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VS反对“满堂问”(快家教VS李仁甫)

 快家教 2013-07-01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自己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自己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反过来,如果是学生满堂问呢?老师有时会恼羞成怒的,这样让老师去解决会过劳死的】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吕叔湘语)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毋庸笔者赘言。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总不至于认为比“满堂灌”更糟糕吧。有人干脆说,从“满堂灌”转为“满堂问”,进步多了,甚至从课堂的气氛来看,是“极其先进”。其实,这是一种模糊认识。

殊不知,“满堂问”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因为“满堂问”的实质,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是他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他力图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让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这样,一个个问题便像一根根鞭子,时刻悬在教室的上空,或是集体挨打(此之谓“齐答”),或是个别被抽(此之谓“指名答”)。其“特效”是,少数奥赛选手的料子还能有一点享受的滋味,而芸芸众生只好“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极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简直如临地狱。学生们带着如此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是变相的“体罚”,怎么能够真正地把学习搞好呢?课堂上不能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那样“焕发出生命活力”,他们怎么能够具有强烈的时代创新意识呢?

我想,与其被“满堂问”所折磨,还不如受一般情形的“满堂灌”所催眠哩,这样有的学生倒可以到梦乡中轻松轻松。比起“满堂问”来,“满堂灌”还可以有一点正面效果哩,一部分理解力强的学生尚有机会拒绝那简单式的“醍醐灌顶”,从而能够自由地放飞求异、逆向、创新等思维的风筝。因此,“满堂问”貌似先进,实则更落后,甚至有点儿残酷,与真正先进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

由此看来,无论是“满堂灌”,还是“满堂问”,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既然问题都出在“满堂”上,那么我们就立即去掉这两个字好了。去掉这两个字,便只剩下“灌”和“问”。“灌”和“问”,还是大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够离得开老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呢!

但是,除了老师的“灌”,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学”起来;除了老师的“问”,还应该让学生自己“问”起来:这样就不会“满堂”了。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