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城砖

 苏迷 2013-06-26

失落的城砖

 苏州 季荣林

  曾经,苏州要修复北码头等古城墙,便发出了“捐砖护城,共筑家园”的通告,请市民都来捐献一块古城砖。
  古城砖,我曾经掂动过无数次,也丢弃过无数次。不起眼的青灰色城砖,现在成了宝贝,可惜,我却拿不出半块,而原本,我应该可以献出足足一二板车的,因为我家曾住古城边。
  家住古城边,这句话里有骄傲、有甜蜜、有惭愧、有痛惜、有愤慨、有教训……总之五味杂陈。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出阊门,沿城墙往北到四摆渡,再折向东,直达平门,长长的一隅,被北码头占据了三分之二。其实,最初热闹的也不过三分之一强,与太子码头夹成V型,V型的尾巴上稀稀拉拉有些人家,很萧疏,可以说,这是半条移民街。我家便在其中。居民们把阊门方向叫上面,平门方向叫下面。
  小时候,我们那一带住户稀少,极其荒芜,常被告知,有野猪出没。也许是唬小孩的,反正我从未见到,我见到的是屋后高高的城墙。有烽火台,有城垛,有矮城墙。矮城墙是城墙脚下不太高的护墙,能走路的孩子都能上。我们常在那里捉迷藏,追蝴蝶,采野杨梅,穿佛珠果,玩打官司草,那是我们的地盘。高高的城墙我们上不了,只能仰视鸟儿在那里翻飞,恋人在烽火台打嘴仗,习号者在城垛上吹彩霞。
  后来我们长高了,开始站上了城墙的最高处,在坍塌的斜坡上玩趟趟板,一群孩子往地上一蹲,一阵灰,一溜烟就滑到了下面,很像现在乐园里的滑滑梯。当然,接下来,免不了父亲的巴掌和母亲的针线,好在那时流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上五年级时,城墙上已找不到一处城垛,路面高低起伏,一畦畦、一垄垄的蔬菜与杂树相伴。放学后,我们从南新路出来,爬上城墙,一路走回家。“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沿路眺望运河风光、里巷民居、小院杂趣,一路都是风景。城墙一旦缺口就像衣服,越扯越宽。倚城而栖的居民,敲开城墙取砌,建围墙、搭灶台、压咸菜……
  光阴荏苒,我们那儿的一段曾经高高大大雄居一方的古城墙在大家不经意间,消失了,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加速古城墙消亡的,也许是观念,当一条路,一个厂,一座桥建起时,我们当时曾经还在为城墙的最后一抹被擦去而自豪。
  北码头居民后来因低洼水灾而整体搬迁,等到大家再回来探望时,都被这里迷人的景色彻底醉倒,现在又听说要修复古城墙,更萌生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愫。然而,捐献城砖,我当初怎么就没有想到要保留一块呢,我倒不在乎留名,我只想将我童年的欢乐再砌回去,将苏州的古老文化再砌回去,使古城的韵味世世代代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