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象体会

 淄水渔夫 2013-06-25
药象体会--诸药即一药
       首先讲为什么所有的药物,可以看成一味药,道理就在黄元御先生讲的一气周流的体系。以人体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标准,然后把所有的药物根据它的药性,气味功效的不同,按人体一气周流的结构,让不同的药性互相组合,模拟成一个药物人。

       药物,有升有降,有中焦斡旋,在这个基础上,可直接把药跟人体的一气相对应,用药选择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当然图也是根据内经的四气五味的理论来组织的。黄元御在一气周流这套体系本身跟黄帝内经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看图。内经里讲四气五味的时候,五行各有自己的气味。从味的角度来讲,中土土气的味道是甘,甜味。左路木气的味道是酸,酸味。右路金气,味道应是辛味。上焦火,火味苦。下焦水,味道是咸。 从气来讲,中焦土,气香,香气。左路木气,气是臊,是味比较大,比较冲的味。右路金水,味是腥味。上焦火气,气味是焦,烧糊了那个味。下焦水气,味是腐味,腐败的腐味。

       实际上在给药物组织分类时,整体观察,实际上所有药物基本上也是按气味来分的。按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来看,一气周流讲的是中焦土气斡旋,左路木气生发,右路金气敛降,上焦是火气,下焦是水气。火主炎上,水主润下,一个是开散的状态,一个是收藏的状态。

      整个中土这股气是一股缓和之气:不寒不热,不快不慢,非常缓和。所以代表药物就是甘草。甘草神农本草经讲,是入五脏六腑,主一身之气。甘草这个气,比较清透,比较缓和,这个特性跟人体本身一气周流的特性非常吻合。大家看到图是分五部分,中间是土气的药,上面是火气的药,左边是木气的药,右边是金气的药,下边是水气的药。每组药里面有一个红色的药,红色的药代表的就是本族 -- 药的核心药物,是正常药气的药,代表正常的人体之气的药物。

       中焦这股气,正常状态下就跟甘草的状态一样。中焦很容易产生湿气,甘草比较偏温燥,但是又不是很干燥,比较和缓,比较清透,选甘草作为中焦土气正常状态的代表。土气如果正常,没有很多邪气,单纯虚的时候,用一味甘草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补气的作用。所以大家不要一想到补气就是黄芪,人参,补气最好的药物实际上是甘草。体质很虚的病人用上人参黄芪,反而虚不受不补。甘草慢慢能得到不错的缓解。中焦这股气虚弱的话,在虚弱的同时有稍微的阴阳偏差,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时候,还可以选不同的补益中焦之气的药物。

       甘草这个药,往上往下,上面有人参白术,下面有大枣和蜂蜜。跟甘草是类似的,都是味甘,味道都是甘的,气也是比较芳香一些,都可直入中土,补益土气。但是由于它们本身药物的偏性不同,像人参,偏于柔润,能直入五脏之内,直接补五脏的精气。白术在补益中土的同时 多少有一点运转中焦的作用。大枣蜂蜜就是比较柔润一些了,偏于滋补中焦的阴精。甘草是比较中正,其他的稍微偏一点,都补益中焦,直接入中焦就可以补益的药物。

       这些药大部分情况下是中焦邪气不能太盛,单纯虚时可以用,比较好。因为中焦要斡旋,是一个枢轴,中焦不在补而在于运。所以临床上,人参,白术,大枣蜂蜜,其实用的很少,甘草用的比较多一些。像大部分运中焦的药用的比较多,补益中焦的药用的很少。有时中焦运转不动了,补啥也没有用。要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单纯运转中焦,看甘草左边这几味药:生姜、干姜、苍术;甘草右边还有白蔻、黄连、半夏。左右相当于的是中焦的一升一降,这就是运转中焦的药。我有一个运转中焦的很小的小方子就是生姜、甘草和白蔻这三味药。大家都可以看到了,一升一降,甘草在中间。是一个小的升降斡旋。

       左边生姜、干姜、苍术,是偏于升发的,都是入中焦的药。右边白蔻、黄连、半夏,都偏于降偏于敛,也都是入中焦的药。因为中焦容易生湿气,左路都能化湿气,生姜、干姜、苍术,都可以把湿气推散开。而右路白蔻、黄连、半夏都可以把湿气给它敛降,都有收湿气化湿气的作用。所以中焦一旦有了湿气,湿气的郁滞,甚至痰湿比较多的时候,需要用推动运转的药,左升右降,主要还是局限在中焦。

       所以张仲景的泻心汤,去中焦湿气效果很好,就用到干姜黄连,看甘草、干姜、黄连中间这个部分,这就是泻心汤的意思。所以经方,有很多深意在里面,要从一气周流的体系来理解。

       大枣 蜂蜜 茯苓,茯苓这个药,比较平淡,如果中焦只是单纯有一点湿气,升降还没有大碍时,单纯用茯苓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茯苓是化解清除中焦湿气的一味很好的药,非常的平和也很有效。

       单纯虚的时候,加一些人参白术大枣蜂蜜这些补益中焦的药,单纯有点邪气的时候,用茯苓清利一下,如果中焦痰湿阻滞的比较结实,很多的时候,还有一些比较猛的药。甘遂是化痰湿最厉害的一个药,甘就是土,在土气里面打一个隧道、通道。正常情况下就是甘草,以中气为主。左右就是运转的药,下面就是驱邪气的药。本气虚的时候,可以直接补益本气的药物。

       行者老师以前给大家讲过补泻的概念。顺着一气周流的趋势,这就算补;逆着一气周流的趋势,就算泻。所以任何一气,不论是左路木气还是右路金气,都有本气本身的特点。有补的,有泄的,有除邪的。

 

       左路木气,看左边,当归、川芎、白芍、天麻。左路木气升发,是柔润升发,象春天草木萌发,百花齐放。不但需要阳光,更需要雨露,要不下雨的话,就干死了。所以,左路升发,除了阳气要足要萌生之外,阴精一定要足,阴阳要平衡。相对来讲,左路可能需要的阴精更多一些,为什么讲左为阴右为阳啊?左路是偏阴的。左为肝位,肝主血。因为左路升发,气啊是偏阴的,以阴为主,阴生于阳。气比较柔润一些,柔润而生发,是这么一个特色。所以选当归作为左路木气正常状态的代表物。大家想想,补血的药物,有当归补血汤,时方,有当归和黄芪两味药。虽然跟经方不太一样,但是时方里面也有很多非常合理、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当归本身,气味非常浓郁,性味柔润。

       如果左路木气比较虚的时候,可以用乌梅来补,乌梅味酸,直补厥阴。单纯阴精比较亏的,也可以用阿胶来补一补,如果升动的力量弱一些,也可以加减川芎,往上推一推,当归上下这几味药,跟当归在一页,竖着看,乌梅阿胶川芎,这几味药呢也可以认为也是补益木气之虚的药物,补益木气本气之药,跟木气本气的特点比较接近,可以直接补益木气的本气。

       左路木气是以升发为主,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发生郁滞,木郁,为什么郁滞呢?从药物的角度来讲,这时适合去推它一把,疏导一下,看当归左路这一列,麻黄 桂枝 柴胡 细辛。细辛是从底下往外散的,柴胡差不多是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也是往外散;桂枝是从接近体表的角度来往外升达;麻黄直接是一下子给你散到外面去,散到体表了,相当于升到顶端了。这些药都是从左路来协助木气上升。因为木气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升不上去,郁滞的感觉,堵住了。

       木气郁滞的太厉害了。堵在那个地方,都暴跳如雷发脾气了,就可以适当用一点**药,控制一下局势,所以当归右边的药,龙胆草和白芍,就起这个作用。如果木气郁滞的时间长,郁滞较严重,这股升动的木气在里面横冲直撞时,适当用龙胆草白芍甚至苦参,稍微镇压一下,控制一下局面。实际从气味的角度来讲,龙胆草白芍,属于右路的药,把它放在这边作为一个对比,方便大家理解。因为木气,肆虐,**比较好比较常用的一些药,桂枝汤,就是左边桂枝升,右边白芍降嘛,都是木气本身的特色来用药。所以桂枝汤,属于厥阴的方子,是治疗木气的方子。桂枝汤是经方之首,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组方用意比较深刻。

       当归左边,麻黄桂枝柴胡细辛,这一组药,主要从气的角度来生发。而当归本身上下,乌梅阿胶川芎这些药,基本上从木气本气是比较滋润 直接来补益,补益的同时也有升达的作用。左路整个木气郁滞,是偏阴的一个状态,从阴出阳,还没有变成阳气,一旦瘀滞,很容易产生一些郁结,临床上看,木气郁结,时间长了往往变成血瘀。所以说,久病入络,久病则血瘀,就是这个意思。一些病的时间比较长,瘀血的状态比较明显,就是左路郁滞比较多,用清理左路瘀血,清除左路道路的一些药物,就是当归最外面,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这些药都是破左路郁结的药,也可以理解成活血为主的药物。

       木气刚开始郁结的时候,只是从气的角度,还比较轻,是无形的层次,用麻黄桂枝,舒散一下,通开了也就好了。如果时间长了,成了有形的淤结了,往上升升不动,堵上成块了,怎么办?就用破结散化瘀的药物来疏通。

       当归左边两列药实际都是治病的药,一个是从无形的层次来升达,一个是从有形瘀血的层次来破瘀。麻黄桂枝汤,直接从气的角度帮助木气生发。丹皮元胡红花,从有形瘀血的角度把道路清畅了,再来疏通气份,柔润本气。然后木气自己自然地生发上去。如果道路都堵的很紧实,根本都走不动,这时用麻黄桂枝来舒气、条达肝气,疏通,没有用。用乌梅当归来直接滋补木气的本气,也没有用,都走不动。

       如果没有太多的气上的郁滞,也没有很多有形的瘀滞,单纯本气比较虚,这时一般脉比较软、比较涩,可以直接用当归阿胶乌梅,直接补一下,直补本气就可以了。这时候效果就比较好。

       如果已经明显气血上的郁滞,或者是无力升动的时候,要用麻黄桂枝这样的药把无形之气,给它鼓动一下,疏导一下。如果气郁的比较厉害,在疏导的同时,也加一些中央控制的药物,反佐物药也可以加一些,甘草白芍适当地用一点。中医看慢性病多一些,大部分病人左路上基本都是有郁滞的,所以清通左路道路的这些药物,破结啊,活血化瘀的药,必不可少。

      补益木气本气的药,当归、阿胶,实际用的并不多。就象上面讲的,中焦人参、大枣、蜂蜜用的不多,一气不管在哪都要周流,周流不起来,就补不进去,首先要流通起来才能补。所以五脏之气,直接补的时候,只要没有邪气郁滞的话,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没有这个邪气淤滞的话,单纯是虚,直接按照内经讲的五味入五脏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药物直接去补效果很好。现代人,思虑比较多,欲望比较多,所以郁滞也比较多,这时候直接去补的话,效果就很差,或者说没有效果,就要想办法疏通一气,从不同的层次上,是气的层次,还是有形郁结的层次,用不同的药物来疏通,打通道路,然后再根据情况,适当地来滋补。

       左路是以生发为主,右路金气是以敛降为主。木气是由阴出阳的状态,是从有形到无形的一个状态。右路正好相反,是从无形到有形转化的状态,无形的火气慢慢的收敛,转化为有形的肾精,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个过程,这个气就偏于无形,比较清透,整个右路之气啊跟左路之气相比,就没有那么浓郁,相对清透一些、清凉一些。左路相当于温润浓郁,右路相当于清凉清透这么一个状态。

       用麦冬作为右路敛降之气的代表。麦冬这味药就和当归完全不一样。当归味大,麦冬几乎就味。当归比较滋润,很柔软,麦冬比较清润清透。当归是一个根茎,升发之力还是比较明显的。麦冬也是个根茎,椭圆形的,抓一把沉甸甸的,有一股沉降之气,较好地代表右路金气敛降的状态。金气偏燥,阳明燥金之气。有人会提出疑问,麦冬不是比较柔润吗?怎么能代表燥气呢?需要讲一下,为什么不用石膏代表金气。木气升发需要柔润的,同样道理,右路金气要敛降,也要比较滋润、比较柔润才能降得比较好。右路这股金气,正常情况下跟麦冬一样,柔润,并不干燥。金气的本性是燥的,但正常状态下是柔润的,只有在比较柔润的状态下,才能比较好的下降。只不过金气一旦为病的话,比较容易产生干燥的症状。右路敛降的状态和麦冬基本一致,麦冬基本是清凉、下降状态。所以左路木气升发,想到当归;右路金气敛降,想到麦冬;中焦土气斡旋,要想到甘草。

       麦冬上下这几味药,百合、山药、天麻,跟麦冬有点像,都是比较柔润,气味比较清透,味不大,有敛降的作用,都符合右路金气敛降的特性,所以这几味药都可以作为直接滋补右路金气的药物,补益金气本气的药物。肺金之气由上焦的火气敛神下降,一敛降下来就变成了金气,处在一个下降的状态,所以金气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降不下来。右路用的最多的药物都是往下降的药。

      麦冬右边,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全是往下降的药。一旦右路金气降不下来了,石膏是退烧很好的药。石膏跟麻黄是相对的,麻黄往上升,石膏往下降,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通降之力都是比较迅猛的。石膏的潜降的效果是很好的,是一根一根的,疏通的效果不错。白芷非常香,按说入中土也可以,但香味之中还有一股苦味,下气效果其实很好。杏仁是通泻肺气最常用的药。麻黄汤里面麻黄杏仁相配合,一升一降。五味子也是经常用的,敛肺补肾之药,能把肺气从上焦直接敛到肾里面去。用得少了可以降肺气,用得多了可以补肾气,都是往下走的药。这些药,都是从无形之气的层次往下降。就跟我们讲的木气淤滞了升不上去了,可以从无形之气的层次,用麻黄桂枝往上升,这个地方就用杏仁、石膏、五味子往下降呀。伤寒论里麻杏石甘汤,是退烧很好的方子,麻黄左路的药,甘草中焦的药,杏仁石膏都是降右路的药。一看这个方子偏于降,退烧的效果很好。石膏对于阳明实症,大量的用,用到二三百克,退烧的效果非常好,一剂就可以退烧,用的是石膏沉降之气。白虎汤,石膏和知母,知母也可以算右路的药。为什么白虎汤石膏知母一块用?右路要敛降,除了用石膏敛降,杏仁破气,加上点滋润的药,百合麦冬类的。知母和百合麦冬有点类似,是偏于滋润的药。加上知母之后,有利于金气更快的降下来。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淤一块治效果更好。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治疗阳明燥金之气的方子是百合麦冬石膏五味子,就是从无形之气和肺金本气清润敛降的药物一起用的。这是从直接补益本气和从无形之气直接往下降两个层次讲肺金之气。

       左路木气有上升太过的时候,右路金气很少有下降太过的。肺气降不下来,可能是肺气虚而无力降。如果是气虚而无力降,可以用黄芪 川椒稍微补益一下,就是麦冬左边的两味药。黄芪、川椒都是温通、温辛的药,按说都是属于左路的药,但是在右路,包括黄元御也喜欢用黄芪补益肺金之气。严格来说,是由左路打右路。黄芪本身这股气清透,比较好补。这里黄芪 川椒作为右路肺金的药,就和在左路放龙胆草 白芍两味药一样,都是反佐的药。在这算是补益的药,和石膏白芷这些敛降的药不一样的。黄芪偏于升,石膏偏于降。右路金气如果比较虚的时候,就可以用黄芪补益一下。如果肺气本身不虚,就是有些偏燥的时候,就可以用些补益肺金本气的药,麦冬百合呀,润补一下就可以。

       左路主血,右路主气。左路气郁的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血瘀;右路气郁时间长了,老是不通畅,容易发生什么呢?右路肺金和大肠相表里,容易发生大肠的积聚或者说的消化道的积聚,腑气不通。承气汤其实是通过通荡腑气,达到通降阳明的目的。六腑以通降为用。右路如果是无形之气降不下来,可以用石膏这个角度降。如果是有形之气了,就是有食积了,有便秘情况,要用承气汤的很多药物。大黄和巴豆,都是通腑气比较峻烈的药物,都从有形的角度来通腑气,也是清理道路的药物。右路的道路,如果被有形的实邪阻滞住了,降不下来了,如果是阳明实症,肠道里面都是有形的淤滞,用再多的石膏也没用了。大黄厚朴巴豆,这都是从有形淤滞的角度用药,涤荡大肠里面的有形实邪,属于通降六腑的。

      如果把右路金气的药,和左路木气的药对比一下,都有补益本气的药,都从气的层次或升或降的药,从有形之气的角度或者通破,或者涤荡。如果发现是右路的问题就要判断,是气分的问题降不下去了,还是有形的实邪堵着降不下去,还是只是本气偏虚,偏燥,只是需要用补益本气的药稍柔润微润补一下,要灵活处理。用药的目的是要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焦斡旋。

       下面肾气的药,五行来讲的水。肾主收藏。正常状态下,肾气处在很好的收藏状态,和左路升发、右路敛降的状态又不太一样。一气周流走到哪儿就有哪儿的状态,中焦是不快不慢,到了左路就快马加鞭,右路,就急急忙忙要回家了,那么到了水和水下边这个地方,那就回到家里了,休息了,所以肾气要以收藏为特性。肾气如果收藏不好的话,那肯定肾虚了。

       肾气哪个药收藏得比较好呢?“补骨脂”,很小的黑豆子。豆子都补肾,黄豆黑豆都能补肾。有一个老人身体不好,什么病我忘了,有个老大夫开一个偏方,每天吃黑豆,当饭吃,吃了两年病就好了。肾气补足了,所有的病都好了。补骨脂比黑豆还要小,大约半个绿豆或者三分之一个绿豆那么大。很小的小种子。植物的种子,相对来说,长得越大的,收藏效果就越差一些,长的越小,说明收藏得越紧,收藏的效果越好。从颜色的角度来讲,肾在色为黑,补骨脂成熟以后是黑色。补骨脂名字很有意思,肾主骨,补骨生髓,能够补益骨头中这个精华,就是骨髓。所以补骨脂就是补益肾气很好的一个药。

       补骨脂在入药时,用盐炒一下,盐炒补骨脂比较好,咸入肾、补肾。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盐,不光是为了调节电解质,盐是很好的收藏肾气的药。所以补骨脂用盐炒过之后,效果就更好一些。所以很多补肾的药都是用盐炒,杜仲、巴戟天等。

       肾气已经藏起来、收起来了,所以就是由这个由阳入阴敛降的一个过程。到了肾气这个地方,已经完全变成了纯阴的一股气了,偏于阴精了。大部分肾虚比较多,为什么?一方面是收藏不好,再一个就是消耗太过。所以补肾的时候,除了要用收藏的药物,比如补骨脂就是直接收藏,另一方面还要用其他方面、稍微滋润一点的药物。补骨脂的特点是比较结实,不够柔润。有一些种子的药物比较柔腻一些,像枸杞子比较滋润,收肾气、补肾气,可以说阴阳双补的方面,也是比较好的。菟丝子收藏的力量跟补骨脂比,相对弱一些。是淡黄色,形状是纯圆形状的。菟丝子更小了,小米那样小。所以菟丝子相当于是从中气的角度往肾里面生,补骨脂是直接收肾气。这个肾气比较轻疏散,没用其他的问题,单纯是肾气虚,用点补骨脂就可以收进去。巴戟天呢比较滋润,味儿比较厚重。在收补肾气的同时,多少还有一点疏通的作用。芦巴子以前给大家讲过,芦巴子本身形状像个胎儿,在收藏肾气的同时,还含着一股生发之气。等于说补骨脂左右四味补肾的药,都是比较平和补肾的药。巴戟天和芦巴子在补肾的同时,多少有点通散的意思;菟丝子和枸杞子呢,纯粹的是往里收藏的。

       一个人的肾气,单纯比较虚,没有什么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这些药,用盐制一下,更好,单纯地使用也可以,达到补肾的效果。如果肾精消耗地太过了,有点精亏了,这时可以适当地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的纯粹滋润的药,这种药可以滋润敛降。用我们俗话讲了,通过滋阴来补肾。就是说你要收的话,得有东西给你收啊。所以先用熟地、首乌收罗一下资源,积累一些原始资本,然后再收进去。这就是熟地和首乌的意思。如果这个人的肾经亏得比较厉害、虚的比较厉害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熟地、首乌,比较滋腻,能够把一身之气给敛固起来,起到这么一个效果。

       补肾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通常叫桂附地黄丸,里面的中药就是熟地,把一身之气都敛固下来,都固到肾这里来,别的地方不去了。首乌也是。就跟垄断一样,把资源全都给占领了。用到熟地呢,可能这个用量比较大的时候,木气升不上来了,土气也转不动了,如果你这个人太热的话。所以运用熟地要根据情况,就是脉摸着特别虚、特别涩,肾气亏得比较厉害,这个时候呢,需要用大量的熟地把一身之气全都敛固起来的时候,可以用上比较多的熟地、首乌这样的药。把一身的力量集中起来,把身体补起来再说。但是呢,不易长期使用。熟地用多了,比较温腻,不易于一气周流,尤其是容易阻碍中焦的运化。首乌也是一样。

       人体的一气,肾这里收藏起来,不是回家后不出来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发。所以肉桂、附子,往上升散的药。如果肾气升不上去,元阳很弱,可以用附子、肉桂,从底下来鼓动元阳,使一气能够由水中阳气生发出来,成为木气。肉桂、附子起这个作用。如果这个人肾气一点都没有了,再用大量附子去鼓动,是有弊无利的。什么时候可以用肉桂和附子,本身这个肾精或肾气这个资本,不能太少,还有点资本,只是从气的角度来讲,元阳动不了了,所以可以用附子和肉桂,大量地来鼓动,来恢复一气周流。像急性心衰,可以用上附子几百克,一两剂就见效,就把人给救过来了。气都走不动了,一气周流基本停滞,用大量附子把元阳鼓动起来,恢复一气的周流。从最底层的角度来入手。这个不是长药,不能一直用的。假设一个肾气很虚的人,肾精比较亏,像肾病综合征,这样的孩子,我治的比较多,一般肾气都亏的比较厉害。如果长时间用附子,很快就垮了,没有那么多肾气。所以张仲景桂附地黄丸,用了大量的熟地,少量的附子和肉桂,附子和肉桂的量是熟地的八分之一。这样安排药物的比例,以收藏为主,不是发散为主。收藏好了,自然就升上去了。降极而生,肾气收藏足了,自己就会升动上去。如果本身就没什么资本,用再多的附子,敲锣打鼓去鼓动,是杀鸡取卵、拔苗助长。

       能不能用附子,要看肾气足不足。正常人,肾气比较足,单纯的心动无力;再一个,人的一气周流快停滞了,马上人就不行了,也可以用附子。点火一样,推一把。能动起来才能收,这是相对的。一般来讲,我们碰到的普通病人,附子不能作为一个法宝,什么病都用,是不对的。

       按照左路右路这个观点,知道气瘀滞的时间长了,会形成一些有形的实邪,不光是无形之气。而肾气,是藏精气而不泻,它藏的都是精气,不会藏邪气,所以肾气里面有形的实邪比较少。因为肾主水,如果肾不好一般伴有湿气的停滞,下焦的水湿比较多。所以想肾气收藏的比较好,要把下焦湿气给去一去,适当地用一些猪苓 泽泻。猪苓是黑色的,也是入肾,跟茯苓不一样;泽泻是天然补肾,包括茅根也是。把下焦的湿气去一下,也算是除邪的药。暑湿之气一去,再用收肾之药,效果就更好一些。所谓的肾气虚,很多人表现为肾阳虚,有寒气,这个寒气单纯用附子一类的不能温散的,要用利湿的药,淡渗利湿,把水气去掉,然后阳气会慢慢恢复。“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对于补肾气也是很有参考价值。温补肾阳,不是附子一味药就可以做到的。

       把中焦这股气,左右斡旋,绕到左边成为木气,绕到右边成为金气,收到下面成为水气。看最上面,这个火气。木气往上升,达到最旺盛的状态,木气化为心火之气。火旺神肃,可以化神,神气就出现了。所以一个人精神好不好,神志清不清,就看火气旺不旺。火气不旺,这个人就稀里糊涂。正常人的心火之气非常旺盛,普通人你看他不害怕。一般人比如你冲他大叫一声,他扑通吓的起不来,吓的打哆嗦,就是心气很虚的人,心气非常弱的人,稍微听到一点声音就打哆嗦,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样。实际上是心气虚,必然也是肾气虚,肾气鼓动不利,下焦元阳这股鼓动之气,鼓动不了上焦,鼓动不到心火这个位置。所以心气虚必然就是肾气虚。正常情况下,如果心气不虚,那么火性延上,弥漫在整个上焦,很充分、很饱满、又是很清透的,无形神气么。心火化为心神,非常安逸,坚固不动,君火是心主。心火很弱,绝对是没有什么主见。很有主见的人,就是心气比较盛。这是正常状态,神比较足、气定神闲,能够自己做自己的主。用朱砂这味药来描述这种状态。

       朱砂在《神农百草经》里面叫丹砂,丹砂是养五脏六腑的神气的药,颜色红红的,没有气味,定神效果很好。有时小孩子受惊了,用朱砂缝个小袋挂着。安宫牛黄丸里都有朱砂,朱砂为一。朱砂就是安心情。朱砂本身很沉,水飞的朱砂,它是末末,整个一块朱砂是很沉的。是硫化汞,汞是很沉的一个金属。朱砂没什么气味,跟心神很清透的状态是一样的,心神是这股神气,很冷静或者说很沉稳,跟朱砂这股沉淀之势,很吻合。

       张仲景朱砂用的比较少,大部分用的是龙骨牡蛎。龙骨牡蛎也是潜降的药物,都是敛镇心神的药,跟朱砂是类似的。不过呢,朱砂代表了心神的这股正气,龙骨牡蛎呢单从敛降的角度。如果心神之气散得比较厉害,龙骨牡蛎敛的效果更好。朱砂更偏向于神气,龙骨牡蛎更偏向于气的角度,比朱砂我个人觉得是低了一个层次。心火,正常情况下没有过盛的情况,都是虚,人体的正气没有过盛的,正气不怕足。栀子这个药,有时上焦上火比较厉害,善于清理三焦相火,清上焦相火的效果很好,所以偶尔也可以用一下。

       总结一下,甘草从中间慢慢这么转,慢慢转到左路成了当归这股气,当归升到上面就变成了朱砂这股气,朱砂这股气降下来成了麦冬这股气,麦冬这股气收进来就成了补骨脂这股气,补骨脂这股气再出来又变成当归这股气,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把所有的药物都安排到体系里来,得再细一些。基本上可分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的,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补的,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泻的或除邪的。拿左路木气来说,本性的就是当归,往上升就是桂枝,往下降就是白芍,除邪气的就是丹皮,都是分成这么几类。这样一分,就比较清楚。

       课后问答

       君火,只有虚没有实,从医理上来讲是这样的。对心火治疗的原则,要尽可能地去保护这股心火,不是消耗。上焦如果有火气瘀滞,是相火,不是君火,就是不正常的火气。正常的火气没有太过,只有不足。而这股正常的火气,无法用药物来补充,只能去收固,跟收肾气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肾气偏于有形,心火偏于心神的层次,这就是君火的角度,更偏于虚无清透一些。所以用朱砂作为代表药物,要养心神,心神不宜发散,正常状态下它本身也是内敛的。如果有邪气的话,相火上淤,上焦火甚,这时用栀子来清火,但实际上清的不是君火,是相火。火气的药用的很少。

       问,金气为病 产生眼睛干燥。金气,如果想比较好的产生敛降的话,一定要比较柔润,不能太干,太干燥就降不下来了,一旦降不下来必然产生干燥。所以眼睛干燥,从降右路角度,可用百合、麦冬来柔润。但肝木开窍于眼,如果从左路来治疗,这种病可能会更好一些,用当归 麻黄之类的,也许更好。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

白芍。白芍是芍药的根,色白,没什么味,当归、川芎味都很浓。

摸一下,是比较硬。很脆,不易掰断,较结实,从横切面看,质地较细腻,较纯净。学任何药,不要只想着书上讲得功用主治,要自己去体会药的特性,形状、气味去体会它,慢慢地就会感觉。

《神农本草经》白芍是苦、平,后世认为芍药是入酸,可能是随心演绎,觉得芍药是入肝经的,肝入酸啊。妄注经文。实际上《神农本草经》讲白芍是苦、平。你要去尝一尝芍药这个味,是的,偏凉,白色呢应该是肺金之色。从这个角度来讲,白芍应该是走右路金气这么一个药,也放在左路来讲,跟前面的药相配合。比如左路病,木气淤滞了,需要通时,也有需要平息风木的时候。去扶持时,也去教育它,限制它。它较硬、较脆。所以平息风木很好的药,本身也是细长而直的根状。根本身也有疏通作用,白色专注金气的敛降或者潜闭作用。白芍很结实,很沉,同样一把当归、一把白芍,白芍比当归沉多了。所以是一股潜镇之气。所以白芍是平息风木,震慑的一个药。

张仲景用白芍,用的最多,用它来治疗腹痛。木气一旦淤滞最容易克制土气。所以木克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肚子疼。张仲景就用白芍平息风木,不要这么张狂,温柔一点。《神农本草经》讲白芍“主邪气腹痛”。木气是温暖升发的,白芍既然能够克制木气,必然偏凉。味苦平,有些偏凉。如果大便有点稀,中焦有点弱的,量就不能太多,要适当减量,或者佐以其他的药。中焦虚寒的人,白芍用时要注意,偏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好像有大便微溏的人要减量。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大量的芍药来治疗腹痛效果很好。时方里面有个治疗拉肚子的方子,防风、陈皮、白芍、白术,方子叫痛泻要方,拉肚子肚子也疼,用的也是白芍的平息木气,治疗腹痛的作用。痛泻要方如果没有白芍,肯定是没效的。

天麻,也是根茎。别名叫定风草,能平息风木,平风气。跟白芍有相似的地方。白芍硬脆,天麻和当归有点像,颜色形状都较像。唯一不同的,当归的味浓郁,天麻的味较小;天麻的质地跟白芍有点像,较清透。当归的颜色偏深,天麻的颜色浅,有点透明。相当于把白芍和当归的作用合二为一,都有一点。作用偏于平息风木,偏于白芍一点。特性跟白芍更近一些。

天麻的饮片偏脆,和白芍的相近。当归的饮片即使是干的,也较软。白芍的饮片嚼来嚼去成末末了,较粗糙。天麻的饮片嚼一下,黏黏的,成了一团,和当归的性质有点像了。

白芍基本没味,天麻有一股香香的味道,跟当归比起来还是远远不如。天麻偏于平息风木,有点柔润。现在有些人就把天麻当成平息肝风,象中风呀,认为有风木就用些天麻。这个药是养正气很好的药。《神农本草经》天麻“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 实际上天麻有很好的补益阴精的作用。当归是偏于升散,天麻没有升散的劲,比较滋润。所以天麻补益的效果比当归好,当归是偏于疏通的,偏于动的药,而天麻呢,偏于静。天麻这样的药,要想达到一个较好的药效,一是可以用的时间比较长,另一个用的量必须大,量小了没有明显的作用。

最后讲这四味药如何搭配。临床上当归川芎搭配的很好,叫佛手散。当归白芍,临床上也常用,当归柔润升发,白芍平息潜镇,当归白芍在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肚子里的问题,慢性结肠炎,当归白芍大量的用,用上五六十克,效果很好。古人治疗痢疾之类的方子,可能当归白芍一起用的方子也较多些。当归天麻白芍天麻有没有一起用的呢,用得不多,其实也是可以的。如果以润养为主,不需要白芍那么大的平息风木的力量的话,就可以当归天麻一起用。相反,如果以潜镇为主,不需要当归那么大的柔润升发的劲儿,就可以当归天麻同用。 

问:天麻当归能治头疼吗?

答:天麻单独用可以治疗头疼,属于血虚的头疼,或者属于阴精不太足,气淤在上面下不来那种头疼,这时用川芎的话因为破散太过,用天麻从上面给它收润一下,天麻较柔和,是缓缓收润,用的量大一些,一味药对这种头疼都会有效果的。如果跟当归配合一下,也许会更好。

问:白芍走的是右路对吗?

答:严格的说,白芍就是右路的一个药。如果左路没有右路的监制的话,那就是能升不能降;右路如果没有左路的扶持,就能降不能升。左路右路分开来讲方便,实际上左路右路是完全合二为一,并没有分开。白芍呢,是偏于右路的药,在用时治疗的全是左路的病。

问:有书上说血虚等症慎用天麻。

答:不同医家,不同本草,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个人的认识,还是根据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后世本草仅作参考。为什么说病人血虚阴虚的时候慎用天麻,我也不太了解。按说是可以用的。因为天麻是偏于往下走的一味药,你看天麻本身,神农本草经说是杀鬼精物,治蛊毒恶气,有这种作用的药都是潜镇的。这个药比较黏,是有养阴滋阴的作用。

问:天麻葛根配的作用。

答:天麻葛根我也没配着用过。葛根主要是走右路,疏通土气的。

李时珍有句话,“补益上药,天麻第一”,补益的药物里,天麻是非常好的药,不单纯的平息风木。治病的药或者偏于升,或者偏于降,补益的药都偏平。天麻味较小,有点香味,偏于收润,升散之性比较小。民间有些老人,从养生角度,把天麻炖着吃,从这个角度讲天麻还是比较补益,平和的一个药。

问答 心脏悸动如何理解?

可能就是《伤寒论》上讲的炙甘草汤的症状,在临床上也会碰到这样的病人,摸脉,三五不调,就是脉结代,他自己觉得心怦怦乱跳、心慌、心悸,这种病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是心阳虚,心阳虚的根本就是肾阳虚。往往会伴有一些水肿,脸肿腿肿症状。那么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驱通淤浊和温通阳气着手。炙甘草汤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偏柔润,驱邪的力量不够。为什么脉不流畅、有结代,病人本身觉得心慌得明显呢?实际是木气不通畅。脉结代是一种风象,是郁结的风象,不像弦脉肆虐的风象,还是木气的淤滞,不够通畅。肾阳虚体内会很多淤滞,血淤、痰淤、气滞,这些脉象大部分都不是很清楚、摸着比较模糊,这时不能单纯用疏肝行气的药,要用破结的药物,然后加上一些温阳益气的补益之药,这样效果比较好。

脾胃虚导致脸上长痘痘,如何理解?

很简单。阳明主面,脸上长痘痘主要是阳气不降;由于中焦土气比较淤,转不动,运转中焦即可。所以青春痘,中焦一运化,再加上疏通道路的,如疏肝气化痰之类的。也有可能是木气本身的问题。

柴胡和大黄的推陈致新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都是推陈致新,柴胡主要是从无形之气的角度来推陈致新,恢复木气的通畅;大黄主要是入中土,走脾胃,偏于有形的淤滞,涤荡有形湿邪。柴胡偏于升,大黄偏于降。

甘遂用量用几克比较好?

如确实有顽痰,坚实的顽痰,一般的药排不下来,就早上空腹服用甘遂。甘遂要炒过,再打碎成粉末,效果较好。一般一克起步量,然后视效果再每次加半克。一般一克就有效果,两克就有明显效果。当然个别情况下,肿瘤病人用到五克,也能耐受。一般还是不要用大量,个人觉得一两克比较好,每天吃一次,即便不见效当天也不要再吃,到第二天再吃,早上空腹吃。不要晚上吃。

葛根有没有潜阳的作用?

葛根没有潜阳的作用,它是补阳明经药,主要也是下行的药物,疏达阳明通降之路的。路通后,阳明自然下降。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三棱 莪术

还是讲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主要是讲了细辛、威灵仙这些通破的药。

左路木气的药都是气味比较浓郁、比较浓厚的一些药物,适合左路木气升发的特点,左路木气以疏达为性,所以左路木气也最容易发生瘀滞。

郁结较轻、较急时,可以用气味较浓郁、辛香走窜、较峻猛的药物治疗,象桂枝、麻黄;如果郁结较久,较结实,用柴胡、威灵仙气味稍淡一点,但通破力量强大些的药去破散、去破结疏通;如果郁结瘀滞的更严重,一般破气的药不能把郁结给破开,象柴胡、威灵仙,可能有时也没有效果。

对于更深的郁结,更顽固的郁结,这种郁结一般有着有形的邪气,不单纯是无形的气结。在脉象上,不但是结涩不畅,甚至是板结一块,硬硬的。脉非常不清晰,没有柔和的感觉,柔和的感觉非常少,这时,用一些药力更峻猛的药物。

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就是这样的药物。这些药都是非常硬的。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如果没有切片的话,它的整个的药材就跟石头一样。药物长的越硬,破结的能力就越强。

三棱、莪术本身擅长在这个环境下工作。所以中医治病,用药很有意思,非常的灵活。从象的角度、从气的角度用药,完全不必要去拘泥药物的归经,不必去死记硬背。

治病是为了恢复和疏通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植物都属于木气,用药物的这股药气,来治疗本身的不正常的自身的一气。

三棱、莪术,用的都是根茎,晒干后,三棱切片偏白,莪术的切片偏黑,一白一黑。从硬度上讲,莪术比三棱还要硬一些。

三棱、莪术的区别。三棱,气味稍小,莪术,气味比三棱稍微大一点,但都是气味比较小,药物的气味越小,药性越接近于平和,这种比较深比较坚实的郁结,都可以用它来通破。

因为这种药物非常的坚实,用煎剂,效果也稍微差。打成粉剂,直接冲服,或者做丸剂,效果是最好的。把汤药煎好了,再把三棱、莪术单独打成粉末冲服,配合着,效果要比入煎剂效果更好。

三棱、莪术用醋炒一下,酸味能柔,相对就变得疏松些,药气就容易释放出来。三棱、莪术历来被作为破结、疏通、除坚癥、破血结,女科要药,妇科常用的比较重要的药物,许多疑难杂病,尤其是慢性结滞,比较坚实,比较难以通破的郁结的时候,用三棱、莪术也是医生的常规手段。

三棱、莪术,虽然气味不大,通行的不是很迅猛,但非常耗气。原因就在于破坚癥虽然不要速度,但对力量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把身体内非常坚实的瘀结给破开,还是需要人身的一气周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要消耗相当大的正气,药物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对于正气较虚、体质比较弱的患者,需要用三棱、莪术的,用时,要佐上辅助的药物,不要长期的、单纯的只是用破结的药物,那就犯了虚虚之戒。

三棱稍偏凉,白色,莪术稍偏温,气味稍大,黑色。偏于气份、偏于血份的不同,有形的瘀滞相对少时,单纯用三棱。有形的瘀滞较多,相对于偏于瘀血了,可用莪术多一些,莪术本身气味稍微浓厚一些,更坚硬一些,力量更大一些。


dp.1008药象体会--甘草

      无中生有老师讲药象体会

      从药物的角度着手,《内经》讲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药物的寒热属性,五味,辛甘酸苦咸,分属五行,《内经》讲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当然还有淡味,淡味渗利,也属阳。

      正宗的火锅都是陶罐,现在用不锈钢锅。瓦罐不管煮什么,都较醇厚,可口。瓦罐,用很细的土做的,土气醇厚,小环境土气浓郁,所有煮出来的东西都带有醇和的土气,人本身也属土,所以是同气相应。煎中药也一样,药物在这个环境里,药效相对来说也是较平和,更适合人体土气的环境。

      有的人喜欢吃酸的辣的,酸辣很开胃,满头出汗,畅快淋漓,有一种汤叫酸辣汤,感觉胃口不好,来上一碗,食欲就会好,夏天有的人感觉上火了,吃一些凉拌苦瓜之类的,清凉味苦的去火,去去火也较舒服。象小孩爱吃糖,甘甜可口,脾胃较虚弱的人,也喜欢吃甜食。

      为什么酸辣的东西吃了就感觉胃口好,有开胃的效果。苦味的吃了能去胃里的火气,甜的,闻起来比较香,吃起来可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是以人为标准确立的,不是以老鼠确立的。人是属土的,有一股中庸平和的气。可见四气五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相对人的,相对中和的土气而言,不是动物都具有相同的作用。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气和不同的味,药物不同的气味受药物本性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药物的本性决定了它有什么样的气味。大黄是西部高原地区较好,本身西部是一股收敛的金气,清凉。大黄本身有降泻的作用,秉受了西方地域之势,这样它的药性就会有较完美的表现。辽细辛,辽宁东北的较好一些。巴豆附子四川的。人参东北的。熟地山药河南的较好。乌梅福建东南山区比较好些。粉甘草宁夏较好,那地方土层深厚。橘生淮南叫橘,橘生淮北叫枳所以道地药材,对临床上有比较好的帮助。

      麻黄是辛温通散的,升达木气,舒肝作用差不多是最强,《本经》里认为破癥瘕积聚。麻黄的绿色青翠,晒干后,绿色也保存的较好。不像有些药一晒干,整个药颜色都变了。青绿色属木气,所以麻黄的木气保存较足,较辛烈。麻黄的形状细长,比较锐利,药效来的较快。反过来想麻黄,很细很长的茎,干燥的麻黄掰一下很脆,一下就断了同时还有一股收敛之象。这种象,和辛温宣散的象是否是矛盾的呢?完全不是,就因为麻黄有这种迅猛宣散之气,如果没有一种收敛的非常紧的象收住它,这股气很快就散掉了。所以麻黄的结构就是为了收住它的宣散之气。一般新收的麻黄放一两年后,它宣通的气慢慢就减弱。新的一年之内的麻黄用上3-5g效果就很好。如果麻黄用三年以上的,用上15g可能也没有很大的宣散之力了。

      再看地黄,地黄用的是根,地黄的根很肥大,汁液饱满,蒸熟之后是粘粘的滋润之象,所以地黄给人的感觉就是肥大,壅滞的感觉。所以中焦健运比较差的病人,用地黄就要慎重,用上之后中焦更壅更不动。没有宣通之象,没有麻黄那种较峻猛的宣通之象。

      比如,白果是有毒的,白果中毒用白果壳可以解毒;荔枝吃多了,肚子难受,用荔枝壳煎水可以解决。说明了药物形态与功用之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相克相制的。乌梅是未成熟的果实,生气旺盛,生发之气,味又非常酸,所以用酸味来控制乌梅的勃勃生机,所以可以借用乌梅的酸味来调服肝气,调理木气。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五行属性,在《内经》与《辅行决》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其实都是对的,《内经》是偏于从有形的味的层次来讲的,而《辅行决讲》是偏于从无形的气的层次来讲。举例来说,山药、地黄用根茎,根茎很发达。而地面上的茎则细长的绕来绕去,很细的茎叶,长出了一根很肥壮的根茎。地上的部分很弱,整个植物气场保留在地下的根茎,这就是“下盛则上虚”。反过来如西瓜、西红柿都是地上的部分很茂盛而根系不很发达,地上的部分很发达,这种情况则属于“上盛则下虚”。

     煎药时,有先煎,有后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药物的偏性。先煎是为了先煎之后取其,味是偏阴的,有些比较俊猛的药,如麻黄附子细辛,久煎之后可缓其迅猛的药性。而后下的药,大部分是药物较轻,取其轻清之气,像各种花,香味比较浓郁的、容易散发的,当然也有个别后下或者是煎得时间比较短,是为了取其锐利之气,像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用开水泡一下就可也喝了,就是要取其迅猛之气。

      感冒喝上一剂麻黄汤,发汗就可以解决;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一付承气汤,通腑泄浊;中焦健运比较弱的,几付理中汤健运中焦。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是从气的层次。人身的一气周流就是一股土气,生命的运行就是如环无端,维持生命的运转。药物本身具有不同偏性,也是一股药气。 

      《黄帝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药物这股气的偏性其实也是通过心神这个层次起作用,进而影响身体的一气周流。所以药物这种象,这股气是通用的语言,是可以跨越物质的。

      药物本身这股药气,直接和人的心神相互作用。拿麻黄来说,麻黄就会劝你,赶紧振作起来,积极一点,所以就发汗,加快心率,解表等,这些作用不是麻黄直接代替人体实现的功能,是人体自己的作用。

      命是有定数的,从中医的层次讲,不是所有病都能医好的。

      内经讲:阴阳者,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一气周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土斡旋,分成五段,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复有五行,在水一段,仍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在木这一段,也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是可以无限制分下去。

       一气周流的一身土气,作为中焦来讲,体现中焦之气,一团土气,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漩涡,慢慢就转出来,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右下的这一段往下转就是金水,人身的这个土气,从脏腑的层面是脾升胃降,肝心主升,肺肾主降。中医讲天人相应,气感比较好的朋友,有时自己就能感受到左升右降中土斡旋的这股气。

      佛经讲“成住坏空”,实际上也就对应了中医的升降,升发收藏这个过程,也是完全对应的。从时间上讲,一年春夏秋冬的更替,一天日夜的交替,也是有升有降,一气周流的或大或小的表现。从方位来说,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间属土从机体内部来看,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也是一气的。从药物的角度来看,有升发的药物,麻黄、附子、细辛,有敛降的药物,石膏、大黄、五味子,有中焦斡旋的药物,干姜、甘草,它也是组成一气回环的运行规律。

     西方一只蝴蝶拍拍翅膀,东方就可能下一场大雨(原话是南美洲的一支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逐级的反应放大导致美国若干个月后的一场龙卷风),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绿化能改善生态环境,也能改善人的健康,任何事物都在这种体系中生长壮老已对这层次体系的感应,是靠心来感应的。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寿命跟天地一样长久,没有终结,人正常寿命是百岁,为什么真人达到无有终时这么长的寿命,是“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是这样达到的,独立守神就是守住自己的意识,不要想外面的这些东西,就不会感觉到好坏,这时与天地五行气息这张大网里所有事物的关系就好比解除脱离了,全而退,不用再循环里出不来了,就非常自在了,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如果用佛经的话来讲,是不是就成佛了呢?

      中土药象
      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一股气,药气对人体的一气周流产生一些影响。通俗讲用药物偏性来纠正人体一气周流的偏性。临床上疾病有缓急之分,有新旧缓急,所以用药的时候有峻猛刚柔之别。新得的病,比较急的病,用药的时候需要较峻猛,果断一些;病时间较长,病势较绵长,用药就应该考虑柔和一些,缓缓见功。

       有朋友在米醋厂工作,基本上就有一个体会:凡是在米醋工厂上班的工人,很少有感冒的。就是因为醋这股药气,把一气周流的木气,这股冲动之势表现在外面。酸味酸柔入肝,醋厂的工人就相当于在局部的环境里面,厂子里都有醋味,在一个醋味弥漫的环境里生活,整个身体的一气就受工厂大环境的影响。药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也是类似。当然大的天气寒热对人体影响也是类似的。

      疾病有疾病象,用药物来组合,方子有方子的药象,跟布局一样。《景岳全书》里,叫新方八阵,也就是每一个方子都是一个阵,作战要布阵,其实开方就是布局,用药物来补充局面这么一种象,来纠正人体失偏的病象,所以药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药物的比例。如碰到非常危急的情况,没有排山倒海的力量,没法扭转乾坤,所以用量很大。而有时,人非常虚弱,用药要非常轻柔。

      所以大家真的喜欢中医,要尽可能的多接触药,多去尝,体会,慢慢的就会有感觉。有时病人较少,来了病人开完方子,喜欢自己去给他抓药,有时方子开好了,到药房去抓药,有时候突然感觉到这个药又多了一点,有时候又觉得那个药又少一点,开方时没有感觉,抓药时,手头拿着药突然有感觉。这就是对药物这种药象直接的体会。

      当然比较复杂的疾病,还要比较仔细地开方,要琢磨一个好的布局。简单的病,用药不多的,比方说十味以内,也可以试着自己用手抓一下,不用称。好的厨师炒菜,加很多调料,拿个大勺子,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调出来那个味很好,是熟能生巧。
      蝴蝶效应都是在气的层次上一种互相感应。水呢,它的这股气呢,跟其他还不一样,主要特点是收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水的时候,说“上善若水

 

      临床部分反过来讲,先讲中焦。水就是第一个。古人对水很有讲究,天上的雨水,有东流水,西流的水不行。现在都用自来水,纯净水。

      像河水,流动的河水,这股流通之气非常有利于人体的一气周流的畅通。没有河水时,就像张仲景讲的,把水放在一个大盆里,扬之千遍,水上有很多珠子,起很多水泡,也相当于是流通的水。

      一个老和尚讲一个方子,说包治百病,就是用一杯白开水,早晨起来空腹,温温的,一点一点的,一会喝一小口,慢慢地喝,实际上我感觉,早晨起来,是阳气升发,木气开始升动之时,用一个比较纯净的水,缓缓咽下,分很多次,实际上就是把水人为地加了一股流通之势,一点一点地不停地往下喝,这也是一股气势,就跟河里一浪打一浪一样,也是一种气势,慢慢地往下推动。

      有时碰上需要发汗的病人,感冒了需要发汗,就烧一盆热水泡泡脚,出点汗也就好了。

      生了小孩,给产妇喝小米粥。像黄土高原小米,又黄又黏又香,非常养人。所以一般大病初愈,或是术后的病人,刚开始进饮食的时候都是流食,要求只能喝小米粥。这就是小米入中焦,养中土,一碗米汤就是一付很好的药。

      跟米汤有点接近是饴糖。饴糖就是麦芽糖。用小麦的胚芽做成的饴糖,是精华,所以张仲景在大小建中汤里面都用饴糖作为君药,目的就是为了调养中土。

      那么饴糖,感觉比米汤、馒头更好消化。饴糖本身是小麦的胚芽发酵的,好像我们胃消化、腐化食物。在陕西这边,当地人用枣模糊可以代替饴糖,把大枣煮熟,去皮,去核,加上一点面粉,熬成跟稀饭一样,非常养人的。

      东方的一些国家都喜欢吃香甜的,不软不硬的,都跟人中焦土气相对应、同气相求。五行当中土的臭是香味,味道是甜味,甘,用缓急来说中气是以缓和为正,从颜色来讲是黄色,属土。

    甘草,主要是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这些地方大部分土层都比较深厚,土气浓厚,好的甘草生长的地土质疏松,最好的干草是粉甘草,粉甘草切片不硬不软,粉较多。新疆的甘草,比较偏西边,金气比较浓厚,所以那边的甘草长的就比较结实,打出来的粉也较少,气味也相对弱一些,收的比较紧。甘草根圆圆的,基本上没有侧根,是稳重之势。人参有许多须根,甘草就没有那么多。甘草皮,有点棕红色,或者是褐色,里面黄色比较正,五味,甜味,是那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包括臭味是一种比较香甜的感觉,质地既不像白芍那么硬,不像黄芪那么软,所以在《别录》里面把甘草称作 “诸土之精”

      人生病后气大部分是郁滞,木气郁滞要么出现横冲直撞,出现风气,要么就是郁滞之后成为郁结,大部分情况,属于风气居多,这时甘草就有很好的缓和木气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缓和人体的一身周流之气,所以甘草治病,就是用它这股中重纯和的土气,雍容缓和,土气本身以缓和为贵,人体一气周流也是以缓和为贵,靠这个特性来恢复人体的一气周流,所以个人认为甘草这味药能顾摄全局,能铲除一切叛乱,使一气周流不乱窜,解除窜乱。

      平时讲甘草能解诸药毒,能和解百药,实际上就是甘草这股缓和之气,《神农本草经》说甘草主五脏六腑,这个脏为阴腑为阳,因为甘草是阴阳不偏,脏腑具入,人参主五脏,因为人参是偏阴的,入内。甘草就是这种象,能干这么一件事,它凭着这股纯和中重的土气,能顾护一气周流的全局,从而达到调摄的作用,,就是既能调快,也能调慢,,就是顾护的意思,就是缓和在我这个范围内,不能超过这范围,从而使一气周流恢复和顺的本性。

      所以临床上附子中毒,尤其是火神派,会碰到这个问题,甘草就是治疗附子中毒很好的药,书上讲黑豆,五味子也能纠正这个偏性。附子中毒,我的理解是附子是开破的,能散,散得太厉害,一下子堵到一块儿走不动了,甘草就是把这股劲儿给柔顺一下,附子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大了。而黑豆,五味子靠的是收敛作用,把附子发散之性收住,但是由于附子散的太厉害,再去收,有时也不见得行。这时感觉甘草更好,甚至单纯用甘草。

      网上有一位老师叫(陈兴华),是一位民间的老师,讲到山区的人在误服野生的乌头中毒,可以用小木棍敲打全身,就是疏通全身的气血,甘草的作用也是一样,就是缓缓疏通,把附子很强的冲劲缓和下来。

      甘草,主要是调理土气,人身一气周流,无非就是土气,不过中焦是一股比较纯和的土气,木气金气相当于一股大的土气,比较靠边的土气,是生发和下降的土气,所以甘草这股纯和的土气就能入一气周流,任何一个地方,木火土金水,任何一个地方它都能流通到,都会影响到,如果从归经理论来讲,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无所不到。

      甘草量一般我是用五克以上,如果是跟辛温通散的药附子啊麻黄一起,量就会大些,不至于散的太过,比较急的时候,病比较重的时候,就要用大量的甘草,一些肿瘤病人甘草可能会用到一百克以上。

  什么时候甘草不适合用,如果中焦郁结的比较厉害,湿气比较多一点,气郁结的比较深,便重,如果不想用通散的药,而是用一些淡渗的药,中焦的药稍微通畅一些,这时不用甘草,甘草会使中焦郁的更厉害,因为它的气是比较缓和的,本身就走不动,当然如果说用上一些通散的药,把中焦给转起来,这时可以稍微用一些,中焦郁的太重的时候甘草量不要太大了,少一点比较好。

    甘草本身不是以通行为主的药,是坐镇中州,是坐天下的,不是打天下的,所以甘草又被称为国老


dp.1008药象体会--姜 枣

无中生有老师讲药象体会

姜枣,生姜,干姜和大枣。都是土气的药,一般临床大夫在中焦不运时,都喜欢用生姜和大枣,伤寒论里第一方桂枝汤,也是用生姜和大枣,把生姜和大枣当成是一对药。

生姜和干姜,生姜是一个根茎,淡黄色,黄色入中土,生姜气也是比较柔和,接近土气,生姜不光是辣,有一股香甜之气,其实鲜姜的辣味不是很重,里面有很多姜丝,都是平行排列的,所以它纯和的土气中具有一股疏通之气,只是在里面,生姜这股辛散,疏通之力,尤其是鲜姜,还是比较冲,又不像麻黄那么骏烈,很少听说吃了生姜吃的虚脱的,麻黄用多了,可真有虚脱的。

正因为生姜这股疏通辛散之力,斡旋中州的效果就特别好,湿气比较重的病人一般就是口味不太好,舌苔看着比较腻,比较滑,水气比较多的时候,甚至有点恶心吐的时候,就可以用大量的鲜生姜,效果非常好,或者是用生姜榨点生姜汁,有时候是立竿见影。生姜在里面一推,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从生姜的本性来讲,以升为主,但是它治这个恶心呕吐效果这么好,就是因为中焦这个脾胃,六腑以通降为和,阳明主降,它本性是往下降得,生姜把这个中焦一推一转,自然就降下去了,中焦这个下降至势比较明显,因为我们吃饭都是往下走呀,一旦这个不舒服,中焦运化不好,最常见的这个肚子胀,恶心,打嗝呀,往上走的象就出来了,我们感觉生姜是往下走的,实际上生姜是以散为主的,一股横散,在土气里面疏通,金匮里面有这个生姜半夏汤治这个恶心吐啊,效果是非常好的。

    生姜可以横散坤土,通阳散阴。因为从八卦的角度来讲呢,人身这个一身土气,属坤土,就是一身这个肉啊都叫坤土,起疏通横散,横散就是那个姜丝的作用,是不偏上不偏下,斡旋中焦为主,通阳以散阴,所以它能化中焦之水湿,能够利水气。

伤寒论里,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发汗后身疼痛脉心迟的身体比较虚弱,气血不足,身上有点疼,用人参去补五脏之气,再用生姜把人参这个营养输送到土气的每一个地方。所以这个生姜不是单纯发汗治感冒的药,是整个对人体这个坤土肌肉都有很好的疏通的作用。姜的反体字边疆的疆,守卫边疆,就为了保护国内的平安吗?

干姜就是老姜了,两年的老姜,母姜就是,晒干之后,干姜就比较燥烈一些,干姜的味比较辣,跟生姜比,干姜补生动之气,可以补小孩子的生发之气比较弱,这个姜还是老的辣,这股燥烈之气可以起到很好的散寒的效果。如果中焦有陈寒,没有干姜很难散开,一旦出现一身之气寒气淤结,通行不畅的时候,干姜量要大,干姜并不仅仅是温胃,全可以温通。为什么四逆汤里要用干姜,就是把一身毛细血管全都温通。它的力量没有附子那么峻猛,能通开,道路通畅了,然后附子在在里面给你生发遣散之力,所以干姜主辛通开散,不是往外开散,是在内开散这种作用比生姜强得多。

生姜也有这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但是弱一些,现在还是以温通动力多一些,一动一静相联系,生姜还是动的比较多,所以有时治疗咳嗽,治疗肺寒咳嗽,即使用上一类敛肺的,象五味子之类,如果没有干姜,把寒气散开,把道路给它畅通,用上它也很难把这个咳嗽止住的。

所以中焦寒气淤结,一气周流不能斡旋,一气周流不畅快的时候用干姜来破寒气,开淤结,效果非常好,当然在疗效上表现出来的是下降的效果比较好,这是生姜干姜他们的区别。临床上给患者用时,既有沉寒、又有湿气瘀滞,就可以干姜生姜一块用。

有些患者不明白方子开上姜了,怎么还让自己再加姜,姜是热药,本来就上火还吃这么热的药,所以做大夫自己要明白,什么时候用干姜什么时候用生姜,用干姜时肯定是脉摸着有点发硬感觉,寒气收紧,用生姜脉象大部分以滑象或是紧象为主硬的感觉不太明显,一个是湿气弥漫,一个是寒气淤结。干姜是融化冰块,熔化寒冰沉寒作用,生姜流通跟流水一样,疏通气血。生姜这股气啊,比较柔和一点。所以这个量稍大稍微小问题不大,但是干姜比较躁烈,脾胃比较弱的病人,不能用的太大,甚至你要改成炮姜,就是干姜炒过了。炮姜的辛温躁烈之性就缓和很多,小孩,老人,久病体虚,需要用姜的时候可以改成炮姜。

干姜则势缓力大而擅散寒开结。干姜走动的趋势力量就小,但是开阔的力量就大,所以善于散寒开结,当然它的作用范围还是坤土。

    大枣,北方大枣比较多,山东有金丝小枣,黄河滩有黄河滩枣,黄河滩枣枣特别大,肉比较厚,大枣晒干后肉是粘粘的。枣树长的较慢,很结实不易坏,这就是一种象,一股筋气拈联之象,收敛。枣树开花时,老远就能闻到那股香气,所以枣花蜜就特别好,养胃。枣皮有点苦,比较结实,筋气收敛之象,颜色呢熟了之后非常红,火气之色,晒干之后是非常粘非常软,比较滋润的那种,柔润滋润本身也是一股收藏之气,所以大枣和生姜差不多恰好和相反,生姜是在里散,大枣正好在里收,所谓为什么生姜和大枣配合着用,一散一收,并且都是直接入中焦,补宜土气的药,它们两正好配为一对,这就是一个很小的升降的组合,就把中焦给转开了。

所以大部分情况的时候都是生姜和大枣一块用,如果中焦湿气淤滞比较深,或是比较重的时候,需要以疏散为主的时候大枣不要用,相反,如果中焦比较虚弱,需要以滋补为主,那就生姜就不要用。有一个方子叫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脏躁,哭哭啼啼,六神无主,就用大枣给她喂养一下,收敛一下就好了,所以甘麦大枣汤里君药,是大枣。

收敛之气蕴藏在枣皮中,所以吃枣吃多了会上火,大枣果实是一股收敛之气,气味都是土气的精化,藏在一块,同时还能够收藏,有一种收藏阳气的作用,实质上阳气最终最后都会收藏到肾里,也就是水中去,大家也可以再想想这个意思。

碧水云间问大枣不是很堵中土吗?说的也很对,大枣正因为它有粘腻收敛之气,所以很容易引起中焦的淤滞,用的时候就要斟酌,现代这个社会,大家吃的一般都比较好,所以这种中土淤滞偏多,在临床上用大枣远远没有生姜那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