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之旅

 LAOSUI110 2013-07-01

和谐之旅

——登马鞍山(嵩山少室山)纪实08.03.15

随心所欲

 

又一次跟随“宽队”出征了,又将是一次驴样登山的新体验。

晨六时许会齐“宽队”等人,就近登车,省人民大会堂和青少年宫迎上大队人马 ,开始了此次中岳少室马鞍山的驴行。此次出行的召集人是“胸怀宽广”,当然也就是此行的领队了,自然而然也就被人们是称之为了“宽队”。“宽队”出行自然是少不了他的几个左膀右臂,其中两位也是领队级的人物:一个是前锋先行官持重坚毅的马丁“路德”,一个是殿后收容官诙谐幽默的“海阔天空”。此次出行的马鞍山路线是“宽队”为照顾新加入的驴友和年纪较大驴友而特地选择的,依照老驴们的说法这就是一条典型的腐败线。车一驶上高速,几个领队级得人物就给此次旅行进行了“和谐之旅”的定性,幽默的“海阔天空”干脆给出行的车辆定名为:“和谐号”,持重的“路德”讲说着旅行的和谐、安全和驴行的注意事项。紧接着就开始了每次出行驴友们的例行公事——自我介绍,驴友们来自网络,自报网名,达到了此次旅行的相识、相知。驴友出行为的就是这和谐,为的就是健康和快乐,为排解旅途的郁闷,在副领队“路德”主持下,驴友们开始了自娱自乐的节目:青春靓丽小妹妹的流行曲,风姿犹存大姐姐的怀旧歌,名副其实的沙漠之驴叫,三易其名的苹果园里的呵,使人忘记了旅途的疲惫;全体驴友的互动节目——说成语,更是把人们情绪调动了起来,尤其是到最后“宽队”的收尾之作——“新婚之夜”,硬是把大家乐翻了天。欢歌笑语一路驶向了目的地。

马鞍山位于登封城区西南的君召乡,山下就是中国南北分界的重要河流淮河的主要支流颖河的发源地,颖河源头不远就是春秋早期诸侯王郑庄公掘地黄泉见母故事的发生地——颖谷共工城。汽车过登封下高速,经大金店,由胥店北上君召,直插马鞍山脚下。为了登山的安全,“宽队”邀请到了马鞍山脚下村庄的邓姓大队书记护送我们上山,邓书记十分热情,不仅为我们准备了三口做中饭的大铝锅,还为我们每个队员准备两个当地的芝麻烧饼和矿泉水。按照原先的布置身体还算可以的我背上了两口大铝锅。

开始上山了,大队人马一字长蛇走向山脚,行进的步伐不时地惊飞藏匿在草丛中、树棵里的雉鸡,沿途大片大片的麦田里生长着油绿油绿的麦苗。阳春三月的山野早已弥漫了昂然的春意,庄边道旁一棵大海碗粗的山杏树已吐露出粉红色的花蕾,土坡上、麦田边绽放着明黄耀眼的迎春花,就在海拔较高的山林、山坡也都盛开着一些不知名的山花,春风拂面,惬意非常。羊肠般的碎石山道蜿蜒向上,枯黄的腐叶在上面铺撒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还有些打滑。一路向上的山道,还是能很考验体力的,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了,脱去厚厚的春装,露出薄薄的夏衣,向前,行进在莽莽苍苍的山野,向前,穿行在密密丛丛的树林,紧跟着先行官“路德”继续向前,很快就来到了此次驴行最艰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隘口——丢孩坡,八十多度的崖面,全凭自然形成的凹槽突岩上攀,背着大锅是根本无法上攀的,“和谐之旅”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在这里突显,老驴友们的团结互助自不待言,新加入的驴友们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也处处可见,攀登崖面,下推上拉,左护右帮,年幼的小驴,体力差的老驴都得到了精心的关照。攀上崖面付出的是手脚并用的辛苦,得到的不仅仅是风景这里独好的回报,更多的是征服自然全身心的愉悦。倾斜的山脊崖面,茫茫苍苍的山顶草场,枯黄的茅草象厚厚的绒毡,颇有些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显牛羊”的气概,只是这里不见牛羊,只有群驴。阔步追逐前行的驴,登上山岭脊背,俯瞰刚刚攀爬走过的山下,只见山林苍茫,田野空蒙,村落掩映,阡陌纵横。站到山岭最顶巅巨石上,领略着如画的景色,微风抚吹,还真有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感觉。远远地望去,走上山脊的驴,走在山峡的驴,与枯黄密实的绒毡茅草融合,与叠嶂起伏的崇山峻岭交织,构成着天人合一的靓丽风景线。

下山心情放松,心绪松弛,步履明显轻快起来,由山阳走到山阴,山林灌木丛更加密集厚实,背上的大锅不时被磕拌,脚下的腐殖生土松软湿润,踩上去还有些湿滑。走在这里如果没有人指点路径,根本就找不到我们中午打尖的地方,听“路德”的指引,走向背阴密林的山坳,来到一座壁立如削的巨大崖面下,巨石如卧,岩洞历历,一石檐凹陷处,深藏着最简陋的神龛,一盏长明灯闪烁着烛光,估计供奉的应该是山神之位。紧邻神龛就有一座石砌的石窟,石窟内如雨的山泉顺崖缝滴落而下,形成几个大大小小的水潭,石窟应该是当地人为保护水源而建的。山坳之中难得见到平缓之地,又有清澈淳冽的山泉,是中午打尖的最佳所在。放下大锅,放下行囊,搬过块石 ,支锅拾柴,添一把灶火,煮沸泉水,人们纷纷拿出自带的蔬菜食品倒入锅中。大锅熬菜是“宽队”的一大特色,也是此次组队人们最期待的一件事。随着灶火的加旺,熬菜和面条的飘香将人们的馋虫彻底勾引起来,两锅同时起灶,香喷喷的熬菜,热腾腾的面条,使人胃口大开,几十年未见如此的场面了,上前掏上半饭盒熬菜,大块迩剁吃起来,再掏上半盒面条细嚼慢咽品滋味。驴友们带的食品实在是太丰盛了,胃口有限,三十多人的队伍人人两三大碗菜饭硬是没将饭菜消灭完,两大锅饭菜还剩将近四分之一,倒掉是巨大的浪费,恰好这时上来了几个当地的年轻人,在我们的强力说服下,几个年轻人帮我们吃完了饭菜,总算没有了浪费的负疚感,当然还应感谢这几位年轻人。酒足饭饱,认真清理了现场,现场仅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和浇灭的草木灰。集体留影,将这一美好的记忆带走。

离开打尖地,我们走向了连接两座高大山峰的凹陷山梁,也就是马鞍山的鞍部,好大好美的一处山间草甸,如果说山顶上是一处倾斜草场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一马平川的牧园了。厚厚的绒毡一样的草甸,暖暖的温柔斜照的阳光,微微的和煦荡漾的春风,一切是那样的惬意,一切是这样的叫人畅往。马鞍草甸休息了近两个小时,顺缓坡山路下山,一个多小时走下山来。今天线路走的是一条环线,不走回头路,上山先紧后松,张弛有度,景色较为优美,是一条非常适合初级驴友攀爬的线路。走下山来,回望大山,巨大的鞍架耸矗,山间两座大岭两边排列,形成了双福抱怀,背依青山的圈椅形态,是典型的风水佳地。又回到停车的村庄,在等待后到者的时候,一些驴友又充当起帮扶村民的角色,购买了一些土鸡蛋。该是和马鞍山告别的时侯了,在送别邓书记时,是依依稀别,临行他又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当地郑庄公“掘地及泉,隧而相见”故事。再见了热情的邓书记,再见了质朴的君召人。

“和谐之旅”回程依然是一路欢歌,一天的旅程虽然短暂,留下的且是长时间的回味和永久不灭的记忆。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草书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