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上下学之路:不该被尘封的教育资源

 真情人生· 2013-07-05

上下学之路:不该被尘封的教育资源


  笔者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最大的快乐是在上下学的路上。从家到学校,每个人都是和自己的同学好友结伴步行。没有家长接送,没有老师在身边,那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而今,这条路还在,结伴步行的学生却很少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家长开着私家车或骑着电动车,载着面无表情的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中国式接送让儿童远离天然的集体主义
  每逢上下学,幼儿园和小学的门前就成了停车场。每个学生家长都将孩子亲手送进或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是社会上热议的中国式接送现象。中国式接送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诸多成本,极大地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儿童运动量本就不足,每天上下学再由家长接送,被剥夺了步行的机会,导致小胖墩”“近视眼越来越多。
  现今,十来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因为他们被局限在两个固定的空间(家和学校)和一个流动的空间(家长接送)里,远离自然、远离童年嬉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的丰富却未能与物质的丰富同步。相反,由于缺乏与同伴足够的嬉戏与交流,更容易导致精神脆弱。在学校这个围城里,儿童从早到晚都在念书,课间休息时间也被严格管控。曾有媒体报道,很多小学生课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厕所。除了解决生理之需外,厕所是他们唯一可以嬉戏打闹的地方,竟有个别孩子在厕所里拿着拖把拖地玩儿。这种现象,不是儿童热爱劳动的表现,而是儿童爱嬉戏打逗的天性无处施展而造成的!放学后,要么马上被送进补习班,要么马上回家做作业,作业完成后,一个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就连上下学路上也在家长的监护下,坐在私家车里,无聊地享受着一个孤独的流动世界。他们没有和同伴相互传递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时间与机会,几乎成了孤独、冷漠、脆弱的原子化个体,在心灵上与同伴相距如此遥远,在生活中与自然隔离得如此彻底。
  二、步行上下学路上——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笔者的童年时代虽然物质匮乏,生活学习条件远不及现在,但那却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而让我难以忘怀的快乐大多产生于上下学路上。
  1.与外面的世界零距离接触。
  那时家庭作业很少,更没有什么补习班、兴趣班。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感到非常轻松惬意。家长对孩子安全的担忧远没有现在这么敏感。虽然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但大多数孩子都玩到天快黑了才回家。学校里的趣闻趣事,途经街道的细微变化,甚至路边草木吐了绿芽等,天文、地理、令人心动的故事、对缤纷世界独立的见解等信息,都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中传递。
  2.酣畅淋漓的玩耍、游戏。
  上下学之路,是那个时代孩子最珍贵的记忆,是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是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玩耍、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课间休息时间是无法满足他们这个需求的,上下学之路成为满足这一需求最重要的空间。那时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不多,为孩子们步行上下学提供了外部环境上的保障。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模仿电影里的情节玩抓特务、战斗等游戏,不玩到汗流浃背、不玩到天黑,都舍不得回家。各种玩耍、游戏、交流,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儿童从游戏中学到了规则与秩序,培养了独立、勇敢、克服困难等良好品质。
  3.处理人际关系。
  同学间的矛盾大多在上下学路上解决,或通过沟通,化解误会,言归于好;或吵架打架,一分高低,决个胜负。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酸甜苦辣,在这条路上被感受得淋漓尽致。步入青春期后,对异性有了好感,有意无意地制造时间上的巧合,在这条路上能不远不近地望着他(她)一同前行,内心的满足无以言表。儿童、少年应有的感受,未成年时不可或缺的历练,都在上下学路上深深刻进我们的记忆。
  三、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
  教育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学习的范围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包含很多非文字的不可量化的内容。比如对身体的掌控,及由此获得的各种能力。儿童、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包含五个方面:个人成长问题、青春期问题、学习问题、与同伴沟通问题以及和父母的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是不够的。为此,应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感悟人生,建构人格,完善自我。
  1.勿将学习简单定位于课堂教学。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未真正对学生开放,把学生禁锢在校园里从早到晚上课,教育功能窄化,收缩在纯粹的知识灌输和应试上,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排挤。这样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限制。为了多学习课本知识,把童年本真放弃了,几乎成为当今学生无法逃避的宿命。将学习正确定位,重归本真,要努力的不仅是教育系统,更需全社会更新观念,将学习的视野扩大到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把学习与生活相连,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告别精细化培养,让教育顺应学生天性。
  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素质。精细化培养是目前很多家长普遍选择的高规格”“低成本的培养路径。家长事必躬亲、包办代替,闲置了孩子的多元思维,浪费了孩子的智力资源。成人对孩子抓得太死、管得太多、看得太严,孩子就没了主动性、没了活力。成人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会让孩子生活了无情趣,甚至会导致他们人格萎缩、精神侏儒化动物化。好的教育应是顺应天性的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大胆放手,告别精细化培养,告别包办代替,让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试着走有荆棘的路,让他们尝试失败。如果一味呵护,不让他们冒险,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风险。
  3.让学生走向户外,积极推动生态教养。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看中的就是大自然的野性之美。大自然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产生应有的敬畏。儒家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强调的就是人与物的价值平等,把大自然看作人的尺度。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在普遍的单一化发展模式下,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时代,过去一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应得到传承。适当放慢生活的脚步,特别是对儿童、少年,要为他们提供慢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慢慢地长大。让他们迈开双腿,增进身体的健康发育。让他们走向户外,看看天空,抚摸大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教师和家长应大胆放手,不把成人意识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的空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玩耍、交流、看世界、想问题。让他们的童年有精彩、有辉煌、有酣畅淋漓,而少有遗憾。
  4.把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将其变成一所流动的学校。
  智慧是可以相互拷贝和传递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孤品,在他们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响声。真正的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生命影响生命。让学生学会结伴、学会交友,这是人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让学生结伴步行上下学,边走边聊,谈谈身边的趣闻趣事,可调节情绪,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产生诸多积极效应。学生与哪些人结伴同行,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家长只需正确引导,不要干涉太多。朋友不是根据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家长的标准选定的,他们有自己的择友方式。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学生试着与各种禀赋的人交往,教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谦让、学会顾全大局、学会以诚相待、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倾听、学会收集和处理陌生信息。
  5.社会系统要为学生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
  既然中国式接送是一个社会问题,就需要全社会想办法解决,为学生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及教学网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就近入学。要整治社会治安,维护好交通秩序,特别是在上下学时段,公安部门应配备专项警力,为学生上下学开辟绿色通道。家、校应密切合作,成立专门的联合会,组织社会力量,监护好学生上下学。同时,政府应坚决取缔以赢利为目的的面向学生的补习班和培训班,有效杜绝学生从学校放学后直接进入补习班和培训班。学校要减少作业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步行上下学。只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就一定能解决中国式接送这个社会问题。
  6.加强教学之外对学生行为的研究,将教育向生活拓展。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部分家长及学校选择牺牲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的方式,造成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脱节。尽管学生从成人社会学到了各种道理,却无法在自然界中得到启示。将教育只聚焦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对大自然慢慢疏远,结果是造成严重的教育结构缺失。为此,必须加强教学之外对学生行为的研究,将教育向生活拓展,重视教育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散的事物中获取人生营养。鼓励学生与各种性格的同学交往,无论他们在一起是互助友好,还是争执、失和然后和好……步行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恶劣天气时顶着风雨前行,对路边需要帮助的行人实施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童年记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生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让真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灵出发,打到心灵深处。真教育来自多个方面,上下学之路,是一所流动的学校,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去,那里有思想的盛宴,可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那里有心灵的共鸣,可以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这所流动的学校,那么,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活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等诸多素质都将得以较大提升。把这条路还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发展释放足够空间,让他们以更纯粹、更本真的视角打量世界、思考人生。

(作者:沈晓昕)

9
1
评论 (0) | 阅读 (179) | 收藏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