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颤证中医中药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6-29

颤证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缓动症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颤证治疗的诊断要点

  • 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 颤证治疗的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挟痰,互阻络道而成。

    临床当分标本、虚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者为虚,风火挟痰者为实。如虚实相兼为病者,多以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为病之标。治以益肾调肝,补气养血,清化痰热,兼以熄风等为治疗本病之法。

    颤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肝肾亏虚型
    【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肢体麻大,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

    1.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克,龟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血两虚型
    【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当归12克,熟地黄18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天麻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热动风型
    【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橘红6克,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黄芩各12克,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猴枣散,每次1支,每日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