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人生
人生十论的评论





西方的人生趋向是向外的,理性的,科学的,物质的。
追求权力,追求外在的控制,包括对人对财物对自然。
这种追求是永无休止的,而究竟最终可以得到什么,没人知道。
或者就是追求这个过程是最让人心动的。
印度的人生正相反,是向内的,感性的,宗教的,精神的。
追求内心,追求内在的解脱,甚至不惜苦苦修行。
这种向往内心的修行也是永无休止的,但最终可以得到什么,
或许就是成佛,或许也只是追求本身。
假设人生有个坐标系的话
向前就是物质,是天,
向后就是精神,是人,
两条路都走不到头,但奉行的都是积极的态度。
而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禅宗。
禅宗主张,人生本无求,迷即是悟,悟也是迷,
于是就可以顿悟,就可以立地成佛。
这种主张是消极的,无为的。
就相当于在人生坐标系的原点呆着,既不向前也不往后,
琢磨半天然后就往地下一坐,就ok了。
最后一种人生,是宋明以降儒学的人生。
这种人生是积极的,但也不往前也不向后
而是左转,当然,右转也是可以的。
然后就在物质与精神,天与人的交界上不停行走。
既不刻意追求物质或精神,也不刻意排斥它们。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所谓的天人合一,所谓的随心随性,它追求的至善境界
就是在分界线上走得平稳走得自如走得舒心,这样形成了惜福积德的人生理念和珍惜眼前的享受观。
最后这种人生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哲学和印度传入的佛教所形成的。
而近百年来,中国正面临把这种传统的人生与西方的人生融合的问题。
物欲的放纵和贪污腐败的横行正是这两种人生观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
一方面,向西方学习,不断追求权力,追求对自然的控制,追求对财富的操纵,
一方面,骨子里又认同随心随性的享受观,
要想边享受边追求,自身的修养未能与掌控的权力与时俱进,人就滥掉了。
这让我想起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描述少林七十二绝技的片段,
说学武功会让人争强斗胜,有戾气,要用佛法来化解
武功越高,佛法需要学得越精深,而佛法越精深,学武斗胜之心就越淡,
这是个悖论,于是少林再无人能练成全部的绝技。
左转的人生,要积极的进取,畅快的体验
前倾的时候多修行本己,后仰的时候不克制天性,
一日而三省,大约就是这样了。
这是钱穆先生《人生十论》中首篇中的点滴,文成于公元一九四九年,
民国腐朽糜烂,失去民心与江山的那一年。
今天读来,仍旧字字珠玑,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