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读于昊《磁场的本质》的笔记

 木立 2013-06-25

1、磁场是由实体的动态等离子体的运动造成的。核外电子也是等离子体,对于原子实体来说,原子磁场是由核外电子的等离子体和核内质子、电子的等离子体的相对动态运动造成的。电子与质子、原子,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其形状都类似于球体,即于昊所说的磁风球,也被翻译为磁晕球、磁圈层、磁泡、磁环面、磁球等。磁晕球是由实体的引力场和磁力场(即磁引力场)的互相作用创造的,是场运动的边界;而引力场和磁力场是实体的动态等离子体运动的结果。所谓质量,即是磁晕球所含等离子体的量,由引力的总量减去磁力的总量得到。质量,为凝聚之量。引力为阴,磁力为阳。质量,为阴凝之体。所谓重量,是两个或者多个磁晕球之间互相作用的相对之量,如果没有互相作用,则重量为零。如人体磁晕球与地球磁晕球之互相作用,产生人体相对于地球的重量。如果人体不在地球磁晕球的范围之内,则人体重量为零。此外,如果人体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磁引力场,则可以变化自身的质量。

 

2、铁、钴、镍在地球的磁晕球中,因其各个原子的磁晕球能够固定排列有序,所以能够成为固态磁体;氧在地球的磁晕球中,因其各个原子的磁晕球也能够固定排列有序,所以能够成为液体或甘斯态磁体,如含氧的水、含氧的DNA

 

3、于昊所说的磁风眼,即凯史说的磁场的入口和出口。地球的磁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地球的磁南极,即入口。所谓入口,就是吸入等离子体的磁风眼;所谓出口,就是排出等离子体的磁风眼。至于磁风球是一般的环面结构,还是如初子场域视频所示的赤道有裂痕的环面结构,有待验证。磁风球是多层结构的,里面的强度大,外面的强度小。最外面的,一直延展到宇宙的边沿,但极其微弱。

 

4、原子磁风球的磁风眼的对接吸引作用是原子键、离子键、化学键的本质;原子核磁风球的磁风眼的对接吸引作用是质子键、中子键的本质。同理,地球磁风球与太阳磁风球的磁风眼的对接吸引作用是引力的本质。

 

5、磁风球的排列有纵横两种,纵向如冰糖葫芦串,横向如保龄球阵列。在纵向排列中,两个相邻的同向旋转的磁风球的磁风眼有自动对接趋势,表现为引力;异向旋转的磁风眼对接时表现为斥力,也即是磁之斥力的本质。在横向排列中,相邻的两个同向旋转的磁风球相互排斥;异向旋转的磁风球互相吸引。可以用磁铁验证。

 

鉄钴镍的磁性原理是:在地球的磁风球之内,其原子们的磁风眼纵横有序联结排列成立体网状的稳态结构,而其他原子如铜铝的磁风眼朝向紊乱且容易变换方向,如同抹了油的滚珠一样,不能形成有序定向阵列结构。相邻的磁风球的磁场不会合并而消去磁风眼,只是对接磁风眼而已。因此,一个固体磁体能够同时吸引两个不同极性的磁体。奇数的磁风眼的阵列,具有更多的容纳性或分离性,以匹配成双。

 

6、磁风和磁风眼的风是同向旋转的。所谓的风,即是动态等离子体的流动。人眼朝着磁风球的入口即S极看时,风从入口磁风眼旋转流入磁风球中心,然后继续旋转流到出口磁风眼,然后继续旋转沿着磁风球的外皮上升到入口磁风眼,接着再次旋转流入磁风球的中心。这个过程中,旋转的方向不改变。

 

7、磁力线的理论,是不正确的理论。

 

8、用一个小磁铁去靠近细长磁铁的中间部位,细长磁铁的中部表现的如同铝和铜一样没有吸引力;说明在一块磁铁中,原子磁风球的纵横排列中的单向链式结构是完全闭合的。如于昊所说:“假想磁力线”其实是由无数的打开的磁风眼组成的喇叭状构造,由于磁风眼太多太细,相邻磁风眼表面的风又是逆向的,所以所有的磁风眼都是互相排斥,远离磁铁时各个磁风眼也互相远离,随着逐渐远离磁体,磁风眼的口径也逐渐放大,所以形成一种绽放的状态。

 

9、“假想磁力线”磁风眼如是如何穿过非磁性金属的呢?如于昊所说:“其实非磁性金属在磁风眼区域将被同化为磁体,离开则瞬间消失磁性,因为非磁性金属内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在磁场之外是紊乱运动,但是在磁风眼的影响下瞬间形成链式结构,离开磁场时又瞬间消失这种结构;用铜皮包裹一块磁铁隔着铜皮也能够吸引铁钉,谁能说此时的铜不是磁体呢?这个观点很重要,因为解释铜导线为什么导电要用到它。”

 

10、如于昊所说:“各种形状的磁体的大磁风球或叫做综合磁风球是独立稳定存在的,在没有外界磁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形状的磁铁只有一个固定形状的磁风球;磁风球好比是一个气球或弹簧,或者吸盘,只能利用它的特性可以传递和转化能量,它却不会释放能量。”因此要释放能量,需要打开实体的主源磁场。如通过等离子体反应器的稀释方法来打开。

 

11、负电荷和正电荷之所以不同,仅仅是因为它们磁风球旋转的方向不同,就如太阳系中的金星与其他的行星旋转的方向不同一样。电流,并不是电荷的流动,而是磁风球的极性、运动方向、强度的传递。因此,金属导体无论使用多久,都不会耗尽其电子,仅仅是借助导体的表面的众电子来建立众多磁风球阵列而已。如于昊所说的:“那是电子的磁风球挤荡的波动被传递出去而已。”

 

12、电场是由慢速运动或静止的大量堆积的电子产生的,比如一个独立于电路之外的静态电容,周围就存在电场。电子也具有磁风球,对于并列相邻的电子来说,具有斥力;由于在一般情况下,自由电子之间相邻的距离比较适中,所以不表现为很强的斥力;但是人为地挤压堆积电子会压缩电子之间的距离,电子之间会形成很强的斥力,这就是电压形成的原理;众多电子磁风球的叠加会辐射出一定的影响范围,这是电场产生的原理;用一根导线接通电源的两极,电子会迅速流过以稀释或缓解压力,这就是电流产生的原因;电压、电场强度和电流产出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电子之间的斥力。

 

于昊构想的实验:将众多的充满电子的电容(单极充电,另一个极不连接,以免电子流失,作用是保证电容整体多了电子,不是一边多了电子一边少了电子)绝缘后固定在一个转盘的外围边缘处,超高速旋转这个转盘能够得到一个类似于磁体的磁场,也有两极并有磁铁的所有特性。

 

这个实验,其实是一个动态等离子体的实验。这些电子就是等离子体,其旋转即是动态。众多动态的等离子体,就能够产生磁力场和引力场。因而有磁铁的特性。

 

13、电子也可以在导线中流动,但是流动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而进的。

 

14、于昊:为什么是逆时针前进的而不是顺时针前进的呢?是因为进入端堆积的电子(发电厂输出端)形成的电场起到了类似于磁场的作用,在导线的两端形成了类似于NS极,把导线感应成了通长的磁体束结构,而且是螺旋形式的束状磁体,如同扭转的单向链式结构的磁铁一样,这个感应磁体面向电子进入端来看是顺时针转转上升的,那么从电子进入端来看新进入的自由电子则在导线表皮上逆时针螺旋上升前进的,因为自由电子和单原子模型的最外层核外电子层上电子的运动方向一致才能顺利跳跃并通过,导线如果不被感应成磁束结构是不会导电的,因为电子运动不会体现有规律的方向性;导线上定向旋转运动的电子众多,所以形成的电子风也很强,电子风的叠加作用使得影响辐射较远,导线两端的电压(电势差)越高,电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形成的电子风的风速越强。

 

15、于昊:导线的磁场就是这些表皮螺旋跑动的电子的电子风的裹挟作用引起的,导线的磁场没有磁风眼存在,相对于磁铁的磁风眼来说,这种导线的磁风要弱的多,以前我们没办法分开磁铁两极的磁场和导线的磁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导线的磁场很弱,那是没有磁风眼理论的支持,只能用磁场的强弱来解释;他们磁场的本质是有区别的,即磁场实际上是具有两种本质属性的:一个是高速旋转并向内凹陷的磁风眼,一种是全体积内旋转运动的磁风体;水面的漩涡和台风的风眼切线即时速度很快就好比是磁风眼,而漩涡和台风眼周围旋转运动的流体或风云就好比是磁风体;导线的磁场如同磁铁赤道(两极中间垂直切面周围)附近的磁场是一样的,只是单纯旋转的磁风体而已;磁风眼的最细处风速最高,作用最明显,远处风球的风速很慢,作用较小。

 

于昊这一段,从凯史的角度来看,是等离子体内部的动态磁场与等离子体外部的磁晕球的磁引力场。

 

16、于昊:这种理论可以解释北半球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水冲刷东岸的原因,也能解释在北半球水盆放水时为什么是逆时针旋转的原因;提出一个有趣的验证性试验:颠倒靠近泄水口附近磁铁的两极可以改变水盆漩涡的方向,这个试验很有趣也很重要,因为这样能间接验证磁风眼存在的理论;另一个试验:北半球的“磁力线”是从土里飞出飞向北方的天空的,“磁力线”与地平线有一个倾角,人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倾角呢?那是引力的干扰修平了小磁针应该有的倾角,何况知道了这个倾角有什么用处吗?有,那就是用岩石的内部固化磁向来判断大地的漂移说和翻转说将不再准确,需要进行参数修正了,对于大地考古学有帮助;我不知道南半球是否有台风形成,但是我可以大胆预测一下,南半球的水面涡旋和台风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风可能也会乱转,不过,天上的风云和地表的电子团流是对应的关系,是同向旋转的;我认为在龙卷风附近的地表可以应该能测到这种对应旋转的电流漩涡。

 

于昊这一段,说明了地球系统与原子、电子系统在磁引力场上的同一属性。

 

17、于昊:我们知道两根平行的导线通过同向的电流时相互吸引,为什么有这个现象发生呢?按照异向磁风排斥的理论应该互相远离才对,这说明电子旋转产生的风力小于在导线纵向同向涌动的风力,形成了吸引之势,如同在两片纸片之间吹风引起靠近是一个道理;可以用试验确认一下,导线粗电流小时将会排斥。

 

于昊进一步说明了磁风眼与磁风体两种运动的不同。

 

18、于昊:运动的闭合导线在磁场里是如何产生电流的?下面我详细说明一下,前提是:一、磁风和磁风眼的磁风都可以驱动自由电子或核外电子定向运动,只不过磁风眼的风速快,作用更加明显而已;二、磁风眼对于导线来说有两个特点:就是不愿进入性和不愿脱离性;进入需要强制力作用或者需要一个接引方式,而磁风眼从导线内出来同样需要外力的作用,或把这个特性叫寄居性;当导线在磁场里静止时,磁风眼穿过导线形成了一种稳态,导线内磁风眼两侧驱动的电子旋转运动,并不会形成我们需要的电流,四面旋转互相抵消了,并不是没有搅动起电子的跑动;结合图示来看,当导线以切割磁风眼的方式运动时,磁风眼束被拉向导线截面的一侧,另一侧形成空白状态,虽然没有磁风眼存在但是还有磁风存在其间,而外界的磁风眼不愿意进入导线内部,这也确保了短暂时间段内导线的一侧形成了空白状态;但是空白区外侧的磁风眼已经被拉弯,有进入并且必须进入的必要了,怎样才能进入呢?这就需要一个接引的作用了,导线空白一侧的单向磁风驱动导线内空白区的电子做单向运动,这就导致了电流的产生;电子只是单纯流过吗?没有这么简单,从导线一侧涌入的大量电子会形成一些涡旋,这些涡旋如同一小段磁体将不愿意进入的磁风眼吸入到导线内,这个过程对于新进入的磁风眼来说有一个断开再接上的过程,磁风眼不愿意被断开,这就是磁风眼不愿意进入的原因,断裂接合的过程是被迫的,自然界没有一种态势愿意走这个拉断结合的过程,断裂后又接合的磁风眼将甩掉多余的自由电子,涌入的电子完成了使命将流出,单向新进入的电子排挤这些电子从导线的另一侧流出,这就是闭合导线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的机理。

 

19、于昊:洛伦兹力是如何产生的呢?结合图示来看,静态导线内的磁风眼是稳态结构,当施加电子强行进入导线,电子从什么地方进入导线呢?这就是最关键的问题,导线内部磁风眼束之间是不会通过自由电子的,只能在束的两侧进入,就是导线的表皮两侧进入,根据磁风眼的旋转方向可以知道自由电子只能在顺风一侧进入并流过去,而大量定向流过的自由电子会产生单向电子的类似电场的磁风,而这个磁风的方向与导线外面的磁风眼相对于这个导线一侧的风向正好相反,形成磁风与磁风眼侧风的相互排斥,导线另一侧没有这个过程发生,所以这种由强制进入的自由电子靠一侧进入并引发的磁风与外界磁风眼风向相反形成的斥力使得导线产生了运动趋势和运动结果,这就是洛伦兹力产生的机理;为此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微观探查导线表面自由电子的运动区域,可以知道流过导线的自由电子只在导线的一侧通过,并伴随有电子湍流产生的现象发生,这个实验个人没办法做,留给科学家去探查吧!

 

20、于昊:知道了这些机理有什么用处吗?当然有,不承认磁风眼就无法揭示电磁力的机理,不了解这个机理就无法指出原有技术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采用圆形截面的导线切割“磁力线”造成的;既然磁存在风的本性,怎么能用圆木做飞机的翅膀来完成飞行动作呢?那是愚蠢的行为;实验:将导线的截面做成流线形,区别于飞机翅膀的地方就是必须有一个大圆头,另一端相同于翅膀的另一端,就是尖状凸起形态;发电时大头朝向运动的方向,电动时则尖状凸起朝运动的方向;一种是减少磁风眼脱离导线的难度,即消除磁风眼的寄居性消耗的不必要的外力;一种是减小磁风眼进入导线的难度来克服排他性;从而有效消除了发电和电动的不利因素,提高发电效率和动力输出,这就是通过一系列对磁的深入研究的结果所得到一个最直观的成效;至于磁风眼理论有什么别的外延,能够创造出多少新的科技成果,有待于大家共同开发和研究了,我知道一点,即使磁风眼的旋转方向和重力场的质子风眼的方向相反,也不会形成反重力效果,但是我有一个特殊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添加任何外界能源的情况下,磁场可以反重力,约翰瑟尔的东西我看了好几天,终于搞懂了原理,其实就是和我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可惜那个老人到如今仍然没有明白道理,有趣的是他竟然做出了能飞的家伙,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同时,还是没人明白道理。简单一句话:单凭磁铁就可以组合出能飞的东西,吓人吧!(大家有时间看看约翰瑟尔的飞碟视频,老人很可爱,发明很伟大,全世界都不知道老人在说什么,可是浮碟已经满天飞了,实在是奇迹)。

 

21、于昊讲说非圆形截面的导线的力学原理。

 

22、于昊利用磁风眼和磁风理论能够清楚地解释特斯拉线圈的原理。

 

23、于昊提及他的小发明:无内耗不发热电磁铁(节能)、无铁芯电磁体(可以瞬间改变磁场两极,没有电磁铁的换极迟滞现象也就是电感线圈的迟滞)。

 

于昊还说:

 

太极图就是一个把立体的东西画成了平面的东西造成了视觉误差的一张图,圆周边界就是磁风的外边界,黑白两半就是赤道的两面,那两个阴阳鱼的眼就是我提到的单原子模型的两个磁风眼。

 

“我已经知道了那八个要素的真正含义了,可以说与现在的解释大相径庭”。但于昊没有说八个要素到底是什么含义。


于昊的《磁场的本质》:

http://qdkfqyfh.blog.163.com/blog/static/3558258201299113198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