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称为的卧龙岗,又名“诸葛亮庵”, 史学记载叫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南约4公里。相传诸葛亮曾躬耕于此,晋人建祠以作纪念。
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顾茅庐
历史记载的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出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诸葛亮表述说::“臣 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即: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岳飞飞书出师表(前、后)
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岳飞飞书《出师表》的石碑,和《还我山河》的石碑,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至今,诸葛庵,不仅有规模庞大的精美建筑和花园荷池,而且有汉代的历史文物展览馆。既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又是学习研究汉代历史的绝妙课堂。

躬耕亭: 位于入口左侧,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建于宁远楼之北。为一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其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三顾堂:刘备三顾茅庐敬请诸葛出山的地方。诸葛亮表述说:“臣 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部。此处有古柏一株,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为青瓦挑角,石砌围墙,门窗为木棂组饰的方格。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秋月,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岳飞飞书《出师表》: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野云庵: 在草庐右侧东部。正面壁饰“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图案,其树木、花卉、鸟兽皆为砖雕。门额“野云庵”及两侧楹联亦系青砖雕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