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寒证中医中药治疗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7-05

胃寒证 

  胃阳不足或寒邪凝滞胃中所导致,临床以胃脘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减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胃脘痛、呕吐以及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靠胃阳和胃阴的协同作用来发挥腐熟各种饮食物的功能。若胃部受寒或过食生冷,或平素中阳不足,复感寒邪,则会导致阴寒凝滞胃腑,影响胃的生理功能,出现胃寒证。有关胃寒的记载首见于《内经》,有“胃中寒”、“胃中有寒”、“胃中寒则胀满”等论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称“胃中冷”、“胃中虚冷”,并创拟了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温胃散寒的有效方剂。
  胃寒证的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遇冷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主。可兼见神疲乏力,肢冷喜暖,食后痛减,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等症。素体胃阳不足,寒邪侵袭,阳气受伤而发病者,为虚寒证,临床表现为胃痛绵绵,空腹痛甚,喜温喜按,食后痛减;寒邪侵袭,过食生冷,阳气被遏而发病者,为实寒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但不喜按,疼痛较剧,得食痛增。寒邪凝滞胃腑,络脉收引,气机郁滞,故胃脘疼痛。寒为阴邪,遇冷则甚,凝滞不行,故疼痛遇冷加剧;阴邪得阳始化,故疼痛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是阴不化津,寒邪内盛之征。中气不足,复感寒邪者,则可见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若虚寒证进食后阳气得振,则疼痛暂得缓解。胃中虚冷,不能温化精微,致使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脘部漉漉水声;水饮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阴寒内盛,胃阳不足,水饮内停,则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寒邪内停之象。若胃病及脾,可见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头身困重,或面色晦黄等。(见寒湿困脾证)
  胃寒证的治疗,以温胃散寒为法,寒气凝滞而见疼痛暴作,肢冷喜暖者,常用良附丸;过食生冷,食滞胃脘而痛者,合用保和丸;素体阳虚或胃痛反复发作而见遇冷则痛,喜温喜按者,则宜小建中汤等;若病情发展而成寒湿困脾者,又需用理中汤之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