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馄饨挑子:一个底层青年的奋斗

 杨潮爷 2013-06-27

馄饨挑子:一个底层青年的奋斗

2610 次点击

 2013/6/26

 

 

 


接过父亲的馄饨挑子

我是安徽休宁五城镇人,今年43岁,现在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经营“汪一挑馄饨店”。之前我是挑着馄饨挑子走街串巷,后来在屯溪老街慢慢有了名气,就开了店,但那副馄饨挑子还在。

这个馄饨挑子是我的曾祖父亲手制作的,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当初为了养家糊口,曾祖父在30岁那年迫于无奈,走街串巷卖起馄饨,他一直做到60岁,并把这谋生的手艺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我爷爷、我父亲也是做这个手艺,挑着馄饨挑子走街串巷,就靠这个手艺养活一家人。

我本来没有想过要接过这个事情(馄饨挑子),这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生意,而且非常辛苦。一副馄饨挑子就有125斤左右,走街串巷,这个事情很辛苦,我不想干这事。

高中毕业之后,我一直在外面闯荡,深圳、上海、浙江到处打工,没赚到什么钱,隔三差五打牌赌钱什么的,一年下来根本剩不下什么钱。想想真是后悔,糊弄了家人也糊弄了自己几年,白白浪费了好几年时间。

2000年,我30岁,老婆生了孩子,生活的压力一下子压过来了。之前是无所谓,两个大人随便应付无所谓,但孩子不行啊!加上几年在外闯荡,也想认真找个养家糊口的事情做起来,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这才想起祖上传下来的馄饨挑子。

在生存的压力面前,之前的顾虑什么都不考虑了,赚钱养家嘛!
我就跟父亲商量,馄饨挑子能不能给我挑?他当时说:“你真挑!?你真挑!?”父亲重复问过两次,我认真告诉他,我真的要挑。父亲答应了,但一开始老人家也不放心,除了怕我馄饨做不好,也担心我吃不了这个苦坚持不下来。他几乎是天天陪我上老街卖馄饨,天天陪着我。

最初的情景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挑担子)体力支出很大,从我的住处挑100多斤重的担子到(屯溪)老街口,应该是2200步左右,有1800多米。淡季时早上8点钟出们,中午回去,下午两三点再出来,晚上八九点钟在回去。黄金周是早上七八点钟出发,中午不回家,找个地方换水,休息一下就过来,晚上十一二点多回去,几乎整天都是埋在这里的,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两三年后,我开始习惯了每天挑着馄饨挑子上街叫卖,做馅、擀皮、调味等手艺也越来越娴熟,父亲也就放心了。

成为屯溪老街的“风景”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像父亲那样走街串巷,我就盯着黄山下面的屯溪老街。黄山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屯溪老街的游客特别多,一年600多万人,人多生意就红火。
馄饨的口感要保证。我没有店面,游客们又急着赶路,喜欢边游玩边吃,我就针对他们的独特需求改进了馄饨的吃法。八只馄饨一小碗,大碗翻倍,往大骨头老汤里一放,不一会儿揭盖,再在碗里调上精美的汤料,盛入馄饨,游客们可以端着吃,也可以边走边吃,一边游玩一边吃,方便。
另外我对自己的行头也精心设计:出门前,换上地道的对襟蓝布印花中式衣服,头上戴着瓜皮小帽,脚蹬宽口布鞋,手摇百年传承下来的铜鼓,担着老式的马头挑子。这样一套行囊家伙,在屯溪老街一走很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

还有,我每月打印100碗馄饨的免费赠券,由政府派发给老弱困难群体来品尝﹔每年三八妇女节当天,女同胞可获七折优惠﹔凡是残疾人一律八折供应﹔台湾同胞每碗八只还要多加一只,意在九九归一……当时生意红火起来了,旅游旺季一天可以卖400多碗馄饨。

很多外地的游客一看我的行头,再品尝我做的馄饨,都非常满意。口碑相传,很多人到黄山都是慕名来吃我的馄饨。有外国留学生还给我写了一条广告语﹕世界上最好吃的馄饨,如果未吃就等于没来中国!

2003年正月,我做了一面三角旗,上面写着“汪氏一挑馄饨”,底下有一个电话号码,父亲说我卖馄饨干嘛那么招摇。我就跟他解释:一个因为我是流动的,一些老主顾找起我来特别方便;再一个今天可能是我一个挑子,以后假设有三个五个出来了,怎样去区别,我说这个很有必要性的。

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品牌意识,上面对我也不是很重视。我挑着担子走街穿巷,还得和市容部门“捉迷藏”,前前后后有一年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之《走进徽州》摄制组,在老街取景时发现了我。当时他们就采访了我,谈了汪家馄饨挑的百年历史还有我自己的现状。录制后不久,央视有几套节目先后播出了。不久后,台湾东森电视台也录制过了“汪一挑馄饨”,也播出了。播出之后,引起了我们这里领导的重视,我也不需要东躲西藏了。

注册自己的品牌

当时领导认为“汪一挑馄饨”很有特色,能和屯溪的老街文化融在一起,是宣传“徽文化”的一个流动站。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我国人体艺术写真第一人、国家级舞蹈演员汤加丽等中外名人都吃过我做的馄饨。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来老街之前,我接到电话,让我想办法把吃馄饨的小塑料勺换一下。我明白,对方是考虑到环保,因为高温下塑料会产生有毒物质,我就想办法把勺子换成了树脂的。德斯坦总统吃过以后很满意,送走了德斯坦总统,我考虑不能总统来了用树脂的,普通人就用塑料的,那就是不公平了,是生意人的大忌了。我狠了狠心,就都改成树脂的了。再印上我自己的头像,写上“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也是老街一个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游客等待你这个做馄饨的过程,也会跟我了解一些当地的东西,比如当地的土特产,一些人文地理上面的事情。我之前也不大清楚,平时就找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家门口停下聊聊天,老人家会跟我介绍许多以前发生在老街上发生的故事,然后,我在跟游客交流的时候,游客可以边吃馄饨边和我聊一下老街以前的情况,我就会把老人家的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他们也挺感兴趣的。我回去也会上网去查一些相关资料,让我慢慢对徽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只要是与徽州有关联的东西我都去了解一些,当时目的很简单,跟客人闲聊的时候要有话说,这对我们本身也是一种提高,增长了很多知识。跟客人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客人也会有一些反馈,给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汪一挑以后怎么经营?下步该怎么走?政府的领导也提议,让我注册自己的品牌,工商局的领导还帮我整理注册品牌所需的资料。

2005年的12月份,我找到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当时注册了两个商标,一个是以“汪一挑”这三个字的产品商标,以我这个头像注册了一个服务商标,当时在黄山市还是第一家。
 
从手工到标准化

  2007年9月28号,我的“汪一挑馄饨店”在屯溪老街开起来了。
  当时,屯溪老街要打造“小吃一条街”,我就带头响应,成立了餐饮有限公司,在老街上创办了“汪一挑”旗舰店和一家分店。

为什么会开店?这跟上海老年摄影协会一个姓曹的老先生有关。这个老先生在逛老街看到我,就跟着我一天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有名:我一个耳朵挂个手机,一个手在捞馄饨,边上围着一圈游客,背景是一棵树。后来,他把这张照片发到了一份报纸上,引起了一个叫《创业周刊》媒体的注意,媒体就让曹老跟我联系,发来了两个邀请函:一个是《创业周刊》举办汪一挑现象座谈会,还有一个是(上海)慈善基金会发来的邀请函。

我去了上海,到华师大和大学生聊了一个下午,此外还去参观了一个当时在上海很有名的馄饨公司,创始人姓翁,和他谈了大概两三个小时,他是在上海做特许生意的第一人,所谓特许经营就是加盟连锁。

这个事情对我启发很大。回来不久,我就开始行动了。当时开馄饨店一点底气都没有,之前挑馄饨挑子,只要下馄饨就行了,还能和客人聊天说笑,没有房租、人工、水电……这一大堆事情,也不存在管理的概念,经营项目也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刚刚开始一直是摸索、学习的阶段。我有一次找到麦当劳在华东地区一位总经理,他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不管你现在做的怎么样,还是以后想做成什么样,如果你想做标准化,那么就得先电器化。我回来就琢磨着,找了一个学机电的朋友,为我们做了一套温控锅,以电代煤炭。另外,我还将生产流程分区操作,我自己动手设计的独特的操作柜台。我是将现代标准化工艺引入徽州馄饨生产,标准化中包括产品标准化、操作标准化、服务标准化。

三五年下来以后,思路慢慢就明确了。2008年,(店里)增加了五城的豆腐干、歙县的酒酿饼,还有本地的小烧饼、深渡包袱等,选择一些徽州地区比较有名的小吃,更加丰富,这样客人挑选的余地就更多了。

  这几年,周边的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杭州、合肥等地有许多人找过来要求合作。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迈出这一步。不管今后怎么发展,屯溪老街是我的根据地。我也不会丢掉祖传的馄饨挑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