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千年的福建华侨史

 昵称11567645 2013-07-03

 福建人出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汉朝。史籍记载,东汉时,会稽郡东冶县(今福州),有入海遭风流移至澶洲(菲律宾群岛的古称)者。当然,这位鲁宾逊式的人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侨。

福建华侨史上最早的华侨是葬在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的南安县人郑国希,墓碑上汉字表明他死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郑氏的坟墓,是迄今为止东南亚地区发现最早的福建华侨的坟墓。此墓的发现表明,唐初,泉州沿海一带就有人前往菲律宾谋生,并终老菲律宾。还表明郑氏死后,其后人或同乡按家乡葬俗葬之,并立碑,可见当时华侨已形成群落。

宋元时期,泉州已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商港,对外交往频繁,许多泉州人扬帆到海外经商,一些人则定居菲律宾、马来亚和印尼,成为福建早期华侨。

明初,郑和率2.7万人组成的舟师七下西洋,其中有大批闽籍水手,他们中的一些人途中因病因伤上岸养病疗伤,等候船队返航时回国,有部分船员因故定居当地。郑和舟师的远航,使福建人的足迹远涉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之后,愈来愈多的福建人沿着郑和开辟的航线,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迁界等原因,有许多人逃亡到越南、日本、泰国、缅甸和东南亚其他地区。但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遏制了福建人的出国步伐,至鸦片战争时,旅居海外的福建华侨只有几十万人。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厦门被西方列强辟为通商口岸,他们从这两个口岸拐掠了大批“契约华工”到东南亚、美洲、澳洲的殖民地充作苦力,华工像“猪仔”一样被贩卖,约有半数人死在途中和后来的苦重的劳役中。

清末民初,福建省内战乱不息,盗匪蜂起,天灾连连,大批福建人被迫背井离乡,逃往国外谋生。据福建省侨务机构1940年统计,福建华侨达到270万人。

福建华侨早期大都从事垦植、开矿、筑路、小商贩等行业,一些人有了积蓄后,转而经商或兴办企业。他们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为居住国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些人由于才干显露,在当地仕宦为官,在史籍上留下印痕。

福建华侨和居住国人民同命运、共患难,积极支持和参加当地人民的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菲律宾马尼拉的“王彬街”以及街上矗立的王彬铜像、纪念碑,就是旅菲福建华侨为菲独立作出卓越贡献的象征。

华侨和祖(籍)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迫切期望祖(籍)国富强昌盛。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福建华侨毁家纾难、捐输出力,前赴后继、英勇献身,谱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福建华侨还积极参加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他们从19世纪70年代起,就在家乡投资兴办企业,还捐资修桥铺路、办学兴医,造福故里。厦门大学、集美学村、梅山学村就是福建华侨爱国爱乡的丰碑。

上世纪80年代初,祖国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福建人大批走出国门闯荡世界,许多新华侨华人踏足福建人没有去过的国家,开辟了新的天地。福建省2005年开展的侨情调查显示,福建华侨华人有1260多万,遍布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