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林》主编蔡燕:作文题缺乏深度但贴近校园

 乐学善研 2013-06-26

搜狐教育主持人:历年来高考的作文都会引起社会的热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蔡燕(《意林》杂志主编):我是这样理解的,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一个中国人想获得成功,高考可以说是必经之路。另外我觉得高考反映了中国人的心灵变迁史。

  从70年代末的高考作文命题政治化倾向;80年代开始用了一些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自由一些,强调人在社会的责任感;90年代之后,我觉得就进入一个高考作文命题的捷径时期。1999年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因为它对我们有巨大的冲击,原来高考作文命题还可以这样,就表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进入2000年后,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因为90年代是比较重视物质文化的,很多人崇尚“下海”。00年代过后,作文还对互联网有一种拥抱和反思,从2003年到2013年的作文题,其中有“聊天室”的话题,网络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由此反思我们的读书风气,在我看来这都是对互联网时代的拥抱、反思、质疑。

  高考作文热就是高考热,它体现出我们选拔人才的机制是非常单一和匮乏的。最后一点我觉得还是因为它的分值占的高,语文毕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母语,大家都有发言权和和参与感。高考作文在语文中的分值占到了70分。所以只要把作文写好可以说高考语文就被征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对于今年的高考题目,您是怎样评判的?

  蔡燕(《意林》杂志主编):全国卷作文题“同学关系”,我当时一看就很高兴。因为《意林》在2013年第11期,恰好做了一个室友关系必修课的专题,我肯定会觉得很开心,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的作文题跟往年相比深度上是非常缺乏的,但是它贴近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他们有话可写。可是再过10年、20年,我们回忆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像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12年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那样的作文题目一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或者让人记起。

  搜狐教育主持人:您觉得今年的题目哪个是最贴合您的心意,出的最好的?

  蔡燕(《意林》杂志主编):最贴合我心意的还是全国卷的《同学关系》,因为这个题很有价值。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在全社会引起关注和反思,甚至牵动了清华大学朱令的陈年旧案。现在的小孩子,如果一室不处,何以处天下,连室友人关系、同学关系都处不好,将来怎么可能处理好职场关系、家庭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

  搜狐教育主持人:关于同学间人际关系,海岩说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考题,您怎么看?

  蔡燕(《意林》杂志主编):我觉得肯定不是尖锐,我觉得这是一种勇敢。既然同学们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怎样去改善它,不以恶去改良、改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态度,也是我们高考作文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们杂志为什么做这个专题的态度。我们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都学会如何跟你的同学相处,如何跟你的室友相处。

  搜狐教育主持人:《意林》杂志社还是青少年的导师。

  蔡燕(《意林》杂志主编):我们默默陪伴着,也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当然我们也服务他们,引导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