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人用溪水洗碗。 移民搬迁后,塔吉克牧民在河沟给羊洗澡。 结婚仪式中的盐水 移民搬迁后,夜里互助引水。 [历史追溯] 生活中的水文化:文学与日常生活 笔者将塔吉克族的水文化分为:生活中的水、生产中的水和观念中的水3个类别进行分析。当然,观念中的水文化来源于塔吉克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水的认识;反过来说,生活中的水文化和生产中的水文化又是观念中的水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而文学中的水文化恰恰记录并见证了水文化发展的脉络。 塔吉克语中和“水”有关的词语来源于日常生活,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又丰富了塔吉克语汇,特别是关于“水”的词汇,如求雨石、管水者等。水文化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又回归到生活中去诠释生活。塔吉克人对水有着很细致的观察和认知,在与“水”相关的语汇中,塔吉克人对水的种类的划分,如:泉、热泉、河、湖、洪水、雨、冰等等,反映出自然环境在语汇中的具体体现;从水的清洁程度,如:浊水、脏水等,可见其对生活、生产用水卫生的重视。而这些词语不仅仅是对水作为自然存在的认识,同时也是塔吉克人在文化观念与环境行为中的意义符号,是塔吉克人积极适应自然资源——水环境的结果。 “水”在塔吉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从神话到传说,从谜语到谚语,处处体现了塔吉克族正义和邪恶、好与坏、美于丑的价值分类标准。 民间传说中对水文化的反映,可以看到“水”被符号化,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鲁斯塔木泉的传说》讲述了被各地人称为“鲁斯塔木泉”的由来。在塔合曼的坦基山入口处有一眼清泉,过往行人多在此饮水歇脚。相传,当年鲁斯塔木在比赫别肯战胜暴君后,便朝慕士塔格峰方向走去。当他来到塔合曼的坦基山谷时,手指用力插入土地,当他拔出手指时,地上竟出现一眼清泉。鲁斯塔木饮水解渴后就走了,泉水却留到了今天,成了过往行人的福地。 情歌在塔吉克族民间流传也很广泛,且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内容。如:“我为你陶醉啊我美丽的月亮,我悲伤地哭泣,眼泪流成了河。”“爱我不要像河畔上的花朵,早晨开得娇艳,傍晚就没有水色”等等。还有,《雪白的羊奶里》:“……喷香的油锅里,不能落进点滴的水。我俩的爱情里,不能有杂乱的私心。”这种化情思为景物、以景物表达感情的构思方式,就是“比体构思”,常被人们使用。 此外,塔吉克族谚语中也有反映水文化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的人像慕士塔格那样顶天立地。慕士塔格的水是圣水”;“水出自冰,冰出自水”;“喝莎车的白面粥,不如饮兴干的水”;“宁喝朋友的开水,不喝敌人的奶茶”;“给麦子浇水时,野草也可以喝到水”;“拽着狗尾巴过不了河”;“过河不可横渡,登山不可直上”;“站在冰上是长久不了的”;“雨下多了会冲坏草地,话说多了会招来麻烦”;“不要娶大坂那边的姑娘,不要种大河对岸的土地”;“知识就像泉水,挖得越深越纯净”等等。 塔吉克人家中有新生命诞生后,首先要将宗教人士或长者请来,商量如何为孩子取名。有时候,他们会用帕米尔地区有名的地名、山名、植物名、河流名作为小孩名。塔吉克新娘出嫁前照例要被关进一间小屋,盖上厚厚的被子直到浑身是汗,这是新娘洗澡的另一种完成方式。而塔吉克人在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要同时喝一杯盐水,吃一口肉和馕。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实行土葬。土葬是伊斯兰教葬俗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干旱缺水的阿拉伯半岛,五谷及花草树木根植于其中的土被看做是洁净物。因此,伊斯兰教规定,在做礼拜无水净身之时,可用土代替;人死后要埋入土中,也是“以身归土,因其清净”之故。 由此可见,“水”在塔吉克族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日常生活到宗教信仰处处离不开水。尤为重要的是,“水”在人生礼仪中的作用,如取名、结婚、丧葬等,均反映了塔吉克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有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生产中的水文化:历史与现实 大部分塔吉克人长期从事畜牧业,过着半定居的游牧生活。从历史记载来看,塔吉克族从事农业生产亦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水是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耕地的扩展,还是草场建设,最大的制约和瓶颈就是水。塔吉克族从古代就开始建设灌溉设施。被塔吉克人称做“帕尔哈德渠”的古代大渠遗迹至今还在。“帕尔哈德渠”起自塔县达布达尔乡的艾杰克波依,一直延伸至提孜那甫乡的斯台尔克孜,全长80多公里。 在塔吉克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中有修渠引水节。这个节日属农事节日,反映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勤劳的塔吉克族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活动。塔吉克族人所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气候寒冷,冬季山水冻结,当春季来临时,需要砸开冰块,引水入渠以开耕播种。但一户人家单独引水开耕绝不可能,须全村人一起出动,引水节便是在这一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春季的来临,人们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撒土(撒土可以加快冰融速度)并准备好各种工具,还要烤制3个节日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引水工地)。引水这天,全村人在“穆拉甫”(水官)的带领下骑马到引水点,参加破冰修整渠道的劳动。引水入渠之后,人们聚在一起,共食带来的节日烤馕,小孩子们则相互撩水嬉闹。之后,人们共同祈祷,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接着,人们举行隆重的叼羊、赛马等活动,庆祝引水成功。这种时候,全村一片欢呼。生产中的水文化便是在集体团结劳动和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如今塔吉克族人对生产所需的“水”是如何使用的呢? 塔县中学生物老师依拉木江告诉笔者:每年的3月18日左右,当地人会自发组织在一个叫“辛冈”的地方举行“引水节”,参加的包括提孜那甫乡、塔什库尔干乡、塔干镇的群众。各村的村民会自带吃的,在村委会组织下开展宰羊、叼羊等活动。这个“引水节”要赶在3月21日的“肖贡尔巴哈节”(塔吉克语意思是“迎春”,较普遍的说法是“诺鲁孜节”)之前,当然山上有时在3月18日还有雪,有时甚至到4月或者5月还有雪。但是,人们认为“肖贡尔巴哈节”是打扫卫生的日子,不能让灰尘落在水上。一冬天没水,“引水节”之后,水可以将灰尘冲走;所以,“引水节”要赶在“肖贡尔巴哈节”之前。但各乡具体时间可能有不同。 上述案例反映的是塔吉克族人过“引水节”的情况。由文献到访谈的差异表现在:从民间自发组织到村委会的组织管理,其间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集体行为,从社会记忆到个人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个案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变迁和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即文化变迁不是对原有文化的完全抛弃和丢失,文化传统是在文化变迁之后,由产生的新文化发挥其功能。 可见,水资源是否充沛和分布区域往往决定了农牧业的发展范围,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水平较低的状态下,自然环境往往决定生存空间。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坐以待毙,从挖渠引水、发展灌溉农业就可以想见当时的塔吉克族人在利用水资源方面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和形成了塔吉克文化中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观念中的水文化:文献与田野 塔吉克人的原始多神信仰在“四要素”观念中亦有鲜明的表现,在塔吉克人看来,世界是由“阿甫”(水)、“阿太西”(火)、“哈格”(土)、“哈瓦”(空气)这4种要素构成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亦由四要素融合而生成。人的生命存在于四要素互相平衡之中,倘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那人的生命即告结束。 塔吉克民间的算命占卜者、仍以水、土、气、火来测定人的性格脾气。水的自然属性湿润、清凉,万物靠水生长,故而塔吉克人有“水即繁荣兴盛”的说法,认为脾气性格如水的人将永世幸福。塔吉克族人的谚语“一切生命全在于水”即反映了此种观念。这样,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人按性情被分成4类:水性(柔性)、火性(热性)、气性(轻浮、变化不定)、土性(重性:持重、老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塔吉克族人对于水的观念是如何体现的呢? 提孜那甫乡村民贾米力在访谈中说:“塔什库尔干的水,被太阳照过的、露天的水是‘男水’;而像喀什的水、地下水,没有被太阳照过的流淌的水是‘女水’。早上,用这样的水(指“男水”)洗脸,一天都会有精神并且有醒酒的功能,可以缓解头疼。” 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村民谢勒买买提在访谈中说:“如果塔县的冰山不在,喀什就不在;大同的山没有,水就没有;水没有,阿巴提镇就没有。老人曾经给我们说过,太阳、风、水、土四个东西存在,我们就存在,虫子也存在,缺一个什么也不能存在。” 这两个访谈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塔吉克族人关于“水”的世界观:一个是对水进行了性别上的划分。通过水的自然现象的不同,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即性别划分,形成对世界“阴”、“阳”理解的分类,并且给予心理上的暗示:“男水”有实用价值和功能,能治疗头疼,终于“民族”观念:回归对自我的解读(醒酒)。一个则是从与水有联系的事物伸展开去、形成认识,他将代表地缘特征的自然现象“冰山”和“山、水”作为一种地缘象征符号化,并将其与地缘捆绑在一起形成整体,即(1)雪→冰山→塔县→喀什,(2)山→水→大同→阿巴提镇;认知方式是采取由内及外,由自然物及地理,再去认识和理解另外一个地理环境,即凭借“已知”了解“未知”。这些都是塔吉克族人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的文化表现。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在塔吉克族人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水”不仅是原始多神信仰体系的要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塔吉克人将“水”置于对宇宙的认识系统中。从传统到现代,从信仰到科学,塔吉克族人给“水”的自然属性赋予其文化意义,形成其独特的水文化。 [田野手记] 各族群首先居住在其发源地,随着自然资源条件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族群之间不断的征战,各个族群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迁移。然而,不论如何迁徙,各族群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并形成了各自的水文化。那么,什么是水文化?塔吉克族的水文化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和特征呢?有学者说:“所谓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信仰,利用水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整合。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或是通过神话、传说等想象和幻想的形式折射出来的历史真实,是一个民族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和管理水资源的制度,则是在关于水的认识与信仰这一核心文化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 塔吉克族是跨境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据2010年人口统计,共有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等地。1999年,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袭击自治县所有乡镇,布伦木沙乡受灾最为严重。经喀什地委、行署研究决定,在岳普湖县东端划出一块5万亩的空地作为搬迁居民区。2000年3月,第一批140余户移民开始搬迁。在长期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影响塔县的移民搬迁有生态原因、人口数量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在生态方面,雪灾、地震、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在人为方面,2005年人口数是1949年的近4倍,牲畜存栏数近6.7倍;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是扶贫安居。 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塔吉克族生活、生产、文学和观念中的水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梳理了塔吉克族长期存在的水文化现象,并且对塔吉克族移民搬迁后水文化的适应做了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塔吉克族传统水文化的积淀与移民后水文化的适应情况。 [田野镜像] 阿巴提镇的塔吉克族人:移民与适应 阿巴提镇是塔吉克族人现在的定居点。那么,塔吉克族人的移民点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从山上搬下来的塔吉克族人是如何适应山下的水环境的?又形成了哪些与水有关的文化适应呢? 据说,在选址时共对5处地方进行了讨论,但最终选择了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进行移民开发。原因主要是:有水、土地多、交通方便、附近有开发的先例等这样几个因素。那么,这里的水资源情况到底如何? 笔者调查得知,目前这里已建成苏皮肉孜引水渠,设计流量为3立方米/秒,长达4.5公里,是阿巴提镇农业发展的主干渠;主排碱渠一条,设计流量为1.5立方米/秒,全长为1.4公里。另外,该地区地下水相当丰富,水文地质钻探资料表明,地下储水量为1.7亿立方米。笔者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实际情况如何?能打井吗?喝的水够吗?农业用水如何处理? 访谈1:这里的沙土地还能长得出庄稼来,在板结地压根儿什么都种不出来。由于阿巴提镇地势低,从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渗透下来的盐碱本来就多,所以,在这里打不了井。虽然挖个2~3米就有水,但是挖到地下20米,还是盐碱水,喝不成。 访谈2:每天中午2点和下午8点(北京时间)来一个小时的自来水。有时候两天不来水,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星期都不来水,有时候什么时间都有水,是否有水不固定。所以,要洗衣服时一定要先把水预留够。 访谈3:这里的还可以(指水),这边方便,这里有自来水,那边(指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的话还要到河里提;但是田里用的水,大同方便一些。 访谈4:大同的水甜得很,喝了有使人轻松的感觉,我们用小水桶盛。这里的水喝了让人想睡觉,用大水桶盛。有时候一天来2次水,有时候来3次水。上面(指巴楚大河)来的水少,给的水就少;上面来的水多,给的水就多。有时候我去邻居家借水,有时候他们来我们家借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候去劳动,一天不回来,过了接水的时间就去邻居家借水,这在大同是没有的。一般用早上的水喝奶茶,中午的水也多用于喝奶茶,晚上做饭。劳动多的时候,大碗能喝5~6碗。 可见,有水资源不代表就能食用和使用。由于洪水冲毁了家园,这部分塔吉克族人从高原搬迁下来。移民对水资源的需求,又使原本盐碱化就严重的阿巴提镇面临更大的难题。关于饮用水,政府在修建房舍时,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管,但是,不是随时都有水的。 在上述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阿巴提镇的用水情况。第一,自来水这种取水方式很方便,但供水时间不确定。第二,大同的水的口感很好,但有些搬迁来的村民不适应这边的水。第三,由于缺水,借水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事情,因此,盛水的容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获取水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大同,从河里取水不受时间限制。在阿巴提镇,用自来水很方便,但受时间限制。如果急用水,得用毛驴车等交通工具到阿巴提镇两头的水渠里取水。 可见,随着水环境的变化,塔吉克人的水文化开始了积极适应的过程,表现在:第一,取水时间的固定化导致塔吉克人对时间观念的强化。第二,盛水容器和借水方式的变化,加强了塔吉克人邻里交往的互动。第三,为了获取水,对新的交通工具(如毛驴)的适应。当然,在口感上和观念中对水的认知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这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调整的。 在农业生产方面,搬迁下来的移民面对新的自然环境,原有的生产劳作知识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起初他们并不适应夜里浇水灌田的劳动方式。因为,在山上水资源不紧张,不需要卡时间浇水。另外,种下庄稼后浇水的时间也不同。 从大同乡搬迁下来的阿依克日克村的塔吉克族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山下的环境和条件,山上的关于农业灌溉用水的地方知识和文化观念在山下受到冲击,由于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搬迁下来的塔吉克族人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由于地多,又大多是盐碱地,所以,山下的塔吉克族人白天、黑夜都忙于给地浇水,试图压住农田里的盐碱。面对新问题调整新视角,形成新的地方知识和文化观念来积极适应新环境。 [结论与反思] 正确理解文化与环境的互动 虽然每个民族都有与水有关的文化习俗,都视水为生命的本源,但却很少有民族如塔吉克族这样,对水怀有如此特殊而真挚的感情,以至其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与水有关的文化因子。文化的产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累而成的,塔吉克族的水文化可以溯源至北魏。从最初的发展看,水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对塔吉克族的生产劳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产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影响到语汇的使用,形成符号的记忆。在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里,水也因此成为人们记录、咏唱的对象和智慧的象征,历经千百年来风雨的洗刷,沉淀为塔吉克族的内心精神生活。 水作为塔吉克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已然成为塔吉克社会的集体记忆力。这种社会记忆是一种集体行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将其作为族群边界的文化丛,从而形成“我”与“他者”的界线(文化认同)。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水文化是塔吉克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水文化的解析中,笔者采用分类叙述,即将水文化从生活方面的语汇和日常事项、生产方面的历史记录与实际情况、文学方面的民间分类故事与诗歌和观念方面文献梳理与田野资料里反映。可以看出分类既有主位视野,也有客位视野,这里研究的视角不在于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在于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历史文本与田野资料进行对话与互动,还原水文化的根源及其发展的旅程,对于保护塔吉克族的文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要具有经济实力,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厚度和民族魅力,经过提炼和改造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民族现代化的宝贵财富。文化价值同文明和发展密切结合,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共有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日益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学也与其他学科一样,将目光投向这一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人类学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它更多将目光集中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通过文化与环境的互动,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人类学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保持民族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是什么,那不仅仅是传统物质因素的保持,也不单纯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牵涉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信仰、仪式等各个方面,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学并非是一门技术层面上的科学,它不见得能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一种文化,确认文化特质,然后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