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

 谦谦书生 2013-07-03
 探究《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
                                   孙静宜/深圳中学
  我的籍贯是安徽,所以对安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当我翻阅刚拿到手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岳麓版)目录时,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口气、一字一句读完全文。于是,我的脑海里有了“儒商故园”“东南邹鲁”的古代徽州图像,有了“全村同在画中居”“风景绮丽甲江南”的西递村、宏村的美景。我想,任何一位安徽籍的高中学生,在读到这篇介绍自己家乡的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时,内心都会如我一样,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激动过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要求,翻阅得知:“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接着,又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样两个问题:皖南古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据是什么?皖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那么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得以通过严格的层层遴选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独有的理据到底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标准,学习这一课的意义在于,透过西递村、宏村的那些古代村落遗存,探究、了解“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在那些古村落遗存里,又潜藏着什么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开始阅读和梳理教材内容。结果,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带着一种“寻根问祖”的心情,展开了课外阅读与探究,希望借助课外资料,进一步领略故乡的山水民居,追寻徽州文化的流风遗韵,在解开我心头的疑问的同时,感受“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想到了借助便捷的互联网资源来释疑解惑、打开思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我的第一个疑问:“西递村、宏村为什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查找到了“黟县新闻网”(http://www.)。打开“黟县新闻网”,首页就有题为《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家乡的官方信息,让我得到了关于第一个问题的比较清晰的答案:“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全体成员国大会上,西递、宏村古村落因符合文化遗产第III、IV、V条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录入理由:标准III:西递、宏村是封建宗法时期的繁荣的商业经济为基础所创立的人类居住类型的真实例证。标准IV:在皖南这两个村落的建筑和街道形式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稳定存在的社会经济结构。标准V:西递、宏村特别完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的乡村住宅,而这些过去的岁月里已大范围地消失。”“联合国成员会议对西递、宏村古村落价值简要描述为:西递、宏村这两座传统村落保持了惊人的乡村住宅区域风貌,而这种风貌在过去岁月里已大量消失或改变。其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广泛的水系相结合,是独特的遗存典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这样评价西递、宏村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截止2009年6月26日,我国已有38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从上述资料中,我知道了在我国的27处文化遗产中,“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作为“栖居”(人类居住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文化遗存的代表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在2000年,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荷兰的“雷特瓦尔德—斯考罗得住宅”。[1]既然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是在我国明清时期(主要是清朝)特定的“商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乡村“栖居”文化遗存的见证代表,那么,探究、解析潜藏在西递、宏村古村落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应该是循着“徽州建筑”—“村落”—“明清社会居住文化”的轨迹和路径,去追寻、去探究!
  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我走进深圳书城,找到了《徽州建筑》《空间研究1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中国秘境之旅  皖南古村落》、《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  安徽》《世界遗产精神》等图书,浏览、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趣。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我渐渐地感受到了皖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一,西递村、宏村民居的规划与布局,体现了先民们追求“天人合一”人居环境的精神境界。西递村规划为“龙船形”,宏村规划为“牛形”,既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又营造出了别开生面的整体审美效果。“不同形态尺度的街巷与较开阔的面状空间结合,产生繁复的空间意象交织,成为徽州村落的趣味中心。以宏村的月沼为例,环绕月沼及周围街巷,切换的画面达到数十次。街巷的‘聚景’与宽阔水面的‘敞景’交织,丰富的倒影又形成了第四维的景观。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空间意象。”[2]先民们巧借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求得了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天人合一、自然交融。
  其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徽州民居的地域美饰特色。徽州地处丘陵地带,地少而土质贫瘠,不适农耕却出产木石。因此,徽州民居多为占地不大而使用空间不小的双层楼房,内部木构屋架,外部砖砌高墙,青瓦盖顶,白灰刷墙,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青砖黛瓦马头墙”成了徽派建筑的代名词。徽州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青砖、青石、木头,原本随处可见、普通寻常,然而,经过徽州先民的精雕细刻,却焕发出了独特的艺术光芒。号称徽州“三雕”的砖雕、石雕、木雕三项建筑装饰技艺,为人称道,令人叫绝,成为中国建筑装饰领域的一朵奇葩。
  其三,村落的“择居”和村落整体形态的修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风水理念。徽州古村落的典型布局特点是“枕山、环水、面屏”,这样的择居理念与村落布局,来源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阳宅须教择地型,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3]透过“风水”外衣,我们可以感受到徽州古村落蕴涵的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精神感受舒畅的诉求。
  其四,村落住宅的内部结构布局、空间秩序,体现了中国的宗法传统观念。西递村、宏村的那些由天井—厅堂—两厢—两廊构成的民居住宅,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的模式。“天井”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祖宗”居中——厅堂是供奉家族祖先牌位、家长见客、举行家庭集会的核心场所,在住宅中占据中心位置。长幼有序的居住理念——厅堂两侧的厢房作为卧室使用,两厢的居住顺序为“长居左,幼居右”。两廊又次之——由两厢接出的两廊,在空间的等级上处在更低的位置。[4]
  其五,徽州古村落,渗透了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观念。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形成了仁爱、孝悌、睦族、厚亲的淳朴民风。在徽州民居中,随处可见宣扬读书、重孝、勤俭、仁义的楹联。“文以载道史以载事,义者为己仁者为人”“寿本乎仁乐生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就是最好的例证。[5]
  其六,徽州古村落,凝结了徽州商人经世致用的时代气息。在西递村、宏村古村落所潜藏的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之中,我个人觉得其中最具时代气息的是其所蕴藏的商业文化价值观念。首先,西递、宏村那些精致的宅院、巍峨的牌坊、庄严的祠堂、丰富的收藏,既是商业财富的结果,也是胡氏族人、汪氏族人的一种“重商”价值观念的自我炫耀和展现。在一个强调重农抑商和科考致仕的农耕时代里,那由徽商雄厚商业财富堆砌而成的西递村、宏村古村落,向世人、向社会昭示出了另一种社会价值取向——“重商”与“从商”。其次,西递、宏村的大量雕刻、楹联作品,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了这种经世致用的重商文化信息。西递村名气最大的民居是履福堂,其主人胡积堂在其旧居笃敬堂中就悬挂了这样一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西递民居的边门,门上刻着“商”字图形,不管你是谁,登堂入室都要从这“商”字下走过。
  徽商萌芽于东晋时期,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者占到了70%左右,长江中下游的都市集镇市场多被徽商操控,故明清时期游行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从徽商留给我们的、明清时期(主要是清朝)的西递村、宏村古村落遗存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重商崇儒的徽商文化精神。[6]
  ——————
  [1]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4][5]段进,龚恺,陈晓东,张晓冬,彭松.空间研究1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探讨与表达中,我还参考了岳麓书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及教参,借鉴了“百度”的相关搜索结果——徽商和西递、宏村民居的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