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间杂说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25

包间杂说


  □吴非
  如今中国城乡餐馆,即使小到仅容三五张桌子,也会想方设法隔出包间。何以至此,原因不一。毕竟,包间的存在,是需求;到处有包间,则是特色。
  
  前一段时间有反浪费话题,提及饭店酒楼“包间”的“最低消费”,倒让我整理了一下对包间的认识。
  早几年,有知名运动员到境外疗伤,报道称在美国的餐馆,因担心有人围观追逐,随员提出“要个包间”。结果非但没有包间,体育大国不知有汉,也没有粉丝求签名并拍照骚扰。至于人家为什么不设包间,没说原因,但没有就是没有。欧美多数餐馆并没有“包间”,据说是商业传统,让所有客人都得到平等对待。
  如今中国城乡餐馆,即使小到仅容三五张桌子,也会想方设法隔出包间。何以至此,原因不一。首先可能是尊卑贵贱有距离感,无法共处一堂。早年宾馆订包间,也是要看“单位”的,平民即使有钱,未必有资格能进。其次也是考虑到互不妨碍。盖国人进餐时习惯性喧哗及各种粗俗的敬酒方式,共处大堂有失和谐。除此以外,还有消费能力的区别。包间消费额高,便于提供优于大堂的服务。还有,饮食习惯的不同。如,很多人不是什么都能吃的,偏偏坐在什么都敢吃的环境中,也不宜共处。毕竟,包间的存在,是需求;到处有包间,则是特色。
  如果仅仅是吃个饭,是无需这个包间的。中国的饭局,往往蕴含太多的意义,交通八方,联络感情,排忧解难,合作交易……意义不在吃,而在其他,所以需要一个彼此“放心放松”的地方。——空间小,人的胆子也就变大。
  其实,上饭店进包间,已表明自身不是高层次了。比如,相府侯门,就无须去饭店找包间,他可以在自家府邸宴客,其厨房规模,大到红白案的厨子彼此不认识。《鹤林玉露》记传闻,说蔡京家厨房,还有专门负责切葱的女仆。欧洲旧时代的电影中,私宴的排场,休说中国暴发户学不起,甚至根本想不出。充其量,次一等,宴客时,请名厨到家里办一桌宴席显摆显摆,过过瘾。再退一步,就只能上酒店的包间了。所以,进包间,现在是一般需求,要这点面子,不能算奢求;至于跑到包间去斗富的,或是公款,或是中小老板,实在无足挂齿。
  台湾香港,也有包间。有一回在台北,主人设晚宴,彼此言谈谨慎,隔壁包间忽大声喧哗,破嗓嚎歌,状极恐怖。主人难堪,着服务生去交涉,回话说是政治大学师生联欢,止不住。于是距离一下子拉近,都是中国人,差别不大,气氛一改,宾主频频举杯,洽谈甚欢。韩国日本,也有包间。在首尔,不但有包间,而且极尽奢侈,谓之“高端消费”,和韩剧中的节俭场景完全不同。主人解释:自己也不常来,平时都坐在小饭馆;访问你们南京,每天中晚餐都在包间,我们也就包间了。
  我胡思乱想:中国人这么在意并逐渐习惯包间,除了是把吃饭当作天大的事,作为社交秘密,作为公关礼仪,作为人情往来的面子,是不是还受了什么特色文艺的影响?
  欧美电影,喝酒吃饭,戏在大堂。白领的潦倒苦闷,醉鬼的如泣如诉,探子线人接头,记者无聊盯梢,什么勾当,什么态度,都可以共处一堂,这才像是活在人间。要不就没有绅士慷慨助弱,淑女一见钟情,牛仔硬汉拔枪飞刀大打出手的好戏。然而,回忆看过的中国电影电视,不管红白黑道,觥筹交错的宴会镜头,场景往往都要借这个“包间”,——偷情报,灌毒药,拆白党,买官卖官耍流氓,进了包间就无须暧昧了。老套的场景令人极度厌倦,为什么就不能有个市长局长的坐在饭店大堂吃饭呢?见多识广者对我的疑问表示极度的鄙夷:第一,生活中有没有哪个市长坐在饭店一隅吃鸡肉盖浇饭的?如果有,我把饭店的桌子椅子吃下去;第二,果真把戏改在饭店大堂拍,一场戏,百十个群众演员配合吃饭,你以为是可以让他们坐在那里吃盒饭吸面条么?吃不起的,这不是在横店拍抗日剧!
  那我再问一个:如果没有公款,包间会不会这么流行呢?二十年前,公款吃喝风起,有人说起南京一知名饭店有包间服务小姐能叫出两百多个处以上干部的姓名。当时闻者无不惊叹,一叹该小姐记忆力超群,二叹省城处长之多,三叹处长们进包间吃喝频率之高。二十年过去,回想这件事,微不足道,兴许那位服务小姐也做上处长了。如果有哪个包间服务员能记得二百个普通市民姓名,那不但是绝技,也算是中国梦了。当年曾有报道,哈尔滨114查号台一位接线员能背得一万多个电话号码,那种记忆力真是惊人(当时叫“基本功”,号码多是五位数,现在有电子设备,不需要)。
  进而想到,进包间,就是因为有所不便,要蔽人耳目的,公关或交易之时,何须立个外人在一旁,任她监视倾听?万一那是个作家记者,则是送料上桌了。但我想,那位能记住两百多处以上干部姓名的服务员小姐,又能听到多少故事呢?她对中国特色的社会有什么不同一般的认识呢?如果她是个文青,有感而发,写上一本《包间里的罪恶》,保证她白忙一场,如今谁会这样少见多怪!
  有年在深圳,被带到一家“公馆”去晚餐。那家“公馆”受了什么影视剧影响,说不上来。只见灯光幽暗,大门口和停车场,大树和路灯下,门厅和走廊,直到每个包间门口,服务员都立在暗处,一色的中山装黑礼帽。——他就是要给你一个特务机关的印象,比起西南一些饭店让服务员打扮得如奴才家丁一般簇拥顾客,那可是现代文艺了。
  包间的名号,有的很讲究“文化底蕴”,必定松竹梅兰,风花雪月,看得头晕。比如他喊个“去松月厅”,你就东张西望挨家挨户地去找吧。有的饭店考虑方便顾客,包间编号,比如,服务小妹可以像号子里提人一样高喊一声“3021来了!”也有自命不凡的。我到一中学食堂,就餐时发现竟也有包间,分别是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一行人不免讥笑,校长红了脸说,有什么关系,考不取,过过瘾嘛。十年前,在无锡开会,被带去参观致富典型,豪华酒店包间的命名,不成系列,怪怪的;主人让大家猜,均莫名其妙。后来才说出谜底:分别是村党委八个委员的名字。众人一笑了之,人家村里的事,又何间焉!
  现在,动辄说“吃文化”,也就罢了,只要不糟蹋公帑,随他怎么解释;只是想到若还一年几千亿在包间里翻腾,不由得恐惧担心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