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游“天下第九洞天”

 苏迷 2013-07-01

夜游“天下第九洞天”

李强生

 
  在洞庭西山东端林屋山上有一林屋洞,是整个苏州地区唯一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因其唯一,才显得格外神秘独特,令人向往。
  当人们游畅了姑苏美景、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后,林屋洞犹如一只神通广大的“乾坤袋”,笑眯眯地打着招呼,把天南地北无数中外游客,统统吸了进来。据考证,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当年周游全国,首选之地也是林屋古洞。
  白天游玩此洞固然很爽,而夜游更是别具风味。
  星月当空,夏风习习。在黛青色的夜色中,远处几排紫红色灯火,把眼前林屋山勾勒成一只巨型田螺,浑身湿漉漉地刚从太湖里爬起来,把时间背在身上,到湖边定格休憩。明宰相王鏊书写的“天下第九洞天”,古朴苍实,恢宏大气。
  洞内灯彩是一位热情的向导,引领我们一路蹒跚前行。洞顶果然如屋面般平整,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沁心阴凉。(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头上不时滴下水珠,轻重有韵,清晰有力,使人觉得传说中的汉朝道士刘根在里面击打桃砧修炼。
  地面立石如林,各色钟乳石错落有致,圆润水灵,光洁而富有弹性,一如水乡姑娘健美的肌肤。在一处叫“雨洞”的平坡上,有一张灰褐色的石桌,四周几只石橙,地上有足迹般几处凹痕,据说曾是当时大禹治水时,暂住洞内秉烛研读素书之处。我们不由放缓了脚步,满怀虔诚敬意,轻轻绕了过去。
  前面一段几十米长的石槽,两边近一米高,仅容一人身过,如春秋吴国士兵藏身的战壕。
  洞的中央为“丙洞”,没有其他游人,洞内更显空旷幽深。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石崖上,有四条小金龙盘桓在各自岗位上,它们腾云驾雾从明朝飞来,日夜忠诚守卫,镇住洪魔水妖。从此,吴中大地便风调雨顺,百姓乐业,成为“丰衣足食天堂地,景秀江南鱼米乡”。
  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块镜子在闪闪发亮,近前,原来是一泓清泉依偎在石壁边,把五彩灯光搂进怀里。“还有小鱼呢!”朋友惊呼。果然,水中有几条不知何处来的细鱼,像悬游在空中,若即若离,悠闲自得,不论冬夏,无论日夜,颇有仙风道骨之态,物我两忘之境。侧耳倾听,头顶似乎有湖水抚岸吟唱之音。原来洞的最深处已在太湖底一米多以下了。
  转几个弯,眼前出现一团光亮,透出星光,却是已到出口处阳谷洞了,洞名取自《左传》“日出谷而明”。旁边有几处宋朝李弥大等名人撰写的摩崖石刻。远近数不清的民居屋顶瓦片,仿佛排列着的细密的鱼鳞。一辆汽车在公路上驶过,夜色翻卷,如湖水一般被车灯冲破而不断合拢。
  如果说苏州旅游业是一串项链,那么林屋洞就是一颗闪光的太湖明珠。它不仅丰富了古城寻梦、河湖泛舟、上山入地立体化大旅游蓝图,更充实了姑苏旅游历史文化的宝库,填补了空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好奇与需求。这种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与格局,是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无比珍贵的财富。
  其实,在三亿岁的林屋古洞内,没有白昼黑夜之分,没有春夏秋冬之别。无论什么时候进去游玩,她始终像一位慈祥、纯朴、敦厚、好客的西山乡民,会用其独特的风采和魅力,笑迎八方宾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