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2013-06-28 | 阅:  转:  |  分享 
  
《史记-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摘要】《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人物传记尤显风采。其中《项羽本纪》作为常为人所道,人物亦是各有千秋。文章正是以《项羽本纪》为研究对象,从称谓的使用、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人物性格侧面展现这三个方面探讨人物语言的特色。

【关键词】项羽本纪,人物语言,语言特点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史纪项羽本纪》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人物语言的特点尽显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语言艺术。

1、敬谦称谓恰当使用

古代讲究称谓的艺术,在不同的关系和场合,不同的称谓会有不同的作用。在《项羽本纪》中,称谓的技巧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以人物性格复杂的刘邦为例:刘邦对张良的称谓多次转变。鸿门宴前,项羽大军压境,自己的功业将毁于一旦,惊恐万状,无计可施,几次称张良为“君”。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显然这里刘邦在降低身价,以求得张良献计。鸿门宴后,刘邦一心想要靠张良应对局面,有求于张良又改呼张良为“公”。可见此时刘邦的心态是保全自己为重,甘愿贬低自己。(沛公)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也在转变。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时,忍气吞声,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沛公)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而在楚汉僵持未决,刘邦有足够实力对抗项羽之时,项王提出要和刘邦挑战一决雌雄,刘邦笑着推脱。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对自己称谓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刘邦对项羽最初的畏敬早不复存在。刘邦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真实可见刘邦的圆滑奸诈。

2、书面语与口语穿插

《史记》丰富的文学性在人物语言中也可见一斑。书面语和口语时时穿插,书面材料的文采斐然和民间材料的通俗易懂相益得彰,使人物语言更富有特点。书面语的文学性最重要体现在修辞格的运用。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比喻的手法使得人物语言生动形象,更能表现出说话人的心理和情感。而对比的加入,说理性会更加丰富,更易打动人心。如:(宋义曰:)“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民间材料作为《史记》编写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民间文学特有的表达方式进入司马迁的文章之中也是可想而知的。在《项羽本纪》中人物语言中包含着口语表达甚至是一些粗话也夹杂其中。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沛公)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范增)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出生野里,言语难免会有粗俗,范增自恃年高,言语中无所顾忌也可以理解。司马迁采集和运用这些民间语句,精心提炼加工,恰到好处的运用在人物的语言中,反使人物更加传神。

3、人物性格侧面展现

《项羽本纪》中重点刻画了两个人物即项羽和刘邦。此两人也是楚汉争霸的终极对手。从项羽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处都是肯定语气,多次使用“必”。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除了肯定语气,项羽还发出过感叹。这些语气透漏着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王者的霸气。例如在得知沛公妄想称帝时,项羽怒发冲冠。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也发出过疑问,但是他的疑问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回答的反问,透漏着强大的自我观念。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项羽自信到自负甚至有些骄奢的个性是他的软肋,但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坦坦荡荡、豪情冲天的英雄形象。反观刘邦,《项羽本纪》中,刘邦作为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语言在

《项羽本纪》中并不是很多,却重复三次出现了“为之奈何”,而且三次都是在和张良的对话中。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一句惊慌语,就见出刘邦好谋能听、善于用人。当张良询问刘邦是否认为可以和项羽军队相当,刘邦想回避又回避不了,不想说又不得不说,只得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刘邦急于求知怎么办,为求应变计谋已迫不及待。而刘邦再次询问时已是复入壁,深堑而自守。便又召来良将问询。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看似手足无措、无计可施的刘邦,还有一个锦囊一样为刘邦排除万难的张良。除了主角项羽和刘邦,文中还有无数一闪而过却鲜明可见的的人物,如范增。文中对于范增并没有过多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对于他的身世也是轻描淡写的说年七十,好奇计。可是细读之下,范增在全文中,更像是一个预言家。其对话很少,可是作用却是非同小可,几乎都存在着对未来走向的预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未卜先知、参透世事,司马迁如此安排,隐约可见他的一些迷信色彩和局限性,同时也借范增之言,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4、结语

《项羽本纪》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敬谦恰当符合民族文化传统、雅俗共赏并且符合人物性格特点。首先,这是和《史记》的双重性质分不开的。《项羽本纪》是人物传记,亦是文学著作,需要的是通过人物言行真实再现人物的生动面貌。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下》中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后世也多以实录美誉《史记》秉笔直书。其次,司马迁的自我情感也渗入其中。尽管个人主观因素的加入会影响后人对于历史真实的透视,但相比后世官修史书的陈词滥调,司马迁较为灵活客观的主观渗入恰到好处,对史料价值影响有限,增加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使其最终成为一部不朽之作。最后,司马迁收录和借鉴众多的民间语体形式。司马迁从书籍和民间考察中掌握了大量的资料,接受了先秦以来的采风传统,采取了全面的田野作业,通过在《项羽本纪》中把民间口头语言的加工创造提高,体现出了民间语言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2012[2].《汉语修辞格的阐释与比较》;姚智勤;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3].《史记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罗留义;《文学教育》2007年01期[4].《论文人发表网》;www.lunwenren.com;2013年6月26日[5].《<史记>百年文学研究述评》;曹晋;《文学评论》2000年02期[6].《论史记的民间语体色彩》;高志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献花(0)
+1
(本文系秦春富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