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麻黄时,绿色、细长,锐利。石膏,是生石膏,石膏和麻黄非常像,石膏结晶的纹路也是细长、笔直、晶莹透明,好比麻黄换了一身透明的衣服似的。从象上理解,石膏细长,这股收锐利之气,依然是通散的药,这个通散和麻黄不一样,麻黄往上通散,石膏往下通散。石膏一旦成了煅石膏,通行之气完全没有了。“石膏除大热”必是生石膏,不可能是煅石膏。生石膏一条一条的、一块一块的,透明的,断面是乳白色,纹理跟麻黄一样,一条条的,非常细长。
张仲景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用大量的石膏,来降阳明之热,这个一气周流上面走不动了。以麻杏石甘汤为例,麻黄往上宣散,石膏往下宣散。这一股气呢,麻黄石膏都是向导,麻黄领着一股气往上走,石膏领着一股气往下走。如果单纯地从这个重坠、潜镇,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石膏,未免失于肤浅。
石膏为什么透明,那股气也是非常清,气属无形。人体的寒湿属于有形,所以石膏无形的形质---没有什么味、半透明蕴藏着一股无形的通降之气。
有人胃寒,不敢用石膏。石膏有点微寒,稍微偏凉,但是绝不会像这个大黄、黄连一样,明显的寒性是没有的,可以大量使用。用上300g、500g都不会出事的。而用上30g黄连,可能都受不了。所以说,它是一股通行之气,药性较平和;但是麻黄是比较宣散的,比较峻猛,量就要斟酌、要慎重、不敢太大,太大就全散出去了。
大黄。石膏通阳明之气,阳明属土,脏腑主要是胃这块,都属于土这个区域,大黄也是本经里《神农本草经》很好的药物。大黄用的是根茎,如果按大黄药的行络的话,是深络的一个药。整个药长成一大块,较饱满,颜色也比较深,一看就是一个阴成形的一味药。那么大黄,气味还是比较浓,当中有一股清香之气感觉,老远就能够闻到。但闻到不象麻黄汤样的闻到很难受。如果尝一尝大黄。还是比较苦。大黄这个药收藏在里面,缓缓下行,虽然大黄泄下很厉害,吃了就能够很快的引起腹泻,跟麻黄、附子这些药相比,还是没有那么迅猛。它主生发,本身有种生动力。右路主藏,右路的药大部分还是偏于硬,偏于停,比较安静感的药。大黄跟右路的药的通性相比,大黄是比较活跃的。但属于右路敛藏的药,通行脏腑的这么一个效果。如果跟一气周流整个药物相比,跟左路的药相比大黄实际上不是很迅猛的一味药。大黄,所有圆形的东西,圆滚滚的象生姜,形是圆滚滚的,白术也是,肉质的,从象的角度看这样的药大部分是入中土的,大黄也不例外。不象麻黄那么锐利,块头比较大,颜色虽然比较暗,但它的黄暗也是入中土。它的苦寒当中含有一种清灵之气。香味也是属土,土气范围之内有推陈出新的作用,当然大黄没有锐利之气,跟麻黄相比它比较缓和。
麻黄,比较细,锐利,对精微的气的层次更明显些。大黄可能偏于有形的层次,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里,用开水浸泡,水稍一开滚就可以。这是取气。如果大黄煎得比较久,通腑的效果比较好,主要把淤浊给通出来。所以大黄主下淤血,破症瘕积聚,是大黄味的作用,不是气的作用。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大便不通的时候用大黄来通腑的,大黄用上之后就知道多长时间它能够有效,大概五六个小时,这个大黄才能够起到这个效果,才能够把大便疏通下来。要是麻黄,发汗半个小时就出汗了。差别是很大的。
老中医治疗肿瘤,上来就用100g大黄,基础量,慢慢可能加的会更多。大量大黄必须久煎,久煎的话,大黄破淤血,破症瘕积聚,效果很好。为什么会破症瘕积聚,大黄不象三菱、莪术,又不硬,没有破积聚的作用,一捭比较软,比较脆,不象三菱、莪术捭不动,也不象穿山甲,它哪来的破症瘕积聚的作用呢?是利用本身的特别,善于入肠道六腑,进入大的通道。打个比方,象毛细血管一样,小的渠道是需要麻黄来疏通的,大的河道就需要大黄来疏通的。正因为大黄把人体大的肠道淤积疏通,一气周流调畅了,症瘕积聚人体自己就把它破开了。
许多老中医有经验的,治疗子宫积瘤也善用大黄,子宫积瘤它不在肠道之内,为什么还会有效果呢,就是因为把体内的淤浊,肠道的淤浊排出去了,人的一气周流救通畅了,所以子宫积瘤这个也跟着得到改善,慢慢它自己就消失了。荡涤肠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如果这个药是很骏猛的,你想它能安五脏吗?安和五脏的药不可能很骏猛,你看这附子麻黄里没有安和五脏的作用,所以大黄这个药还是相对较柔和,看准是可以大量使用。
从张仲景麻杏石甘汤方子,可以看下麻黄石膏的用途,一升一降,用在上焦,气淤是在上,不得通行。还有一个方子,大黄附子汤,寒食腹痛,有寒食邪气淤滞在腑中,通下要用大黄附子,用附子鼓动下焦,大黄激荡肠中的邪食,用附子温通,再用大黄通下去,这是治疗下焦实症。
人体是中阳上升浊阴下降。上焦气的部分病比较多,一旦发烧多伴有表症,上焦的问题。下面主要是有形的邪多一点,都是实症,对于这个邪气淤滞的实症淤在哪,一气淤滞在上的时候我们在上,就用走气份的药——麻黄石膏来疏通,如果是下焦有形寒邪淤滞在肠胃,那就用下焦的药大黄附子来涤荡。
麻黄石膏就是人的上焦,附子大黄就是人的下焦。建国初期上海有个老中医叫刘复,对各种疑难杂症,包括肿瘤都有很好的经验,留了本医案书叫《鲁楼医案》。治疗肺癌有一个方子,叫进退青龙汤,进时加附子,退时加石膏,今天加附子明天加石膏,就这样来回倒,一进一退把肺癌就治好了。附子和石膏同用可下可上,麻黄和大黄能不能同用,完全可以。有些哮喘病人,感冒了,右路表气不开,右路内盛,这时就可以麻黄大黄同用,临床上有时就这么用,效果很好。大黄把肠道淤浊排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完全是一股气,肺气一通麻黄开散起来就更容易。
能不能四味药一块用呢,需要一块用也可以。所以人体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中焦斡旋这大的格局把握好,把这个一气周流理开了,药物也就用活了。
元胡、三七
临床上买三七粉时,好三七很贵,如果买现成的三七粉,有的很便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三七粉,是莪术粉,因为莪术多少有点味道,颜色和三七也差不多,关键是也有一些类似的治疗效果,莪术就便宜多了,三七就贵得很。
较好的三七粉,最好自己去磨。三棱、莪术这两个药,相对来说,气味较小,元胡和三七两个药气味明显大得多。元胡和三七是非常结实的药物,元胡小一些,圆圆的,跟人的手指肚那么大,三七跟半个大拇指那么大。好的三七,一定要长三年或七年以上,效果才好,据说这也是三七的来由。
元胡和三七,元胡比三七更硬,元胡小,反而更坚实。元胡和三七,在临床上,经常用,活血破淤常用药。跟三棱、莪术的区别,三棱、莪术纯粹是破邪气、破郁结,没有补益作用。而元胡三七,气味稍大,就跟左路木气的特性相对离得近些,左路木气本身就是由阴出阳,气味聚能这第个状态,相对来说,就有一些补益,补血的作用。
三七,主要用来治疗外伤,出血,各种成药也很多。因为它本身很硬,对于破郁结的效果很好,药气能够在人体郁结很严重的地方依然可以流通过去。所以三七既能活血,又能养血,既能化淤,又能生血,补泻兼具。
三七粉,每天早上空腹,饭前吃上五克左右,有很好的活血养血,疏通排淤的效果。
元胡味比三七淡一些,更坚硬,偏于破散,淤血痛病时,止痛效果非常好。元胡止痛片,效果非常好。用的就是破血化淤,疏通的效果。破有形的淤血,效果非常好。补益的效果没有三七好。
从三七和元胡这两个药的作用来看,更偏于治疗有形的血淤,治血中淤结就更好一些。比三棱、莪术更好,原因在于这两个药的气味稍微浓厚一些,与木气本身的本性更接近,肝主血,木气就是血中的温中之气。所以元胡、三七在伤科、妇科,适用面比三棱、莪术更广泛。而三棱、莪术,因为本身气味比较淡,用的主要是通破之气。它哪个地方都可以去,适用面更广,所有的淤结,有形的淤结,不管是血淤,痰淤,气结,只要时间比较久,淤结成形了,就可以用它。
三棱、莪术,用药最好的方式,就是研末冲服。同样三七和元胡,用药方式,效果最好的也是研末冲服。煎剂,效果都不太好。很坚实的药,从溶解度来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很差,所以药效出来的很少。
由于三七较贵,但三棱、莪术元胡比较便宜,打成粉的话,一次吃一点点,根本就不值钱,一大包都值不了多少钱。在临床上,打粉不是很多,多数都是直接入煎剂。这种食用方法,个人理解,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可能为了多卖点钱。
两克莪术冲服的效果和二十克莪术煎剂的效果可能差不多。但是大家自己用的时候,要知道坚实破坚聚的药物的使用方法,还是打粉用最好,充分地利用药物本身的破结之气,水煎的话很难把这股破结之气煎出来的。
淤滞,单纯是气上面的淤滞,它还是可以流动的,就直接用疏通类的药物,疏通开就可以,桂枝、麻黄都可以。如果气淤结得比较多,有点拥挤了,要吃一点点破气性的药物,像柴胡、威灵仙,破散它一下,仍然是在气分的层次上来治疗,这个气仍然是可以流动的。一旦淤滞的气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淤滞的时间久了之后,必然慢慢得就会更加严重的的淤滞,这时会发生气结。主要就是结滞,不走了,停在那个地方了,这时呢需要用通破力量更强大一些的,或者把柴胡、威灵仙等药量用得大一些,也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或者少用一点三棱、莪术,也有一点效果。
淤结越重,一气周流越困难,相当于路径越窄,一气周流在这个地方走过的气机越少。当这个气都快走不过去了,若有若无,完全造成淤结,这种情况,我们还有三棱、莪术、元胡、三七这些药物,把淤结给它凿开,再疏通开。
那么淤结再严重些,真的是完全堵上了,一点气都没有。三棱莪术都疏通不开,三棱莪术如果要起效的话,必须也得让这个药物之气,它有一点至少能进去啊,这样这才能够引着人体的一气,把这个疏通,把这些疏通开,把淤结除掉,使这个疾病得到治疗。
如果真的是疾病这个淤结,真的完全成了一个了,真的气通不过,植物性的药啊,可能真的就效果差一点,有时候会用一下动物性的药,像鳖甲,穿山甲,土鳖虫,这些动物性的药,它的通破的效果,有时候比植物性的药更好一些。
当归 川芎
从左右一气的角度,给安排座位。上次讲这个框架,底下是附子,上面是麻黄,这是左路;右路,上面是石膏,下面是大黄。今天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把其他常用的药物安插一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临床用药就比较自如,左右逢源,应对得当。
左路药,主升发,阴出于阳,由阴出阳、由阴化阳的过程,所以左路药物基本上都是偏升发、偏柔韧。右路完全不一样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左路升的同时,右路在降。但不会那么绝对。
当归。《神农本草经》在所有的《本草》里面,对药物的药性描写,应是最准确的。
当归的根茎,长得比较肥大。当归头呢比较粗一些,当归尾就分成几根,比较细长。颜色是偏黄,黄褐色。所以我们有时候买当归饮片的时候,有的饮片非常的白,这样的饮片不一定很好。正常的当归饮片应是淡黄色。
当归味儿非常大,比较浓。煎药时,如果有超过10克的当归,很可能其他药物的药味就闻不到了。当归比较软、柔韧。
当归,主要的含义在“归”里。古代的“归”字,是嫁女,出嫁的意思。当,合适的意思。当归,就是可以出嫁、嫁人了。《易经》里有一卦叫“雷泽归妹”,泰卦里也写了“帝乙归妹”。“帝乙归妹”,帝乙,是商朝君王,为防止别的国家来攻打他--因为他上位的时,国家已经衰败,为防止外国的侵略,就把自己的妹妹嫁到别的国家去,以换取和平;还有一种说法,讲古代一种风俗礼仪,“帝”是皇帝的意思,或者是某一种人,“乙”是甲乙丙丁的乙,帝为人名,乙是时间的意思,十天干的第二个支,一年来讲呢,生为首,所以五行里面甲乙配生木。甲乙的意思都是取生天这股生气,生木之气。所以帝乙归妹,可以理解是二三月份,春暖花开,阳气生发的季节,把女孩嫁出去是比较合适的,顺应了生发的一种先天之气。当归,女科用的比较多一些,可以说是女科圣药、女科专药。
当归,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还有一个版本认为“洗在皮肤中”是“癣在皮肤中”。
当归味道是辛香浓厚、非常冲的。这股浓厚的药气反映什么呢?内经讲,气为阳,味为阴;气薄为阳,气厚为阴。当归的气味浓厚,属于主辛主动的一股气,同时又偏阴一些,所以升动之中有柔润的作用。
五行,都有各自的气味,中土,香味,火味,就是苦味。从气的角度,上焦火,气是苦,味是焦。味是就是嗅了,原文是“肝味为臊,心味为焦苦,脾味为香臭,肺味为腥,肾味为腐”。臊也是一股比较冲的味儿,为什么《内经》把臊配到肝木上?左路的药有一些气味比较浓郁,其中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个阳气,左路木气升发呢,是从肾气升发上来的,肾气臭腐,就因为肾气收藏的这个味,收藏的较紧,五脏的这个臭味,水的这个臭气,是最浓郁的,因为是收藏,不是发散的,所以感觉到的味没那么大。而气,一旦升上来,由阴成阳,刚刚发散上来,肝木就是阳气升动,还没有完全伸开的时候,刚刚出来,一股升发之气,所以说它那股气味,也全都出来了。就好比肾气收藏的这个气味,收藏的很多,现在终于找着个机会可以出来了,所以相对显得这个气味非常浓厚。完全散开了,就不会这么浓厚了。
当归浓厚的气味,正好处在肝木升发的这个阶段,当归是柔润肝木,升发肝木,非常好的药。走左路。临床上,大部分把当归当成妇科药来用,女人为阴,以血为本,肝主血,相对来说要温柔,润养。《神农本草经》讲,当归可以治妇人内下绝子,“内下”的话,就是“崩漏”的意思,就是月经淋漓不净的意思,必伴有血虚,血淤。当归,能温通、润养。当归是比较温的,很温和的药。跟木气温和而不热,不热不凉,和柔润这个特点也是完全吻合。
《神农本草经》同时讲当归,还主治咳逆上气,就是咳嗽。不是感冒的咳嗽,主要讲肝血比较枯,肝血枯燥,整个肺金,耗气较盛,木气就失去了柔润特性,木气如果不能柔润而升,必然淤结,要么升不上来,要么相当于木金转换的过程,转不过去,老是郁,这时引起的咳嗽,肺金不敛,木气冲动,导致的。在临床上,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较多见。老年人因为气血比较亏,出现干咳,尤其是早晨起来,或者上午,咳的较厉害,。这时用当归,30克以上,柔润止咳的效果很好。小孩至阴至阳,用药可能稍微一偏,就偏倒了。这种咳嗽,治起来,见效很快,但是根治的话,不会太快。主要原因,还是木气本身,失去柔润疏缓之气,木气枯燥引起的。
《神农本草经》还治胃郁寒热,左路木气,主要病症就是肝气淤滞,木郁的表现,出现往来寒热,《伤寒论》,用小柴胡来治疗往来寒热,就是少阳气淤,实际上也是木气淤滞的一种,效果很好。偏于肝气淤滞较实,就是心气里一股气,比较多,淤在里面,这时,会觉得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典型的木气淤滞的表现,那么用小柴胡汤,疏散这股淤滞之气,效果很好。还有一种病人,也觉得一阵冷一阵热,但脉没有那么大的劲,甚至脉向还有点细涩,全细,弦细而涩,这种寒热,还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比较瘦的人,或老年人比较多。实际上这种淤滞,也是肝气,或是木气,本身的这股柔润之性,比较差,就是肝血虚,或者是肝阴亏,引起肝气淤滞,这时,用当归,效果很好。用小柴胡汤,就没什么效果。
所以这种偏燥的木气淤滞,用柔四逆散,乌梅,偏于味,当归是气味纠正,考虑到,现代人中焦,大部分都淤滞,用当归,中焦如果淤滞较多,用的不好的话,当归用多了,会加重中焦的淤滞。实际上只要中焦运化的还可以,这种偏燥的淤滞,用当归的效果可能比乌梅效果好。
传统的说法,当归头养血,当归尾破血,全用的话,就是和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要拘泥,闻它这个味,基本上都一样。差别不是很大。当归尾肯定疏通的效果可能更会好一些,当归头肯定润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差别不会太大。
当归,左路木气升发比较好,左路木气比较枯涩,阴津比较亏损,用起来比较好。
什么时候当归不适合用呢? 柔润之性容易加重中焦的淤滞,所以中焦运转不好,舌胖,苔腻,吃饭吃不下去,不要用大量的当归。
川芎。“穹”,“苍穹”,天的意思,高高在上。所以川芎是能够直达上焦、头面,这股气味也是非常冲,和当归的气味比,川芎相对显得清淡。当归味浓郁走得慢些,而川芎好比轻装上阵,走得就快些。最好的饮片,颜色其实浓淡的差别非常的明显。稍微黄亮些,是比较好的川芎。当归较柔嫩,川芎就较干燥、比较脆。所有根茎类大部分以疏通为主,那么川芎由于质地较脆,较硬,气也较清透些,直上上焦的头面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窜上去了。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川芎治头疼很好,用的就是川芎这个芎香上达,用它的这个药性。
木气主生发,但要以柔润为主,不能过于辛燥,川芎是一个比较辛温干燥,要是长期用的话,对于木气的阴精有明显的耗散。伤木气。川芎只能暂用、短时间的用。一味药长时间的使用有时吃出问题来,可能把命吃掉。川芎跟当归比,不能用的量太大,不能长时间的用。
什么时候用呢,就是跟别的药搭配,利用辛散之力来疏通,跟柔润的药来疏通。跟柔润的药配合着来用,一柔一燥,一快一慢,避免单独用辛散、消耗的弊端。
一个柔润为主,一个清香主窜为主。一气周流需要的是缓和的流通,要无环无端,升上去还能降下来,如果用上药把气血全都散了,或者全都输在一起走不动了,都不合适。
川芎在神农本草经的主治是,当归治疗妇人漏下无子,而川芎治疗妇人血闭无子。漏下要养,血闭要通。一对比,至于注: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这些都是流通木气一样作用。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茵陈 薄荷 麦芽
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治疗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治疗黄疸的药。茵陈是绿油油的,很细的白毛,有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就长出来。
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有类似之处,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区别在哪里呢?今年年运,湿气偏重。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较盛,木气生发就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别的长不好,但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
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讲是湿气淤滞,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疏肝的同时能化湿。
茵陈稍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要谨慎,不能用太多。
讲一个案例,《本草衍义》有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有表气淤滞,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也好不了。后来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减三分之二,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就是茵陈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
木气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停留,表现出黄疸症状,“身面皆黄”。这时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也有效果,但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较差,不如茵陈;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茵陈比较柔和,刚好合适。面色发黄的时候,就是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时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又偏于走肌表。
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薄荷味道比茵陈大,茵陈味道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都是四方的,叶子较大。药房里的饮片都是全草,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在叶上。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比就差些。桂枝的浓郁香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薄荷的香味更清;桂枝偏温,薄荷偏凉。
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好,但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胸中的愤怒。薄荷因为发散效果较强,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
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就是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用薄荷。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用比较好。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如果慢性咽炎,用薄荷效果也不好。
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沉重的淤结。这时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
疏肝的时候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柔和。柴胡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人体虚弱,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
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小麦较平和的,偏温;大麦有点偏凉。
张仲景甘麦大枣汤用的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补益中气,养人,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用麦芽用的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偏凉,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
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至少要用几十克。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
上面讲的都是生麦芽,有生发之气;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
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
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麦芽特殊的功效,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150克、200克,煎水,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