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正忠回忆录之三:我写的第一本书

 青松he 2013-07-07
我写的第一本书是197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露天装载机"一书.

现在在网上一查,就很容易查到我写的多篇著作,但就是查不到我写的"露天装载机"一书.这也难怪,这是在那奇特的年代发生的奇特的事.因为这本由我一人执笔写成的科技专著发表时并未署我的名.

那还是动乱的年代-19世纪70年代初,正是全民声讨反动学术权威的年代,谁敢以个人名义写书?哪个出版社敢出版个人名义写的书?我当时作为一个参加科研工作不久的小技术员.虽然不会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对此也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引火燒身.何况单位上早就有人斥我为“成名成家”的典型.

此书写作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当时白天要搞运动,只有晚上偷偷在家写,所谓家也就一间16平方米的陋室,祖孙五人共住,沒有桌子,我只好把缝纫机当桌子.正如在"十万美元赔款是怎样索得的?"一文里记者所描述的"
十多年来,他埋头于矿山装运设备的研究。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被斥为“成名成家”的典型。但是不管压力多大,他学习的决心不动摇,常常写书到深夜,编写了《露天装载机》一书。"
 为了收集技术资料,我也不顾当时各地武斗危險,有时铁路不通的情况,远赴四川大足等地搜集第一手资料,有时不得揹包在铁道上步行数十公里去目的地. 
 1968年赴四川大足汔车制造厂考察时揹包在铁道上步行
左起 :左1 何正忠; 左2 刘克智 ;左4 赵展平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彭承英高工,她为这本书的写作贡献了很大的精力,沒有她的帮助,我是很难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的.当时条件简陋,所有书稿都要手抄,所有插图都要手描,不像现在这样可以打字或在计祘机上进行写作和修改.我的字很潦草,因此所有书稿和修改稿都要由她重抄一遍才能发出.由于她也是学机械的行家,在阅稿时也经常与我讨论和修改某些章节和词汇,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应该说,她是当然的《露天装载机》组成员,她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本书作者何正忠,彭承英夫妇在写作之余 1967年于中南大学

书写成后,我也不知何处可出版,因出版社大都已瘫瘓,多年不出书,我只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偷偷将唯一的由我妻子辛辛苦苦抄写的原稿和所描插图,寄给当时最权威的机械工业出版社,令人欣慰的是,我遇到了伯乐,据后来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蒋有彩告诉我,她们收到这份洋洋数十万字的稿件后,也不知稿中所述世界新发展情况是否属实,就把搞件转给当时尚未被打倒的中国工程机械的权威人士杨红旗(畄苏博士,时任一机部矿山工程局处长,后升任局长)和燕棠(时任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室主任,后升任该所总工)审查,他们审查后都对书稿内容给以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至此,出版社决定立即出版该书.

197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我囯第一本关于装载机的专著"露天装载机",全书26.8万字.当时出书不敢以个人署名,只好以书名"露天装载机"作为作者名,因此该书虽然是我个人著作,但却以"长沙矿山研究院露天装载机组"集体名义发表,这就是现在在网上查不到我写的"露天装载机"一书的原因.

该书出版后,因正值文革书荒时,第一版10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很多高等院校把该书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教材,当时我妹妹何正惠正在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科技大学)任教,她后来告诉我,他们学校也选中了这本书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教材,但在干州,南昌都買不到此书,只好派专人到上海去购買了一批,她本人后来也被派授此课,还经常就书中的某些科技问题与我在长途电话上进行探讨.真是有趣得很.由于是以"长沙矿山研究院露天装载机组"名义发表的,我个人虽未出名,但这个并不真正存在的"露天装载机",组却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一下子闻名全囯,我也因此结交了一批科技界的朋友,如太原重机学院的王荣祥教授对此书和我随后发表的文章的一些学术论奌很赞尝,并一批一批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几十年不変.我也经常收到他的一些学生来信请教某些技术问题,而实际上我并未见过这些学生,更未直接向他们授过课.正是由于《露天装载机》一书的出版,使露天装载机组有了一定名声,为了更好地争取科研项目,后来我院索兴把我所在的专题组-砂矿机械化組正名为露天装载机组,这奌收获也在以后得到证实.在以后二十多年里,我带领露天装载机专题组承接和完成了很多囯家科研项目,并培养了一批拔尖的科研人才,包括历任长沙矿山研究院院长助理,付总,院长等,这些都是后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