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涂启亮 通讯员 秦文艺

夫妻精挑细选不放过每个细节
今年35岁的张万元是地道的巴东县野三关人。1999年农校毕业,遇上国家就业体制改革,没找到合适工作。2000年,他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前往广东打工,这一干就是8年。
年轻的张万元工地上干过焊接工,当过仓库保管员,工作变了一茬又一茬。“打工仔”的艰苦历程,丰富了张万元的人生履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学到了豆制品加工的技能。
2008年,张万元和打工认识的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开始从事豆制品加工。
“很久前,他就对豆制品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去菜市场转,关注市场行情变化,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还买来不少书籍学习。”张万元的妻子回忆当时的情境,仍然记忆犹新。
“从回家创业的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退缩。这里有我的梦,这里是我的家,我要靠苦干实干来干出成绩让大家看看。”张万元一脸的坚定。
为了提高加工技能,张万元丢下妻子只身前往利川、上海、浙江等地学习,一去就是几个月,直到掌握加工技术后才回家。
2009年,张万元的加工作坊开张了。虽聘了师傅和杂工,但许多活儿他都亲自动手,从选料、清洗、磨浆、成型、包装,每个细节、每道工序,他都不放过。
经过三年的打拼,张万元的豆制品作坊规模越来越大,订单也越来越多,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品安全和质量,他从原材料的选购入手,坚持好料出好品。添置加工车间电子探控设备,严格监控生产环节和工艺,为生产安全产品提供了保护伞。
走进明亮宽敞的豆腐作坊,远远便闻到沁人的豆香。作坊内,两口大锅里豆浆翻腾,张万元正在精心挑选黄豆,妻子操着工具在过滤豆浆。
“天不亮就起床,这已是第5锅了。”张万元说,上午11点前要把豆腐送到镇上几家馆子,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
“这里的豆腐香嫩细滑,豆香醇正,看着柔嫩,又很有韧性,放点水装在袋里,颠簸到乡下也不会碎。”一位经常来买豆腐的老大娘说。
如今,张万元每天要磨100多公斤黄豆。按当地的市场价,一天最少也要卖四五百元的豆腐,遇上逢年过节,一天要用掉黄豆200多公斤。
谈及今后的发展,张万元充满信心:“今年要扩大生产规模,还要利用加工剩下的豆渣发展生猪养殖,争取把小作坊变成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