要花近百万元,但因可以分期付款,所以是很多中产或小康家庭
的选择。即使是分期付款,也必须拼命工作,省吃俭用。因此,香港人把买楼房形象地称为“攻楼”,不拼命“攻”一阵,是买不下来的。四、中
国港澳台居住民俗澳门居住民俗五个档次:新式楼宇、旧楼、公务员宿舍、平民住房和非正式楼宇。贫富差距:体现在居住上也就更为明显。
澳门半岛的东南区和西南区一带属于“高尚”住宅区,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既有四方情调的高级别墅,也有东方风格的现代化楼宇。葡人
住所其外形多为西班牙式,有呈拱圆形或三角形的窗户和阳台,外墙装饰考究,内部设施豪华。另外还有一些属于南欧风格的建筑,但外墙为粉红
色者均与官方有关。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澳门居住民俗平民所住的残旧楼房、简易平房,以及用木头和锌铁片等搭盖的临时房屋。这
些非正式房屋的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一遇台风、水灾,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房屋。而那些从事渔业生产的水上人家则多是居住篷船上了。由于地少
人稠,因而住房供应极度紧张。一般人均以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但随着房租的迅猛攀升,许多家庭开始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买房,澳门人称这种购买方式为“攻楼”。往往是要积数年之功才有可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近年来,澳门政府虽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离“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仍很遥远,住房问题依然棘手如旧。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台湾居住民俗——亭仔脚台湾汉族: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轱辘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于山凹水隈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以前悉为砖造,近年来多改为水泥钢筋。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于西式,垒砖为墙,比邻而居,前设走廊,称曰“亭仔脚”,供行人乘凉蔽阴。随着这些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快速增加,高楼大厦,形式新颖,设备完备。但由于台湾人口的急剧增长,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屋陋室之内。四、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台湾居住民俗高山族:多为木结构的草房。木板围墙,土盖茅草。一般屋内要凹下四五十厘米,环墙摆设床铺。屋分正门、后门和左右旁门。窗仅四五十厘米见方。也有的用长石架床。沿海房屋用厚木板做内墙,外墙则用卵石砌成。屋内用卵石垫地,上铺木板,地面多凹下三两米,故屋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可防风暴袭击。哈萨克族——哈萨包维吾尔族——阿以旺住宅壮族——“干栏”式建筑藏族——碉房北京: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南方:天井式瓦房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