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是死于“妇人之仁”吗?

 ZJY200611 2013-07-02

项羽是死于“妇人之仁”吗?

 

项羽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只是举手之劳,但他没有动手。结果后来刘邦成了他最大的对手,他被逼得自刎乌江。这一事件被司马迁记录下来,广为人知。很多人为项羽惋惜,“妇人之仁”被认为是项羽的性格缺陷,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意在跟“无情豪杰”唱反调,可见在更多人的心目中,“豪杰”往往和“无情”联系在一起,项羽的“妇人之仁”是不可取的。

近来看《楚汉传奇》,了解了刘项之争的更多细节,觉得“项羽死于妇人之仁”是对历史的歪曲。项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他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他不是死于仁义,而是死于残暴。

韩信与刘邦对话,指出了刘邦可以战胜项羽的三条理由,第一,项羽放弃了沃野千里的关中(陕西),而是定都无险可守的彭城(徐州);第二,项羽每到一处都是屠城,残暴对待百姓,以至于进攻齐国之后既不能立足也不能抽身;第三,杀害义帝楚怀王,导致民心背离。

进一步分析,项羽为什么放弃关中而定都彭城?除了项羽火烧阿房宫,杀害投降的秦王子婴等因素之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让项羽无法在关中立足,这就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后,在秦军主帅章邯率军投降以后,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二十万条生命就是二十万宗仇恨,项羽立于关中就如同躺在仇恨烧烤的床上,根本无法安宁入睡。

韩信为刘邦分析形势后,决定首先占领关中之地。这是因为,项羽把章邯封在关中,关中老百姓对章邯恨之入骨,而刘邦入关之后,约法三章,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有非常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拿下了章邯的驻地废丘。这一次章邯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放走城中百姓,与两千近卫军一直战死。

拿下关中后,刘邦以此为基地,在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中,汉军的兵力和粮草源源不断地由此得到补给。是关中的老百姓最终把项羽送上了断头台。

有人会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了刘邦,那么楚汉战争就根本不会爆发,所以项羽还是死于“妇人之仁”。

这个结论是非常幼稚的。第一,项羽虽然放走刘邦,如果没有后来杀害楚怀王的不义之举,刘邦伐项就师出无名,即便出师也无胜算,所以项羽还是死于残暴。第二,如果项羽不是火烧阿房宫,每到一处屠城杀俘虏,老百姓绝不会希望再燃战事,韩信张良等有识之士也不会归附于刘邦,刘邦根本就不可能积累与项羽抗衡的实力。第三,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只要项羽残暴下去,就一定有人收拾他,能替代刘邦的人多的是,萧何、曹参、张良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他诸侯国的杰出人物譬如彭越、张耳、田横等人,也足可以置项羽于死地。我们今天之所以熟知鸿门宴,不过是因为刘邦扮演了胜利者的角色。如果刘邦死,项羽为彭越所灭,那么鸿门宴这个故事根本就不会被司马迁所记载,也根本不会流传。刘邦如陈胜一样陨落,历史记住彭越,但是项羽的死,却跑不掉,只是死于彭越而已。

佛说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有人不相信来世,这是可以的,因为“前世”、“来世”谁也没有经历过,谁也无法证实,当然,也不能证伪。但佛教用“三世因果”来诠释“弃恶从善”的教义,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现实中的因果报应毫无疑问是有的,当然,因果报应不可能机械和严密,否则也就用不着“三世因果”的理论了。

除了项羽之外,我们再来看更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知他们的命运和因果的报应。

秦国二十万降卒被项羽所坑,这也是有因果的,因为这些秦人的先祖,白起大将军,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公元前262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困住赵国军队,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将240余个年幼者放回,将其余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55年后,轮上秦国人来偿还这笔债务,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年仅25岁的项羽率领反秦盟军破釜沉舟,以不胜则死的决心一举打败了秦军主力,秦军主帅章邯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率二十万秦军投降。很快,项羽担心降军无法约束,在新安城南(河南巩义)将降军全部坑杀。

白起坑赵,项羽坑秦,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实还是有联系的。秦的强大归功于它的暴政、征服,长平之战只是一个起点。前楚怀王(即为项羽所杀的楚怀王的爷爷)为了避免战事,自愿去秦国做人质,一到秦国即被扣下,客死他乡,屈原为此投汨罗江自杀,楚国的仇恨自此埋下。《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项羽的叔叔项梁把楚怀王的孙子也立为楚怀王,凝聚起了反秦的力量,不能不说是秦国先人所种下的因果。

秦军主力在战场上被楚军项羽所败,而另一个打败秦国的人也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赵高。他假冒秦始皇的遗诏,杀死了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立胡亥为二世,后来又杀死了秦始皇的十几个孩子,把秦国的内政搞得一塌糊涂,最后逼得章邯投降。有人说赵高是赵国派去秦国的奸细,这一点不可考。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赵高是秦国暴政的产物,是出于暴政之下的自保,他才背叛秦始皇立胡亥杀扶苏。丞相李斯参与赵高的阴谋后来死于赵高之手,赵高坏事做尽后为扶苏的儿子子婴所杀,这也是报应。

一个人的人好运要靠行善积德,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把握得了的。谁决定命运?江湖。江湖是什么?江湖是人心,每个人的作为,在江湖上都有映射,都有反应。你做了善事,就会有福报,做了坏事,就有恶报。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因果报应的由来。其实因果报应用不着三世,只是因果报应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而是开放的、随机的、发散的对应,所以才需要“三世因果”的理论来阐述“因果报应”的客观存在。这和微积分上X趋于无穷大时函数Y的值等于多少,道理是一样的,X不可能无穷大,有限的人生也不能经历三世,但函数的规律、因果报应的规律,却是毋庸置疑的。

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来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希望自己能够自保,能够活下去,这本来是正常不过的。但倒霉的是,单纯的戚夫人碰到了一个颇有心计的家长满姑,满姑为自己的侄女儿设计了一套“自求多福”的方案:首先,给身体好好的戚夫人喝药,说什么药不要问,结果呢?戚夫人不久就动了胎气,医生诊断说是“受了惊吓”,刘邦一问,戚夫人是在见过正妻吕雉之后“受了惊吓”,便把吕雉骂了一通。然后呢,满姑请了一个方士给戚夫人看风水,说戚夫人住的地方有血光之灾,戚夫人把这个事情跟吕雉汇报,吕雉为戚夫人的着想,说你要害怕那就搬出去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结果刘邦知道后,误以为吕雉容不下戚夫人,把吕雉狠狠训斥一通。吕雉呆不下去,只好回了沛县老家。

戚夫人挤走吕雉,是不是“多福”了呢?暂时是多得到了一些刘邦的恩宠,但是刘邦一翘辫子,戚夫人的麻烦就来了。吕雉首先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如意,然后把戚夫人双脚、双手都剁去,把眼睛挖了,让其喝下哑药,又把她的耳朵熏聋,做成“人彘”,然后扔到茅坑里,让其爬了三天之后悲惨地死去。吕雉还要她的当了皇帝的儿子刘盈去看,当刘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太残忍啦!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从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消愁,不理朝政,只当了七年皇帝就病死了,年方24岁。吕雉残忍对待戚夫人结果丢了儿子,也是报应。

到底有没有三世因果?如果没有,那如何解释戚夫人如此弱势却能杀吕雉的儿子?举头三尺有神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管你信不信三世,当世的因果你必须信。善恶,人心,宗教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值得敬畏的。有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我说,就算“佛教是宗教”又有何妨?宗教即是“祖宗的教诲”,它用童话的形式让普罗大众弃恶从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倾听呢?当然,宗教走过了,变成愚弄大众的迷信,那就不对了。宗教行于教诲,止于迷信,正派健康,它就是能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我在传播弟子规的时候,听到有这样的议论,说我的孩子学了弟子规,会不会守不住本分?会不会受人欺负?我是不是应该教孩子少一些奴性,去争取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孔融让梨我不让,因为我有不让梨的权力!

错了。

让梨争梨仅仅是一个回合,而不是江湖的全部。孔融让梨我不让,毫无疑问是一种选择,得到了梨,这是肯定的,物质上有收获。但是精神上呢?孔融让梨,失去了梨,但是得到了哥哥的友爱,兄弟情义加深了。如果不让梨,甚至争梨,那么兄弟情义就没有加深。

所以江湖比梨更重要,声誉比物质更重要。人通过利他而利己,而不是通过利己而利他。先利他,然后才是利己。先付出,然后才有回报。这个时间的先后不能颠倒。人离不开江湖,离不开赋予其生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存环境。亚当·斯密以及西方的自由主义,把“利己”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无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这是不对的,这样的“普世价值”必然引导人们走向绝路。

我们爱孩子,就应该教孩子“利他”。利他从哪里教起?从孝道教起!有人说,我爱孩子,我是无私的,我不需要孩子回报,所以我也不需要教孩子孝道,我不需要孩子来孝顺我,我自己能照顾自己,孩子只要管自己有出息就行了。

应该说,父母的这种心愿是希望孩子好,但是物极必反,你连孩子的孝道都不引导的话,你就把孩子“利他”能力窒息死了。孩子靠什么起步?靠什么成就人生?靠付出!孩子的付出从哪里开始?当然,从教孝开始。教孝,是教孩子利他,是把孩子领入成功人生的起点。教孩子尽孝,绝不能解读为父母的私心,而应该是父母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开始。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教孩子孝道,教孩子利他,教孩子让梨,教孩子“首孝悌,次谨信”。这是真正让孩子“自求多福”的方法。我们绝不能学习满姑,教孩子“孔融让梨我不让”,用自利而不是利他教育孩子,那孩子的人生必然失败。

现在很多的孩子因为缺失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问题很大。有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剪短头发,一瞬间就从自家的五楼跳下,永远离开了爱她的爸爸妈妈。这就是典型的“不需要孩子孝”所导致的结果。孩子不懂孝道,不懂利他,极端自我中心,才会出现诸如药家鑫之类的一系列悲剧。

戚夫人想立自己的孩子如意为太子,自己做皇太后好有个依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其采用的手段太过自利,结果事与愿违。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薄姬对孩子的教育。薄姬原来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但是,薄姬姿色不如戚夫人,心计不如吕后,薄姬虽然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却还是长年枯守孤灯,守活寡。

孤寂的薄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默默无闻地僻处掖庭一角,抚养着刘恒。由于极其不受宠爱,偏偏又生了儿子为诸宠姬所妒,薄姬的处境可想而知。渐渐地,她养成了谨小慎微、凡事忍让的态度,就连照制度派来侍侯她的宫女,她都不敢得罪。在刘邦的后宫中,薄姬母子几乎成了“好欺负”的代名词。

但是世事就是那么难以预料。刘恒八岁这年,刘邦去世,大权独握的太后吕雉虽然对戚夫人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对薄姬的态度却非常公正。这当然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而且遭受刘邦的冷落,吕雉觉得自己与薄姬同病相怜。正因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特别的恩遇:薄姬被吕雉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晋阳,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吕雉的贵妇人。

正当薄姬在晋阳这个世外桃源享受人生的时候,其他的刘氏诸王母子,却在水深火热中煎熬。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由于吕后孜孜不倦的“除苗”工作,刘邦的八个孩子此时只剩下两个,即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其他的六个孩子,长子刘肥得以善终,另有四个被吕后害死,吕雉自己的孩子刘盈则被吓死。吕后驾崩,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立即爆发了流血冲突,刘肥的儿子刘襄发难于外,大臣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吕后所封的吕氏诸王悉数被诛杀。这也是吕雉的报应,吕雉杀功臣韩信、彭越,杀刘邦的四个孩子,残忍虐杀戚夫人,种下的恶报太大,结果自己一死,连累自己的兄弟亲人全部被诛。

杀诸吕之后,立谁为皇帝?大臣们心里在算计,齐王刘襄一系虽然在铲除吕族方面立下了首功,但是他们毕竟是孙辈,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凶悍无比的舅父,谁也不想再侍侯一个阴狠外戚家族。刘长家的亲戚为人也不比刘襄家的好多少,只有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一比之下,大臣们立刻拿定了主意。

这样一来,皇帝的龙袍,就如同一块大馅饼,向远在晋阳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头上砸来。公元前180年闰九月,迎接刘恒进京为帝的使者来到了代国。这年刘恒二十四岁。他简直不能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他和他的臣属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阴谋,万万不能相信。为了稳妥起见,薄姬让刘恒占卜,占卜的结果是上上大吉。于是刘恒放了一半心,让舅父薄昭随使者进京,直到得到舅父的肯定答复,他才轻车简从去往长安。他就这样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即汉文帝。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世上数一数二的孝子,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排第二,仅次于舜帝姚重华的“孝感动天”。据说,薄姬曾经生了一场重病,辗转迁延达三年之久。三年中,刘恒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给母亲喂下。

这也就是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段经文的典故由来。我们从“亲有疾,药先尝”这个细节,可以想象出薄姬对孩子的教育,母子连心,血浓于水。因为薄姬的与人为善,让孩子学会了孝顺母亲。也因为孩子孝顺仁义的名声在外,给孩子带来了做天子的福报。

弟子规是真正值得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就应该教孩子弟子规,教孩子孝道、友爱、利他。孩子学了弟子规,会做人,能够积德行善,积善余庆,有好的名声,自然可以成功。把弟子规理解为奴性,教孩子自私、功利、不让梨,好像是让孩子占便宜,孩子也确实占了短期的物质的便宜,但是孩子的江湖映射坏了,声誉坏了,孩子的命运也毁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慎终,是自己死了之后怎么办?孩子承载血脉,所以至要莫如教子。而教子首先要教孝,而教孝的经典,就是弟子规。

我们从项羽、赵高、吕雉、戚姬、薄姬、刘恒等人的命运中,看到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这些都不是童话,不是宗教,而是历史。类似的历史人物还很多,譬如郦食其,刘邦的大功臣,在进攻陈留的过程中,郦食其说陈留的守卫是他的朋友,自告奋勇去说服这位朋友投降,结果遭到拒绝,结果郦食其趁朋友不备将其杀死,让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陈留。后来在进攻齐国的时候,郦食其故伎重演,让齐国议和,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但在齐国放弃抵抗之后,韩信却突然带领大军杀到,齐国猝不及防,齐王大怒,把郦食其烹了!这也算是郦食其当初出卖朋友的果报。

刘邦是真龙天子,担负着天下太平的使命,但是人无完人,刘邦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第一次是项羽要烹杀他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是结义兄弟,你杀我父亲也是杀你父亲,烹了之后别忘了分我一杯羹”,这番言论虽然是战场上的无奈选择,但是刘邦的不孝之举还是遭到了报应。项羽一箭射来,正中刘邦胸口,若不是刘邦强行忍住没让项羽发现,刘邦和他的大军可能就此玩完。刘邦的第二次麻烦是在诛杀韩信、彭越之后。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与孙武、白起并列的大军事家,汉初三杰,大功臣,因为功劳太高无法封赏,被刘邦诛杀。这引起了一大批功臣的恐慌。其中英布造反,刘邦在征剿英布时,再次中箭,而且刚好中了第一次被项羽射中的同一个地方,剿平英布之后回到长安,刘邦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举头三尺有神明。有人不相信,说没有神明,没有上帝,因为谁也没见过,所以不相信。我见到霍金的时候,准备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热力学时间、心理学时间、大爆炸时间是否是同一个时间箭头?第二个问题,上帝是否存在(The God existence or Not)?因为我只有一个提问的机会,所以第二个问题我没有提。

到底有没有神灵?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也许只有上帝才能回答。但是我们看项羽、刘邦、吕雉、韩信、刘恒等人的命运,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好像真的有神灵在主宰一切。对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来说,大家认为没有神灵,那么即便如此,因果也通过诸多人的善恶报应自然体现出来。我们说这个自然的力量,超越人类意志的力量,这个江湖,就是神灵。所以爱因斯坦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那就是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无论对于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结论都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