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道题都是有生命的

 枫叶红999 2013-06-26
笔者曾经在某练习册上看到过这样一道题:狗、鹅、狮子和大象各一只分别装在同样的四条船上,你能根据每条船吃水的深度说出各条船上装的是什么动物吗?请将动物与对应的情况连线。

  经过思考,我把它改编成了填空题、选择题、操作题,最后又把它改成了开放题:四个动物,分别坐在四条船上,先猜猜每条船上分别装什么动物,再把每条船装的动物写出来,最后画出2号船。如下图:

  看着我改编出来的一道道题目,我反复想着:这些题目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类型的题目所要承载的东西又是什么?忽然,我感觉到每一个题目都是有生命的,每道题目都在用自己所代表的独特思维方式与我们进行对话。

  然而,给这些题目赋予更强生命力的是我的学生。

  我把改编后的题目发给学生。全班23个学生,想法各不相同,还有学生质疑“放一只狗或者放一只鸭子,并不能分出船在水中的深浅”。这使我猛然醒悟:数学仅仅是解题吗?我这么长时间思考改编出来的题目在学生的质疑中不堪一击。于是我查找资料、广泛征求意见,把题目作了进一步修改:一堆沙土重6吨,一堆土豆重800千克,一堆棉花重7000千克,一些矿泉水重500千克,它们分别装在四条船上,先猜猜每条船上分别装了什么货物,再把每条船装的货物写出来,最后画出2号船。

  上课时,有个学生非要到投影仪前表达他的想法,很得意地展示他的作品。如下图:

土豆 棉花 矿泉水 沙土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选择了积极引导:“大家在笑什么?请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们快乐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那么,这样做行不行呢?”学生认为这样做不仅行,在数学上就更行了,因为它简捷、准确、精炼。

  “那这样做好不好呢?”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了共识,这样做在数学上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是不行的。因为每条船都有限载问题,如果这条船限载6吨,就不能装7吨棉花,因为船会沉没;如果限载超过7吨,船就不会沉没。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装载货物,要遵守规则。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上面那个学生的想法无可非议,但是数学中的“行不行”、“好不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实际生活的制约。

  “怎么做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提出标明载重量。讨论中,学生又指出,载重量是生产厂家规定的,是船生产出来时就有的,正规船厂生产出来的船应该在船上标明载重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

  至此,这道题所承载的已经不是一道题的功能了,它富有生命活力,给学生以启迪。读懂题目的过程,其实也是读懂题目思维的过程。和不会说话的题目打交道,挖掘每道题的生命力,更需要我们有宁静的心、思考的脑、探究的力。

  (作者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3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