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马里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昵称11567645 2013-06-26

昨天是上海世博会索马里国家日,采访中,索马里驻华大使默罕默德·阿威尔反复提到郑和的名字,讲述索马里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1498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当地人告诉他,早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过这里。阿威尔告诉记者,在东非海岸的索马里半岛,至今还有一个名叫“郑和村”的地方,人们世代生活在那里,也让这位15世纪中国航海家的故事在当地世代流传。“我知道在我们那里的海底,有郑和留下的宝船,我们很想等有条件时进行打捞。”默罕默德表示。

几个世纪过去,当年郑和与索马里原住民进行了怎样的交流,如今已很难了解详情。但阿威尔介绍,时至今日,索马里的语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与中国的相通之处,这很可能就与郑和有关。

最明显的是索马里的语言。索马里通用阿拉伯语,而在更能反映索马里本土历史的索马里语中,竟有个别单词发音与汉语相同。默罕默德说了几个索马里语单词:“没有了、“走吧”、“阿姨”,完全就是汉语的发音。他肯定地认为这些是当年人们与郑和交流的证据,当地人在交流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并逐渐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中。

索马里人生活习惯也与中国人有共同点:都喜欢喝茶。在索马里的北方地区,茶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饮料,在众多家庭中,茶水招待几乎成了设宴款待的代名词。据介绍,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主人定会认真泡上好茶,款待来客。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索马里人在社交礼仪上同样非常讲究。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索马里人,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锃亮。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问长问短,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问候的语言说起来一串连着一串,仿佛没完没了,往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