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什么事情都不用我做,长大了我会做什么?

 東泰山人 2013-06-30

从小什么事情都不用我做,长大了我怎么会做呢?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3-06/30/content_2302356.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6-30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潘小娴

  我们家的大人天天围着我转,每天怕我睡不够,总是由妈妈拽我起床,然后帮我穿衣、洗脸。爷爷负责上学接送并背书包;奶奶负责我的吃饭,包括喂饭;爸爸负责陪我学习功课。我该做什么呢?我又能做什么呢?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潘小娴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以便将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是,事实上,却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太差,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不愿意自己独立去做。

  儿童专家认为,如果孩子的懒惰、依赖不及时调整,就会像一种传染病蔓延到孩子的各个方面,生活上、学习上,乃至以后的工作中。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小开始,只有从小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孩子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

  家长包办,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

  说起孩子,有不少家长总会很无奈地说自家的孩子太不独立了,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都读小学了,每天要父母叫才起床,上学要父母帮忙整理书包,衣服要父母帮忙穿好。

  白天,父母只好劳心劳力地帮忙孩子打理上学的一切,而到了晚上更是吃力,不看着孩子,孩子就不会做作业。

  甚至有的孩子上大学了还要家长陪读,二三十岁的人了还要依赖父母,连最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都不具备。家长们感叹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懒惰如此依赖呀?

  而孩子们自然也有自己的委屈,读小学三年级的强子很疑惑地说:“从小什么事情都不用我自己做,长大了我怎么会做呢?我们家的大人天天围着我转,每天怕我睡不够,总是由妈妈拽我起床,然后帮我穿衣、洗脸。爷爷负责上学接送并背书包;奶奶负责我的吃饭,包括喂饭;爸爸负责陪我学习功课。我该做什么呢?我又能做什么呢?”

  在指责孩子不能自理、不能独立的同时,我们家长应该先反省一下自身是否为孩子的独立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要知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获得。

  在父母手心里,孩子无法了解自己,在父母的掌控下,孩子更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高度。而正是因为家长太宠爱孩子,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才让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养成了懒惰和依赖的习惯,自然就无法独立做任何的事情。

  如果懒惰、依赖不及时调整,就会像一种传染病蔓延到孩子的各个方面,生活上、学习上,乃至以后的工作中。所以及早杜绝孩子的懒惰和依赖,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父母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培养独立意识,从两岁开始

  很多家长认为,两三岁的孩子,还是处在弱小的时期,什么也不懂,哪来什么独立意识?

  但儿童专家认为,其实,孩子在一两岁开始就表现出了独立的欲望。比如说,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孩子总是要挣脱达人呵护的臂膀;刚会拿筷子的孩子,总要固执地自己吃饭,并拒绝父母的帮助;孩子喜欢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不管气候是否适宜,不管家长是否满意;孩子也会尝试认真去做一件事情,比如,去洗手,还会很果断地叫着“我自己洗”,等等,这些行动都表达了孩子们渴望独立的需求。

  但是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这些独立需求并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担心孩子摔倒碰着,担心小手洗不干净之类的小问题,于是,什么事情都着手替孩子操办了。而正是家长这种呵护的想法,“扼杀”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发芽与成长,致使孩子失去了培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家长们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独立的需要,并且能够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与合理的引导。

  儿童专家建议,从2岁开始,孩子的动手能力已经逐渐增强,这时候就可以开始试着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要是孩子能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家长不妨将决定权下放给孩子,让他自己做决定。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等,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快乐,以便增强孩子独立的自信心。

  培养独立性,从细节开始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在一定的实践和教育作用下慢慢养成的,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加以教育和引导,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 锻炼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期孩子处于行为的敏感期,并逐渐表现出独立意识,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洗脸,自己背书包,自己吃饭,鼻涕流出来让孩子自己擦,等等。

  一定要注意,家里绝不能将孩子当成中心,让所有人都围着孩子忙得团团转,而孩子只是站在那里观望与等待,这样,孩子什么也学不会。

  2 遇到困难自己去解决

  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果遇到问题就求助父母,那么,孩子不仅不能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可能会形成依赖的习惯。

  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就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引发自卑感,从而失去尝试新任务的勇气。

  另外,孩子之间争吵抢玩具,这些事情也可尝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练习和提升。

  3 教孩子认识时间

  很多家长对教孩子认识时间不以为然,觉得到点了,我叫叫孩子就成了,不必要那么麻烦。其实,教孩子早点认识时间,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形成一种自律的独立性。比如,晚上几点睡觉,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等等。

  一开始孩子是没什么时间概念的,家长一到钟点可以略加提醒该干什么事情了,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能形成到点就该干什么的好习惯,对自我管理的独立性也能逐渐形成。

  经验之谈

  抓住机会,锻炼孩子独睡自信心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要和父母分床睡觉了,可是很多孩子的独睡都不太顺利,这是让很多家长非常头痛的问题。不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案列,家长苏苏说他的儿子杉杉两岁出头就开始自己独立睡觉。而有意思的是,杉杉自己一个人睡觉,却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促成的。 

  儿子杉杉两岁两个月时,有一晚上,苏苏陪杉杉睡觉,杉杉左翻右滚了好一阵,还是睡不着,他知道杉杉是在找妈妈,但妈妈正忙着呢。

  隔了一会,杉杉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陪我一起睡。”苏苏对杉杉说:“妈妈有很多活要做,她要洗碗、洗衣服……”杉杉马上说:“那爸爸去干活,叫妈妈来陪我睡。”苏苏说:“爸爸去干活,也一样不能帮妈妈呀,因为爸爸要做其他的活,收玩具、晾衣服……”杉杉想了想说:“那爸爸也去干活吧,我一个人睡觉。”苏苏一听,蹦地跳了起来,赶紧走了出去,走出去之前,他注意让房门开着。

  苏苏和妻子躲在大厅,老听到儿子在床上踢来踢去的,有几次他们都很想进去看看,但还是忍住了。后来,等到晚上11时了,他们才进去看杉杉,杉杉睡得歪七歪八,床弄得一团糟,被子也只盖了一点点,但因为已经是5月,天气已转暖,也不会冻着。 

  第二天,杉杉一醒来,他们就一个劲地表扬杉杉,把所有的高帽子往杉杉头上戴:“杉杉可以自己一个人睡觉,真勇敢呀,是个小大人了。”杉杉兴奋得屁颠颠的,然后他们带杉杉到商场,奖励了杉杉一个鸭妈妈拉小车车的玩具。尝到甜头的杉杉一回家后,就大声说:“今天晚上我也要自己睡。” 

  等杉杉一个人坚持自己先独睡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就决定不再和杉杉睡一间房了。那天晚上,杉杉睡得很香,苏苏和妻子可是失眠了一整个晚上,隔一会就去杉杉的房间看一看,来来回回折腾了有十多趟。

  天亮了,杉杉爬起来说:“爸爸妈妈,你们比我还早起床了。”原来,睡得香香的杉杉根本就不知道父母一整个晚上没在他身边睡呢。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后,苏苏和妻子还是天天晚上去看杉杉,但次数越来越少,等到杉杉两岁半时,几乎都不用再去看了。而此时,杉杉也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睡一个房间了。

  

  特别提醒 

  苏苏认为,孩子能不能自己睡觉,能不能独立睡一间房,在很大程度上是考验当父母的下不下得了决心。当然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孩子开始独睡时,打开孩子房间的门,父母也打开自己房间的门,让两个小空间连接起来,这样,孩子会感到还是和父母在一个房间里睡觉,只不过不是在一张床上。

  要有坚持的信心。有的爸妈分床后一见孩子哭闹,就心软,又让孩子回来和自己睡了。如此反反复复,孩子就学会了以哭闹作为不独睡的手段。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坚持,不可左右摇摆,孩子的独睡的好习惯才可能日趋巩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