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五)——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

 麒麟合创 2013-07-04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五)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十)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1.jpg

夕阳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南社南方村



七问:南社南方村古巷如今保存如何?村民保留着哪些鲜活的民间记忆呢?

    我们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从四通桥边,继续探访柳树下巷。柳树下巷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柳树下巷,位于祠堂塘南岸,呈尺字形,原是小山坵,曾植一片柳树,因环境优美而得名。


蓝天白云下水边的柳树下巷.jpg

蓝天白云下水边的柳树下巷

.

柳树下巷巷口.jpg

柳树下巷巷口


    柳树下巷口,地上麻石地袱保存完好。柳树下巷口是社田公祠(NS-0024)。社田公祠前铺上方形石板,加之祠堂塘边的石栏杆,均显得十分生硬,难以与周边建筑达到和谐统一。

新社田公祠.jpg

新社田公祠



    柳树下巷口的社田公祠并没有牌匾,我们在文员巷右侧第一横巷中也有一社田公祠,如何区分呢?原来南社有两座社田公祠,柳树下巷口社田公祠为新社田公祠,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已丑岁(1889年),而旧社田公祠,建于南方柳树下巷上端住宅群中,东邻樟岗岭。重建于明朝天启熹宗皇帝四年(公元1624年),后有专文介绍。

    新社田公祠仍然保持原貌,红粉石的基础、凹斗式的大门、雕花的檐板、廊下的彩绘,无不充满着岭南特色,大门有联“风和柳巷,气淑兰阶”。对联内容古雅,但书写不甚美观,似初学。南社村若能每年请镇里书协名家书写村中的对联,让村中的文雅气息传播出去,将更能体现每个细节之美。


新社田公祠相邻民居.jpg

新社田公祠相邻民居

.

新社田公祠相邻民居1.jpg

与老屋的对话


    新社田公祠相邻民居(NS-0025),外砌水磨青砖,用料讲究,气宇轩昂,不知具体为何者故居?待考。


    柳树下巷向前延伸,巷面铺有整齐的红粉石条,两侧的民居次第排开,左侧靠近祠堂塘的为一排较低矮且窄的青砖屋,第一间民居(NS-0026)门楼上印刷“革命到底”的字样,这是文革期间的遗迹,并且是覆盖了原来的绘画。旁边还有残存的一首打油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品味着这首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四季诗,小巷中顿时仿佛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柳树下巷左侧第一间民居“革命到底”.jpg

柳树下巷左侧第一间民居“革命到底”

.

柳树下巷左侧第一间民居门楼题字.jpg

柳树下巷左侧第一间民居门楼题字



    第二间为一般民居(NS-0027,没有太明显的特色,与柳树下巷右侧第三间民居(NS-0045)相比,更是逊色不少。(NS-0045)号民居红粉石基础和墙体竟然高达十层之多,而门楼窄小而简约,粗壮巨大的趟栊犹如村寨的围门般,仿佛一座军事堡垒,或许这正是当时条件下南社人保护自己和财产的最好的举措。民居的主人早已搬迁,小院天井内草木丛生,红颜随手采集了一些鲜嫩的野菜,主房高阔,门上有一木框小窗,两侧的廊屋已经坍塌。

柳树下巷民居(NS-0045).jpg

柳树下巷民居(NS-0045)

.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间民居1.jpg

我们走进堡垒式的民居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间民居内景1.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间民居堂屋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间民居内景2.jpg

红颜顺手采集了些许野草



    柳树下巷右侧第一横巷,深入其中,左则出一个门楼,还有一扇木栅栏,推门而入,门内有一精致神龛,造型颇具民 国特色,且有变化多端的花纹,两侧有对联“门兴凝瑞气,土旺集祥和”,由此便不难发现这是供奉门官土地的神龛。对联的内容倾向于劝善,一语双关。原来这座门楼仅仅是一个闸门,可通柳树下右侧第二横巷。

柳树下右第一横巷与第二横巷之间闸门1.jpg

柳树下右第一横巷与第二横巷之间闸门1

柳树下巷右侧第一横巷门楼下神龛.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一横巷门楼下神龛

编号NS-0047清代民居.JPG

编号NS-0047清代民居



    第一横巷右侧开阔地长满野草,一座民居(NS-0047)横在眼前,感觉比一般的居居都要高一些,或许因为门上又开一个透气的小窗子的原因吧。

柳树下1号井.jpg

柳树下1号井

民 国特色民居.JPG

民 国特色民居



    转入房后,一眼古井出现,我们向村民们打听此井的名字,村民们皆摇头称“不知,但是此井年代久远”。我们则暂以柳下1井命名。再向前,一座民 国特色小楼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已是残破不堪,唯门边的红石雕刻的椒图栩栩如生,踏实地守卫着这座老宅。

    出了老宅,顺麻石小巷望去,柳树下巷右侧第三横巷中南方村113号就在眼前。

柳树下巷中遇到的游客.jpg

柳树下巷中遇到的游客



    回到柳树下巷,我们发现巷边砌有明渠,可以及时将雨水及时排出,出现堵塞十分方便清理,故而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排水排污功能,不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小巷幽幽,不时有成群结队的游客来往,或笑或歌,为静谧的村落凭添了一份生气和活力。


柳树下巷中福德宫.jpg

柳树下巷中福德宫


    柳树下巷呈尺字形,拐角处有一间土地庙,莞人称之“福德宫”,庙内供奉土地公土地婆的瓷像,格外慈祥,并有常见对联“白发知公老,黄金赠福人”。我们不由得在福德宫前住脚,双手合十。东莞的许多乡村中仍然保留着很多福德宫、土地庙。人们坚信,这些小庙中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是公平的,他们让每一个付出劳动的人都有所收获,他们还是村里的守护神,日夜保护着一方平安安宁。

    转过弯,左侧有一空旷地,有古井一眼。《南社村志》载:柳下井,柳树下巷井,此巷顶端原来种有一园杨柳树,故名。


柳下井畔的千年回眸.JPG

柳下井畔的千年回眸



    我们立在柳下井边,打量着岁月留下的道道绳痕。据说这眼古井,谢氏族人未来定居前,已为原有居民饮水之用。汲水时用绳索系着小木桶落井下沉把水提上,日积月累,绳锯石穿,四周井栏犬牙差乎,沟壑楞嶒,痕迹驳驳,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柳下井已有超过800年的历史。

    现在,村中早已用上自来水,人们图方便很少汲井水了,但是这眼古井水质一直保持优良,虽涝不溢,遇旱不竭,一年四季保持常满。滴滴清泉,冬暖夏凉,甘香可口,在村里几十口水井中,当属优中之优。


柳下古井印苍苔.JPG

柳下古井印苍苔


    柳下古井座落于道巷曲幽之中,隐匿于群蚁排衙的民居之间,我们可以想像这眼穿越八百年岁月的古井,在巷顶垂柳迎风披拂中,犹如小娘子一般羞羞答答,游人将身影投入井中盈盈水间,成了小娘子明眸中的人儿,不知从前井边是否也有英雄如我?

柳树下巷右第二横巷及2号井.jpg

柳树下巷右第二横巷及2号井

.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巷口红石井.jpg

巷口红石井.


    前行,豁然开朗,红粉石基础的废墟上菜田成畦,木瓜飘香。柳下巷右侧第二横巷就在眼前,巷口有一眼古井,被红石所盖,我们暂以柳下2井命之。

    横巷内为红粉石路面,直达巷尾。巷尾墙上镶嵌一通窗花屏障,花坛内生长一颗高杆蒲葵树,状如祠堂前高耸的旗杆。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巷尾窗花.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巷尾窗花

.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谢元俊练武之所内景.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谢元俊练武之所内景

.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谢元俊练武之所房檐下.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二横巷谢元俊练武之所房檐下



    横巷内主房为金字屋,凹斗式大门,红粉石条直达屋檐下,天井内铺满红石,红石的门框、窗框保存完好,有几株杂树滋长中,希望加强管理,及时铲除,因为这些植物的根系极为发达,对古建筑的破坏无与伦比。

    据谢树森先生介绍,此屋为当年谢元俊及本房子第练武的地方。可见当年谢氏家族的豪阔,既拥有专门读书的资政第,又拥有专门练武的场所,老社田公祠毗邻处尚有谢元俊的故居。


DSC00796.JPG

回看柳树下巷尺字形拐角处

南方村72号民居.jpg

南方村72号民居


    柳树下巷左侧菜地内侧古老的民居兀立矗立,山墙的红粉石墙体格外粗糙,或许当初建造时处于两墙的夹缝间,故而未进行精细的加工吧。紧挨的一间民居为南方村72号,小小可可的门楼,雕花的檐板保存完好。门楼后隐蔽着一座高墙大院,可惜无法深入其中。


南方村51号民国民居1.jpg

南方村51号**民居

南方村51号民国民居2.jpg

南方村51号民 国民居内景

南方村51号民国民居3.jpg

南方村51号民 国民居内景


    南方村72号对面一座居民南方村51号,极富特色,门楼为红粉石的墙体,地伏和过梁均为带孔的麻石,门楣上有书卷状的灰塑,上有篆书“竹苞松茂”字样,富有书香气息。再看主房侧山墙上灰塑,也是以荷花、菊花及暗八仙图案入画,也许此为书香门第?

红颜发现红石门框中间另有玄机.jpg

红颜发现红石门框中间另有玄机



    我们还发现门边石中间有两个圆孔,可以有效防止盗贼入室。跨过门坎,为一横巷,左侧为主房,二层小楼。一层右侧门头为西式灰塑,保存良好。二层楼上保留着曾经的木楼板和楼上的隔板。楼板边缘处十分讲究,有四五层的雕花,其中有海草纹、菱形、铜钱状、中国结、梅花等图案,雕工细腻,精致,可见当年之辉煌。


    顺着整齐的麻石小巷前行,南方村72号之后数级红石台阶上照例有一门楼,可惜被乱砖堵塞,无法入内。据南社古建筑管理所谢树森先生介绍,这是古狂公祠。

南社村第十五次行走采访谢树森主任.JPG

南社村第十五次行走采访谢树森主任



    谢树森先生口述:

    古狂公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面积120.7平方米。古狂公祠享堂有对联四幅。

    其一曰:上祀富星俾识先人是富,旁营书室可为童子讲书。

    我们由第二幅对联可以看出,古狂先祖颇有古义侠风,主张有钱行善事,认为善有善报。并且体现先辈很重视文化教育,在建祠时已计划在旁边另建一座书室,为日后子孙学习读书地方。


古狂公祠.jpg

古狂公祠


    其二曰:前后合两祠依然祖作而孙述,尊卑分六代仍是右穆而左昭。

    第二幅对联告诉我们谢氏十二世祖谢古狂,为十一世祖谢苍宇第三子,是十世祖谢社田之孙。因为古狂公祠建在社田百岁翁祠前面。故前后两座祠堂都是祖父与孙之关系。谢社田生三子:见田、从野、苍宇。谢苍宇生三子:完初、五陵、古狂合称六代。


古狂公祠雕花檐板.jpg

古狂公祠雕花檐板


    其三曰:出入莫忘六代祖,往来总是一家人。

    第三幅对联是在告诫谢氏后人出入社田百岁翁祠或古狂公祠,不要忘记同是六代祖的子孙。溯源追宗,自谢社田后裔,堪称均是一家人的大族。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横巷.jpg

柳树下巷右侧第三横巷

.

柳树下巷右第三横巷内民居.jpg

柳树下巷右第三横巷内民居



    过古狂公祠,来到柳树下巷右侧第三横巷,巷内第一间民居的砖雕门楼支架颇为精致,而院内也为金字屋,主房的趟栊已经腐朽,斜斜地挂在框架上,屋内陆上散放着盆罐箱柜等物,值得一提的是阁楼上的神台,墙壁上的绘画仍然清晰,足可见东莞人对先祖的敬重和缅怀。

    第二间民居为南方村113号,屋内仅存一只残破的木厨,一只木盆,一只抽屉,余无他物。门口有一面印有人民大会堂的镜子,歪斜在墙边,映出改革开放前的一段岁月。
南方村113号,正对柳树下巷右侧第一横巷。

柳树下巷中的麻石小巷.jpg

柳树下巷中的麻石小巷

.

柳树下右侧第三横巷出丁石.jpg

柳树下右侧第三横巷内景

.

柳树下右侧第三横巷出丁石1.jpg

柳树下右侧第三横巷出丁石



    过老社田公祠巷口,沿红石小巷前行,右侧为第四横巷,巷口有一座简易的门楼,我们发现巷内排水明渠深且宽,不时有石条横在其上,原来这也是风水讲究——既讲究拦门水,以讲究出丁石,谓主人财源茂盛,人丁兴旺,家业发达之意。

    柳树下巷右侧第四横巷亦是一户人家一座金字屋,青砖雕刻的门楼卷云花纹,高大的青砖墙体及院落中的布局,应是村中相当有地位之人的住所。巷尾为绿藤掩盖,难辩原貌。

柳树下巷尾十一级红石台阶直达岭上.jpg

柳树下巷尾十一级红石台阶直达岭上

柳树下巷尾左右红石墙1.jpg

柳树下巷尾左右红石墙

柳树下巷尾左右红石墙2.jpg

柳树下巷尾左右红石墙



    柳树下巷至此,有十一级宽大的红粉石台阶直达岭上,左右有红石墙数十米,黑乎乎的墙体为蕉林所掩映,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在老围墙的里面还有红石围墙呢?这道围墙是何人所建?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1.jpg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2.jpg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檐下精致的雕花和彩绘




    站在围墙边,岭上不远处荔枝林间有两间青砖屋,我们奔过去拍摄。荔枝树后一座精美的水磨青砖民居出现在眼前,屋檐下封檐板雕花精致,线条清晰流畅,其中还有一首诗刻。廊下彩绘极为精彩,居中大幅为和合图,古树苍藤中和合二仙端坐其间,落款为登高节,杏村作,下有一圆一方两枚印章,颇有古意。和合图右为彩蝶图,落款为“岁在辛亥年菊月登高节前,居士周杏村作”。周杏村是何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据查,上世纪百年内有两个辛亥年,一为1911年,辛亥革命之时,另一为1971年,正正值文革当中,肯定不会再有这种彩绘。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至少该民居建筑时间不会晚于19119月。

    可惜啊,这么漂亮的民居仅仅剩下一座门楼,而院内也是一片狼籍,几只土鸡成了这所雅院理所当然的主人……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相邻红石门边雕花1.jpg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相邻的民居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相邻红石门边雕花.jpg

荔枝丛中的古民居相邻红石门边雕花




    与之隔壁的一座民居保存较好,与其他金字屋民居没有实质的区别,唯红石门边的雕花值得一提。
我们回到柳树下巷口,经新社田公祠右侧,发现有一大堆石制建筑构件,有基础、石柱、石条、门枕石等不一而足。这或许是从外村收购而来的,为下一步古建的维修打下基础?在六年的行走中,我们从一些老人的讲述中可知,以前的东莞人对原来使用过的红粉石是避讳的,他们认为红粉石被拆下来后再用于建筑上是不吉利的。只能用来铺地板或者做一些厨房的工作台等等。


大井头巷口.JPG

大井头巷口


    大井头巷正对四通桥,巷子的得名,据《南社村志》载:大井头巷,社田公祠左侧,此巷原有一口大井座,围墙倒下去瞬间不见踪影,不知去向,故名。

大井头巷内的行走.jpg

大井头巷内的行走

.

大井头巷内野花与石磨.jpg

大井头巷内野花与石磨



    大井头左第一横巷也是红石铺地,巷内有三间民居(NS-0043、NS-0044、NS-0012),保存状况一般,一只残损的青石磨倒在草丛里,些许野花肆意地盛开着,绽放着生命的光彩……


大井头巷内拐角处翠竹摇曳.jpg

大井头巷内拐角处翠竹摇曳


    大井头巷在脚下继续延伸,左拐角处翠竹摇曳,沙仁花盛开,我们发现巷子侧边有高低不一的红石墙能巷子而延伸,左转后,大井头左第二横巷十分开阔,一堵矗立的老屋断壁让我们仰视,踏着遍地的野花,我们发现第二间与柳树下巷右侧第一横巷相通,与柳树下1井平行。

大井头巷左第二横巷1.jpg

大井头巷左第二横巷

大井头巷内大井头1.jpg

大井头巷内大井头,井口大,井内更大!



    大井头巷内遍地落叶,一眼古井就在脚边。据《南社村志》载:大井头,新社田公祠后,传说曾经有一道围墙坍塌下来,瞬间不见了,这言其大也,故名。

    大井头紧靠红石墙,岭上的霸王花爬满墙体,不知当年倒塌下来的围墙是否此段?大井头的井圈十分特殊,整体为一方形红板,井口类似椭圆形,探头向井下望去,井在陡然扩大,甚至担心站在井边会漏下去,井壁竟然为黄土,树根裸露。希望古村落管理中注意这种井,井口应该加装明显的标志,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游客不小心出现意外。

大井头巷尾.jpg

大井头巷尾

大井头巷尾高处回望南方村.jpg

大井头巷尾高处回望南方村




    大井头巷尾为十余级的红石台阶,周围竟然是红石基础上的青砖墙,似乎是为专门防守而修筑的。站在高台上,视野顿时开阔,柳树下巷的老屋房瓦在四周绿树环绕中一片灿烂。
大井头巷红石墙与柳树下巷尾的红石是否联系呢?我们目前也不得百知。

DSC01138.jpg

历经500多年岁月的老榕树又发新枝,树下成了南社人休闲之所


    再次回到大井头巷口,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下聚集了不少乘凉的人们,在此我们听到了一段谢姓与何姓不通婚的故事。

P2060078.JPG

谢成运先生在榕树下向我们讲述那个久远的故事




    南社村民谢先生(78岁)口述:

    谢贵贤之儿媳妇何氏,有一次作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告诉她家中一块稻田恰恰是“乌云盖日,人骑马,马骑人,将军戴铁帽,乌龟伏五雏”的土葬风水宝地。

    儿媳妇十分孝顺,随即告知家翁此梦,并说:“谁若得此宝地,他日定必大兴大发。”不巧,何氏的父亲何左丞闻之,心中暗喜,想把此地用为自己身后塟地,遂盟生邪念。

    趁着女儿回娘家探亲,把心事告知,遭女儿辱骂,并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随后又叫来女婿谢槐堂,亦遭反对,槐堂夫妇忿然离去。

    何左丞念念不忘此风水宝地,发誓不达目的不罢休,趁着自己生日机会,特意邀请亲家谢贵贤造府喜宴。酒过三巡,何左丞单刀直入,索取宝地。贵贤当然不允。无奈,何左丞竟以软硬兼施,但还是未能得到半点让地之情。

    时将黄昏日落,谈判还无结果,且双方严词恶语,贵贤表态:“坚决拒绝蛮理要求,宁可人头落地,风水宝地寸地不让”。何左丞借着几分醉意,恼羞成怒,手起刀落,把贵贤人头砍落地,把喜事变成丧事。

    何女闻此恶耗,痛恨父亲无良。从此,断绝父女关系。并将青碗掷地,誓不与何氏成姻。

    明永乐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416年)谢贵贤病逝(此处与上文有矛盾)。举殡日,晴天万里,喃呒、鼓乐、鸣锣开路,棺木抬到南方村土名青岗岭(草松)停棺歇息,等待吉时下塟。喃呒、鼓吹佬把袍服脱下放在地上休息。

    从前此处是超朗、粟边、员头山村通往茶园圩必经之路。时至下午三时许,仍是晴天一片,忽然乌云阵阵,下起雨来。

    远处有村民自茶园圩买了一只铁锅回家,紧跟着又有一巫师拿着一只用竹札成的纸马,马上扎着一纸人,原来是巫师用的冥品,准备到超朗做功德事。

    此时,但见拿铁锅的人顺势把铁锅戴在头上,拿纸马的人也把纸马罩在头上挡雨。一个喃呒佬看到此情景,联想起何氏奇梦之事,大声高叫:“吉时已到。”遂起身拿起罗盘定位下塟,无意掀起袍服,忽见有五颗松子。一切均符合吉祥之兆,正如所愿,遂下塟。

正在做法事的喃呒佬1.jpg

正在做法事的喃呒佬



    后来,何氏生了五个男孩,即第六代长子谢云轩、次子谢云庄、三子谢云谷、四子谢云林、五子谢云溪,以后南社谢氏沿称“五派”。

    自贵贤被砍头后,南社谢氏族人,与何氏结下深仇大恨,打破青碗发誓,谢、何两姓不联姻、如若联姻、后果不吉祥。

    其实在东莞的村落中,还有一些两姓不通婚或者两村不通婚的现象。如东坑镇彭屋与角社村、东城区余屋与周屋村、望牛墩镇袁家涌与吴家涌村之间亦有不通婚的说法。这是以前封建社会时代概念。今天随着文明时代的进步,封建思想逐渐在新一代年轻人思想上消除。


DSC03147.JPG

我们采访谢成运、谢忠稳先生


    南社谢成运先生口述:

    八百多年历史的南社村,谢族人兴财旺,子孙昌盛,枝繁叶茂,瓜瓞延绵。大家都说占了“五雏宝地”的好风水。

    南社谢忠稳先生口述:

    传说南社以前与邻村械斗时,村里派耆老到墓碑前守望,墓碑现红根的是好兆头。如墓碑现黑根的,则是不良之兆。及时通风报讯。谢族人制定每年农历清明十二日,和重阳节十二日,为谢氏祖坟春秋二祭日,风雨不改制度。

    我们根据这个故事,专门搜集了故事中三个重要人物的生平。

    谢贵贤,谢氏四世祖,号存耕,字重德,是始祖谢尚仁之曾孙。生于元朝天历元年已巳岁六月十一日(1329年)。卒于明朝洪武三十四年辛巳岁十月三十日(1401年)寿七十三岁,塟于青岗岭(草松)。

    谢伊俊,谢贵贤之子,谢氏五世祖,号槐堂,字庭卿。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甲午岁九月二十二日,(1354年)卒于明朝永乐十四年丙申岁六月十九日(1416年)寿六十三岁,塟春山,娶妻何氏,何真女儿。

    何真1321—1388年),字邦佐,号罗山,又名何左丞。原藉东莞市茶山镇员头山何屋村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保障两粤有功,授江西参政迁山东参政,擢山西右布政使。历浙江湖广左布政使,封东莞伯子铁劵,赐甲第,宏光时追赠侯爵,升少卿,华荫广州府同知富荫惠州府通判,卒于京师,享寿六十七岁。

    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程度到底如何?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以辨真伪。

    首先,从三个人的生平年月,可以发现何真卒于1388年,享年67岁,而谢贵贤卒于1401年,享年73岁,如果谢贵贤为何真所杀,绝不会卒于何真之后,他是在何真去世13年后才去世的。这应该是一处矛盾,且故事中又说谢贵贤是病故,更加令人生疑。

    其次,资料记载:“何真为官,颇有政声,行动果断,政令风行,时人不敢妄犯。他为人忠厚,喜读书撰文,在朝颇有声望,士人多喜与之交游,宋濂、方孝孺等都很敬重他。”这么一个为官颇有政声,结交天下大儒的何真绝不可能只因一些墓地而灭绝人伦,残杀自己亲家之行为,并且“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何真去世,终年67岁,明太祖亲为文祭悼,命在朝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礼葬京师城南八里冈,复赠侯爵,‘忠靖’。”由此可以看出,何真百年之后的墓地由皇帝早已选好,故绝不会因为一块墓地而大动干戈,授人 权柄,遗祸子孙。

     综上所述,何真斩杀谢贵贤一事是假,而谢、何不通婚的禁忌应另有隐情。

何真.jpg

何真像(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孟俦公祠前为百岁塘,塘边为围面南路,祠堂右侧有一小巷,铺以红石条,随山势而上,左侧空地处种植着沙仁、龙眼、富贵籽,小巷顶端为一篱笆小院,院内芒果树正值花期,满院飘香,一座泥砖老屋安静在座落其中。

孟俦公祠左侧小巷.jpg

孟俦公祠右侧无名小巷



    回到围南南路,过孟俦公祠,塘边一排垂柳,惹起游客无端的思乡之愁。孟俦公祠之左侧,这条小巷便是梯云里。据《南社村志》载:梯云里,孟俦公祠左侧,此巷直通谢元俊书房新厅(资政第),拾级而上犹如攀梯登上云端,故名。

孟俦公祠.jpg

孟俦公祠左侧之梯云里

     步入梯云里,过祠堂前地塘,至梯云里右第一横巷。横巷第一间民居(NS-0041)基础保持不变,已被改造为二层小楼;第二间民居(NS-0040)保持原貌,恰巧这天主人在老屋祭祀先祖,摆放一个简单的供案,被我们捕捉到;第三间民居较简陋,但屋内木挂钩上悬一个竹篮,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尘封的记忆在涌动,那是身为北方人的子木童年时盛干粮的篮子?那是身为东莞人的红颜童年时外婆装莱丝虾米的篮子?那是南社人盛着餐具午饭下田的篮子?

梯云里.jpg

梯云里的麻石小巷






梯云里右第一横巷1.jpg

梯云里右第一横巷



梯云里右第一横巷3.jpg

一个竹篮子,居然是那么亲切!





     我们回到梯云里,梯云里全部以麻石铺砌,格外规整,历经数百年的世世代代南社人脚板的磨砺,早已变得柔和、细腻,仿佛是母亲的手一般温柔,让走在上面的人倍感安全和舒适。



    梯云里右第二横巷,横巷内有四间房。第一间虽为老民居,业已改造并作为出租屋;第四间是红砖屋,为南方村4号。


     第二间为伦学堂,现在为2008年新修,外观粗糙,用料极不讲究,有利古朴韵味。伦学堂,始建于明弘历十五年壬戌岁(1502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能保留下来已是不易,因为是私人建筑,我们无法入内考察,不知现状如何?第三间为黄晖公祠,2008年与伦学堂一起重修。黄晖公祠始建于明朝弘历十七年甲子岁(1504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同样的原因我们无法入内。


伦学堂.jpg

伦学堂距今已500多年,可惜我们无法进入,不知现状如何

黄晖公祠.jpg

黄晖公祠



     在此我们希望古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能够协调与村民的关系,让村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样才不至于像这两座祠堂一样私自修缮改造。因为这种重修,本质上就是一种破坏,使用建筑材料和工艺与古代无法相提并论,整个古村落的重修和改造均应在管理所统一安排下进行,个人不得修葺和建设。

     再回至梯云里,孟俦公祠后一民居(NS-0042),保存良好。麻石铺地的平台正中出现一眼古井,古井沿早已破烂,现在用水泥修补,这也是一种破坏。此井何名?《南社村志》载:“登月井,梯云里井,既是梯云,便上登月,故名。”

梯云里考察登月井.jpg

井,就在“梯云”之上,登之,则是“登月井”了!

梯云里望月井.JPG

梯云里望月井



     登月井右为梯云里第三横巷,因为巷中正在施工,一堆砖瓦堵住去路。

   继续前行,步步登高,梯云里右第四横巷巷口已经安装了木栅栏,这是南社古村落进一步升级转型的行动。巷内共有五六间民居,其中第一、二间为红砖出租屋。

    第三间为青砖老屋,根据电表上户主名字可知,此为谢玉盆曾经的老屋,天井两侧已经改造,灶台上放着一只藤笄,部分纺织物已经腐朽。屋内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罐子约数十个,一个红漆的神台,还有一个锁已生锈的长方形的皮箱,或许这些东西都是南社旅游开发公司搜集来今后做装饰品的吧!

堆放.jpg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由这些日常用品做成的装饰?





      第四间老屋已经被人改造为一过道,可以通到资政第之后。一棵榕树长在屋顶第五间民居上,格外显眼,仔细观察这座民居,整体保存良好,门楼下封桅板雕花精细,居中图案为英雄图,居中者为一只苍鹰,两侧为两只熊。民 国时期常用的蓝底色仍然存在。可惜廊下的彩绘无存。门楼盘头上灰塑为锦上添花图,凹凸有致,立体感强,富有视觉冲击力。


梯云里左第四横巷中第四间过道后可见资政第后门.jpg

梯云里左第四横巷中第四间过道后可见资政第后门



    廊下左侧有一红石底座的神龛,上部有桂花、铜钱等花纹灰雕,两侧有灰砌的楹联框,其中下联“正德保安康”尚在,上联已经泯灭,无法辨认。最让我们惊喜的是,神龛中还供奉着一尊红石雕刻的土地公神像,虽然红石已经风化,但从没有风化部分的衣褶和面部表情,足可以让我们想像当初的石雕风采。

    迈过麻石门坎,左侧为一廊屋,门上有“仙桃”灰塑,上有“風吟”二字,皆为两钩,笔力遒劲,颇具颜公之神采。右侧则无廊屋,只能搭建凉棚式厨房,靠墙为一排灶台,墙上挂着一木质碗筷厨,一切皆为日常生活常景,可以想像当初小院中的温馨往事。

    这座民居虽然不如金字屋那么豪华,但又比明字屋规模稍大,关键在于建筑构件和细节比较讲究,处处富有书香气息,主人是一位饱学之士?这是一座堪称民居中的精品。


民间.jpg

面对梯云里左第四横巷中第五间民居雅致得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梯云里左第四横巷中第五间民居1.jpg

梯云里左第四横巷中第五间民居

极富特色的神龛和供奉的土地公像.jpg

极富特色的神龛和供奉的土地公像



     我们回到梯云里,左侧有一红石巷门,过去没有特别注意,深入巷内,发现巷内两间老屋的红石门框风化已经很严重,出现剥落和粉化现象。巷尾的老屋的编号为南方村64号,房屋的布局为金字屋,主屋木趟栊已经被白蚁所蛀,支离破碎,屋内散放着锅碗瓢盆的生活用品,其中两件东西引起我们的兴趣。


P2050344.jpg

红石小巷内景

梯云里右第四横巷错对的巷子1.jpg

梯云里右第四横巷错对的巷子

    一件为挂在墙的套在耕牛身上用来钩住铁犁的盘,子木想到了当年在华北平原上耕作的日子,那是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乡村生活。当年,子木曾经驾驭着耕牛在责任田里耕地,曾经赶着黄牛在棉花地里耘草,曾经跟在犁铧后拾地瓜……

    一件为土黄色凹凸纽纹的茶杯和茶托,红颜说这是八十年代,家里有这样一套茶具是十分时髦的,贵客来家,用这样的茶具招呼客人既体面又儒雅,抚摸着这件茶具,久违了的幸福与亲切感涌上心头,久久不忍抹去……


P2140415.JPG

一件茶具,勾起了久违的记忆,幸福涌上心头,久久不忍抹去




    来到梯云里,顺麻石小巷前行,左右有一些出租屋,小巷突然左拐一个直角,麻石路继续延伸,左侧有两间民居,其中第二间是南方村55号。与55号红砖小楼民居相连的竟然是一段红石墙,前面没有路,竟然是一片香蕉、荔枝林,步入林中,发现一堵红石基础的青砖墙,我们顺着墙根前行,竟然发现红石墙原来是与柳树下巷尾的红石墙连在一起,这堵红石墙所包围的范围大致为柳树下巷、大井头巷。
这道围中围到底是谁建的呢?我们联想第二章写到的谢泽倌,便有了问题的答案。


梯云里左拐角处的民居.jpg

麻石铺就的梯云里早已变得柔和细腻,如母亲的手一般温柔


梯云里南方55号相连的红石墙.jpg

梯云里南方55号相连的红石墙


.

梯云里左拐直行中遇到的红石青砖围墙.jpg

梯云里左拐直行中遇到的红石青砖围墙




   谢树森先生口述:
   谢泽倌的故居就在柳树下巷内,与老社田公祠相邻。《谢氏族谱》记载,谢泽倌曾经加建一道宅内围墙,保护几座豪宅。同时把每个巷口建一座闸门楼,以防盗贼入围。

DSC00760.JPG

追想谢泽倌当年修建的红石内围墙

梯云里尾正在施工的资政第.jpg

梯云里尾正在施工的资政第




     其实,梯云里在左转约十多米的地方向右前方继续向前,我们顺此可以看到富贵籽树掩映的资政第。


隔水而望的梯云里、兴贤里.jpg

隔水而望的梯云里、兴贤里

兴贤里巷口的买烟泰店.jpg

兴贤里巷口的买烟泰店



    我们又回到梯云里巷口,沿围面南路在垂柳丝中穿行,路边的民居格外简朴,一共有四间(NS-0024、NS-0023、NS-0022、NS-0021)。其中编号NS-0021的民居面向兴贤里,门口有一个青砖的神龛,还有两只香炉,炉中还留着线香焚后的红色竹签……


    据《南社村志》载:兴贤里,买烟泰店左侧,此巷原由谢泽倌、谢元俊等名贤出资修建,为纪念他们这种好善乐施之举,故名。


兴贤里巷内景.jpg

兴贤里巷内景



    烟泰店,现在南社的年轻人知道的已经很少了。我们6月18日第十五次行走南社时,在关帝庙遇到谢忠稳先生,因为以前采访伯爷时,曾经见稳叔写毛笔字,感觉他是一位有学问的长者,于是采访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他为我们带来一段印象深刻的回忆。

DSC03084.JPG

稳叔旧事重提,免不了心生感慨




    现年八十岁稳叔口述:


    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当年一家人住在香港港岛的西营盘第一街。而西营盘的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都是当时南社人聚居的地方,故而有人戏称这一带是“南社祠堂”。


    聚居在这里的南社人多以做咕哩(苦力)为生。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咕哩。很可惜,我还没有出生,我的父亲就因为积劳成疾去世了。

    当时正处于走日本的时期,很多有钱人将房子托付给别人自己逃难了。以前的洋楼是一栋楼住着好几户人的,我的母亲就在西营盘一带帮人看守打理着这样的房子。可是母亲再怎么辛苦也挣不到几个钱。有一天,我的母亲因为太饿晕倒在走廊里,邻居一看,很害怕母亲死在洋楼里,立刻找人将我的母亲背到街上扔掉。我的母亲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便横尸街头了。那一年我才八岁,我眼睁睁看着香港人俗称“老鼠王”的敛尸人将我母亲连同其他被遗弃路边的尸体扔上车,埋到乱葬岗万人坑里……

    我在香港的时候6岁上夜学,8岁日本鬼子打香港,父母已相继去世,我和姐姐本想逃回南社。但是半路上走失了,她逃到了惠州,而我回到了南社。南社还有叔父伯爷。我住进了祖屋属于我父亲的房间。

    那时的南社穷人不少,叔父伯爷怎么照顾得了我呢?我便过着有一顿无一顿的生活。我连衣服都没有,出门都是裹着一条蒙布,上身通常是赤裸的。

    我经常在烟泰店那里悠转,希望行人给点吃的或者打赏几个斗零(零钱)。12岁的那一年,有一天,一个石碣南埔村的人来烟泰店赌博,见我可怜便问我:“你愿意到南埔帮人放鹅乸吗?只管饭,没有工钱。”我一听,心里想,这总比现在这样的生活要好啊,于是答应了。这一去,就去了4年,到了16岁那年,我又回到了南社。在南社,我帮南方村的一户中农放牛,又放了3年。那时除了能挣饭吃还能挣到非常微薄的一点工钱。


DSC002651.jpg

稳叔在武帝庙中写晚翠祖祭祠告示




    解放后不久,迎来了“八字运动”,什么是八字运动?八字是指“退押”、“退息”、“清匪”、“反霸”。我们村里来了一位从中山来的何子庵同志。他原来是个银行家,后来是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他跟我同住,晚上教我认字、写字。后来我又经常请教别人,慢慢地我就认得一些字了

    红颜听稳叔的讲述,眼角湿润了。稳叔的坎坷人生经历,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了我们的心头,我们徐徐走在兴贤里的麻石小巷中,右侧一堆乱石和基础,一株枯树立在那儿,一户人家墙上的窗花分外显眼。小巷向右一转,两侧多为普通民居,巷子随地势不断升高,小巷中的台阶陡然多了起来,犹如置身深山之中,右为兴贤里第一横巷,因为过于荒芜,基本无法通行,我们只好从珊瑚巷绕过去考察。

    原来这条横巷只有两间老屋,靠近兴贤里的第一间只余四壁,门口一簇带刺的五色梅,令人生畏,横巷内建有一间泥砖小屋,或许是后人加建的厨房吧。靠近珊瑚巷的第二间前有一丛沙仁,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迸发出一大串一大串的袋装的花束,引来蜂飞蝶舞。这座民居有特色的为平顶屋,正面房顶砌了一行绿色的宝瓶,寓意平安吉祥之意。



兴贤里右第一横巷.jpg

兴贤里右第一横巷

兴贤里中段高墙下的红石台阶.jpg

兴贤里中段高墙下的红石台阶

兴贤里右第二横巷.jpg

兴贤里右第二横巷


    兴贤里颓废的青砖上旁逸斜出一簇五色梅,占了大半个小巷。又上平台,左侧为梯云里右第三横巷,右侧为兴贤里第二横巷,两巷内空地处或有蕉林,或有荔枝,或有木瓜,或有龙眼,绿意盎然,时有蝉鸣,一派田园风光,现在正在进行改造,或为花园或为小楼,因为整体规划中南方村主要开发为酒吧娱乐区,后文将专门用一章的内容阐述南社开发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右侧为兴贤里


P2050393.jpg

兴贤里特色民民

兴贤里巷尾木瓜掩映下的特色民居.jpg

兴贤里巷尾木瓜掩映下的特色民居

兴贤里巷尾木瓜掩映下的特色民居1.jpg

兴贤里巷尾木瓜掩映下的特色民居




    沿兴贤里继续登高,左为梯云里右第四横巷,右侧果实累累的木瓜树边一座特色民居引起我们的关注。民居为两间的明字屋,墙上砌有陶瓷绿窗花,山墙上的红石框木制小窗仍然保持着原状,门楼正对兴贤里,封檐板刻有太狮少狮图、喜鹊登枝图等吉祥如意图案,墀头为兰草梅枝怪石等构图的灰塑,完好无损。廊下侧壁上的神龛虽然已经被人用白灰抹平,但周围的灰塑仍在,上部为一倒立的蝙蝠,中间有一花蓝,花蓝两侧有两只倒立的鳌鱼,这幅灰塑寓意广泛,即有中国人传统中盼福到了的意头,又有保平安健康长寿之企盼,更有读书人独占鳌头之幸运。

    继续前进,地势相对平坦,左侧透过竹林和芒果树的空隙,可以看到资政第,这一段其他建筑多为现代建筑,直达南方村中路。

P2050471.JPG

隔水而望围面北路的景色




    再回兴贤里巷口,隔塘而望对面藮谷公祠、百岁坊祠堂、毓生楼、照南公祠,我们感叹岁月流逝之速,又提起从小饱受生活磨难的稳叔,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现在稳叔也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其实古代也有一个堪比稳叔的太监芬的故事值得一提。

    谢成运先生口述:

    话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妃,得神人梦报,要在东莞挑选一名男性,单脚穿黑色皮靴的人为太监,侍奉左右,方得如意吉祥。皇妃将神梦禀告皇帝,皇上特意下诏,命地方官兵找寻。

    大家可以想像,能穿靴鞋的都是双脚,那有单脚穿靴。当时南社辖区近塘角村红岭,有上塘,中塘,下塘三条小村,世代以耕种为业。有一位青年叫亚芬,早年丧父、与母亲汪氏相依为命。一次早起,亚芬赶水牛到田里犂田,时值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又是天气炎热,水牛从早犂到日上已三竿,一直未能休息,脾气突然变得狂躁不安,任凭亚芬拿着木棍不灿敲打,摇头摆尾,又蹄又叫。亚芬怒气冲冲,一时也无办法,只好多抽几棍,谁知天意弄人,一不留神,木棍反弹,打中自己的**睪丸,竟然成了变性人,声音也发生了改变,成了娘娘腔,下巴光光的,一根胡须也没有生出来。自此,亚芬整日愁眉不展,十分担忧今后生活,更怕后继无人。

    自朝廷诏示后,东莞各地官兵到处找寻,总是寻不到符合条件的人,因为那有单脚穿黑靴者。话虽这么讲,但官兵们也不敢怠慢,继续在乡间村头不断查访。

    这一天,天气炎热,官兵们路过中塘村,见远处榕树荫下,坐着一群村民,遂即急足前行歇歇脚。村民看见官兵冲过来,唯恐来者不善,非捉即抢,纷纷四散逃避。因亚芬是变性人,跑起来比别人慢得多,慌乱中忽然一只脚陷入深坑污坭,用力拔起脚时,一只靴子陷在烂泥里,无奈只好光着一只脚一瘸一拐地向远处逃云。

    官兵中一个眼尖的士兵见状高喊:“找到啦!找到啦!那人就是他!”一群官兵舍命穷追,只把亚芬擒获,然后将亚芬送往京城,回复御旨。

    后宫皇妃召见,一眼就认出是梦中之人,因为亚芬已经成为变性人,遂直接选入宫中做了太监,专门服侍这位皇妃。日久天长,亚芬又将母汪氏带到京城,共享晚年。
  

隔水而望的谢氏宗祠、珊瑚巷.jpg

隔水而望的谢氏宗祠、珊瑚巷


  
    听着民间传说,顺百岁塘边继续着南社的行走之旅,临塘的第一间为南方村66号,虽是普通老屋,却因不锈钢防盗门而大煞风景,包括兴贤里至梯云里之间的几间老屋也是这个问题。防盗门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慎用。

   第二间为谢氏祠堂,始建于明朝正德武宗皇帝十五年(1520年),1995年进行第一次重修。第三间为一木阁楼的民居(NS-0020),来本造型还是蛮不错的,但已经被改造过,大不如以前。

    我们来到珊瑚巷,巷口正对庆丰桥,桥对面是大榕树下的草巷。不知当初南社人为何将此巷命名为珊瑚巷?《南社村志》载:珊瑚巷,西祖祠(谢氏宗祠)左侧,此巷宽而美犹如珊瑚状,故名。


P2050514.jpg

珊瑚巷口的红石台阶和地袱



    我们举步登阶,巷口的红石地袱和门枕石仍在,巷内的确宽敞,右侧出现一横巷,暂名之珊瑚巷右第一横巷。巷内有民居四间,其中前三间的编号为NS-0019NS-0011NS-0010


P2050565.jpg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一间民居.jpg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一间民居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一间民居1.jpg

八卦牌



    其中编号NS-0019民居的门口悬挂着一个八卦牌,上刻阴阳八卦图,下刻右手持乾坤圈,左手执枪,脚踩风水轮的哪吒形象。民居房门前悬挂照妖镜、八卦牌,寄寓岭南百姓祈福之愿,希望借此降妖除魔,保祐一家人平平安安。


P2140592.JPG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四间民居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四间民居.jpg

木刻字画门板1

珊瑚巷右第一横巷第四间民居2.jpg

门板上俊逸的书法




    第四间为一低矮泥砖小屋,建筑无特色,只是小屋的门板却有意思,红漆的门板刻有翠竹数枝,迎风而舞,十分传神,另有题诗曰“张之夏窗中,凉风生顷刻”,字体俊逸,气韵流动,点画相盼,笔笔照应,实在难得之佳作,我们猜测这门板不知是拆的哪座老屋的屏风、隔扇。

    顺珊瑚巷前行,右侧出现第二横巷,我们走进去,有二间出租屋,巷尾高台下有一眼古井,井口特大。据《南社村志》载:旺源泉,南门头井,此井一年回季水不枯,清甜可口,据说大旱时茶园有些人到此取井水回家用,故名。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jpg

南门头旺泉井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边民居1.jpg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边民居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边民居5.jpg

屋檐下的灰塑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边民居3.jpg

雕花的红石板

珊瑚巷右第二横巷古井边民居4.jpg

夔龙纹




    旺泉井边卧着一只黄狗,眯着眼在休息。不远处有一民居,檐下的卷云砖雕和灰塑保存完好,可惜无法入内考察。墙根处堆着一块红石板,侧面的雕刻的花纹非常漂亮,其中夔龙纹尤其精彩,可惜只能卧在草丛等待慧眼识得。


珊瑚巷内与兴贤里右第四横巷相对的特色民居1.jpg

珊瑚巷内与兴贤里右第四横巷相对的特色民居

.

珊瑚巷内与兴贤里右第四横巷相对的特色民居2.jpg

珊瑚巷内与兴贤里右第四横巷相对的特色灰塑

珊瑚巷内与兴贤里右第四横巷相对的特色民居3.jpg

在家写作业的漂亮小女孩




   继续沿珊瑚巷前行,窄窄的小巷,时而有沙仁的绿叶拂面,两侧的民居依次排列,行直兴贤里右第四横巷尾,对面有一特色居民,尤其突出的是墀头上的灰塑,一幅为松下梅花鹿,寓意延年益寿,一幅为孔雀立于花间石上,寓意锦上添花之意,虽然部分破损,但整体的画面感较强。院门大开,一位小姑娘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俩个不速之客,原来这儿是出租屋,父母都在工厂上班,她和哥哥在家写作业。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jpg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一片菜地.jpg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一片菜地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jpg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2.jpg

走进南方村106号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4.jpg

残存的石雕牛腿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5.jpg

主屋内景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6.jpg

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内发现一民居3.jpg

我们一起走出古民居



    这间民居后此是珊瑚巷右第三横巷,巷内有几间老屋,少有村民居住。我们发现这排老屋的对面有一菜地,长势正旺,一位妇女背着孩子在浇菜,非常有乡村的感觉。忽然,我们发现菜地边荒地中有一座保护完好的老宅,我们从一米多高的野芋丛中分出一点空隙,慢慢走到民居门前,原来是南方村106号,巷内长满杂草,主屋小门楼已经毁坏,仅余红石雕花支架一个,整体布局为金字屋。


珊瑚巷尾芒果花开.jpg

珊瑚巷尾芒果花开

.

珊瑚巷尾6月1日,青果缀满枝头.jpg

珊瑚巷尾6月1日,青果缀满枝头




    又回到珊瑚巷,巷尾正是芒果花开时,蜂蝶嘤嘤成韵,这是3月13日。6月1日,我们第十四次行走南方时,这棵芒果树已是青果累累,缀满枝头。沿林间小道,在犬吠声中,我们小心地来到南方村86号处,一位婆婆正坐在小巷中乘凉。

南门下巷巷口.jpg

南门下巷巷口



    我们返回围面南路,沿西门塘边前行,塘边有几棵茂盛的榕树掩蔽了前方的路,据谢成运先生回忆,榕树旁南社市场入口处即为原来的南门,名曰“文明门”,红石的门匾目前保存在祠堂内。



南门下巷左第一横巷内景.jpg

南门下巷左第一横巷内景

.

南门下巷中的绍实,中原人称之为素珍.jpg

南门下巷中的薏米

.

南门下巷内古围墙的夯土基础.jpg

南门下巷内古围墙的夯土基础



    左侧又一条小巷,村志没有记载,我们暂时以“南门下巷”命名之。走过两户人家,左侧出现南门下巷第一横巷,巷内生满杂草,巷尾民居编号为南方村6号,隔着6号民居,可以看到珊瑚巷右第一横巷内的特色民居的侧面山墙。

    南门下巷边空地植有绍实一丛,已是珠满叶间,亦有居民开垦的菜地,也是一片葱茏,或紫茄、或青椒、或豆角、或蕃薯、或南瓜……一棵蕃石榴的枝条横在巷子上空,我们沿阶而行,突然发现右边一侧的墙基竟然是古围墙的夯土墙。这一发现让我们开心不已,从而确切判断出南社古围墙南面的走向和大致范围。


P2030235.JPG

南社南门城楼上的“文明”红石匾



    再前进,最终可以到达南方村86号,与珊瑚巷相遇。(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相关链接:


1、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一)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0957&extra=page%3D1


2、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二)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2921&extra=page%3D1

3、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4925&extra=page%3D1

4、  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7477&extra=page%3D1

5、第三章 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8468&extra=page%3D1

6、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url=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0238&extra=page%3D1]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0238&extra=page%3D1[/url]


7、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2015&extra=page%3D1


8、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二)——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七)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6885&extra=page%3D1


9、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20157&extra=page%3D1

10、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四)——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九)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21688&extra=page%3D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