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在境内的姜庄村发现一处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图一)。据传该院落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40多年。从外观看其规模和气派,在全县范围内亦不多见。保存情况基本较好,每个进院清晰可辨。为了解和研究许昌县的民居状况和民居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 姜庄村位于许昌县西北部的桂村乡境内,距许昌市区约15公里。许昌县地处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常年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全县分岗地、平原和浅平洼地三种地形。姜庄地处岗地之上,盛产冬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图一 姜家宅院外景(东侧) 二、 姜家宅院坐落于姜庄村中心位置,在东西主路路南、丁字路口的西南角。因道路走向的缘故主人将宅院建成坐南朝北的坐向。原主人的生卒及生平不详,现居住者也都说不清楚有关宅子和主人甚至其后人的有关事情。只知道姜姓主人曾经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并用大量银子为自己捐过一个监生的名衔。可惜就在宅院即将完全建成,仅剩最后一进院的堂楼时,却不幸撒手人寰。后经一百多年的时代演变和家族变迁,偌大一个宅院在后人手中逐渐暗淡,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所幸时至今日,整个院落的形制和格局基本完整(图二)。 图二 姜家宅院现状平面图 宅院屋宇式金柱大门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即文王八卦之坎位。这一点和许昌县境内的其他几处同样坐向的宅院一样。大门单间七架,上下两层。通面阔3.6米,通进深5.2米。硬山灰瓦屋顶,屋脊高出两侧近一米,尽显高大气派之势。檐下额坊上的木雕及墀头上的砖雕在“破四旧”时期被人为毁坏,令人惋惜。大门两侧的一对雕工精细的抱鼓石保存完好。 穿过大门,是一进院,一进院由倒座、东西厢房和二门围合而成。五间两层倒座楼分列大门东西两侧,东面三间西面两间。倒座进深七架,硬山灰瓦,清水墙。前后檐墙比大门均略微后退,以衬托大门尺寸的高大。倒座(含大门)通面阔17.96米,为许昌县所有民居之最。倒座后檐墙的上部雕有额坊形状的砖雕组合,几可乱真(图三)。从平面图上可以发现,倒座东端伸出东厢楼房的后檐墙约一间的宽度,打破了整个宅院以后檐墙为围墙的矩形格局,猜测不出所为何故。院内原有的影壁墙和西厢房都已不存在,仅存一幢两层的东厢楼房,厢楼房面阔三间,二梁七架,硬山灰瓦屋顶,四面清水墙。因久未住人,厢楼屋顶的前坡已有局部塌陷。据父老讲述,原来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有墙体连接,其中轴线位置就是二门,是一座河南民居中常见的内门单间小门楼。如今这些已都见不到了。 二进院仅有一幢客厅,也叫过厅,是二进院的主房。客厅三间九架,通面阔9.4 三进院里,空荡荡的庭院只有一幢五间两层楼房,为该进院的主房。从方三丈的后檐墙到该楼房的前檐墙距离10.54米,显然是留有东西厢房的位置,但却并不存在,不知是破败拆除还是一开始就没有建。楼房明间前后有门,为过厅楼。过厅楼通面阔15.5米,通进深4.5米。两层七架,硬山灰瓦屋顶,四面清水墙。如今北边房门已用砖垒砌起来,只留南门进出,这样一来使得楼房像座坐北朝南的堂楼。从该楼房的南面进入房内,顿觉进深尺寸的局促,这和外观宽大的体量比较似乎显得不太协调。本打算上到二楼一看,发现五间房子的楼板已荡然无存。据现在居住该屋的老人讲,所有的楼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吃大伙”那阵全被一块块拆去当柴烧掉了。面对此情我们再次无言,这种惋惜之痛始终伴随在普查的过程之中。四进院的东厢楼房与三进院的主楼房之间只有四十多公分的距离,之间以短墙相连,短墙略低于房屋后檐口。站在东侧观查,明显可以看出该院落是以房屋的后檐墙为围墙,空挡处以高墙连接,围墙高近六米,想来宅院当年是何等的森严。四进院的东厢房(西厢房已不存在)也是一幢两层楼房,三间七架,硬山灰瓦。从地面到檐口高度为6.2米。两次间的牗窗由砖块倒角磨边垒砌而成,房门下面是一道矮矮的青石门槛。有趣的是门槛靠近一端处一个方方正正的豁口,这引起我们的好奇,询问主人才知道原来那是建房时专为小猫留的通道。细微之处,也反映出深宅之内不乏温馨的生活情趣。 姜家宅院因坐南朝北,主房自然在院落的最南端,北为前,南为后。根据旧式民居“前不压后,右不压左”的高度控制准则,主房的高度必须统领全局。因此远远望去,整个院落房屋的屋脊从北到南依次增高。反映出旧式民居建造中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