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脾阳虚证,食疗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03

脾阳虚证又称脾阳虚衰证、脾虚寒证。脾阳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量多,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脾阳虚又称脾阳不足、脾阳不振、中阳不振。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虚寒证、中焦虚寒证。脾阳虚证多由于病程迁延日久,内伤脾阳所致,或由暴伐脾阳而得。

脾阳虚证的典型症状

畏寒肢冷,食欲减退,脘腹疼痛而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泻则完谷不化,或久泻久痢,面色虚白,倦怠神疲,口淡,喜热饮,或泛吐清水,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弱。

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

畏寒肢冷、食欲减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水泻完谷不化、或久泻久痢,面色虚白、倦怠神疲,口淡,喜热饮、或泛吐清涎,或浮肿、小便不利,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迟弱。

脾阳虚证常见于泄泻、痢疾、脘腹痛、痰饮、水肿、臌胀等疾病中。

脾阳虚证应与脾气虚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肺脾肾阳虚证等鉴别。

脾胃阳虚,脾阳亏虚。

见于:胃痛,腹痛,呕吐,呃逆,反胃,泄泻,饮证,西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脾阳虚证中医发病机理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

脾阳虚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忧思劳倦太过,或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胃阳虚等,引起脾胃虚弱,中阳不足,络脉失于温养,脾胃纳受水谷和运化功能减弱。病位在脾胃,病理属性为虚证,寒证。

脾阳虚证食疗方法

补益脾胃,温中散寒。

姜末粥:

煮白米粥如常法,加入干姜末少许,能温中止呕。

四和汤:

芝麻500克、茴香60克,二味炒熟碾末,面粉500克炒黄,盐30克,拌匀,晨起开水冲服,能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治胃痛、腹痛。

姜椒羊肉汤:

生姜一块、花椒、大料少许、羊肉250克,煮汤饮用,能温中散寒。治脘腹痛。

蜜姜汁:

姜汁半茶匙,蜜一汤匙,开水调服,能温中止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