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帛书《易》说到传本《易传》(文:李守力)

 寒山僧踪 2013-07-04

一、笔者推测孔子晚年学《易》六年(68岁到73岁),前三年约为《易传》小成时期,即帛书《易》时期。这一时期的解《易》特色与当时引《诗经》言志略同,解易风格是依文解义、以史说易,几乎不提卦象,这就是为什么帛书《易传》只有传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八卦类象章节的缘故。

帛书《易》六十四卦所以按照《连山易》排序,是基于这种排序规则简单,用这种简单的排序编辑竹简是为了查找方便,而《周易》的卦序排序原理极为复杂。六篇《易传》产生的时期,孔子尚未研究透鲁大史所藏《易象》,所以虽然帛书《系辞传》已有“观象系辞”和“爻位”理论,《系辞传》本是《彖》《象》的纲领,但帛书解《易》基本没有《彖传》《小象传》以爻象为主和《大象传》以卦象为主的体例。帛书《系辞》有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而只有“天地之数”章,这是为了与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应,因为“大衍之数”是《周易》筮法,“天地之数”是古《易》筮法(《连山易》)

二、孔子晚年学《易》的后三年约为《易传》大成时期,即“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巅峰(同时也接近“归道山”了)。孔子《大象传》、《彖传》、《小象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编入《易传》,其原始资料都来自周公《易象》。通行本系辞下传第九章比帛书少了一个“子曰”和三个“易曰”,这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这透露出孔子依据《易象》编辑《系辞传》的原始痕迹,为《易象》说又增添了新的证据。这三个“易曰”正是言爻位与爻象的:

子曰:知者观其彖辞而说过半矣。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近也者,谦之谓也。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易〕曰:三与五同功异位,其过□□,〔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亓柔危,亓刚朕邪]?(母本竹简串入帛书《衷》)

这说明爻位与爻象体例并非后人所创立,乃《易象》原有,是《周易》本有的系辞体例。

三、以下是孔子晚年(68岁至73岁)学《易》时的言行:

《论语·述而》

曰:“加我数年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帛书《要》

夫子曰:吾好学而闻要,安得益吾年乎?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是周代士族学习的基础科目,孔子三十岁之前已经完全通达,从《左传》《国语》可知,大夫常引《易》占筮或言理。即使孔子早年忽视了《周易》的言辞,他也会在极短的时间掌握《周易》的义理。可是孔子学《易》的热情和紧迫感却异乎寻常,致使子贡生疑。这只能说明孔子遇到了藏于鲁大史的周室秘笈《易象》孤本,周公所作《易象》是《周易》古经成书的体例,是周天子的秘笈,鲁国是周公封地,故可“备物典策”。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什么?根本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为了“内圣外王”:

《论语·阳货》:

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

孔子说,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原来孔子的理想是要在东方复兴王道!说白了,就是要当文王、周公!由于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孔子才说有“大过”。

六经中的《尚书》是政治经典,通达《尚书》不就当政治家了吗?可是孔子在帛书《要》篇说:“《尚书》多矣,《周易》未失也”,说搞政治,《尚书》还不如《周易》。孔子在帛书《要》又说:“《诗》、《书》、《礼》、《乐》不止百,难以致之。……能者一求之,所得一而毕者,此之也。得一而,一,《易》也。这是“《易》为群经之首”的最早出处。此处的《易》绝非仅指诸侯手中用于占卜的《周易》古经,最重要的是有“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的《易象》。

四、《易象》的组成:《大象传》是周公依据《连山易》而编辑的。《说卦传》连续了《连山易》《归藏易》的内容。《杂卦传》处于《归藏易》与《周易》之间,是两《易》过渡时期的象数产物。《序卦传》相当于《周易》六十四卦目录口诀。《彖传》和《小象传》属于一个体系,这是专属于《周易》的体例,是文王与周公伟大的科学发现。由于《易象》文字属于西周金文,且词句如《周易》古经晦涩难懂,孔子晚年将其编译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体会,编撰成《易传》。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之于《周易》不仅是读者,而且是某种意义上的作者。他所撰作的,就是《易传》。”“孔子晚年好《易》,《易传》或出其手,或为门弟子所记,成书约与《论语》同时。自子思以至荀子等人都曾引用,绝非晚出之书。当然,那时《易传》的面貌,不一定和今传本完全相同,这是古书通例,不足为异。研究孔子,不能撇开《周易》经传。”李学勤《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月版第14-15

20121213

20121215

五、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

与传本易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不同,帛书《易传》解易的特色是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象和筮数,这可能是帛书将传本《系辞传》全部的“象”字径直改为“马”字的主要原因(传本《系辞传》共有39个“象”字,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共有35个“象”字)

帛书《要》篇对帛书《易传》的思想做了总结。要,即纲要。帛书《要》云:

《尚書》多矣,《周易》未失也,且古之遺言焉。予非安用也,予樂其辤也……子曰:“《易》从後亓(其)祝卜矣,我观亓(其)德义耳。……吾求亓(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其)後乎?”

帛书《易传》看重《周易》的卦爻辞,视其为“古之遗言”,重其德义,后其卜筮。而传本《易传》的思想见于《系辞传》,所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卦象、爻象、系辞四者并重,而帛书《易传》只关注“以言者尚其辞”,对爻象、卦象、筮法不关心。《系辞传》言“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以卦为德,以爻为义,而帛书《易传》德为德行,义为仁义。

因此,帛书《易传》有重视义理的风格,传本《易传》是象数与义理相统一的风格。

传本《系辞传》是传本《易传》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传》的思想与整个《易传》思想是一致的。帛书《易传》中有《系辞》,帛书《系辞》的内容与传本《系辞传》基本一致,于是帛书《系辞》的思想就与帛书《易传》显得很突兀。

传本《系辞传》讲卦象、爻象和筮数帛书《易传不讲象数,只是据卦爻辞依文解义。我认为帛书《六十四卦》的卦序是《连山易》先天卦序,帛书流派的易学可能是子夏所传,因为子夏曾自学《连山易》(见《周易密钥·发现纳甲与《连山易》之谜——以《易本命》为中心》)。整个帛书《易传》罕言卦象、卦气,只有两三处有类似卦象卦气的内容,如《二三子》言艮为精质,与《连山易》有关;《要》篇言损益二卦,益卦“春以授夏”、损卦“秋以授冬”,这是用的后天八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连山易》云干宝《周礼注》罗泌《路史·发挥》都说后天八卦是《连山易》。子夏未得《易象》秘传,故不通《大象传》《彖传》和《小象传》,由于不通、不用卦象,所以帛书《易传》中只有今本《说卦传》前三章而没有后边的卦象类象;帛书《六十四卦》不用《周易》卦序,故没有《序卦传》;更不用互体,故没有《杂卦传》。

帛书《易》的卦序不是《周易》卦序,帛书《易传》也与周公《易象》无关。从《左传》《国语》筮例可知,春秋时期史官都使用《说卦传》的卦象类象,而帛书《易传》却不用,帛书《易》学派只是使用《周易》的言辞说理说事,是纯粹的义理派,这个学派将《周易》古经文字当作《诗经》一般,而将卦符卦象爻象抛弃了。但凡涉及《连山易》的内容却在帛书《易》中留了下来,子夏自学《连山易》,却未得《易象》真传,只有颜回、商瞿得了《易象》真传,所以我推测子夏是帛书《易》学派的祖师。

在《易传》十篇中,《系辞传》上下两篇被公开,故子思依此作《中庸》,子夏或子夏后人将《系辞传》编入自己的易学体系,为了合乎整个帛书易学的风格,将“大衍之数”章删除,将全部的“象”字改为“马”字。对《说卦传》的卦象类象内容全部删除,只保留了前三章内容,将“天地定位”章改为《连山易》的先天八卦,这与帛书《六十四卦》卦序相呼应。有学者认为帛书《六十四卦》的排序是为了卜筮查找方便,实际并非如此。我推测,子夏早年自学《连山易》,在孔子晚年也参与了《周易》研究与互动,但最终没有得《易象》真传,好《易》的子夏于是汇集孔子晚年说《易》的材料,加上自己研究《连山易》的心得体会,形成了帛书《易》材料的雏形,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与帛书《易传》就是在子夏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孔子家语·执辔》中,子夏大谈自己的《连山易》心得,子贡不以为然,当着孔子说子夏之学非治世之待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矣”,子贡对子夏的不满以及孔子、子贡对颜回的推崇,从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推知子夏不能得孔子《易象》真传。

古代文献所引《子夏易传》内容,颇与帛书《易传》相合,今列举如下:

1.今本《易经》《谦》卦,《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嗛帛书《易》亦”;

2.《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子夏传》云:元,始也。”帛书《易传》的《二三子》曰:“[卦曰:黄裳元吉。孔子曰:此言]□□□□□者也。元,善之始也。”

3.《周易集解》引《子夏传》曰:“龙所以象阳也。”帛书《二三子》:“二三子问曰:《易》屡称於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乎星辰日月而不晀,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帛书《二三子》言龙能阳能阴,《子夏易传》唯取阳,两者既有差别,又有渊源。

4.帛书《要》篇孔子论述损益二卦的内容不见于传本《易传》,见载于《孔子家语》、《说苑》和《淮南子》等古文献。孔子关于损益二卦的论述,是帛书《易传》与传本《易传》的分水岭。帛书《要》论损益二卦,孔子采用《说卦传》后天八卦八节理论,这是用象数解《易》的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家语》《说苑》记载向孔子请教《损》《益》之道的是子夏,由于子夏精通《连山易》后天八卦,故孔子与子夏讨论之,而《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六本》的记载谈到了损卦、益卦、夬卦的《周易》卦序,以及《系辞传》“《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丰卦《彖传》“明而动,故能大”、“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可见孔子与子夏多次探讨过损益二卦,其中虽然有与《彖传》相似的内容,但是不能因此说《彖传》已经成书,当时《彖传》还处于草创期。在整个帛书《易传》中,很少见到《彖传》的内容,而帛书《衷》论刚柔之失有“酆(之虚盈”句这正是《说苑·敬慎》引孔子与子夏论损益二卦时提到的。帛书《缪和》论益卦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时说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式”,这与《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六本》所引“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内容呼应(以上见《周易诠释》益卦解读)。

5.朱震《汉上易传》归妹卦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说:“《子夏传》曰:血谓四,士刲羊三而无血。’是则自子夏以来传《易》者以互体言矣。”归妹卦九四为三、四、五爻互体坎之中爻,坎为血,故言“血谓四”;六三为互体离之中爻,离反坎,故言“三而无血”,所以言六三,盖上六之应爻也。如此《子夏易传》则有互体、反象和应爻之体例,似乎与帛书《易传》思想相背,实则帛书《易传》也有互体,如今本《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盖取诸夬”,帛书《系辞》作盖取诸大有卦,大有卦互体上离下乾,互体为夬卦也又如,书《衷》篇说“大蓄兑而诲也”,大畜卦互体下兑,可见帛书《易传》有互体体例。

6.丰卦九三丰其沛《释文》曰:“子夏作芾,《传》云:小也。”帛书《易》作“丰亓薠与《子夏易传》”皆从艸。帛书《缪和》对丰卦九四的解说:“今易丰之九四曰:‘丰其剖(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何谓也?”子曰:“丰者,大也。剖(蔀)者,小也。此言小大之不惑也。……”此与《子夏易传》释“”()为相近。

7.既济六四“繻有衣袽”,帛书《易》作“襦有衣茹《释文》说“子夏作茹”,是《子夏易传》与帛书《易》用字相同。

由此可见,子夏与帛书《易传》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两者不能等同)。

另外,西汉的韩婴易学、淮南子荀爽九家易学也有帛书《易传》的渊源(帛书《衷》“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黄”亦曰“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始于西南,故色黄也”。)

由于帛书《易》学派不是孔子易学的正宗,于是在西汉以后就逐渐被淡出儒学界了。

帛书《易传》保留了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阶段性成果,今之传本《易传》则是孔子、颜回、商瞿等在孔子早年研《易》的基础上以《易象》为纲领贯穿之而最终形成的最成熟的《易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