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大黄甘草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6-28
[组成用法]
 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应用]
 1.以呕吐为主症的疾病。 如贲门痉挛、妊娠恶阻、急慢性胃炎、幽门水肿、急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先天性贲门扩张症。
 2.伴有腹胀、大便不通的身体上部疾病及有上升趋势者可用本方。如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牙龈炎、头痛、眩晕。
 3.其他疾病。如小儿夜啼、小儿厌食、新生儿不乳、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尿潴留、习惯性便秘、新生儿胎粪不下。外用治疗冻疮。
 [经验参考]
 本方对属里热证的“食入即吐”有较好的疗效,吐吐多为突发性,程度也颇剧烈。《外台秘要》又治吐水。《豚园医案》载曾某患伤寒—个月未愈,后变呕吐,食入顷刻吐无余,诸医技穷而却走。 肖氏见其满面红光,舌红而有刺,脉洪数,大便硬,与大黄甘草汤而瘥。房景芬治一65岁女性,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人即吐,有时汤水难下。X线钡餐印象为贲门痉挛。经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治疗罔效。诊见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处以大黄12g、甘草6g,水煎分两次服,药进一剂,食人而不吐,继进二剂而告痊愈(河南中医,1989;5:)。
 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早巳突破仲景原文。《圣济总录》治水黄状,面目俱青,狂言妄语,声不出者。《古今医鉴》变汤为散,名老军散,治发背痈疽,疔毒恶疮,一切无名肿毒,掀热初起,未溃者。《张氏医通》治痘为痰闷,不能发出者。《类聚方广义》治胃反,嗝噎,心胸痛,大便难者。
 本方所主之便秘,其大便干结当不甚,若干硬燥如羊屎,应酌加芒硝以软坚。对于习惯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黄久服可致肝硬变、大肠黑变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所治疗的上部病症,多伴面红目赤、舌红有刺、心烦口苦、腹胀便秘、脉实有力之里热证。所治之法乃上病下取,故大便以通畅为度。若腹满胀甚,疼痛拒按者当选承气类方。
 [原文点睛]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十七条)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论精选]
 莫枚士:此诸下方之祖。加芒硝为调胃承气汤,必效。以此治胃反、吐水及吐食神验。论云食已即吐,当兼水食言(《经方例释》)。
 浅田宗伯;此方,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也。导胃中壅闭于大便,而止上逆之呕吐也。妊娠恶阻,不大便者,亦有效。同理,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小便亦通,虽与此方异法,而理却同。其他一切之呕吐,属于胃肠热者,皆可用之。欲辨胃热,即大便秘结,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热,或目黄赤,或上气头痛,则可知为胃热矣。若以上冲为目的而用之,即无大误。虽虚证而大便久燥结者,亦可用此方,是权道也,不必胶柱……(《勿误药室方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