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赏析——台榭

 茶香飘万里 2013-07-03

苏州园林赏析——台


    台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普通称之为平台或眺望台。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构为主的,为了防潮避水,也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地位,都大量地以土石方垫成高台,而将宫殿屋宇建在其上的,因此,台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之一。我国古代的文献上对于台的解释较多,《尔雅》上说:“观四方而高日台”,《释名》上说:“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因此,台的主要特点是建在高处。我国的宫廷及园圃中筑高台之风较盛,在台上进行祭祀、崇拜、观赏、娱乐等活动。史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曾在苏州西面的姑苏山上建姑苏台,其规模据《吴地记》记载:“阖间经营九年始成,台高三百丈,望见三百里,作九曲路以登临,夫差时又进一步扩建三年乃成"。今虽痕迹难寻,但大诗人却给我们留下了《苏台览古》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同时,吴王夫差在灵岩山上设有梳妆台和琴台,让西施为他梳妆打扮,弹琴解闷。古代帝王建造的台尊称为灵台,除此之外,四周界以陡坡或陡坎的广阔台地亦称为台。英语称为TERRACE。据古书记载:“土高日台"意思是说,台是用土堆筑起来的,园林中在低地造台则须堆土,在高处则在地面筑台。园林中的台是用作赏景游览的,依山傍水均宜筑台眺景故称眺望台;至于水面亦常造台,以供观鱼或垂钓,俗称钓鱼台;山巅筑台,晨观旭日,称为观日台;与山景结合的台是为旱台;与水景结合的台,乃为水台,水台宜突出池岸,最适于赏月,俗称赏月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指此而言。为此,《园冶》一书中进一步谈到了园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板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在苏州一园林中,台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筑土垒石,用以登高望远;另一种是在建筑物的前面或临水之处石砌或砖铺的露台,以供观赏、抚琴、奕棋、纳谅、坐息之用。总之,苏州园林中的台,以简雅为主,不尚华丽,通常用莲柱石栏杆,或栏以石板为佳,这样既能遮拦,复可凭坐。 
    拙政园中部远香堂北面的平台,介于水面与建筑物之间,绕以细而短的石柱低栏,再陪衬着四面厅,显得十分开朗。若在此月下抚琴,或凭栏观赏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一带的小岛,竹树苍莽,梅桔丛生,将你不知不觉地带进太湖中的芦汀山岛,烟水弥漫的江南山水风光中去。你若循路北行,再沿着山径,登临地面平整石板光洁的雪香云蔚亭前的平台上,居高临下的俯视远香堂一带,只见水面辽阔深远,夏日荷莲,芳香四溢,远处楼台亭阁,前后参差,高低不一,相互呼应,景物宜人,令人诗兴大发。 
    冠云台筑在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的北部小庭院中,你不妨在台中歇息,品赏留园三峰:冠峰瑞云峰、岫云峰,透皱瘦漏,如翔如舞,秀逾灵璧,峰下花坛小径,石笋芳草,峰前池水一泓,鱼翔浅底,台上筑有方亭,可避日晒雨林之苦,夏日纳凉,更为相宜。 

    耦园的城曲草堂前面的黄石假山,山巅平整,且用乱石铺砌,酷似平台,确为登高望远纵览全园山水风景的佳绝处,向东俯视,山下绝壁直削水池,蹬道依势降及池边,雄伟峭拔,向西俯视,东西二山间削壁悬崖,形似谷道,景色之险,足以醉人。 
    吴中名胜第一的虎丘拥翠山庄为一台地式园林,常以叠落平台形式作为建筑的基座。层层平台依山势逐渐升高,作为过渡形式故变化多样。伫立在灵澜精舍前的平台上左右顾盼,呈现在你眼前的山林景色,翠木葱茏,石径盘回,野趣横生。 
    天平山的潘经台,此台筑山垒石,三面临荷池,夏日凭台赏荷,圆润青翠的绿叶捧着娇如凝脂的荷花,仙姿逸韵,阵阵清香带着水凉徐来,沁人肺腑,令人神清气爽。
    望苏台在虎丘山五贤堂东,顾名思义,这里是眺望苏州古城的最佳位置,故堆土叠石筑台。若登上此台极目远眺,掩映在朝晖暮霞中的古城,酷似一帧绝妙的图画,令人游兴不减。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欣赏---榭·台



    我国园林建筑类型很多,形式各样,但风格统一,这就是建筑艺术了。就建筑艺术手法来说,也就是“变化与统一”。这里说的榭,其实在形式上与斋、轩之类区别不大,但它多位于水边。榭,《园)台》中说:“《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榭”,有凭藉的意义。凭藉景观而成。或在水边,或在花旁,形式也灵活多变。

    榭这种园林建筑形式,在江南园林中特别多。江南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来构图,所以将建筑置于水边,就是榭。
 
    苏州怡园里有一座比较大的建筑,这座房屋有两个名字,前半叫藕香榭,后半叫锄月轩,榭轩合~。轩前一个院子,院子对面有假山、花卉。轩之北即榭。所谓“藕香”,意即池中植荷,夏日荷花香满池,别有情趣。若从“构园十八法”来说,这就是其中一景:“香景”。藕香榭建筑规模较大,面宽10米,进深8米,前后均设门。四周环廊,向东连廊,通向南雪亭。向西也连廊,通向碧梧栖凤小屋。榭之北有一平台,临池而筑,旁有铁栏杆,可见这已是近代之事了(怡园建成于清光绪年间)。
 
    藕香榭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甚有气派。榭之东北有一曲桥与池北的金粟亭等相连。廊、榭、桥、亭,景致丰富多彩。
 
    榭多朝北,这种朝向,目的是为避免阳光射在水面上,反射过来刺眼(太阳位于南天空)。除了藕香榭,还有苏州网师园中的濯缨水阁(其实不是阁,而是榭)也是朝北的。耦园中的“山水间”也同样如此。
 
    台,《园冶》中说:“《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态,或掇石而高敞者,俱为台。”台本身是保持的意思,就是说筑土高而坚,使它能够保持自己。大凡庭院中的台,或叠石很高,而上面平坦;或用木架支高,而上铺平板无屋;或是在楼阁前走出~步而开敞的,都叫“台”。
 
     苏州虎丘有“千人石”,是一块很天然的台石。据说东晋时有高僧鸠摩罗什(344~413)的弟子竺道生在这里说法,曾坐千人听讲。另外,这里还有一块石,即“点头石”,相传当时官方不许众人来听讲,人们全被赶走。但竺道生矢志不移,仍高声宣讲,只有那块石头还在听,后来就有“顽石点头”之说。
 
    台这种形式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比较有名的有凤凰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等。凤凰台在今南京,因唐代诗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而得名。“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相传此地在三国东吴时也是个游览胜地。这里有凤凰山,相传西晋永嘉(307~312)时曾有凤飞来,故筑台。
 
    铜雀台在今河北省临漳,三国时这里为邺城,是曹魏时期的都城。曹操在城的西北筑铜雀台,作为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杜牧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是三国时赤壁之战,曹操本想直取东吴,可以把大乔小乔两个美女掳去,在铜雀台与曹操共赏美景。不料此战曹操大败,这个心愿化作泡影,所以杜牧作此诗以怀古。铜雀台边上还有水井台和金虎台。
 
    台这种形式多筑于高处,可远眺赏景。如杭州西湖的葛岭上有初阳台,这里是观曰出的好去处。又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前有平台,可观昆明湖全景,人在这里的感觉真可谓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令人感慨不已。宋代文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怡园藕香榭

怡园藕香

片石山房水榭

片石山房水

上海文水榭

上海文水

严家花园水榭

严家花园水

八仙台

八仙台

拙政园芙蓉榭

拙政园芙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