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的自尊与庸俗(上)

 啸海楼 2013-06-26

贝多芬的自尊与庸俗(上)

袁征 6月24日 16:12

(一)

我念大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姓何的同学。因为他对古典音乐很着迷,大家都管他叫“何多芬”。

在人们心目里,贝多芬就是古典音乐。

【图注: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画像。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贝多芬的乐曲让一代又一代人振奋,让一代又一代人流泪。他自己又写下许多豪言壮语,例如“我永不向权贵屈膝”,“除了仁慈,我不承认还有任何优越的标志”。结果他成了 “乐圣”,一个完美的好人。罗曼·罗兰说他是“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是“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但是,许多做过认真研究的人都说,贝多芬有些音乐“平庸得无可救药”;他是大规模粗制滥造和商业宣传的先锋。

实际情况是,他有时非常自尊,有时相当庸俗。在自尊的时候,他的作品是人类能够写出的最美的音乐。在庸俗的时候,他的乐曲不是一般的糟糕。

(二)

星期天早上起床,我问太太睡得怎么样。

她摇摇头说:“让贝多芬吵得没法睡。‘贝五’一直在耳朵里响,怎么也静不下来。”

头天晚上,我们听了一会音乐,最后放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激昂的交响乐。开头四个有力的音符一奏响,乐曲很快就冲向高潮。进入第二乐章以后,表面激烈的浪涛少了,内在的气势却丝毫不减。直到第三乐章末尾,乐队才逐渐平静,声音慢慢放轻。突然,嘹亮了长号开始了惊天动地的终曲,立刻使人热血沸腾。

贝多芬说:“我是替人类制造奇酿的酒神,我给人精神上最强的狂热。”这样的讲法一点也不夸张。

在贝多芬以前,交响乐是海顿的天下。他的作品精巧、欢快、幽默。因为海顿长期当宫廷乐师,他的交响曲带有宫廷舞曲的韵味,是美妙的客观描述。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不受任何约束,是勇敢的主观宣言。贝多芬交响曲的规模比海顿的要大很多,不但演奏时间长,而且乐团阵容强劲。海顿的交响乐团一般有三四十个乐手,而贝多芬曾经一次用上七十一件乐器。现在有些指挥用大型乐团演奏海顿的作品。这让海顿交响曲的声音丰满了,但并不能使它的气势接近贝多芬的水平。乐曲的内在精神是外力没法改变的。

罗曼·罗兰评论贝多芬时赞叹道:“他是率领牛群的公牛……张着狂暴的眼睛,昂起头,屹立在高山之巅、深渊之侧,吼声回荡,超越时空……”

贝多芬的烈酒使人狂热,睡前绝对不宜饮用。

人们的爱好多种多样,雄壮不是唯一的美。海顿《钟声》和《军队》的妙趣让我们永远痴迷。激昂不能取代美妙。但贝多芬的交响曲太过震撼,一下转移了大家的注意,成为后代交响乐的标杆。我们绝不认为贝多芬被演奏和录制得太多,但一直可惜海顿被演奏和录制得太少。

(三)

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他原来在波恩当宫廷乐师,写过一些乐曲,22岁到维也纳,在海顿门下学作曲。

这时海顿是欧洲名气最大的音乐家。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比较简单,创作主要靠乐师的经验。西方人喜欢琢磨理论,很早就概括了作曲的各种规律,写出多个声部并行的复杂乐曲。海顿从1792年12月开始给贝多芬上课,主要讲对位法,就是不同声部互相配合的理论。次年12月,海顿准备去伦敦,把学生交给另一位名家。贝多芬跟着新老师又学了一年多。

年轻的音乐家进展得飞快。1795年夏天,贝多芬在维也纳出版自己的第一号作品,赚了八百八十多个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除了作曲出版,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演奏钢琴和指导学生,另外还有富裕音乐爱好者的赞助。

贝多芬善于发掘乐曲的精神内涵,弹奏钢琴有特别的表现力,很受欢迎。他说:“如果一个人能感受音乐,就能让钢琴歌唱。”贝多芬以现场即兴演奏闻名。一个看过他演出评论家写道:“他的即兴演奏最出色……不仅把当时给他的主题演绎出各种变奏,而且能够发展那个主题,令人惊叹。”评论家认为,莫扎特死后,贝多芬是钢琴即兴演奏的第一高手。

1796年,贝多芬作为钢琴家,到布拉格等地演出。他原来准备演六个星期左右,因为大受欢迎,结果在波西米亚和德国北部巡回了五个月。在柏林,威廉二世国王听了他的演奏,看了他的作品,非常欣赏,邀请他到宫里任职。贝多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认为王宫里尽是惯坏了的家伙,他不屑于与那样的人为伍。

几年后,拿破仑在巴黎发动政变,建立执政府。

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许多艺术家都怀有美好的社会理想。可惜他们往往并不真懂政治,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他们的想法多半善良而幼稚。歌颂伟大统治者尤其危险,这很可能会毁掉艺术品和作者的名声。

贝多芬梦想拿破仑会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为人类自由作出榜样。他准备到巴黎亲眼看看,还为拿破仑写了一部大型交响曲。结果拿破仑当了皇帝,气得贝多芬暴跳如雷,立刻用笔狠狠划掉乐谱扉页上拿破仑的名字。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份手稿。因为当时作曲家怒气冲冲,拿破仑的名字被划穿了,稿纸上破了一个洞。

1806年夏天,贝多芬和李希诺斯基亲王一起旅行。贝多芬不肯为一些贵人弹琴,亲王很不高兴。高傲的音乐家拂袖而去,留下了一张便条:“亲王,您现在的状况,是凭环境和出身得来的。我现在的状况,是凭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如今有成千上万个亲王,将来也是。但贝多芬只有一个!”

(四)

贝多芬说:个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杠杆,如果没有个性,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杰出,不可能有深度。”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杰出。讲得真好。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贝多芬表现的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自尊,一个伟人的个性,而不是一帆风顺者的狂妄。事实上,他不算很幸运。

早在1802年,贝多芬就立了一份遗嘱。他写道:“从童年时代起,我的心灵就充满善良仁慈,并且总是希望成就伟大的业绩。但你们肯定记得,六年前,我得了不可治愈的疾病。它被无能的医生搞得更加严重……我没法对别人说,大声讲,使劲喊,因为我是个聋子!”

那就是说,贝多芬26岁就开始耳聋,而且情况越来越糟。他自己也知道可能永远没法治好。正如傅雷先生说的,“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贝多芬想过自杀,但他不愿屈服。在一封给朋友的信里,他讲了自己耳聋的情况,接着说:“只要可能,我一定要向命运挑战!”

他继续演奏,坚持创作。到听力坏到使他实在没法表演的时候,在两耳只听见嗡嗡乱响的情况下,贝多芬仍然依靠自己的心灵不停作曲。他很快就超越了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成为独树一帜的音乐家。翻一翻贝多芬的作品目录,就能看到,他的主要乐曲,都是在发现自己耳聋之后写的。

如果当时他随遇而安,认命止步,我们今天根本不会知道曾经有人叫做贝多芬。

(五)

特普利采是波西米亚古老的疗养地,那里的温泉据说有特别的疗效。1812年,贝多芬去治疗,遇到大诗人歌德。连续几个星期,两个艺术家几乎天天见面。

有一次,他们散步,遇到一大群奥地利王室成员。贝多芬心里想,“当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那帮君侯贵胄应该感到我们的伟大”。但诗人挣脱了他的手,躲到路边,恭恭敬敬地迎候,任凭贝多芬怎么讲都不肯再往前走。

于是作曲家按了按帽子,把手抄到身后,大摇大摆地向密麻麻的人群撞过去。王族都认得贝多芬,他们给音乐大师让路。鲁道夫大公向他脱帽致敬,王后先点头跟他打招呼。贝多芬觉得当之无愧。然后他转回头,看到歌德站在路边,摘下帽子,深深地弯着腰。王室贵族走过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诗人数落了一顿。

作曲家对歌德的行为大不以为然。后来贝多芬给一个朋友的信说:“国王和亲王的确可以任命教授和枢密顾问,给人各种头衔和勋章,但他们无法造就超越世俗的伟人。他们的权力在这个方面毫无作用,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尊敬像我们这样的人。”官方的奖励或职位往往只是当权者的恩赐,得过这些好处的庸人不计其数。而成为伟人、具有非凡的才智,必须靠自己艰苦努力。一个奋斗不息的人确实更值得尊重。

在另一封信里,贝多芬写道:“歌德特别喜欢宫廷的气氛,对一个诗人来说,这似乎很不相称。诗人本该是指引国家的导师。如果诗人遇到宫廷的光环就忘记了一切,对大师这种可笑行为,我怎么能够给予称赞?”在他看来,诗人比王公贵族更有智慧。贝多芬在讲自己的作品时又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毫无疑问,他认为自己也是引导人类的无冕之王。

了解贝多芬的心态,就不难理解,他在这个时期写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怎么会有天下无敌的强大气势。

不过,他并非总是这么勇猛。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余江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