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心裁(59)茯苓四逆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6-30

茯苓四逆汤

【原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

【组成与用法】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功效】回阳益阴。

【医案】

1.经量过多

初诊:2005年6月13日。刘某,39岁,经期按期于6月6日来潮,经多如涌,经色鲜红,今方略减,色黑,面色苍白,四末逆冷,头晕,腰痛,下腹胀。带下无殊,纳不佳,寐欠安,多梦,二便正常。月经史:17岁初潮,月经1~3个月一潮,经量多,经色紫暗,夹血块,4~20天净,经期腹痛20年未除,时轻时重。生育史:2-0-1-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1月21日宫内容物病理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5月4日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约22mm。今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78g/L(正常值125~165 g/L),红细胞2.96×1012/L(正常值4~6×1012/L),红细胞压积 24%(正常值37~43%)。舌淡嫩,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失血性贫血。(3)痛经原因待查。

治法:温经益气,回阳救逆。          

方剂:茯苓四逆汤加味。

淡附片6g  炮姜6g  茯苓10g  党参30g  炙甘草9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30g  荆芥炭10g  桂圆10个,3剂。

二诊:2005年6月16日。经净2天,头晕,B超检查提示:子宫三径58mm×50mm×61mm,子宫肌层光点分布均匀。舌稍淡,苔薄白,脉细软。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炎,子宫前位,略大,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妇检提示:(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肥大症。(3)两侧附件炎。

治法:温中益气补血。                

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当归9g  羊肉30g  生姜5片  炙黄芪30g  党参30g  桑椹子15g  熟地12g  何首乌12g  阿胶10(烊冲)g  炙甘草6g  大枣10个,5剂。

2.经量过多

初诊:2005年7月29日。徐某,30岁,月经6月28日来潮,第三天经量突然增多如注,色暗,夹少量血块,双目浮肿,面色萎黄,精神困顿,曾在某医院使用过宫血宁片、止血芳酸片、致康胶囊、安宫黄体酮片、延知片、宫瘤清胶囊、妇乐冲剂,至今经量虽少未净。平素月经周期23~28天一潮,量多,色鲜,夹血块,7天净。经前无其它不适,带下不多,有异味,纳可,寐差,二便正常。生育史:1-0-1-1,放置宫内节育环。舌稍淡,苔薄白,脉细软。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茯苓四逆汤合桃花汤加减。

茯苓10g  党参30g  淡附片6g  炮姜5g  炙甘草5g  赤石脂30g  侧柏10g  艾炭5g  阿胶(烊冲)10g,3剂。

二诊:2005年8月1日。阴道出血将净,血色暗红,精神倦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仙鹤草20g,3剂。

三诊:2005年8月4日。经净3天,倦怠乏力,舌脉如上。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2.53×1012/L,血红蛋白58g/L。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9.1cm。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失血性贫血。(3)子宫肥大症。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当归10g  生姜10片  羊肉30g  炙黄芪30g  红参(调冲)10g  阿胶(烊冲)10g  桑椹15g,5剂。

3.崩漏

初诊:2005年7月18日。潘某,女,35岁,末次月经7月5日来潮,一周净,今为月经周期第14天,阴道出血1天,与经量相当,夹少量血块,经色鲜红,少腹隐痛伴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凉血止血。

方剂:凉血清海汤(经验方)

水牛角(水浸,先煎)30g  生地(切碎黄酒浸)30g  生白芍15g  丹皮炭9g  桑叶30g  海螵蛸20g  仙鹤草30g  阿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3剂。

海墨止血片每次2每日3次吞服。

二诊:2005721日。阴道出血量多如涌4天,血色鲜红,有血块,腰腹痛,全身倦怠酸楚,多梦,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茯苓四逆汤合柏叶汤加减。

茯苓10g  别直参(调冲)9g  淡附片5g  炮姜6g  炙甘草5g  侧柏10g  艾炭9g  赤石脂10g  补骨脂10g,2剂。

二诊:2005723日。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无明显不适,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见黄绿色分泌物,宫体后位,质地中等,正常大小,活动度可,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子宫内膜炎。

改方继续巩固治疗。

1. 崩漏

初诊:2007年4月7日。明某,38岁,阴道不规则出血1年,上次月经2007月1月1日来潮,因出血不止,于1月21日行诊断性刮宫术,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术后经净。末次月经3月4日来潮,至今1个多月未净,今天量多,色紫暗夹块,偶伴小腹隐痛,腰部酸楚,倦怠,小腹及四肢冷,纳可,寐欠安,小便频数,大便正常。生育史:3-0-1-3。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茯苓四逆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

茯苓10g  党参30g  淡附片6g  炮姜5g  炙甘草5g  赤石脂30g  禹余粮30g  仙鹤草30g  鹿角胶(烊冲)10g  荆芥炭10g,4剂。

二诊:2007411。阴道出血净已2天,头微晕,腰背臂痛,B超检查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右侧无压痛。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归脾汤加鹿角胶(烊冲)10g、仙鹤草15g5剂。

随访一月,阴道未再出血。

【按语】

茯苓四逆汤是治疗“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的方剂。成无己说:“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该方本与妇科血证无涉,然究其组方,其中包含四逆汤和近似于四君子汤(缺白术一味)两方,方中茯苓、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附子、干姜温阳,因此可以用来治疗诸多脾虚阳气不振的疾病。

妇女崩淋急症,气随血亡,阳随阴脱,一旦手足逆冷,便有厥脱之虞,此时若仍拘泥于见血止血,则难能挽生灵于坦途,必以温阳益气,止血固脱为要务。茯苓四逆汤有姜附二味,性热,可用于回阳救逆,至于血证,则常人每视之为鸩毒,避之惟恐不及,虑其动血耗血。殊不知阳虚之血证,唯附姜方能拯危命于片刻,虽《济生方》之参附汤可取,而茯苓四逆汤尤当首选,以其益气健脾,温经止血更胜一筹。对于阳虚明显者,原方仍用干姜不变,对于阳虚不甚,而崩势尤剧者,易干姜为炮姜,可增加温经固涩之功;经多危急者,人参可用别直参,通常党参即可,但用量宜大,至少用至20~30g。对于此类大出血的患者,经后亟需补益气血以匡正,可防止崩淋的再度发生。

案1经多如涌,色黑,面白肢冷,头晕腰痛,舌淡嫩,脉细,证属脾肾阳虚,即《灵枢·决气》描述的“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故以茯苓四逆汤加阿胶、仙鹤草、荆芥炭、桂圆温经益气,回阳救逆,血止之后,遵《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温之”之训,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合当归补血汤以补气血。

案2虽同为经量过多,但目肿面黄,精神疲倦,舌淡脉软,偏于脾阳虚,故用茯苓四逆汤合桃花汤加减温经益气止血。血止之后,患者便出现《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的“中清”(中气虚寒)之象,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合当归补血汤以善后。吴鹤皋说:“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这就是以上两则医案中运用当归补血汤以善后的依据。

案3、案4为崩漏,案3初诊因其血色鲜红用凉血止血方剂,无功反剧,血崩如注,全身酸倦,虽血色鲜红,但改弦易辙,用温经益气止血的茯苓四逆汤合柏叶汤加减治疗,一剂而血止。出血之色有时固然可以作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但也不可过执,当随时变通,知迷而返。方中用补骨脂者,该药味辛、苦,性温,具有益肾收敛的作用。有报导,补骨脂对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重订瑞竹堂经验方》中的蒲黄散中,就用该药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妇人血山崩。近人用补骨单味,每日18克水煎,分3次服,可以治疗子宫出血。而用它与赤石脂配伍者,治疗子宫出血的止血灵片中,即以此二味为主药。案4出血经年未愈,气血两亏,阳气渐损,用茯苓四逆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仙鹤草、鹿角胶、荆芥炭一诊而愈。

失血是妇科的一大危候,为《灵枢·五禁》中的五夺之一,即“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不可不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