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夫妇在经历了长久的婚姻后选择分手,当我撰写一本有关这个话题的书时,我发现一句法国的老古话说得非常贴切:“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是他们两口子的事,我怎么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离婚?” 当戈尔夫妇,这么一对儿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决定结束他们长达40年的婚姻而不对外公开原因时,虽有古语为训,但外界的猜测还是沸反盈天。公众对此种事件的反应已然形成一个套路,刚开始是震惊和怀疑:“他们不是一对模范夫妻吗?” 接着是愤怒:“全是假的吗?他们在人前接吻也是在表演吗?” 最后是担心:“是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这个下场,我会不会也重蹈覆辙?” 对于老年离婚而言,上诉发问只是一些泛泛又不够确切的揣测。负责离婚事务的律师们告诉我,他们客户增长最快的部分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这些离婚事件中,丈夫冷落妻子见异思迁的情况并不占绝大多数。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在2004年对1147人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都是在40岁至60岁这个年龄段离婚的人,结果发现在晚年离婚中,女性首先提出的比例要高于男性,而离了婚的女性也更倾向于再找一个伴侣。 为了写我那本书,我采访了126名男性和184名女性,他们的婚姻在维持了20至60多年后破裂。最令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些人在决定离婚时所表现的勇气。对他们来说,离婚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耻辱,而是一种机遇。 “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双方都在改变,但他们却忘了告诉彼此。”莉莲·赫尔曼如是说。很多夫妇在意识到应该离婚时,他们都灵感突至,接着就决绝地去找律师。他们在做着一切时并未将彼时舒适安逸的生活、漂亮轩敞的房屋、长大成人的子女考虑在内,他们厌倦了彼此,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不能再继续生活在一起,他们要离婚。 在我的采访对象中,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坚称自己离婚并不是盲目而为或一时冲动。他们大多提到“自由”,另一个出现频繁的词是“控制”,这些人想在余生将自己的人生牢牢抓住。女人们厌倦了打理家务,照顾丈夫,操心子女;男人们则厌倦了工作养家,妻子不再以他为依靠,子女的翅膀也长硬了。他们厌倦了这一切,想留点时间来找回曾经的自己。 当配偶中的一方想退休时,另一方也许还想继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夫妻间就会出现情感的裂痕。一方可能会想“他(或她)对我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而另一方则可能抱屈,“我还以为没什么问题,我们不是从没争吵过吗?”这样,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之间就逐渐失去了默契和期待,转而寻找一些新的激情。 有一种男人,换妻子就像换衣服一样频繁,其中一个这样告诉我,一旦女人“打起生儿育女的主意”,他就会跟她离婚。在采访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种女人,她们只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带自己出去交际玩乐的男人,回家之后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扰。 许多离婚的故事都带着这样一番说辞,“这是我的机会,如果我不抓住的话,就再也没有了。”不管是那些努力经营过婚姻的夫妇抑或只是一时冲动的决定,一旦离婚,他们都鲜有遗憾。男人如果想找一个新伴侣,简直就像探囊取物;至于女人,她们也能在两年之内得偿所愿。 如今,离婚是越来越容易了。较之以往,人们退休之后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不管男女,他们都有足够的财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离婚所带有的道德色彩也逐渐消褪,要知道一个世纪前,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还把离婚称为“社会大地震”。但几十年后,玛格丽特·米德就宣称,一个女人需要三个丈夫:一个在年轻时满足欲望,一个在抚养子女时供养家庭,一个在颐养天年时相伴左右。到了21世纪,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这位英国小说家就把离婚之后的生活称为“第三期”。她在小说《七姐妹》中写道,“依赖我们的不是去世了就是成年了,不管好赖,我们自由了。” 那么,我们也无需为戈尔夫妇婚姻的终结感到震惊或遗憾。相反,我们应该祝愿他们独立而平和地享受各自的“第三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