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海鹰老师实修言语整理合集(摘录)

 niuniuyumami 2013-06-28

杨海鹰老师实修言语整理合集 http://www./article/show.aspx?contentid=44《实修世界》

(杨海鹰先生是一位职业的科技研究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禅修方法及其结果的研究,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著作《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他皈依佛门二十年修证经验的提炼,适合于有一定知识修养的人群。)

                                         作者:感而遂通 

                                                                                论佛法 

1.    何谓佛? 真是一言难尽,传统的含义请查专用字典。我们主要的用法:一特指佛法创始人悉达多及一切已证达自性的成就者;二则与“法界”、“如来”、“真如”、“自心”等名词意义相当的一个用词,只是更人格化而已。

2.    佛法既指佛所说、所得、所知之法;也泛指帮助修行人修证成佛的所有方法。

3.    佛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就在我们的内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4.    修习佛法就是想要去证佛当年所证的事。

5.    佛法最后是智慧解脱。

6.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与时代相应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福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特点的佛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佛法表现形式。

7.    所有本体的佛、菩萨都是“超越形相”的一种存在,佛菩萨的形相,都是应众生的愿望而化现的。换而言之,佛菩萨是无相的,只是应众生的需要而显相应的“我相”。

8.    善与恶是世间的规则,佛性是超越善恶的。

9.    修行中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接近最终的、最究竟的佛的境界。

10.佛法僧三宝中,佛宝是最根本的宝。

11.佛说法有“权说”和“实说”之分,我们不能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来理解和应用。遗憾的是,把佛的权说当作实说是自古以来就经常发生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12.我认为:一个真正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最终一定会追到佛法这边的。

13.佛法修行是否有效, 要看修行后是否距离佛之所证的目标更近了。

14.佛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从第一天你开始真用“心”跟他沟通的时候,你想往他的时候,他就开始关照你了,这种关照是秒秒的。

15.佛法修行的最终结果一定是要“明”。

16.佛经里说的佛法有些东西都是可以证到的,证到是真实地体验到,不是一种认识,不是借鉴推理出来的东西。

17.修行佛法是人生最后的选择,是少数人的事;

18.佛法是不怕怀疑的,不追到底就不是究竟的佛法。

19.学佛是赌命的事情,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20.学佛这件事,正行一定会有正受(正受主要指一些随修行而来的正向的体验和认识。)。

21.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一定是与世间的法则相吻合的。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间法。

22.人生不管怎么折腾,折腾到最后,只要能走到学佛的路上,一切都是值得的。

23.佛法不是世间法,不是要去天堂,而是要回归本体,回归法界,而大部分的灵修则是以其各自对应的灵界为归宿

24.从佛法的角度看,世界的实相是圆满的(A+(-A)=B+(-B)=……=0),佛看世界是超越世间人为的标准的。好坏是我们人设的标准,是二元的观点,而佛的观点是圆满无缺的。如果一定要让圣人下到人间来说事,那就只能善恶相较取其善了。

25.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后,发现我们所有的困惑、痛苦,都是因为我们有执着,执着在那些点上跳不出来。为什么执着这个东西,就是因为把“我”当真了。当你证知到“我”是一种幻化的时候,只是一种投影的时候,那么所有依它所产生的种种也就变得很虚幻了,没有意义了,这个执着的力量自然就会下来了。

26.佛法真正修证到的层次与境界,一定是清楚明白的,一定是可以现量地重复地去看的,一定是能够清楚表达的,不能清楚、准确表达,一定是没有稳定在那个境界,是功夫还不够。

27.佛法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大家没有实证的体验或体验的层次不一样,再加上已有的实证体验又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只好用各种比喻来说,然后人们按照自己的经验,自己所有的知识、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岔路”,有一些最后都不知岔那去了。所以,语言的表达,都是不完全准确的、不究竟的。

28. “佛”所有的选择,都是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对象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许多佛经也是佛与具体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讨论具体问题的记录。

29.佛经的价值之一是用于对修行结果的印证。因为经典著作往往是某位修行者某一瞬间的智慧状态的记录,或是与有证量的人的对话,是真情实景的,是可以印证后人修行境界的;当后人出现与经典类似或同样的真情实景时,经典自然可以给后人起到印证作用。  

                             论修法(方法)

    144.      方法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决定修行者未来修行的方向、高度或结果;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工具,不能成为修行的目的。

145.      修行,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明白了去处后,从感性切入,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觉察能力,实现身心的转化和对主体的确认。

146.      什么是“正法”?可以有一个外在的观察标准,即整体趋势上看:修行后你是不是越来越正常,身体是不是越来越健康,生活是不是越来越美好,工作是不是越来越顺利?(注:修行的某个具体阶段可能会出现越修问题越多、越修越不顺的情况,这是加速了业的转化过程,但这是前进中的状态,就像爬坡,虽然累,但是前进的、是上升的。)

147.      修行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与佛、菩萨的直接沟通,然后再由佛、菩萨直接带着你去修行。

148.      修行是可以循序渐进的:有条件做“形而上”(指在心性上用功)的修行的就做“形而上”的修行,否则就做“形而下” (指在肉体上修行)的修行,“形而下”的修行也做不了,就去做好人、行善事,积累资粮。

149.      练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时,才算进入一种及格的修持状态。

150.      认识 “真我”,是修行的实质性内容。

151.      从“真我”入手的修行,才是真修;证入第八识,才算真正修行的开始。

152.      我们修行用功应该把水浇到“树根”上,剩下的都是自然的结果。

153.      修行首先是个人自己的事,是对自己负责。老实面对自己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终极的结果。

154.      修行的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最终是否能自然趋于“无我”。

155.      修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身心一层一层进行替换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脱胎换骨的过程。

156.      修行应该是一个逐渐明白的前行过程。

157.      修行是个以“实践(实修)”和“经验”为主的学习过程,所以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后,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158.      “积累经验”,是给大家初入修行之门时的建议,只有你有了足够的实修经验,我们才能讨论如何选择;因为修行中,经验是不能替代的,也是别人帮不了你的。

159.      修行过程中,不要把“过去的经验”当作标准,要一直用开放的态度认识自己。

160.       讨论修行,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第一步是站在什么“状态”,什么“起点”?明白了自己当下的状态和起步点,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修行的参照系。

161.      修行中,所有的参照系都是自己,而自己的参照系就是自己的“心”。

162.      成功的修行,每一个环节都应是明白的;修行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要自己能“做主”,要聚能聚,要散能散。

163.      我们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舍法”,一种“散法”,一种“化法”,一种“放下法”,这个理念贯穿于我们方法的始终,其中妙用要时刻“用心去品”。

164.      真正从内心深处的“舍”,敢于放弃一切的“舍”,才是修行的“舍”。“舍”是手段,不是目的,“舍”自然会获得另外一方面的回报,但基于回报的“舍”,则没有任何意义。

165.      修行入门有三:从理入,从心入,从行入;我们的方法是从心入。

166.      修行的大方向是“空”和“散”,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空掉”“散掉”,所以修行做功夫就是一个不断地“散”、不断地“空”的过程。

167.      说到具体的练法,只有持咒、打坐、吐气三件事。我的要求很简单:给一个修练的时间,修练时有一个开头,有一个结尾,中间选一个或几个咒按照我示范的音调持念就可以了。练法虽然简单,但是其中又“什么都有了”。

168.      所有的方法都可以简化为:对“主体”和“客体”的操作,修行的方法就是“觉察”与“分别”“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让“主体”一层一层后退就可以了,直到证入第八识,证到第八识后,“主体”和“客体”就合一了。

169.      对任何不清楚、不喜欢或想突破的境界,都可以通过用“心”持咒的方法解决。

170.      我们讲的修行方法一开始是这些方法,最后还是这些方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不用在学新方法上浪费时间,但是这些方法中“什么都有了”。

171.      我们提供的是一套“实修方案”,所以一定要先去做,不要从概念上去理解。只要真去做了,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等到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我们才能讨论如何优化的问题。

172.      修行一定要从你能感觉得到、够得着的地方入手(够得着的地方一般指舒服、难受、疼痛、痛苦等的感觉或状态。),努力使自己处于自身最好(高)的状态,并在最好(高)的状态中前进。

173.      知道自己当下“最高”的状态在哪里,心里“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是真实修行的“密钥”。

174.      修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去“品”,用心去“研究”,这样才容易进步与提高。(“品”就是用“心”细细体会的过程。)

175.      修行立在“本位”(本位即“心”做主的简单或真实状态)的状态很重要,立在了“本位”,也就立在了当下,在“本位”上立住,才是真修行,否则只能算是“前行”或“加行”。

176.      修行所有的“加行”训练,都是让“心”动起来,然后才有可能体察和认识“心动”的过程,所以修行的本质,全是“心”层面的事,与头脑关系不大。

177.      清楚自己的“变化”是修行的关键,探求“变化的原因”是修行的方向。

178.      修练的感觉要往“细、空、明”的方向走,不要迷恋过程中的任何感觉,不要过于关注自身的感觉,要关注今天与昨天感觉的变化与不同。

179.      要重视修行中的“障碍点,在实际修行的功夫中,它是一个清晰而真实的能量“结点”。

180.      修行时可以在可承受的前提下,一点点去找自己状态的“边界”(“边界”是指个人的能体场范围、个人的感知/探测能力的尽头),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81.      对于修行中的状态,保持某种状态力量大了,就会“僵死”,力量小了或没有了,又会“懈怠,所以保持一种力量的平衡状态是很重要的,如何拿捏准了是需要练习的技巧,过去的人们把这种技巧练习比作做饭时“火候”的把握。

182.      修练刚开始时,效果一定是比较差的,但时间一长,效果自然就出来了,“久座必有禅”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对想修行的人来说,立刻做起来是最重要的。

183.      修练中有杂念是正常的,我们的方法从来没有要求过没有杂念,只要咒能持起来,杂念不是修行中的问题与障碍。

184.      “观”和“关注”在力用上有所差别,后者更强些。一般而言可以在“觉”和“关注”两者之间去体会“观”的操作,“觉”更偏重于“心”的层面,而“观”则偏于“意识”。实际操作中,建议应注意上述操作的“起点”,要尽可能从“心地”上起用,而不要以大脑为“起点”。

185.       功到自然成,无需另学“放下”,实际上,当你“觉”(体察)到了的同时也就自然“放下”了

186.       “心变软”(如易哭、易感动等)是修行过程中的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87.      打坐时不要开空调、风扇等,就在自然的环境中练。

188.      双盘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内心深处的东西翻起来。

189.      打坐时,一定要在状态最好(指心理状态,不是身体状态)的时候收功。

190.      打坐坐到不想坐时,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是心底下有东西起来的表现,是一种状态转入另外一种状态的前奏。

191.      修行是一个练、养结合的过程。古人的经验是“三分练七分养”;“用心”为练,“心歇”即为养。

192.      修行到最后,日常处理的就是不同层面的“聚散”问题,而所立之处才是问题的核心,当然,最终这得靠自己来选择。

193.      只有“心倒空”了,身体才能真正转过来,彻底好起来。

194.      作为凡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些标准我们做不到的时候,也不用勉强自己,受不了就表达,最好别窝在心里。

195.      在我们实际所证未达之前,切忌以自己的理解作为标杆去引导实际的修行,这是我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的,也是诸多“有文化”的修行人易犯的错误。因为,修行的境界,是我们普通人未曾有过的经验,所以在没有经历之前,你是无法根据他人文字或语言描述来准确理解或构造的,如果执意为之,必然是错误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切记!切记!!切记!!!

196.      放开心量,永远面对真实才是重要的。修行是我们之前没有过的体验,所以千万不要拿过去的经验或别处看来加上自己理解后杜撰的标准来判定自己当下的状态优劣。我的建议是先老实面对当下,认真体验,事后再来总结。只有在修行时放开自我,诸佛菩萨的加持才可能进入,否则都是你自己在那一个人独玩了。

197.      修行是很具体的事情,不是讲道理,是要老实面对自己,破除各种“障”,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198.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言,修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事情、任何状态(不论好坏)都是好的,都应该正向理解、如实面对、坦然接受

199.      修行时不赞成用意识去干扰身体的变化。

200.      “八正道”每一个都是修行的方便。

201.      “缘影逐本”讲的是无迹可寻的“超越”过程;“缘流逐源”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一步一步有迹可寻的“修练”过程。

202.       “在作用中体会作用的主体”——是体会(寻找)主体的方法,也是贯穿整个修行过程的一种方便。

203.      修行的功夫是一天24小时的事,是秒秒的事情,修行的功夫是与生活、工作融在一起的,修行最终是不能脱离世间的,所以与生活、工作融合在一起的修行才算“功夫”、才是真修行;结合不到一起的只能算“加行”。

204.      修行是24小时的事,是秒秒的事,这并不是说要一天24小时打坐练功,而是指把修行之事时时搁在心上,碰到任何事情都自然地与修行联系起来。                                

                                                               论“信” 

212.      “信”是修练的前提,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真信”的力量是可以直接沟通 “法界的,但“真信的建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功到自然成,是骗不了自己的。

213.      “真信” 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个法门,“信”不需要道理,信本身就是道理。“真信”的话,法界的力量就会“透”过来。

214.      学佛、修行,就是要真信,你真信了,法界的力量就过来了。我们普通人的问题,是因为有假,假在那儿把法界和自己隔开了。

“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靠信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与法界的沟通,靠“信”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慈悲”。       

                                论功夫 

222.      所谓“功夫”,就是练习加时间。

223.      做功夫是为了帮助你去认知那个主体,认知那个佛性,所以这块功夫你能认多少你就去认。然后这个认的过程反过来它又是做功夫,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事。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不会执着今天,有那么多念头,明天又非常好,就不会分别这些东西了。

224.      修行至少是这一生的功夫。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不用着急,但是你必须天天去走,只要你在那走,你总是离目标近一点。否则我们老在想,我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修成,慢慢把宝贵的时间给浪费掉了——这不是真修行,是叶公好龙。

225.      修行功夫已证达之处不会有障碍。

226.      功夫的高低最后是表现在对细节的体察之上。

227.      找到修行的盲区在哪,把盲区变清楚,就是一种功夫。

228.      对于我们的痛苦与煎熬,如果能不加分别地去承受、并进而转化这种心的痛苦与煎熬,这就是练“功夫”了,这时,那些给你造成这种痛苦与煎熬的人就自然成了助你的菩萨!任何能让我们转身探寻“自我”的因缘,都是我们的菩萨!因为从究竟意义上来看,我们来此轮回的终极意义就是要认识自我的本质,早一点面对就可能早一点得到解脱。

229.      资粮具足后,修行的一切都是以“功夫”为基础的。

230.      功夫是永远都需要做的,但要做明白功夫,不要做糊涂功夫,即,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功夫,因为对功夫的认识不一样,功夫的效果就不同。

231.      功夫是分不同层面的。

232.      修行中,对某种状态的不明白、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层面的存在(东西)看不透,如果看透了自然也就明白、清楚了,而能否看透则完全是“功夫”。

                           

233.      禅宗是佛法在中国文化这块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适合汉人文化特点的修行方法。

234.      禅一定是活泼的。

235.      禅宗方法和公案中,核心的内容是修行到一定状态时,有修为的老师与有修为弟子针对弟子当下修行状态的“斗机”过程,“斗机”的本质是老师在某个适当的时机、通过某些方法帮着弟子打破当下的状态,进入更高的状态,乃至见到自性,实现“明心见性”的目的。

236.      禅宗的“参话头”就是要参到思维障住的地方,并把这个障碍点拿住(即保持这个状态),拼命往里钻,直至突破这一状态。

237.      什么才是本质的东西?说出来的东西都已经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东西了,禅宗公案是针对特定时空环境的对话,如果时空环境变了,话还能一样吗?

238.      禅宗的“参”本身也是一种功夫,并且是一种很难的功夫。

239.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学习的,我们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才知道是否合格毕业。 

240.      关于学佛的人的子女教育问题,我的建议是:不要去干扰孩子的自然成长;孩子的信仰,等孩子长大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241.      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家长的问题,家长自己不明白,孩子只能是痛苦的。或者自己天分非常好,他才能挣脱。真正的好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

242.      对子女的教育,不要只鼓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家长自己。实际上的情况是:家长自己真的有信心了,孩子也就有信心了。

243.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圣人”的,不是培养普通人的。

244.      教育的根本是让人自己学会思考。

245.      教人,一定要从他们(教的对象)能够得着的地方入手。

246.      走上“修行之路”,甚至进入“八识之屋”,上师都可以“帮你”,但“进屋”以后认什么、取什么,却只能靠自己,上师只能帮你“印证”。

247.      修行和上师,能给大家的只有“感觉” 、“状态” 、“方法”与“方向”,但在达到某些“状态”时,在其中“认什么,取什么”则是修行者自己必须清楚的事。

248.      到我这里来的,大家都是朋友,因为佛法最终是平等的,所以希望一开始就不要有那些不平等的、影响修行的规矩与形式。

249.      大家跟我交流时,一定要跟着我走,不要陷在你们自己的状态中,因为我是在“用心”说,我是现量的,跟得上,你们就可以过来,进入我说的境界。

250.      跟我谈话、讨论问题时,希望不要用概念、用理论讨论,而是要用你们的真实感觉与状态来讨论,这样才有意义,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层次的提高。

251.      我跟你们讨论修行时,都是以你们的经验为基础的

252.      和大家交流时,你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考试。

253.      人在世间所有的问题和痛苦的根源,都是基于一个假“我”的存在,当假我去掉了,世间的问题和痛苦的根基就没有了,相应的问题也就自然得到解决或超越了。随着你自己的强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变了,事情变不了,是因为你的力量不够,你的修行不够。

254.      智慧是在事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

255.      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要复杂化。

256.      修行、学佛要有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探讨、怀疑和平等。

257.      科学家是站在所有巨人肩膀上探讨问题的人,是有怀疑一切精神的人;今天的修行者,应该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修行者。

258.      现代科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是:如何客观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259.      我们读书应该分成两类:精读的和泛读的,对本禅法来讲,《如何安心如何空》和广西、成都的两次讲座要精读。

260.      我的书读懂就是读懂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去理解。

261.      明白了理,剩下的就是事了;当然,没有事的基础,理也不会真明白。

262.      学和用是同时的,教和学是相长的。

263.      一个人担当的事情越大,受的煎熬就越多。

264.      做“好人”是有代价的。

265.      修行“集中消业”时,煎熬、痛苦和困难往往会在心理、肉体、工作和周围的各种关系上同时、同步爆发。对修行中因为“业力”集中释放出现的问题和不顺,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认识。见地不同,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266.      慈悲是从心(胸口的中丹田)出来的,慈悲的感觉就像海浪一样,可以包容一切;“智慧”是从心里流出经大脑展现出来的(简单讲为心使用大脑),智慧像剑一样,可以集中到一点,可以直接看清世间一切,可以斩去很多东西。

267.      当舍能舍,当取能取,就是一种智慧。

268.      世间事一定要按世间的法则去做。做好世间事也是一种修行。

269.      修行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是要靠资粮来转的。

270.       “福德资粮”的积累是通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亏是福”的生活态度在世间做事来达到的。

271.       “福德资粮”得通过“用”,才能转化成现世的果报。

272.      人人都想找捷径 ,殊不知老老实实地做就是捷径 。

273.      大脑中出来的是念头或想法,心里出来的是感觉,所以杂念一定是从大脑中出来的,感觉是从心里出来的。

274.      “做”是最根本的,“做”了之后再去讨论。

275.      道理只能让人信服,实修才能使人改变。

276.      迷是因为有盲区。

277.      做事情,尽量停在原始感觉上,不要去分别,一分别就陷到“分别妄想”中去了。

278.      爱与恨是比较深层次的情感。

279.      普通人一般都是向外找,而圣人则是在“这”(指向外找的过程),一转念往回返,这个差别就出来了。向外找的一般会往下“溜”,走那个轮回去了,往回返一般是往上走,按照道家的说法就开始成仙了,按佛家说法就是成罗汉、菩萨了。

280.      随着你的状态的变化,你看到的事情也是变化的。

281.      朦胧模糊的状态绝不是佛法的特点,朦胧模糊的状态对修行人来说是功夫不够的表现。

282.      真有“智慧”的人做事、想问题,一定是进得去,出得来的。

283.      虽然我们的过去对现在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但人的未来至少还有30%的不确定性,可以由我们当下的决定和努力来改变。

284.      真正的身体好是寒暑不惧的,是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的。

285.      肉体是自我“主体”与这个世界沟通的工具或载体,他/她既是接收器,又是发射器。

286.      能体是一个不同层次能量组成的复合体。

287.      发愿时一定要谨慎,要量力而行,不能乱发

288.      愿力化现是一个真实的境界。

289.      烦恼是我们心中沉积的东西与外界事物共振所产生的现象,心空了,外界的事物在心里没有了共振的对象,烦恼的现象也就没有了,将心中沉积的东西“转”化掉,是心空的有效方法。

290.       “证入”就是由门外进入门内并从此“呆”在门内生活的过程和结果状态。

291.       “认到”和“证到”,还是有区别的,如何从“认到”进入到“证到”,剩下就是功夫和时间的问题了。

292.      “幻”还是一种“有”,不是“无”,不究竟都可以称为“幻”。

293.      世间一切都是这样,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灭,没有“真”(永恒不变)的东西。

294.      就我个人而言,我只关心一件事儿,就是最终解脱的问题。如果不是朝这个方向走的话,我认为是浪费时间。

295.      舒服的感觉一定是基于身理和心理的,所以本质上都还在欲界里没有脱开。

296.      灵界是无量的,灵界不一定都是“能量型”的,也可以是“信息型”的。

297.      人通过恶劣的环境才能提升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