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战争启示录:“爱国”不可速食

 夷陵书馆 2013-06-30

甲午战争启示录:“爱国”不可速食

字号:T|T2012-09-22 21:35:26   来源:《绝版甲午》    我要评论(0)   点击:843
      宽容与和解或许是一种美德,但它有个基本前提:真相与忏悔!
      中国人涉及日本的历史记忆,的确充满了太多的悲情,但遗憾的是,日本人被打回老家都已一个甲子,我们却还只沉溺于悲情之中,停留在哭诉的"伤痕文学"阶段,难以自拔、难以深入。一个遭受了过度苦难的民族,如果把精力只是放在控诉上,而不是放在自省和自强上;如果把纪念只是寄托在罹难者身上,而不是寄托在抗争者身上,它在心理上还是一个弱者。
悲痛如果不化作力量,眼泪就是最无用的化妆品。我们今天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应该让日本正视历史,但如果它就是不正视呢?我们是应该让日本道歉下跪,但如果它就是不道歉不下跪呢?我们是应该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但如果他们就是拒绝接受呢?我们除了叫叫嚷嚷,还能干些别的吗?
      悲情之外,我们大多数人还相信另一个神话:正义必胜。我们恰恰忘了:被凌辱与被屠戮,这不是正义;反抗凌辱与屠戮,这才是正义;胜利绝不来自正义,而只来自于实力。外侮只能说明我们无能和软弱,并不能因此而赋予我们"正义",更不能因此而赐给我们"胜利"。
      在国际政治中,真正的普世原则就是"丛林原则"。已经上演和正在上演的所有争斗,无论其是民族之间的冲突还是民族内部的冲突,最后一定会归结到"利益",区别无非在于为谁的利益和为什么样的利益。而且,所谓的"正义",弹性很大。甲午战争时期,日军俨然以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华的解放者自居,对"征服*"充满了"正义感"。
中日历史的研究,如果真要起到资治通鉴的作用,则必须摈弃毫无意义的道义之辩,而还原和探究其最残酷的本质:中日之间的利益争夺和调整。温情脉脉的道德说教,往往容易蒙蔽自己,培养出一大帮宋襄公。
      我们对日史观中,最可笑的自作多情,在于非要将日本的*归咎到某种"主义"(军国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似乎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民"只是误上贼船、被蒙蔽而已。这在"术"的层面上,作为一种公关工具,未尝不可。但若真以为是,则不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
"主义"固然在塑造着人,但"主义"本身也是人所创造,更是由人在实践的。同一"主义",在不同的人群手中,会实践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现实体现来。日本侵华,与其说是军国主义毒害了国民,不如说是其国民性格和利益诉求制造了军国主义。
     包括日本在内的大量海外史料,说明"日本人民"从来就不是什么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推动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就是强大的民意力量,其中包括那些属于"被压迫阶级"的工农。如果非要说"广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则他们并不受害于侵略或"军国主义",而只是受害于"不幸战败"而已。
把"主义"当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症结,最后就只能在"主义"的高低和好坏上进行无谓的争论。
     从日本和中国结下梁子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从来不缺口水抗日的高调之徒,情绪化、非理性,充满激情地追求剧场效果。这种速食"爱国主义",与需要静下心、沉住气、卧薪尝胆般地" 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成本低、代价小,见效快,但结果是一方面逢日必反,另一方面是对日本的无知,甚至毫无"知"的愿望。历史已经证明,"小日本、大中国"的*心态正是造成"大中国"总是胜不了"小日本"的关键。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一些热血青年,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几乎走遍大江南北,进行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根据他们的情报编纂而成的《清国通商综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 多页之巨,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文献。他们当然是中华的敌人,但这样的敌人,在值得我们痛恨之外,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吗?我在海外倾己所有,收藏与晚清历史有关的海外文物,也是力图对这种实证主义、行动主义的一种实践尝试,"爱国"是需要行动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