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大运河申遗点扫描

 苏迷 2013-06-28

四条故道七个点段明年有望成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大运河申遗点扫描

 
  □苏报记者 施晓平

  今天是苏州第9个文化遗产保护日,苏州的文化遗产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目前全市已有9个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流经苏州的京杭大运河,也将以“中国大运河”的名义于明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这一项目的国家申遗文本已通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世界遗产专家将于七八月份赴我国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市文广新局(文物局)方面介绍,我市共有四条运河故道和七个遗产点段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点,苏州也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
  根据申遗时间表和相关工作要求,2012年1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大运河苏州古城核心点段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同年5月,市政府又下发《关于印发大运河苏州段申遗工作任务的通知》,将大运河苏州段申遗各项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此后,市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召开专题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确保申遗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目前,这一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故道七点段以“古城”名义打包

  苏州古城与大运河紧密相关。专家评价,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在苏州众多的遗产中,共有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四条运河故道,以及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七个遗产点段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点,并以“古城”概念打包进行申遗。其中最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是以下七个:唐代以来就作为苏州大运河航道之一的山塘河及其历史街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虎丘云岩寺塔;连接大运河与城内水系、连通内外城的盘门水陆城门; 明清漕粮仓储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见证古代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全晋会馆;集水利、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古代桥梁杰作宝带桥; 江南运河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吴江古纤道。

  数数苏州七个重点遗产的价值

  我市的七个重点遗产,价值到底体现在哪?市文物局对此进行了以下阐释。
  山塘历史文化街区
  山塘河是大运河西北方向进入苏州古城的主干河道。825年,苏州刺史白居易组织百姓开凿山塘河,并沿河筑堤为路,人称白公堤,即今之山塘街。明清时期山塘河两岸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百货辐辏,是苏州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如今,山塘河、街东段民居临水构筑,水榭水阁参差错落,各种河埠、石级依次掠出水面,便于居民取水、洗涤或从船上购物;西段两岸花木扶疏,一派郊野风光。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居民80%以上为原住民,保持着大量传统生活习俗。2010年,山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虎丘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为大运河苏州段地标性建筑。建于959年,是江南运河沿线现存最早的建筑遗存,为七级八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是现存八角形楼阁式宝塔中年代最早、规模宏大而结构精巧的实物。其套筒式结构使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为古代高层建筑的杰出代表。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平江河是苏州城内“三横四直”水系中的第四直河,通过东西向的大柳枝巷河、胡厢使巷河、大新桥巷河等支河与大运河(东护城河)直接贯通。平江路东侧是苏州古代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如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与13世纪《平江图》上所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一致,街区内传统建筑占建筑总量的90%以上,是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地区。其中,现存于平江路北端的丰备义仓,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是大运河沿线官仓的重要例证。2009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全晋会馆
  全晋会馆又称山西会馆,原在阊门外山塘街,1860年毁于兵燹,1879年重建于平江路中张家巷,为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会馆建筑群。建筑精美,其中戏楼兼得山西传统建筑与苏州传统建筑之特色。戏台顶部穹隆形藻井,由632块木雕构件以榫卯组合成旋转放射状,可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是古代声学技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杰出典范。是19世纪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晋会馆现为中国昆曲博物馆,主要从事昆曲实物及历史资料的收藏、研究和展览,并开设昆曲星期专场演出,实现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美结合。
  盘门
  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由水陆城门及两侧城墙构成,西、南傍古运河,为连接大运河与苏州古城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我国古代水陆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也是我国唯一保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其周到的备战设计为国内孤例,是城市建筑和军事防御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盘门是苏州古代防洪的重要水利设施,这种“面东背水”的抹角做法既可避免西来激流冲灌入城,也可避让急流的正面冲击,减慢水流速度,以防过往船只与城墙碰撞。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
  宝带桥位于苏州古城南大运河西侧,横跨澹台湖东出口,与运河并行。始建于816-819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因形似宝带而得名。现存桥梁全长317米,面宽4.1米,共有53孔联缀,为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营造技艺的杰出范例、中国四大名桥之一。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以桥代堤,沟通陆路,其53孔设计有利于太湖洪水宣泄。在营造技术上,宝带桥运用了软地基加固法和“柔性墩”、“刚性墩”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抵抗了来自单向的水平推力,又减轻了桥身的自重,减少了阻水面积。这体现了我国古代造桥匠师对结构力学的认识深度及其聪明才智。
  吴江古纤道
  古纤道位于吴江段运河西侧,为目前江南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唐元和五年(810年)由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现存纤道为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主要由纤道本体、南七星桥等组成。2006年,吴江古纤道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