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奇天坑

 LAOSUI110 2023-11-05 发布于河南

贵州行之三

探奇天坑

随心所欲

行走进笃山,也就是走进了溶洞和天坑的故乡。在这个极不起眼的黔西南小乡镇四周不大的范围内竟密集地分布了大大小小的二十多座溶洞和天坑。仅在笃山镇区附近二、三公里处就深藏着犀牛、月亮两大溶洞,更藏有使人称奇的天坑。最让人称奇的是天坑竟然就是相距五、六公里远,呈串珠状贯通而成犀牛洞的一个通天孔道。天坑坐落于笃山乡龙井村附近,因而也就被称之为了“龙井天坑”。

下午冒着在贵州难得一见到的大晴天,跟随笃山乡的有关领导走向“龙井天坑”。三公里多的路程,慢坡的山道且也十分耐走,来到天坑处时,已是汗流浃背了。还未到天坑,就似有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接近天坑,只见四面悬崖耸峙;走上坑缘,更见四周绝壁刀削。这是座坑深接近三百米,坑宽接近二百米的大型天坑,是喀斯特地区天坑的典型代表之一。一座硕大的垂直坑洞,一眼使人目眩的竖井。

站在坑缘,还真给人望而却步之想,然而骨子里的冒险精神,与生居来得探奇之念,还是占了上峰。小小心心走下坑沿,谨谨慎慎移步坑洞,垂直速降式的之字型小道,真似羊肠般地扯挂在悬崖绝壁之上,一边是万仞的绝壁,一边是奇险的深渊,小道极其狭窄、湿滑,一不小心就可能葬身坑底。心中还真有些害怕,有生以来也第一次感到了恐惧,好在天坑悬崖被密实的植被封盖,根本看不到底,多少减轻了些恐惧感。就是这样还是有些战战兢兢一步一挪地向前移动。儿子“小道士”也随人们下来了,没有任何攀登经验的他,更让人担心,极力劝阻其再下行。总算来到一个开在天坑半空崖壁之上的溶洞口,洞口相对还算宽敞,稍稍喘了口气。儿子也提出不再下行了,这更让我放了些心。面前的这个溶洞就是深入坑底的唯一通道,昏黑深邃的溶洞一切都是未知数,好在都有所准备,乡里准备里火把,我们准备了头灯。第一次进入这漆黑如墨的岩洞,第一次深入这原始状态的溶洞,感觉得到的是新鲜、新奇和刺激。湿漉漉的洞穴内到处是湿滑泥泞的钟乳石,到处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火把、头灯萤火虫般的光亮根本无法看清道路,洞内实际上也根本没有道路,只能是紧跟领路人的脚步,手足并用地向下挪动,有时还需五体投地地移滑。还好溶洞不算太长,向下行走了几个转折就看见了出口的亮光,赶紧奔向光明,十多分钟的黑洞穿越,重新见到光明,还真有些隔世之感。用溶洞内的水洗去手足上的泥污,走上高高的洞口,回头再看洞穴,精美的钟乳石真是俯拾即是,叫人久久不愿离去。

走出黑洞原以为就是天坑的底部,谁知距坑底仍有几十米的高度,接近坑底的斜坡尽是崖壁塌方下来的巨岩碎石,根本无法下行,也只能是在巨岩中寻觅路径,碎石间向下穿行了,一步一步接近坑底,深幽的坑底完全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成千上百棵的野生芭蕉树伸出其宽大的叶片欢迎着我们的探访。天坑的底部有四个大溶洞口,下走坑底的途中,就有一个常年冒着白茫茫雾气的洞口,贴近洞口水气扑面,凉冷冰爽的湿气让人难以常久立足。据当地人讲,该洞内有地下暗河,多支外国考察队曾入洞探险。紧挨的又是一个人们很难靠近的洞口,山洞更加幽深。

走下坑底,枝叶繁茂的藤条树稞完全遮盖住了碎石坡面,寻觅路径不时会被拌马索般的野藤拌住,稍不注意还会被岩壁上滴泻下的水柱打湿。行进坑底,进入了天坑底部唯一能进入的溶洞,几株大芭蕉树伸展着碧绿枝叶,几乎遮挡住了溶洞巨大的洞口,使洞内显得更加幽暗。和我们一起下至坑底的当地的孩子们,欢呼着奔向深洞,奔上了一座巨型钟乳石,借着依稀的光线,只见溶洞顶部一条白练似的水柱倾泻而下,正好洒在钟乳石上,孩子们脱去衣服正好淋浴,好一座天设地造的淋浴台。

坑底洞口探看,突然天坑顶端的白云漂散,阳光正顶斜照,洞口水雾蒸腾,形成了状如彩虹般的水雾桥,桥身似拱架,桥面如虹坡,人在虹里走,影在气中漂。此情此景叫人难忘,更叫人欣喜。坑中十勇士都有幸看到此景,他们是:“欢乐佛”、“原上草”、“浅斟低唱”、“随心所欲”、“海洋”、“天边”、“瑞雪”、“目橙”、“飞扬”、“汴绣”。有集体存照。坑底盘桓近两个小时,四时许开始上攀,坑底手足并用,溶洞更是足手同使,向上攀登似乎是比向下滑进快的多,完全没有了恐惧感,仅用了三十分钟就攀上坑顶,坑顶留影。一刻不停奔向下一个景点:“天地壮观的天门洞”和“峰林簇拥的万峰林”。

二○○八年八月十日草于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