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作化运动在我们村(上)

 xghuang163 2013-07-05

合作化运动在我们村(上)

中国共产党当时宣传的大意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跟此前的土地改革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卷入人口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政治运动。我觉得这场运动有这些方面的因素。

1,工业所需的商品粮和相当一部分原料,依靠农业提供。随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要求农业有计划地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和原料。但当时的个体农业,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合作农业比个体农业更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  国家要掌控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运行过程中,国家要和一家一户的农民做交易,阻力大不顺利。统购了“过头粮” ,农民不满情绪表现软磨硬抗,很可能是统购统销政策的流产。所以才把农民组织起来,纳入计划经济。

3, 国家失控农业中的自由贸易。集镇市场网络的贸易繁榮,交易的时候他是农产品的商人,交易结束了他是农民,这种“半职业”的特点,各种事务,可以满足农民在生活上的各种需求。所以,农村的市场网络,至少在统购统销推行之时,依然盘根错节,根深叶茂。因为,这个市场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己的,你可以砍掉它的枝叶,却难以挖掉它的根。

4,小农经济自发地发展以然存在,必然导至农村两极分化。新中国土改后的农村,很快出现的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也正是小农经济的必然趋势。农村走向资本主义,对农业经济地位的威胁,工农联盟就有破裂的危险。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就黄村再过一些时候,就会出现卖买土地。多数人贫困破产,少数人发财致富,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内,占优势的,而且也不能不占优势的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

5,个体农业经济的局限性,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兴办较大的农田水利建设,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实行分工分业,开展农村的多种经营;难接受社会主义工业在农业机械和其它技术方面的支援,因而它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业产量;不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6,套牢了农民,使农民全身依靠国家。合作化之后的农民,真正成了无资产农民,土改时的“耕者有其田”成了画饼充饥。农民变成了“国家农民”,剩余价值和自由都没有的“国家农民”。农民却因此在合作社里成了半饥饿的状态。

政府手里掌握剩余资源,农民只能依赖“组织”中的人,才会获得生存,农村干部,自然会听会于上一级“组织” 。

  总之,归根到底是土地所有制的归属。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的过程。即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私人(实际是租赁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的土地制度由私人所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农业合作化,对农民来说是一条“釜底抽薪”,全部生产资料和部分的生活资料归公,把个体农民变成集体农民。

发展农业生产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工作中压倒一切的中心,衡量农业互助合作社办得好坏的第一个标准是是否增产。现在的现实不都是这样吗?太灵光了!

中国历代农民,都一样在苦难中生存挣扎。同时,历代的当权者,操纵、控制和依靠农民。农民,这是最底阶层,历来担负着最重任。肩负着养活活着的人民、肩负着发展国民的基楚经济、肩负着发展工业起步的重任。中国农民才会如此贫穷辛苦。中国声称农业大国,过去说13亿人口有九亿农民, 所以,解放以后,共产党对农业很重视,每年的中共中央第一号文件,就是分析和制定如何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

1951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全国的大事,也是黄村的大事。

黄村合作化运动同全国一样,分为农业生产互助组(以下简称互助组)、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接转为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尔后是人民公社。

我参加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的经历,尔后,高级社的筹建的过程。我将它记录下来,反映着黄村农民那个年代的生活片断,让我们后来人,多了解一点农村的历史状况,

农业生产互助组(以下简称互助组)

农村互助组的形式,改变不了农民贫困的现状。当年互助组有两种形式,即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临时互助组也叫季节性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一般农户自愿组成,生产资料如土地、农具、牲畜都归各户所有,只是把各户的劳动力统一组织起来,统一调配,集体耕作各户土地。统一合理使用牲畜和农具。常年互助组的好处是逐步树立集体观念,帮助部分缺劳力、缺牲畜、缺农具的农户解决了困难。临时互助组只是大忙时节,七家八家在劳动力、牲畜、农具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换工。

政府为了配合合作化运动,扶持和邦助组织起来的互助组,各项优惠倾向于互助组。如供应肥料、优良种子,以及代款购买牲畜、农具等,解决困难。单干户是享受不到的。黄村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也是为了享受优惠,开始由XXX,XXX等八户人家,自愿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互助组。这八户人家,都是强劳力、有经验、好技术和土地相等,农具、耕牛都齐全的人家。这时的互助组,只是个形式,季节性的临时互助,农忙时一起劳动。通俗说就是换工,你邦我做,我邦你做。纯属于临时性互助合作组,可以获得政府对互助组的一切优惠政策。平常的农闲时的田间管理,施肥、拨草、锄草、浇水、灌放水等等,仍然以户为主。更不需要评工分、记工分等烦琐事。在互助组中,每户的土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仍旧归各户私有,对耕牛、大形农具、与劳力的交换,仍按习惯的办法,自愿、等价和互利的原则。也算打破了几千年形成的小农经济自顾自劳动形式,或者雇工的劳动形式。

这个八户的互助组成立了一年,第二年上面要求扩大户数。我家是属于扩大时期进入互助组的,那时是19544月。入互助组哪时,自已巳经虚岁18,长得也高高大大的,在农村可以算是个壮劳力。我从1949年小学六年级失学,入了正式农民行列。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农业生产耕作技术,行行也能拿得起来。难度大的如摇船、楠(挖)河泥、犁田也能搭上一把手。父母年大,体力差;大哥虽成家,有病在家养,不能劳动;二哥由工厂包送读书深造;妹妹还在读小学,我算是家里劳动的顶梁柱。像我这样的家庭状况,能吸收我家入组,更重要的因素,我是自然村的文化""人,矮子里头选高个吧。比我家家景好的、劳力多的户没进组,那些更困难的户,鳏寡孤独,孤儿寡母老弱的更不会吸收参加。

农村的农民一直是各家各户单干耕作,分散个体的小农经济,都已成老习惯了。加入互助组以后,一群人在一起劳动。年老的不甚习惯,年轻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男女搭配,劳动不累。年轻人好胜性强,在一起劳动,不甘落后,互相竞争,不知不觉中加快了劳作速度。操作技术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就拿插秧技术来讲,年轻人经老手点拨一下,受益者不小。我亲身体会,就感觉良好,比先前插秧既快又好。

互助组集体劳动,一般都是大块的耕地,繁重的劳动活,或用工多的活。如拔秧苗、插秧、竖趟稻、罗草、最后收割稻谷及轧稻(土话)即脱谷等等。像疏菜地和小块水稻田,以及施肥、拔草、平时的管理等,各户自理。就是这么单纯的劳动力互相邦助,通俗说换工。同样需要核算平衡人工,不能搞平均主义。

劳动力有强弱差别、劳动技术有高低之分,各户土地有多有少。这是组织起来以后,就碰到的问题。每户的土地、每道工序耕作需要的劳力(),每户在每道工序中能做多少工,需要每道工序进行单独核算和平衡。如果一道工序上没平衡好,在下道工序上补上。技术活工高,一般活工低。每个人的底工,不同工序,高低不同的工,分别对待。还是拿插秧举例,如我家有10.5亩水稻田,每亩要人工一个工,就需要10.5个工完成。我和父亲两人在插秧这道工序上要做足10.5个工,就不多不少,算平衡了,如果少了要在其它工序上补回人工。为了平衡各户的土地耕作所需工和所付出的劳力(工),在不形响赶季节的耕作活和非技术活,可照顾多分配劳力弱的和劳力少的去做,采用这样调配劳力的办法来平衡,尽量减轻弱、少劳力户的负担。正因为这样,互助组扩大吸收的这些户,土地、劳力、劳动技术差距不大。再有这个互助组集休劳动时间不长,仅仅五个月,所以容易平衡,矛盾不突出。我家是属于地多劳力弱的一户,大块地拿到互助组里做,多留一些小块地,起早模黑自家耕种。

先前八户的互助组,耕地、劳力基本相等,像个大家庭,无需平衡劳动工的问题。扩大户数后,才出现一点差距,并不太复杂,还容易平衡。大家没有经验,有正付组长用估算个大概的办法协调平衡劳力。所以没有吸收那些更困难户的原因。互助组顾名思义,互相邦助之意,在这农村,也祗是个劳动季节繁忙时,互相换个工邦个助,不是把所有的耕地放到互助组一块操作。农村过去也有单项的互相邦助,换工协作。例1,自然村二户养牛,地少的自已人工翻,地多的请养牛户邦犁田,我邦你插秧;例2,村里轧稻(打谷)机一部,要8-10人协同操作,村里一户一户轮流进行,必需互相换工协作。区别的是没有用一种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大同小异。

       互助组最大的矛盾是耕种土地排列之先后,都想把自家的地排在前面先做。例如拿插秧(稻)来讲,先插与后插的稻禾(秧)生长有差别,老农讲要差一道肥。就是说后插的稻子要多施一道肥才能赶上先插的稻子的长势。

互助组还有明显的缺点是不好意思计量报酬,乡邻乡里,不好太斤斤计较,做了无声的贡献,发扬了无声风格。使劳力强、有耕畜、有大型农具的户感到吃了亏。

互助组局限劳动换工,不能带领村民致富,更阻止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

 

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黎明初级合作社)

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下,大义乡549月份试点组织了四个农业初级合作社,我们这个自然村是试点之一。由大义区区委书记老婆项珊亲自遵点黄村抓试点,从开始组建初级社,后转到高级社,都没有离开。

初级社试点是一个新生事物,谁也没有经验,没有现成的经验模仿,用一句现在时兴的话叫模着石头过河。

范围、性质、分配、起时

黄村的初级社组建是以互助组为基楚,再将哪些在组外的,缺乏劳力的鳏寡孤独,孤儿寡母,老弱的困难户,一刀切,都吸收参加,全自然村有26户。初级社实行土地入社,每户按土地证上登记的土地全部按股入社。每户祗留田边小块旱地,不超过三分,作为自留地,种植自给的疏菜。耕牛作价付给一定的报酬归社所有,耕牛仍有养牛户饲养,全年给养牛户补助一定工分,饲料按标准定量有初级社供应。农具就是犁田的犁,随耕牛一起作价折算归社,养牛户保管。其它农具都属小件农具,社员自备使用。

土地作股入社后,由初级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实质上土地由私有使用权改变为集体使用权。土地仍归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我还是认为土地一直是国家所有,农民只是使用权。遵照上级规定,农业收入,扣除交纳公粮(即农业税)、留好种子(稻种和冬季作物种)、以及予留下年耕种成本后,再按入社农户的土地股,以一亩一股计算,土地股四成、劳动工六成比例分配。这期秋收的稻谷,仍归各家各户所有。土地入股时间,以1954年从下种冬季作物开始,就归初级社统一耕种管理。土地入股后,上交公粮,按以往各家各户交公粮数的总和,归初级社统一上交。

农民原来是小生产者,土地、家畜和农具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他们不是无产者,而是小私有资产者。合作化的初级社时期,他们仍然拥有土地所有权即租用权,能得到农业纯收入的四成比例分红的收益。

初级社成立后,原互助组的正付组长,由上级指定担任初级社正付社长。他们祗是扫盲时学点文化,缺乏组织能力,更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形式上有个五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实际上是个虚设,一切听命于上面布署什么任务,就不折不扣的执行。

我被指定担任初级社会计员。按上级规定,管委会的干部,正付社长没有酬劳待遇。只有会计一人有酬劳,一年补贴20个人工。(注:当年核定一个工105分,全年共补贴211角人民币。付出的劳动,下面可以估算到。)

为了适应合作化运动大规模地发展,县委主办了农业合作化训练班。由区委分工抓点的干部带领,我社正、付社长、会计一起参加了第一期县委主办的训练班。训练班上大会听听报告,小会讨论讨论,谈个认识表个态,东拉西吹,讨论不到主题上。究竟这初级社会碰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没有祥细办法。其它小组不知。说实在的大家心里也没有底。我们的社长就哪点文化,盲还没扫尽,不能记录,凭个人脑子记点,还不是一脑子糊水,怎理解政策实质。

会计专门有半天学习业务,初级社的各种帐册和各种报表。现金帐、工分帐,物资工具帐,总帐和分帐,社员工分手冊及各种报表等等。我在这方面是长项,一点就通,全部学懂了。各种帐本、表格,由县里统一规格和印制,各社自行购买。初级社会计帐本一点不能马虎,社员最最关心的切身利益。

互助组暴露的矛盾,难以解决的问题,初级社迎刃而解。缺乏劳力的鳏寡孤独,孤儿寡母,老弱的困难户不需单干,全自然村26户,没有单干,统统入社;耕种土地的先后排列,不存在各户之间的矛盾,由初级社统一筹划;耕作每道工序的劳动工分,直接劳动者评定,不需与土地分平衡补差的麻烦;土地归初级社集体所有,堵绝了土地的卖买,阻止了农村的两极分化。这里注译一句,土地改革后,在某些地方巳经有土地的买卖,我们村的最穷的外来户,土改时串联扎根的依靠对象,不会耕作水稻田,也吃不了这种苦,如果没有这次试点初级社,不久也会卖土地过生活。

       老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初级社开始,祗好天天晚上评工分,分配工作任务。

每天吃过晚饭后,全体社员聚在一起,进行评当天劳动的工分,斤斤计较,分厘不相让,场面非常热烈。有时为了一分一厘,争得脸红脖子粗。特别是"妻管严"的那种户,老婆出面,更加泼辣活跃。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三厘工分,争了一刻钟,互不让步,最后社长增加这项的总分,这才摆休宁事。她们还有“真理”呢!她说:人工就是一厘一分加起来的,当然要分厘必争。

分配第二天的任务也很烦琐。同样一道工序,土质不同,也有你争我夺之事端。如种小麦,统一标准,每亩底分,离村远近不去计较,土松土硬大不一样,土松好做省力,土硬难做费力。大家都想要土松的做,也是你争我夺一番。还有地大地小,听起来有点怪,事实存在。同样叫名(土话)五亩田,要实际测量,有的不足,有的又多,历史遗留下来就这样,老农心中都明白,祗好按照土地证登记的亩分计量。按亩分定底分,都会去争小亩地做。这样的事情可以理解。初级社刚成立,事事开头难。还做不到每块地每道工序的不同情况来定底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小精明”的人多占点小便宜,老实人不去计较的吃点亏。社员评完工分,领到第二天的劳动任务,就可以回家睡觉去了。

我当会计,社员睡觉,我在开始工作。每晚要待大家评分结束后,才能将各户每人当天得的工分,记录在总帐和分户帐上。还要收齐每人一本的工分小册子,分人登记上册,盖上会计专用扁形私章,(我记得会计专用的扁章自费刻的。)才算完成作业。第二天出工前发到每个人手上,看到工分登上册,农民才放心。要天天评,天天登记上册,社员心里才踏实。每月还要会计的工分分户帐与社员手上工分册核对一次,每季贴榜公布一次,以便社员检督。

天天晚上如此评分,弄到深更半夜,搞得疲惫不堪,第二天照常要劳动,咀上大家不说,心里有埋怨情绪。

集体劳动人多挤在一起,有时也会浪费劳力。南方(我在的乡村)插秧,10个人排行下田,第一人插到半行多,第十人才下田。如果是地头短(土话),第一人已插到头,第十人才下田开行插,无影中浪费了劳动力。

后来采用将劳力分成若干小组,六到八人为小组,自报结合,社里调正,强弱塔配。工分也采用底分活评、定额记工方法。评工分以小组进行,有的小组劳动结束即把工分评定好,交给会计登帐上册。既合理方便,又加快了速度,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论。

一切生产耕种管理,名誉上决定权力归社委会,很少集体讨研,实际上是社长说了算。一般农民社员也不关心,不会过问。农民入社后,有依赖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当家作主人的精神。身子入了社,思想还仃留在单干。有空时间,就去整自留地。无法定额底工的劳动活,会出现偷赖磨洋工状况。有定额工时的劳动活,也会产生耕作的质量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无法测定,干好干差,工分一个样。总之,没有在过去自家田里那么精耕细作,这是在农业生产中“大锅饭”的必然性。

分红是社员最关心的,劳动一年的成果,关系一家人的生活。

     初级社是两次分配办法,上半年予分配,也叫予支,下半年稻谷收成后总分配,也叫年终分红。分配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上半年予支有实物无现金。实物是小麦、大麦、油莱仔、还有麦杆()等。参考每户的土地股和劳动工分数,予支一般不超过全年分红的2-3成。上半年予支多少,无关紧要,年终分红总核算。

      年终分配比较复杂。决定各家各户一年劳动的收入,关系到各户的一年生计,社员的切身利益,人人争大眼看着,个个心里盘算着。这关键时刻,会计计算不能出差错。

首先是分配前的扣除部份,要合情合理,说明情况。公粮,扳子上钉钉子硬数,把去年各户交的公粮数的总和,就是初级社的公粮数。种子、稻谷、麦类等各种子,按第二年的种植面积,分别留足略有余。成本,要明细说明用途,留少不够,留多形响社员分红所得,上级有规定不能超过总收入的百分之几。还帐,如果先前有银行代款或供销合作社佘帐肥料款等,也要扣除归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树立本社信誉。杂费,就是办公用品等,是千分之几吧,(上面有规定)反正很少很少,也要做在预算计划内。

其次是公开张榜公布,家户喻晓。一公布各户全年工分帐;二公布上半年予支帐;三公布分配前的社里扣除部分帐;四公布全年农业总收入帐;需要说明的另作公布;再公布予分配方案,征求社员意见。最后一榜公布年终分红决算帐。

第三是分口粮,领现金。各户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口粮是分配中的重头戏。各户能分到口粮多少,是决定统购统销定多少余粮。

余粮决定口粮。

卖余粮是伤脑劲的事,虽不形响总的分红值,但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到各户的口粮,关系到一年能不能吃饱饭。关键又是估产量,估产高了,多卖余粮,口粮不够分。估产低了,上面通不过,指标完不成。

在此之前,收成好的户,吃饱吃好,收成差的户,添加点杂粮和瓜菜,也没有饿肚子。试点初级社,要让社员享受到初级社的优越性。这年老天爷也邦忙,没有降灾,收成不错。国家的政策鼓励互助组时,倾向于互助组。现在搞试点初级社,当然政策也会倾向于初级社。各方面鼓励、支援和优惠初级社。在同一老天爷底下,初级社就更显得越来越优越性。

我后来参军了,我家来信讲第二年高级社留口粮不足,觉得紧紧巴巴的,吃不饱。

全年总收入祗包括稻谷、小麦、大麦和油料作物,扣除上面的公粮、种子、成本、还帐、杂费后,余下的是全年可分红的总数(简称:分红数)。分红数的40%为土地红,除以入股亩数,即每亩多少红;分红数的60%为工分红,除以全年总工分数,即每工多少红。我记得每工值1.05元。

每户的土地红+工分红,就是全年的总分红,扣除口粮和上半年预支,就是年终的现金分红。每户分得了实物后,再分得的现金不多了。麦杆()和稻柴(土话)即稻草,除留下牛吃料外,另按每户总分红的比例分配,不计算总分红值内。

大义乡四个试点社,各社的工分值不等,据说我社最高。工分值的高与低,并不表示社员收入的好与坏。原因是耕作的劳动工分定的高低不同,形响了工分值高低。初级社办的好与差,各社自身社员的收入与互助组、单干的时期增值来衡量。上面不深入了解,也不去弄懂这些细节,盲目宣扬。会计私下交流,心智肚明,也不会去通破这层纸。

每户的收入与初级社前后对比,有升有降。我的劳力付出很多,收入没有升,不升就是降了。有的困难户,单干产量低的,入社后收入有升。

      初级社只办了一年,就分了一次红。这一年不论是干部,还是社员,都是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稀里糊涂的在初级社走了一趟。初级社还在幼儿阶段,农民还未嘗到入社后的甜头,初级社还没有体现出其优越性。

初级社在一年的运行中碰到的问题,如劳动力组织、工序工种的定工分、男女同工同酬、及田间管理等等,有待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完善,使初级社走上轨道,形成行之有效制度。如何调动社员积极性,真正达到农业增产增收。

干部与社员在思想上还没有准备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面加快步伐合作化运动,要农民不学“小脚女人”走路,要“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大形勢下,初级社转入了高级社。

为了顺利进行初级社转高级社,县政府召开了三级干部会,也是转社的动员大会。由蹲点干部项珊带队,黎明社一正二付社长和会计二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巳经报名应征入伍(参军)批准,我参加这次会议,主要邦带另一位接任会计,也算是会计业务交接班。会议五天结束,我的会计生涯和农民生活也就此结束。

后来,以原黎明初级社为基础,扩大六个自然村的季节互助组和村民,合建为高级社。原黎明初级社为高级社属下的一个生产队。高级社取消入股土地40%的分红,这点与初级社的根本区别,土地的使用权归高级社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所有。社员按社会主义制度,“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打工分红。

合作化运动一浪高一浪,后浪推前浪,高级社还没稳固,大跃进,全国实现人民公社化。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流: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       

互助好比石扳桥,凤吹雨打不坚牢;

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注:此文于 2012531   星期四,记录在我的QQ日志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